第171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八)


    【这一百多个孩子,没有一个是出身于官员家庭,相反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很有意思的是,他们中有八十多个来自于广东省,还有二十多个来自于江苏省。可能是因为这两个地区都沿海,都有对外的港口,所以较早的接触了西方文化。】


    广东省,一处寻常的民宅内。


    母亲正在给一个大约十一二岁的男童收拾行李,她细细的帮他整理身上的衣物,恨不得把他衣服上的每一道褶子都给抚平了。


    理着理着,忽然就掉下泪来。


    男童伸出小手,替她擦去眼泪:“娘,我马上就要走了,你别哭了。”


    “要不咱不去了吧?”妇人将他拥入怀里,哭得更惨了,“你还那么小,那边语言不通,连轮船都要坐好几个月,爹娘又不能去看你,这和去省城读书可完全不一样!”


    叫她怎么能放心呢?


    男童却坚定的摇摇头:“我要去。”


    “娘,我想去看看外面到底是什么样子,那些外国人生活的地方是不是真的很强大?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想看看他们为什么那么强大!”


    “您放心吧,我一定会回来的。”男童抱了抱她,“学到东西之后,我一定会回来的。”


    来接的马车已经停在了门外。


    【不得不说,这批挑选出来的学童,真的个个都是学霸。】


    【就说第一批送过去的54个学童,八年后,有22人考上了耶鲁,8人去了麻省理工,3人去了哥伦比亚,1人去了哈佛,个顶个的名校。】


    棒球场上,两支队伍正在进行比赛。


    原本还带着一点怯懦和不安神色的留美学童们如今已经完全的融入到了当地的生活中。


    他们剪了短发,换上了西式的服装,自己成立了一个队伍。


    和当地人比赛的时候丝毫不惧。


    随着最后一个球的落地,裁判吹响了哨声:“来自于遥远东方的华夏队获胜!让我们恭喜他们!”


    小少年们兴奋的拥抱在了一起。


    后来,他们的一位朋友,后来当了耶鲁教授的威廉·菲尔普斯回忆道:


    “回忆在哈特福德高中生活中,让我觉得有些奇怪的是,我发现记忆中最亲密的同学是一群中国同学,我想我以后再也没有在生活中遇到过一群男孩,能够像他们一样优秀。”


    【不过,清朝向来是不做人的,把人送出去之后呢又担心他们被外面的思想腐蚀,又提前把他们都给召了回去。】


    【回国之后,他们之中有人设计了华夏第一条铁路,有人创办了新的大学,有人成为了民国的内阁总理,还有人去了北洋水师,更多的为外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不管怎么说,回顾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只让人觉得有些心酸。】


    【如果当时的国内教育没问题的话,怎么会让一群这么小的孩子成为开路军呢?】……


    天幕下的母亲们很多都跟着流下泪来,有的也红了眼眶。


    “我连他去县学读书都有些舍不得,更何况是去那么远的地方呢,坐那么大的船都要坐好几个月,想想就……”


    “相当于出海下南洋了,谁知道半路会发生什么事啊,肯定不想去的嘛。”


    “就是,荣华富贵虽好,但我是宁愿我的孩子都留在身边,安安稳稳的过完这辈子就行了。”


    当然,也有人反对。


    “大丈夫就应该志在四方,既然他自己有鸿鹄之志,那在背后支持就是,不要拖他的后腿。”


    “不错,他若是安于平庸,那也可以,但既然他有抱负,那就让他自己去完成。”


    男人们更是不以为然:“不过是外出求学而已,回来就功名利禄到手,当然要去!”


    更有那大男子主义的,对着妻子冷笑一声,袖子一甩:“妇人之见,果然头发长见识短。”


    被莫名怼了的妻子之前一直都在忍着他的脾气,这次忍不了了:“我呸!老娘说什么了你就开始在这儿叽叽歪歪?你头发短也不见得有什么见识!”


    她噼里啪啦把丈夫一顿骂,归根究底是因为她这段时间在给镇上新开的织布坊做工,手中有银自然就有了底气。


    说来也奇怪,之前她唯唯诺诺的时候,男人气焰嚣张,但这次看她反应不小,反倒一下子手脚不知道该往哪儿放了,只能袖子一甩,哼一声往旁边走了走,离她远点儿。


    这些都是一些小插曲。


    还有很多人是在忍不住的冷嘲热讽:“官员家的孩子当然不用去,他们早就有了出路,何苦冒着危险去国离家?”


    离家十几年,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那些官员士绅之子,怎么会走这条艰难的路呢?


    汉朝。


    连素来心肠冷酷的刘彻都无语的摇了摇头:“朝中无人了吗?竟然将重担压在一群还未加冠的孩童身上!”


    简直荒谬可笑。


    不过好在,这群少年郎居然表现得很好。


    看到那什么球赛获胜的时候,刘彻都觉得自己的心情好了几分。


    他喜欢看到意气风发的少年郎。


    他不期然的想起之前仙画的那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来,还是有那么几分道理的。


    果然,并不是华夏人不行,而是当时那朝廷不行。


    若是换了他……切,算了,晦气……他还是保证大汉的绵延,让华夏后续不再沦落到此境地更好……


    【除了派出留学幼童之外,清末还开始新办各种新式的学校。】


    【第一所就是由咸丰十一年,也就是1862年的时候,恭亲王奕沂奏请朝廷开办的京师同文馆。可以说,它是华夏近代教育的开端,主要是为了培养外语翻译人才。】


    【为了请不请外教这个事情,还扯了好一通皮。但不


    请的话,翻译学校根本开不下去,于是只能捏着鼻子先请了外教,打算之后再逐渐的换为国人。】


    恭亲王奕沂的府上,官员们正在为了请不请外籍教习争吵。


    好不容易争出了定论,又开始为外籍教习和国内教习的薪酬吵起来了。


    有官员直接把他们提交的预算给扔了回去,不可思议之极:“请一位外籍教习,你们居然开出了上千两白银一年!是疯了吗?!当朝廷钱多没处花是不是?”


    “◥◥[”


    “那为何国内的教习的每月酬银又只有八两?”奕沂问道。


    “王爷,就这已经是比国内其他地方的教习要高了一半了!总不能让他们也拿和外籍教习一样的酬银吧?”


    那这花费可就巨大了,而且朝廷肯定也不会同意。


    奕沂皱眉:“但差距如此大,恐怕容易掀起风浪。”


    “我已经想好了办法。外籍教习只能用钱笼络之,”那人胸有成竹的道,“但咱们大清的人,注重的是什么?是仕途!两年期满,如有成效,咱们可以举荐他去当知县嘛。”


    奕沂眼前一亮:“好办法。”


    【反正就这样,京师同文馆实行了双轨制待遇,磕磕绊绊的,也就开张了。】


    【它开办之后,各地也纷纷效仿,尤其是那些需要经常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沿海港口城市,都开了同文馆。】


    【后来,又逐渐从翻译学校演变到更宽泛范围的高等教育。】


    【1895年,盛宣怀主持了北洋西学学堂的成立,后来,它成为了天津大学。】


    【1896年,盛宣怀又在上海成立了南洋公学,后来,它成为了上海交通大学。】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了,后来,它成为了北京大学。】


    当泛着黄的历史老照片和现在高清的影像放在一起的时候,任谁都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感。


    从清末到现在,这些大学也依然都还在继续着自己的故事和辉煌……


    “一千两白银!”正在看仙画的夫子们简直想要拍案而起了,“一年一千两白银!”


    “这简直是,简直是……”


    到后面直接语无伦次。


    一年一千两白银是什么概念,和国内的夫子的差距几乎在百倍以上!


    宋朝和明朝户部的官员们迅速得出一个结论:“看样子,清末的酬银水平和咱们现在相差倒是不大。”


    现在的夫子,大概也就是在一年十来两银子的水平。


    那这一千多两提出来,的确就是有些惊悚了。


    若是他们知道梁启超那句“宁与友邦,不与家奴”,恐怕也要气愤的骂上两句。


    实在是过分了!


    “难不成整个华夏还找不到几个愿意来教英文的夷


    人不成?”


    有百姓愤愤不平的道,“我瞧着那些传教士们可都愿意得很。”


    甚至不需要酬金,只需要人能改信他们那个主就行。


    不过,自从仙画出现后,传教士的活动也都低调了很多,还有一些人偷偷的离开了想要返回去结果被扣下的。


    “想来还是因为朝廷积弱。”有士人叹息,“所以那些夷人才如此拿大。”


    在华夏的土地上耀武扬威。


    百姓们骂完后又嘟囔:“这非得学别人的语言,怎么就不是别人来学咱们的语言?”


    传教士们一个个都说得可溜了。


    秦朝。


    嬴政淡淡道:“这就是国力比不上他人的后果。子孙后代想要去学他人之语言文字都要看人的脸色,求着他们!”


    这群不争气的东西!简直枉费了他费好大功夫统一文字、统一官话的心!


    不过……嬴政的脸色转为深沉:日后,是他们求着来学华夏语言还是华夏人去学英语,这还是说不定的事情呢!


    ……


    【除此之外,在清末民国的时候,西方的教会也在国内开了很多教会学校,清末变制时,朝廷让各省的官学也都跟进,试图直接转变为另一套学校系统。】


    清末,省府书院内。


    两位夫子正在一边收拾书籍一边聊天,脸色平静里带着一点惆怅。


    “听说了没?咱们这书院要被改为大学堂了,说是要仿照新式学校。”


    “听说了,不止是咱们,府学和州学都要改为中学堂,然后各处的县学和社学,都要改为小学堂。”说话的夫子停了一下,然后又道,“而且,不再只授经学,要和新式学堂一样分为不同的科目。”


    另一位夫子也顿了一下,脸上浮现起似笑非笑的凄惶笑容:“怎会如此?这些可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说不要就不要了?”


    “谁知道呢,不过肯定也不是完全不授,只是只作为一个科目来讲。”


    “哎,世风日下,世风日下咯!”


    在老夫子不理解的眼神里,画面一变。


    人们纷纷剪去了辫子,变成了短发,就连女子也是如此,旗袍马褂变成了洋装西服,街上的马车逐渐变成了人力车和小汽车。


    老旧的东西在慢慢的消失。


    这里面包括了不好的,但也包括了好的,与此同时,却又有了新的“不好”正在壮大。


    【华夏的整个教育体系,迅速的进入到“科学”时代。】


    【但是!】


    【这样仓促的毫无准备的与过去割裂,带来的不仅有焕然一新,还有极为沉重的痛苦。】


    【不管UP主之前说了经学里有很多的糟粕制衡了华夏的发展,但必须要承认的是,那些传承几千年几百年的经学是塑造华夏人精神世界的根基和筋骨。当它这么仓促的被迫退出历史舞台,却又一下子找不到新的东西来替代它的时候,就会演变成一片混乱。】


    【人们茫然四顾,忽然发


    现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去。】


    ……


    经学亡了!


    无数儒生和士人痛哭出声,只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


    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只是因为科举而接触了各种文史典籍,若是说他学得有多好,那肯定是夸张。


    但此时,却忽然觉得心中空落落的。


    即使是没怎么接受过教育的普通老百姓,也都心中凄惶。


    恰恰就如仙画说的,茫然四顾,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要往哪里去。


    要知道,即使是目不识丁的老翁老妪,也都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


    ,也都知道忠孝仁义。


    这是浸润在每一个华夏人骨子里的东西。


    如果要完全抛却,不亚于剜去血肉,打碎脊梁。


    有人惶惶问:“那以后就不教这些了?”


    “教,”旁人回答他,“只是不只教这个了。就作为一个科目。”


    又解释了一下科目的意思。


    那人放下心来:“教就好,我还以为完全不教了呢。”


    明朝。


    王阳明可没有那么乐观。


    他回头看,透过窗户看到自己书房里那一架架的经书,悠然长叹:


    “科举废,经学亡啊!”


    他早就看出,后世的教育本质应该是更注重在“实用”之上。


    但经学,恰恰就是不实用的。


    它教的,是为人的道理,是人的品格。


    而不是实用。


    没有了科举,经学是很难再走下去的。


    “但,人是需要有思想的。”王阳明皱眉,“没有思想的人,和野兽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即使是仙画,也点出了经学不再之后的混乱局面。


    只是,王阳明陷入到沉思,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才能兼顾经学的精髓与科学?


    秦朝。


    即使是已经不再学儒,改为了法家的李斯,也不免心有戚戚焉。


    法家,也是包括在了经学里的。


    而天下的儒生们,尤其是鲁儒,早就开始破口大骂,或者恸哭:


    “礼乐崩坏!礼乐崩坏!天之将亡也!”


    西汉。


    董仲舒维持着一个姿势,已经半晌都没有动过。


    院门外忽然想起了一阵脚步声。


    “父亲!”


    “爷爷!”


    是听到这里担心他的家人。


    董仲舒这才转了一下身,伸出手示意他们别进来,他想要自己安静一下。


    他看到自己手边放着的一本《春秋公羊传》,另外的书案上还有《礼记》、《论语》、《尚书》等等。


    这些都是从他开始求学起就伴随着他的东西。


    没想到两千年后,这些书籍,这些知识会变得不再珍贵,不再受人重视。


    虽然董仲舒在此前


    对此就早有预料,但是此刻还是有着万分的唏嘘与悲伤。


    他,以及各朝代的大儒们和名士们,在不同的时空注视着天幕。


    仙画中正好闪过一个夕阳的镜头。


    温暖橘色的光芒照耀大地,却很快又变得深沉晦暗。


    他们注视着,像是看到了经学最后的余晖。


    ……


    【当然了,混乱的时期总是会带来一点出人意料的小惊喜。】


    【因为没人管束,加上民国时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又带着旧时代思想的精华,在两者冲撞之下,却诞生了很多的大师和文化社团,颇有些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风流。】


    一张张大师的头像迅速的闪过。


    辜鸿铭、金岳霖、吴宓、章太炎、陈寅恪、鲁迅、钱穆……等等等等。


    每一位都是在自己的领域甚至是跨领域都鼎鼎大名的人物。


    在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在权势滔天的北平,金石学家、文学家、画家、书法家等等都齐聚于此,举办着各式的沙龙与聚会。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衣香鬓影,热闹非凡。


    【网络上很多人觉得民国时期的这种繁荣才是真正文化的繁荣,以此来抨击现代环境的不行,说什么只有民国的教育才是历史上最好的教育,那我只能说——啊呸!】


    【睁开眼看看民国时期的文盲率和现在的文盲率吧!】


    【是谁允许你们把广大的百姓们开除在“文化”


    之外的呢?】!


    第172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九)


    天幕下。


    一位出身贵族的名士嗤之以鼻:“难不成还真要把天底下那些庶民们全算进去?”


    就算是本朝最繁荣鼎盛的时期也做不到啊!


    他心底私密的想法是,读书写字那么高雅的事情,那些泥腿子们也配?!


    百姓们心情也有些复杂。


    之前仙画一直提“全民教育”,但说实话没人真的把这个词放在心上。


    如果说全民的意思真的是普及到每一个百姓每一个人,那也太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了。


    很多人,尤其是生活在底层的那些人,他们可能是乡村的贫农、城镇中的杂役甚至乞丐、卖艺的倡优等等等等……他们从未觉得读书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一位百戏杂耍的优伶抱住了自己的膝盖,自嘲的笑一声:“难不成还真的想让所有人都能够读书识字不成?怕是神仙来了也难做吧?”


    像他这样的人,平日里经过书院私塾这些地方,都是要自惭形秽的,远远的绕开。


    觉得自己不配。


    也因此,他对仙画后面那样气愤嘲讽的语气有些不解。


    世界本就如此,不是吗?


    ……


    【民国时期的文盲率,一般认为是80%,当时1945年伟人的讲话里有一句“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民国接受了教育的阶层,依然是士绅阶层,从清朝的时候就绵延下来的那些家族。他们本身就拥有了优越的条件和待遇,独占了教育资源。】


    【所以,要说民国有什么全民教育,那是瞎扯。】


    【真正的全民教育,还是要等到49年之后。】


    【新中国成立之后,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扫盲。】


    【毕竟,对于咱们来说,扫盲这事儿就很有经验——在根据地的时候,伟人就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根据地那会儿就开办了很多扫盲的夜校,为不识字的士兵和当地的百姓们提供学习的机会。】


    山东省莒南县高家柳沟村。


    新到的村干部眉头紧锁,皱在一起像是包子褶:“全村三百多个人,只有9个人是识字的,这可不行,不利于我们以后开展工作啊。”


    “主席说了,如果绝大多数的农民一不能看通俗书报,一不能记普通的账目,三不会写简单的便条和信,那怎么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以后要宣讲政策,要让他们理解政策,甚至记工分什么的,都是要认字的。


    “没办法呀,以前这个状况,能读得上书的可太少了。就那九个人,也都只是认识几个字而已。”当地的村民道。


    村干部思忖了一下:“这样吧,咱们组织一个夜校。大家晚上有空的话可以报名来夜校,我来教大家认字。”


    有村民小心翼翼的问:“需要交多少钱?多了咱可出不起。”


    村干部一愣,笑了起来:“当然是免费的!不用交钱,也不用拿其他东西来。”


    这件事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


    西汉。


    汉武帝刘彻有些沉默。


    在仙画出现之前,他就能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不然也不会创办太学然后提出一系列的教育政策。


    仙画出来之后,他更是将对大汉人才的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高度。


    但每每他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很足够的时候,仙画就会用事实告诉他,还不够!


    而且是远远的不够!


    没想到,后世对教育居然如此重视!


    让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也认识字,有必要吗?


    认字之后,难道亩产会有所提升?


    而且,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得有许许多多认字的官员,而且这些官员还得愿意为这些庶民们上课……


    想到这里,刘彻立刻就放弃了。


    太难了,而且可能不会有什么成效,算了。


    倒是在大将军府上,霍去病和卫青有不同的看法。


    卫青赞叹道:“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句话说得对。”


    霍去病现在已经开始有自己的亲兵和部属了,对领兵也有了些小小的经验。


    “舅舅,读书的确能让人变聪明。我就发现,同样的事情讲给不同的人听,往往是读过书的那个理解得更快,完成得也更好。”


    卫青点头:“读书使人明理。”


    霍去病挑起一双剑眉:“所以我的亲卫们,肯定是要会认字的。”


    文武兼修,哪个都不能落下。


    民间。


    百姓们羡慕极了。


    “要真有这样免费的课堂,谁会不愿意去呢?!”


    当然,也有那么一些人表示自己白天做活儿就已经够累了,即使有也不


    会去的。


    但大家选择性的无视了他们。


    “有几个人会认字已经很不错了,有的地方,找遍了都划拉不出一个识字的!”


    “要能认字肯定好啊,我儿从外地寄回来的信,我都不认识,还要去找村头的田秀才去读给我听。”


    “那可不?不识字就是容易被人骗。我和你们说……”


    ……


    【为了让普通的没有接受过教育的老百姓们能够迅速的识字,还组织语言学家们发明了汉语拼音以及简体字。】


    【而且,国家还设有扫盲委员会,下面有城市扫盲工作司、农村扫盲工作司、编审司等等单位,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件事情。】


    【当时还有目标,就是争取让每个人都能认识1500到2000个字。】


    轰轰烈烈的全民大扫盲开始了。


    从城市到农村,各种各样的夜校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大家白天工作完,晚上又出现在夜校里跟着老师学认字。


    还有许多从清末活下来的依然裹着小脚的年老女性,都在干部的劝说下拿起了课本。


    这可能是她们人生第一次接触到书本和知识。


    各式各样的宣传画被贴在了墙上。


    宣传画上的标语简单好理解:


    “帮助妈妈学文化”


    “爸爸,这个字是这样写的。”


    “夫妻互教互学。”


    甚至,扫盲的工作人员还编了很多相关的歌谣,一下子就传遍了全国。


    【而且,这场运动并不是进行了一次就结束了,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没放松过。】


    【到1964年的时候,我国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从建国初期的80%降低到了52%,到1974年的时候,更是下降到了20%。】


    路小柒放了自己查到的一些数据。


    在50-60年代的十年间,全国共扫除文盲10272.3万人,年均扫盲604.3万人。


    这堪称是一个奇迹。


    【除了全民大扫盲之外,同样重要的当然还有完整的教育体系的建立。】


    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骄傲的宣布:


    “7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拼搏,中国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已经建立起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


    【如今,义务教育已经深入人心,每个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他在哪一年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


    【有的还是必需的,是作为公民一定要完成的义务。】


    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然后开始牙牙学语。


    到了三岁,他被父母送进了幼儿园,一开始大哭,然后交到了新的小朋友后,开始在幼儿园如鱼得水,很快适应了集体生活。


    这个阶段学的是习惯。


    六岁的时候,他会开始进入到小学阶段,正式接触到知识和考试。


    六年后,他升入初中。


    三年后,他成为了一名高中生。


    又三年,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他会通过高考。踏入到大学阶段,光荣的成为大学生,并且选择自己的专业。


    四年后,他毕业了,可以选择进入到社会工作,但同样还可以选择考研甚至再考博。


    后者往往还需要花费好几年。


    一个拥有高学历的现代人的教育过程,需要持续十五到一十年的漫长时间。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在读人数,这个模型呈现出了倒梯形的形状。


    是一个相对健康的形状。


    ……


    天下人皆在惊叹。


    “上十几年学啊!这也太久了吧?”


    “如果是科举的话,倒也不久。我娘家隔壁的,考秀才都考了好多年呢。”


    “可这不是一两个,是所有人!”


    “十几年的学费,这可不便宜!”现在供个读书人多难啊!


    “说不定他们朝廷也不收钱呢?不是说必须要上吗?总不能这种还让老百姓掏钱吧?”


    这句猜想引起了一大片哄笑声。


    “怎么可能!”


    “白日还未到,怎么就做起梦来了?”


    “规定的事情让老百姓掏钱的,你难道少看了?”


    魏晋。


    即使是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的名士谢安也不免为后世之人漫长的求学过程感到震撼。


    他甚至站起身的时候差点崴到了脚。


    而且,再也维持不了原本淡然高雅的风仪,对着身边幕僚冲口而出:


    “她说的可是所有人?”


    幕僚也在心神震撼之中,“……的确是所有人。”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万万人,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之中都需要读十几年的书。


    那岂不是所有人都是饱学之士?


    即使是现在的士族子弟,恐怕也难与之相比较!


    谢安震惊于此,而其余名士们却不免有些愤怒。


    “简直是乱来!”


    “怎能用那西方的字母来为我华夏文字注音?”


    是的,他们对于简体字其实并没有太多感觉,很多和现在没什么区别,而且和之前相比,字本来就是一直在变化的。


    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字母拼音。


    但这一点,朱元璋却很能理解。


    “就和八股文一样,”他特意强调了一下八股文,“更方便让老百姓认识的,和记住的,就是好的。”


    主要都是为了降低难度。


    一个性质。


    还有一个很容易就接受了的群体是数学家们。


    刘徽对着墙上挂着的几个从仙画上誊抄下来的后世数学公式道:“这种字母形式的确有其可取之处,尤其是运用在数学上。”


    更简洁,也就更方便记住和运算。


    只要熟练了,中间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秦朝。


    嬴政并不觉得意外,新朝成立,那总得在一些事情上制定自己的标准,就好像他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些一样。


    他只觉得有些牙酸。


    自己好不容易统一下来的标准,没想到后世又改了!


    ……


    【但在一穷一白的新中国初期,这个图形却是大头针形。】


    大头针,小学的占比面积大,往上陡然收窄。


    窄到只呈现出针一样的尖锐细小。


    【三千多万名小学生,成功上到中学的只有一百多万名,而上到大学的更是只剩下十万名。大多数人小学毕业甚至是没毕业就已经辍学了,成为大学生,简直如同登天梯一般艰难。】


    【更别提那些连小学都没有上过的人。】!


    第173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十)


    【这种情况,对前所未有的重视教育的我兔来说,那当然是不能容忍的。】


    【54年的时候,人大就将每个公民的受教育的权利写入了宪法。】


    红色封皮、大部头的,一看就很庄重的宪法出现了。


    翻到相关的页面——


    第九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设立并且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①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官方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并且,之后的一切相关措施都是为了让这条法律可以真正的落入实处。】


    从初期的夜校,到条件简陋的甚至有一些位于土砖房里面的小学、中学,到后期窗明几净的,有着操场的学校。


    在全国的各个地方,各式学校都在动土开工。


    而无数的青年人或是响应政策的号召,或是被福利吸引,进入到了师范学校。


    从场地到教师,一项一项的困难被逐步的解决。


    ……


    权利,这个词语对于各个朝代的百姓们来说都是极为陌生的。


    即使是一些读书人,都难免一怔,不是很懂它的意思,更别提那些没有读过书的普通老百姓了。


    但他们能够感受得到,仙画在提出这一段时的那种神圣感。


    就好像,这是特别崇高的,特别值得一说的事情。


    北宋。


    范仲淹这样的人物,只需要细细一想,就能够明白“权利”这个词的意思。


    他越想越觉得心惊,直接站立了起来


    “身为公民,每个人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范仲淹重复了一遍,喃喃自语,“这是何等的……何等宏伟的构想。”


    每个人都能够去读书,写入到法律里面。


    范仲淹心中澎湃,他出身普通,靠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又当过山长,自然能够明白读书对于普通人来说的重要性。


    不说考状元去当官,即使多认识些字也往往都能比其他人多一条出路。


    有的时候他也会幻想,这世间要是人人都能有书读那就好了。


    但酒醒了之后就会失笑摇头,觉得自己未免过于天真。


    可此刻,却听闻后世的朝廷可以坦然的将这一条写到律法里,这就是他梦中的理想国啊!


    而且,这些还是华夏的后世子孙!


    范仲淹心中的激动与满足之情比之前看到自己被仙画提起来还要更加的强烈!


    做得好!


    他继而又开始琢磨权利这个词语。


    每个公民都拥有的受教育权,也就是说,他们还有其他的权利……


    秦朝的李斯同样在细想这个词语。


    他同样越想越心惊。


    秦律非常的完整,也非常的繁复,若是用之前的竹简来写,那可以堆满半个屋子。


    但这么多的律法,主要是规范秦人的行为。


    或者,直白点说,大部分都是告诉他们什么不能做,做了会有什么样的惩罚。


    重刑,是它的特色。


    只有少部分,才是对秦人说,你们可以做什么。


    甚至,对士卿也是如此。


    唯一没有限制的,或者是极少限制的,是皇帝。


    李斯觉得,“权利”


    这个词或许还要高于“可以做什么”。


    它听上去,就更加的神圣。


    而皇帝拥有无限的权利,和权力,他可以做任何事情,甚至包括改变律法。


    君权凌驾于律法之上。


    看来在后世,这样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了。


    不不……李斯心中闪过一个早就已有的猜想……后世还有没有帝王都还两说呢!


    这样的猜想一浮上心头,就让他迅速的谨慎的低下了头,生怕自己在表情上和眼神中流露出什么不对。


    现在的陛下,可是人精呐!


    ……


    【不过,毕竟这也得有个过程。】


    【在前期很穷的时候,义务教育可能还落实得不怎么到位,几百块钱的学费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依然是很困难的事情,在偏远地区,尤其是山区,上学还不是那么容易。】


    一个灯光昏暗的屋内,一对夫妻正在为了第一天孩子的开学而犯愁。


    女主人:“明天就开学了,咱们这学费还拿不出来,咋搞?”


    男主人吸了两口烟:“还差多少?”


    “还差一百多,要不咱先让儿子去上着,拖欠着呗,等下个月有钱了,再给学校送过去。”


    男主人沉默了一会儿:“明天我去他姑那儿借一下,要是能不能借到,要是不行的话就只能先欠着了。”


    女主人嘟囔叹气:“哎,上学期咱就欠了好几个月才交上,他班主任都催了好几回……”


    男的反问她一句:“那你能有什么办法?这学就不上了?”


    女人愣了一下,手上干活的动作了慢了下来,半晌忽然下定决心道:“要不,读完今年就算了吧,去外面打工还能早点挣些钱回来用。”


    男人也沉默了,最后点了点头,含糊的道:“先看看,到时候再说吧。”


    在河北保定市,有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同样面临着因为没钱读书而不得不辍学的境遇。


    他在床上辗转反侧,为自己即将离开学校感到痛苦。


    但是,又找不到什么办法。毕竟,家里刚发生了变故,他知道不是父母不愿意供,是真的没办法了。


    最后,这个叫张胜利的男孩子爬起来在昏黄的灯光下写了一封信:


    “县长伯伯,俺爹穷,他不让我们念书,可是我们还想念书,念出书来像你一样,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第一天,他揣着这封信出了门,跋涉了十几里路之后,将这封信投递给了县政府的门卫室,这封信是他


    写给县长的,他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县长的一些经历。


    他也不知道写给县长有什么用,或者说,其实也没指望真的会有用,只是想要倾诉一下自己心中的迷茫。


    【这封信,后来辗转到了中国青年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手里,引出了他们的一个想法。】


    【1989年的时候,在青基会的倡议下,咱们成立了希望工程,旨在建设希望小学,让贫困地区的孩童重返校园。】


    【张胜利后来顺利的上了学。】


    【而一张大眼睛女孩的照片火遍了全国。】


    【她成为了希望工程最好的代言人。】


    路小柒放出了那张著名的照片。


    朴实的影像,丝毫不华丽,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


    她叫苏明娟。


    和张胜利一样,不到十岁的她差点就面临着辍学的命运。


    苏家。


    苏母和苏父正在吵架。


    苏母不同意让苏明娟继续去读书:“一个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反正以后都是要嫁人的!而且,咱家本来就穷,读书那么费钱,难不成为了让她读书就要掏空家底吗?”


    苏父坚持道:“就算是掏空家底,我也要让她去读!”


    苏母:“还不如留在家里,我教她做饭,以后也好找个好婆家。”


    苏父:“多读书多认识一些字,以后出去了才不会受人欺负!”


    吵了很久后,苏母终于同意,让她先去学校上一段时间看,成绩还不错的话就继续读。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摄影师走进教室时,苏明娟正好抬头,被拍下了这么一张照片。


    【这个女孩子后来从山区走出来,上了大学,进入到了一家银行工作,现在好像还是副厅级的干部。她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从每月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捐给希望工程,还成立了自己的助学基金。】


    【所谓薪火相传,便是如此。】


    ……


    只能说,艺术是相通的,情感也是相通的。


    当希望工程那张大眼睛女孩的宣传照被放大到N倍依然高清的出现在天幕上时,大家都被它吸引了。


    破旧的衣服,不经修饰的脸孔,都挡不住那双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怯生生却强烈的渴望。


    她似乎是在说“我要读书”。


    一些感性的妇人甚至心中一酸,就要流下泪来。


    “这可怜见的……”


    “女孩子也要多读点书,这才不会被人骗。那些说女孩子不要读书的,千万别信!”


    一位贵妇笑着对身边的姐妹们说:“如今我算是看透了,如果什么事情男人们争着去干,那绝对是好事情。读书就是如此。”


    她的姐妹们大笑起来:“你倒是促狭,不过也有几分道理。”


    在某处乡绅的宅院内。


    乡绅的女儿忽然问他:“爹,你不是也资助了几个秀才吗?这算不算是希


    望工程?”


    乡绅一愣,苦笑起来:“这如何能比?”


    他资助秀才是为了从这些读书人里面挑出潜力者。


    一来可以给女儿物色一下夫君人选,一来这些潜力者们若是有朝一日真能金榜题名,那就是他的人脉。日后要真有什么事情,就好办了。


    所以,他是有所图的。


    就像是捐钱给县里面修庙修桥,那也能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功德碑上。


    可仙画中这些捐款的人却是无所图的,甚为无私!


    乡绅想了一下若是这种情况,他还会不会捐款,得出的答案让他羞愧不已。


    ……


    【有了国家的拨款,有了社会上的众多爱心人士,希望工程成为了这几十年以来最著名的慈善项目。】


    凌晨四点,公鸡都还没有打鸣。


    整个村庄里的小孩子就已经起来了,穿好衣服,背好书包,带上干粮,他们集合在一起准备去学校。


    去学校是一条漫长的山路,翻山越岭,甚至需要用绳索穿越湍急的河流。


    所以,必须一起走,不然会出危险。


    五点出门,一直到将近八点,才到达镇上面的学校。


    到了一天的课程结束后,又要再花费两个多小时走回去,山路已经看不太清了,家人拿着手电筒在半路接,在黑夜中透出一点光芒。


    镜头一转。


    93岁老人将自己攒下的两千块投入到邮箱,在信封上郑重的写着“希望工程,收。”


    这也成为了希望工程收到的第一笔捐款。


    然后,来自社会各界的,甚至是小学生的捐款,从四面八方涌来。


    有了这些捐款,无数的希望小学开始在各大偏远地区动工,让偏远地区和山区的孩子不用再长途跋涉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去上学。


    它们并不华丽,但也都拥有宽敞的操场和明亮的教室,有的甚至还有图书室、食堂等等。


    【希望工程成立三十多年来,累计接受捐款超过了150亿元,资助了家庭贫困学生六百万名,兴建了两万多所学校。】


    【它其实是对于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上的不平等而做出来的回应。】


    【当然了,希望工程这种慈善项目只是来自于民间的补充,最重要的是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是1986年就出的政策,但很多地方因为穷是没有落实的,直到2008年9月1日,全国才实现了全部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


    【这一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4500.74亿元。】


    【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是61344亿元,翻了好几倍!】


    开学的时候,家长们的脸上喜气洋洋。


    正好遇到前来采访的记者。


    他们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这个政策好啊,感谢党感谢国家。”


    “以前谁想得到,读书居然不用钱呢?”


    有躲在父母身后的小孩子也露出了头颅,脸上的表情有些高兴:“以后再也不用去捡瓶子换学费了。”


    ……


    居然不用学费……


    居然不用学费!


    百姓中一片哗然。


    “就这样将孩子送过去就好了?”


    “真的什么都不用交?”


    刚才说着这是做白日梦,但没想到现在这梦却真的成真了!


    后世之人上学真的不需要交学费。


    天底下居然真的有如此好事!


    “别说孩子,连我都想去。”


    “要咱们这儿也能这样,娘把你们姐妹都送过去!”


    有人羡慕得咂舌:“不交农业税,读书也不用交学费……哎,要是真能投胎转世,希望能把我投到后世去。”


    那个世界,听上去也太美好了。


    旁人取笑:“你?不把你投到畜生道就不错了。”


    大家哄笑起来,空气中洋溢着快活的气息。


    也有人摇摇头:


    “不用交钱有什么用?家中不用人干活吗?”


    “不干活还得养着他们吃饭,这日子怎么过?”


    书院中。


    学子们形色各异,家富的不以为然,家贫的羡慕不已。


    但不管自身情况如何,大家都震惊于不用学费这一点。


    有夫子疑惑的问:“不收学费那如何维持学校运行?”


    什么都要钱啊!


    他们夫子也是需要拿酬银的呀!


    山长面色复杂:“你没听到他们的教育投入吗?这笔钱,自然是朝廷出啊!”


    他们的朝廷,也太有钱了吧!


    有钱,而且还大方。


    西汉。


    “所以归根到底,这是和钱有关的问题。”东方朔对汉武帝道。


    刘彻抬起眼:“仙画中提到的大多事,都与钱有关。”


    有钱,所以能够发展教育。


    有钱,所以能够发展军事和各种武器。


    有钱,所以能够建各种铁路公路桥梁。


    但是,怎么变得有钱,怎么让国库充盈,这是个问题。


    刘彻觉得大汉的国库要是也能富裕至此,那他也会像后世那样大方。


    东方朔似是看懂了他的表情,低下头来,眉头微微挑起,闪过一丝不以为然。


    会吗?


    那可不一定……


    ……


    【除了兴建学校、加大师资投入、鼓励支教,以及援助贫困地区等等措施之外,免费午餐和助学贷款更是切实的落实到了每一个贫困学生头上。】!


    第174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十一)


    天幕上。


    大学开学的时候,有人提着箱子,有人开着车,有人在父母的陪伴下前来报道,但是也有人,只是拎着格格不入的蛇皮袋,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独自前来。


    她的神情有些局促,找到了自己所在系的辅导员,声如蚊呐:


    “老师,我没有带学费来,我们家比较困难,是不是可以办助学贷款啊?”


    辅导员闻言并未露出什么特殊的神色,安抚她道:“你放心,你这种情况是可以申请的,你尽管安心上学就好,不会管学费的事情。”


    学生深深的鞠了一个躬:“谢谢老师。”


    “别谢我,主要是咱们国家政策好,毕业六内还清就行了,三年内还清免息。”辅导员笑道,带她去宿舍,“到时候我看看有什么勤工俭学的机会推荐你一下,赚点生活费。你自己也好好学,争取拿上奖学金,这四年不就轻松的过去了吗?”


    学生重重的点头,原本因为担心忐忑而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如同路过的每一个年轻人。


    【不过,贫困地区教育资源落后的问题,时至今日也不能说已经完全解决。】


    【这里面还有一个特殊的更困难的群体,那就是山区的女孩子们。】


    【按照宪法的规定,每个公民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不分男女。但因为历史遗传下来的弊病,女孩往往会成为贫困下面的第一个牺牲品。】


    【在封建脑袋们看来,反正她们迟早要出嫁,迟早会成为别人家的人,那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大的价钱这么大的代价来供她们上学呢?】


    【尤其,是在家里还有另外的男孩的情况下。】


    【即使是免学费,即使是还提供午餐,都不如把她关在家里干活儿,充当劳动力来得要好。】


    ……


    “这贷款是不是咱们现在的印子钱?”有老百姓不确定的问。


    “应该是。”


    “听着像是。”


    结果,有人嗤笑一声,“怎会和印子钱是一回事?印子钱多高的息?皮都能给你扒下一层来!但这个助学贷款却是几年都免息的!”


    这完全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听得他这样说,大家这才明白过来。


    对啊,印子钱的利息多高啊。


    有人想起因为印子钱最后搞到家破人亡的朋友,唏嘘不已:“反正,离这东西远一点,千万别沾上。”


    刚才说话那人冷笑一声:“怕是有时候你自己想着要躲远一点,但是那些贪心不足的,却会使出百种手段逼得你不得不去借!”


    这样的例子可不少。


    众人自然也明白,但这事儿太沉重,他们也只是感慨了几下之后就放下了,转又开始羡慕起后世的人来。


    “不是说读书免费吗?怎么又要交学费?”


    “要真的几年免息的话,那肯定让孩子去读!这么多年都熬过来了,难道还怕再苦几年吗?”


    而且,这可是后世的大学。


    在看了之前的仙画后,古代的人们对于后世大学有着浓厚的滤镜,堪比现在的太学国子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倒也不算理解错误。


    也有一些官吏和豪绅们,坐在家中,吃着下人端上来的糕点美酒,啧啧摇头,对此表示不解:“居然免息?这还能有什么搞头?这可是发财的好机会啊!”


    一位府尹已经喝得有些微醺了,笑道:“他们的朝廷别的都挺好,但做生意肯定不行。”


    一群人附和:“大人说得是。”


    府尹身后的幕僚脸上挂着谄媚的笑容,心里却不屑之极:“蠢货!若不是朝廷有钱,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利民之策。”


    他觉得跟着这个一个愚蠢且短视的主官实在是没什么好前途,且他利欲熏心,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把自己也给拉下水。幕僚心中迅速打定算盘,等明日一早醒来就辞行。


    他看了看正在呵呵饮酒的府尹,疑惑不已——这家伙到底是怎么通过科举的?


    府尹醉生梦死的时候,他后院的女人们正在争论女孩到底需不需要接受教育。


    “有什么好读的?”府尹夫人长得有些刻薄相,说话也刻薄:“本来就是要嫁出去的,读了也白读。而且,”她看向侧院的方向,那里住着府尹喜爱的妾室,一位穷秀才之女,读书识字。


    她往地上啐了一口:“读了书也不过是个狐媚子,给自己增加一些勾引男人的手段罢了!”


    侧院内,妾室看着窗外的天幕,推了推放在身边的小篮子,里面睡着她刚生下来没有多久的女儿。


    “要读书,一定要读书……”她摸了摸女儿的脸,喃喃说道,如死水一般的眼睛里忽然就透出一点点光来。


    女孩到底该不该读书,在各处也掀起了一阵阵讨论。


    如今其实女孩子上学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一些开明的或者是有远见的家庭都会选择送家中的女孩子去私塾,不说真的能学到什么程度,最起码认识一些字,能看一些书,最好是能看懂账簿。


    但同样有一些顽固的保守的,或者是贫穷的家庭,会选择让她们待在家里。


    “我若是有钱,肯定是我儿去读,他那么聪明,肯定能考出个功名来。至于那几个小丫头片子,赔钱货,有什么好读的!”


    在他说出自己儿子聪明的时候,旁边的人脸上都露出微妙的神色。


    “要是学校提供午膳,你也不送她们去读?”


    那男人眼睛一瞪:“你当我是傻的?要都去读了,家里的农活谁来干?!你嘴皮子一碰,说得倒是轻巧,也不见你来给我家干活!”


    他骂骂咧咧。


    在他身后,几个小女孩低下头,眼神带着懵懂和一些麻木,毫不在乎的表情,但如果再往下看,就能发现有人放在身侧的手,揪紧了衣服,显然内心也并不平静……


    【所幸,我们还是有很多人正在关注山


    区和农村失学女童这个群体,


    并且专门为她们付出了极大的心力。】


    一群穿着红色校服的女孩子正在操场上跑步。


    一边跑一边用洪亮的声音背诵着她们的校训: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声音震耳欲聋,回荡在群山之间,天地之间。


    镜头一转,定格在旁边一位梳着朴素短发、面容严肃中带着慈爱的中年女性身上。


    【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只招收来自于当地的贫困女学生。】


    【它由时代楷模张桂梅张校长所创立。】


    张校长面对镜头道:“我就是希望她们能够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当时,我刚调到华坪来任教,就发现很多女孩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后来我一个一个的去家访,发现她们要不就是被家里人给早早的嫁出去了,要不就是出去打工了。”


    “但你说,没学历,没什么文化,出去打工能有什么好前途呢?无非就是又重复老一辈的路。”


    她回忆自己去家访的一次。


    一个才十三四岁的女孩子抱着她哭:“张老师,我不想嫁人,我想要读书。”


    张校长细问下才知道,女孩的父母为了三万块钱的彩礼把她的婚姻给“卖”出去了。


    “后来,我再也没找到她,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2001年的时候,我当了华坪县福利院的院长。在里面看到了很多被遗弃的女孩儿,就发现,每一个孤儿的背后其实都有个悲剧性的母亲。”


    “当那些没有接受过完整教育的女孩儿,无法决定自己的人生,只能被裹挟着匆匆的进入到社会和婚姻,她们会成为低素质的母亲,然后培养出低素质的下一代,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


    “小学和初中有国家兜底,所以相对还好一些,但高中需要自己交学费,很多女孩儿即使考上了,家里也不会让她们去上。”


    “我想让她们在知识里拯救自己的命运。”


    张桂梅校长想办一所免费的高中,让大山里的女孩儿都能读书。


    【拿出自己的存款,找教育局,甚至是打印出自己的各种证件在街头募捐,历尽艰辛,华坪女高终于被张校长艰难的建立起来了。】


    【它成为了当地失学女童在黑暗里的灯塔。】……


    女孩们背诵校训的声音回响在各个时空里,即使这段已经过去,但似乎所有人都还能听到天地之间的回响。


    清朗、洪亮、大声、坚定。


    无数的女性不知不觉都站了起来,似乎有一种力量让她们无法再安然的躺着或者是坐着。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她们开始喃喃的跟着重复,一遍又一遍。


    孙英娘、马瀛蓬、王婉清、鲍姑……她们的眼睛闪亮,不住的在心中琢磨这段话中的深意。


    魏晋。


    谢道韫长长的呼出一口气,终于坐了下来,脸上还带着还未完全消逝的震撼以及疑惑。


    她身边的侍女笑道:“这段话丝毫不押韵,也全无古意,但不知为何,听上去却让人觉得过耳不忘。”


    谢道韫缓缓的点头,轻叹一声:“用韵脚和古意来评价它,未免有些小气。”


    这段话虽然白,但是其中蕴含的力量以及站在高山之巅俯视和睥睨世间的高傲与霸气,却是如此的强大。如果她是在其他的场合听到这段话,或许会认为这描述的是一位伟男子,但没想到,这段话却是从一群女孩子口中说出来的。


    而且,这居然是女校的校训!


    这才是让谢道韫觉得震撼,甚至手臂上不受控制的冒出了鸡皮疙瘩的原因!


    她在心中又默念了一遍,闭上眼,嘴角忽而往上翘起。


    是啊!


    凭什么男人就是高山,而女人就是依附于他的溪流?不不,女人甚至都不能算是溪流,而仅仅只是溪流边的一丛在风中摇曳的蒲草。


    女人为什么就不能也是傲视群峰的高山,就不能也是人杰呢?


    谢道韫睁开眼,眼中有着欢喜的光。


    她觉得自己想通了一些事情,从此心中大道尽是坦途。


    武周。


    武则天原本是斜斜的靠在软枕上看着仙画的,此时也逐渐变成了正襟危坐的姿势。


    “此人若是在大周,朕必许她高官厚禄。”她感慨道。


    太平公主加了一句:“恐怕在民间是要被供奉长生牌位的。”


    能吃饱饭,能看得起病,能有书读,民间之百姓无非也就是盼着这些,谁能做到,对他们来说谁就是活菩萨。


    太平眼中闪过深思。


    “母亲,”她对武则天道,“如今的女校招收的都是朝中百官和世家大族之女,几年运作,儿臣也已有些经验。”


    武则天看她一眼:“你直说吧。”


    太平道:“我想将女学的经验推广到各州县。”


    针对贫困女性这一条她暂时做不到,但扩大女学的规模她觉得是可以试一试的。


    武则天并不直接应诺:“明日可放朝会上讨论。”她抚摸了一下女儿的云鬓,提醒她:“你准备好了吗?将会有无数的老顽固和卫道士们跳出来和你争辩。”


    太平挑起眉:“我不怕。”


    武则天嘴边露出微笑,点点头:“很好。”


    除了皇宫,在其余各地的深宅府邸之中,也有很多贵夫人忍不住道:“若是能有此女校,有如这位张校长这样的人,我必定是要捐钱的。”


    行善积德,而且这位张校长,看着就让人觉得尊重并且信任。


    “不错,谁说咱们女人就不能


    读书?我偏要!”


    有性格比较活泼,


    脑子里主意也比较多的,


    甚至提出来:“咱们不妨也学学这张校长,也成立一个女校,若是真能办成,也算是功德无量了。”


    办学,本来就是格调很高的一件事,在众人看来也都是赞赏更多的。


    如今朝廷已经有官方的女校,即便她们再开女校,也不会引来什么非议。


    她这番话说出来,倒是引得一些人附和:“这个主意好,我也觉得咱们可以试试。我先捐个五百两。”


    “我最近手头紧,但三百两还是可以拿出来的。”


    一时之间,大家纷纷捐款,几下子就拿出了一大笔办学善款。


    如此这般,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一些时空中倒是冒出来了不少后来赫赫有名的女校。


    这是后话。


    秦朝。


    嬴政对于女校已有安排,他吩咐身后笔吏记下:“先于咸阳设置,若无问题,则在各郡县推行。”


    一般来说,这就已经是他的定论了,只要不是群臣大规模反对,就只待拟旨。


    士卿群臣并无不从。


    他们刚刚已经辩论过一轮了。


    聪明的已经打算把家中女孩送进去了,而保守的也被人斥责:“低素质的母亲养出低素质的孩子,你难道也想让大秦陷入到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吗?”


    诘问的人自然就闭嘴了。


    嬴政对斥责的人露出淡淡的满意之色。


    大秦的人口数量本来就比不上后世,而女人又占据了其中的一半,连女兵士都有,让女人上学似乎也并不是什么不能容忍的事情。


    况且,自他抛弃了愚民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后,他现在对“提高国民素质”这件事情已经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是低素质的母亲养出低素质的孩子,那的确是一个恶性循环。


    为大秦之未来计,女人也该读书认字才好……


    【华坪女高实行“红色教育”,管理严格,讲究吃苦奉献,但同样也不乏温情。】


    五点半,喇叭声响起,女孩子们就要爬起来开始晨读。


    稍有磨蹭,就能听到张校长的声音时不时的在小喇叭里响起,并不温柔,反而是严厉的:“傻丫头,快点儿!”


    她们穿着红色的校服,仿佛雪中傲然开放的红梅。


    她们在教室里一起学习,在操场上一起跑步,一起□□歌,一起上思政课,留给吃饭的时间都只有十五分钟。


    直到深夜,才回到宿舍。


    而张校长,从早到晚,都会在一旁陪伴。她甚至也住在学生宿舍里面,不顾自己病痛渐重的身体。


    【在一开始,即使是中考分数没过线,但只要你愿意学愿意读书,也能进去继续读书。】


    【第一届入学的学生中考成绩普遍不好,张校长对那分数都有些愁,但三年后,她们的高考成绩百分之百上线,还有几个女孩子考上了一本。】


    【现在,


    40%


    ≧_[(,


    对那些为了黑而黑的人来说,只要你不是人人考上清华北大,那就是没用的,你这学校根本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对此,UP主只想说,滚!也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是个什么东西!】


    一个硕大的竖着中指的微笑小人表情出现在了天幕上。


    【张校长提倡女孩子独立自主,有自己的工作,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不依附别人而活,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作用,做出贡献。】


    【这是她觉得女孩接受教育的意义所在。】


    【华坪女高的十几届毕业生,走出了教师、医生、军人、警察、白领……她们的人生和没有进学校之前截然不同,有了光明的未来和更为安乐顺遂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她们有了独自面对困难和坎坷的勇气以及底气。】


    在毕业生们为母校拍摄的视频里。


    有的女孩穿着白色的医生大褂;


    有的穿着警服和军服对着镜头干净利落的敬了一个礼;


    有的戴着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


    相同的是,她们的眼里都有着光,眼神也不再怯懦,透着能够掌控人生的自信和坚定。


    【有工作,有本事,即使是摔倒了,也可以立刻再爬起来。】


    【就好像她们的校训所说的那样,成为高山而非溪流,成为人杰而非草芥。】


    ……


    唐朝。


    已经在医院实习了一段时间,比之前沉稳了不少的孙英娘忍不住站了起来,有些骄傲的拍了拍自己的胸口:


    “说得不错,有工作有酬金,那可是比以前要有底气多了!”


    以前就算是家中开医馆,但也要愁着万一要是找的夫婿不行,那下半生怎么办?就好像她的人生是要由那个从来不见面的夫婿来决定的。


    凭什么呢?


    但现在,就算是不嫁人,不靠家里,她完全也可以自己养活自己。


    所以,她比谁都懂这种感觉。


    她娘眼里带着笑,其实也挺满意的,但嘴巴上满是嫌弃:“看看你,快把手放下来,一点女孩子的样都没有!”


    满意是满意,但心里也有些愁,自家女儿现在工作忙啊,都不好找亲家了。


    孙英娘皱了皱鼻子,赶紧坐了下来。


    在太医院开的护士学校里,从教坊司里转过来的官妓们都在安静的看着天幕。


    “成为高山而非溪流,成为人杰而非草芥,这哪有那么容易,女子如同飘萍一般,能保下性命就不错了。”有人忍不住道。


    旁边的姐妹安慰她:“过去的事情别想了,最起码咱们现在这样比以前可好多了。”


    去看护病人虽然又脏又累,但是也比之前要卖笑侍人甚至是以身侍人要好得多。


    “学一门手艺,有正经的工作,不用担心年老色衰。”有人打趣道


    ,“就算成不了高山,能成个大石头也行。”


    风也吹不垮,水也冲不走。


    刚才感伤的女子噗嗤一笑,倒是消去了愁云:“那倒也是。算了,咱们向前看。”


    不仅仅是她们这些身处变化中心地带的人,即使是外人看来,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对的。


    “就算是能绣个帕子做个衣裳,都能比那些什么都不会的人过得好一些呢。”有百姓道,“更何况是这种读了这么多年书的。”


    “而且这后世显然是女子能轻松出去做工的,那肯定要读书才行。”


    “教师、医生,这些都可是很体面的工作。”


    什么高山溪流、人杰草芥他们不懂,但好工作能拿到更多的酬银,也更好议亲,他们是知道的。


    这会儿功夫,有很多原本还很守旧的顽固派们,心里也松动了一点。


    反正这世道的变化已经是这样了,不如……


    “要不,等下月刘夫子那里,咱们去问问,把月儿送过去?认识一些字也好。”有妇人低低的询问自己的夫君。


    “世风日下啊!”她的夫君长长的感叹一句,但终归是没有反对……


    【每年,张校长都会在高考的时候去送考。】


    几辆大巴停在女高的操场上。


    即将去参加考试的女孩子们都排成了长队准备依次上车。


    张校长站在大巴门口,一个个问:“带好东西了吗?检查一下,别漏了。”


    当女孩子们都上车之后,有人忍不住又噔噔噔的跑了下来,紧紧的拥抱了张校长,脸上泪水直流。


    有同学高喊:“亲一下,亲一下!”


    也有同学着急张校长的身体:“抱轻一点!”


    张校长笑了起来,拍了拍她们的头:“好了,会有回来的一天的,上车吧,好好考,不要有负担。”


    待她们重新上车后,高一高二的学妹们唱起了歌,为她们送行。


    车辆往考场驶去。


    【高考,这也是每一个学生都要经历过的考验,堪比古代科举,不,比古代科举规模更大也更刺激。】!


    第175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十二)


    【高考!】


    【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考试。】


    【我们每个人从上小学的时候起,学语文、数学、英语、思想道德、科学、美术、音乐、体育,直升到初中,再增加历史、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然后通过中考,筛选出大概60%的人进入到高中。】


    【在高中,我们经历了文理分科,热爱文学、对文字、历史和语言有天赋的去文科,热爱科学,对数理化有天赋的去读理科。】


    【文科的历史、政治、地理,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经历过语数英三大天王和这六大金刚的捶打,高中三年,可以说是大多数人一生之中学识最为丰富的时期。】


    早上七点,小到几l岁的小朋友,大到十几l岁的青少年,都背着书包准时的出现在学校。


    到了傍晚,甚至是晚上,才会从学校离开。


    每天的每天,周而复始。


    路小柒放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各自的科目课程表——甲方说这些地方可以细致一点,她虽然觉得有些奇怪但是甲方出钱甲方说了算,不过就是几l张图的事情,好办。


    从这些课程表上,可以看出来,一天从早到晚,课业安排得满满当当。


    绝对是让看到的人会泛起惨淡微笑的一张课程表了。


    问,就是经历过。


    【然后,我们就迎来了高考。】


    ……


    之前仙画也展示了一部分后世的人们从出生后就需要接受的一些教育。


    古人们已经知道他们的进阶大概是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高中和大学,后面好像想读的话还能继续读。


    但这一段才让他们真正看清楚,后世之人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学什么东西。


    天幕下的人,尤其是朝堂之上的人看得异常仔细。


    他们可太需要这东西了!


    这几l年来对教育的折腾不就是想要看能不能直接复制后世的模式吗?


    那还能有什么比这个更直观?有什么课程就照搬嘛。


    不过,在看过之后,大家都有些傻眼!


    秦朝。


    嬴政皱起眉:“语文、数学也就罢了。为何英语也要学?而且是从小就学。”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英语应该是西方的一种语言,陆小柒也时不时会冒出来几l句,还曾经吐槽过。


    蒙恬虽是武将,脑袋瓜却转得很快:“臣观后世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颇为频繁,那英语显然也是为此而设。”


    很明显,用英语的国家应该还挺重要的。


    嬴政挑起眉,淡淡道:“应是如此。”


    但是!


    理解了是一回事,内心深处他还是有着一些小小的不爽。


    堂堂华夏后人居然要从小就学习另一门语言!


    为什么不是其他国家学习华夏之语呢?


    嬴政当然知道答案,无非是后世西方强盛,


    而华夏有一段时间被压着打嘛。


    “可恨!”他喃喃道。


    手指在握着的深色瓷杯上留下了指印。


    西汉。


    刘彻叹为观止:“居然从小就要学那么多科目!”


    他身为皇子,


    也是从小就要学习,


    但其实在年少之时,学来学去也无非就是那几l本书。


    先背诵,再读懂,再读深。


    但看仙画中那些学生,课桌上那可是满满当当的教材。


    刘彻一时之间都不知道是该同情他们好呢还是该羡慕他们好。


    “而且他们还要学音乐、绘画和体育……这思想道德又作何理解?”


    身边的东方朔越来越感到惊骇。


    这么多课程,这是要培养何等的人才!


    想必在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也不过如此了。


    但稷下学宫是培养治国精英的地方,可后世显然针对的是每一个人。


    还有政治……如果他没有对这个科目理解错误的话,后世居然将这些教授给普罗大众?


    他们的朝廷,背后的心思是什么?


    或许,只是为了宣扬统治?


    刘彻有些艳羡的叹了口气:“如此课程设置,后世岂不是每个人都是人才?!”


    他们的朝廷,想必没有缺才的忧虑吧?


    肯定是大把人才等着挑。


    汉武帝在宫中感慨之时,董仲舒也在家中焦灼。


    他在这些课程中果然找不到儒家的位置!


    或许思想品德能和现今扯上一些关系,似乎是在讲君子品格。


    但就这一门课,丝毫不起眼。


    直到听到高中文理分科,他才好受了些。


    看来,文史和经典,也依然是被郑重对待的,依然是有人选的,并没有彻底没落。


    唐朝。


    李世民有些惆怅:“朕想要照着抄都很难呐!”


    像是地理、化学、物理这些课程,整个大堂都找不到合适的老师!


    只能缓缓图之。


    北宋。


    赵匡胤问赵普等人:“不知那高考是否与咱们的科举是一样的?”


    赵普思索一番,摇摇头:“恐怕不是。按照后世的学校设定,他们应有两场考试需要重视。”


    另一臣子补充:“一为中考,从初中进入到高中,此次考试可以刷下百分之四十的人,不可谓之不重要。”


    “不错,还有这高考,应是高中再升入大学。”赵普点头道,“后世的大学似乎与咱们的太学和国子监等类似。”


    也就是说这些学生还是要继续读书的,而不是立刻授官。


    赵匡胤感叹道:“的确是复杂,但似乎也颇成体系。”


    “暂且先看下去吧,其余的咱们后续再议。”


    ……


    【除了无忧无虑的幼儿园三年之外,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整整十二年的努力似乎都是为了


    高考。】


    【考上了好的学校和专业,


    人生的路陡然变得宽敞顺遂,


    考不上,虽然也不至于人生再无出路,但肯定会绕很大的弯子才能到达最终的目的地。】


    【曾经有一个纪录片曾经跟踪采访过几l个孩子,花了六年的时间。】


    一个孩子是出生在北京的富裕家庭。


    她从小教学资源就很丰富,中学很轻松的进入了中央美院附中,除了正常课业之外还能经常接触到很多艺术前沿讯息。


    但她却选择了辍学,在父母的支持下选择开了一家小酒吧。


    六年后再拍她,她从德国留学回来开了自己的艺术公司。


    一个孩子出生在小镇上,家境普通,典型的小镇做题家。


    高考失败两次,他选择了继续复读。


    “那就再赌一年,反正也不差你这一年了”他母亲安慰他,那是一个在工厂做零工的女人,“没有文凭,找工作很难的,找也找不到什么好工作。”


    终于,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最终考入了一本。


    六年后,他留在了武汉,后来又买了房买了车,最终在大城市站稳了脚跟。


    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在贫困山区,而且还是个女孩。


    十二岁的时候她才上了二年级。


    “女孩子是要嫁人的,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这是她爸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六年后,她没有再继续读书,而是回到了山里面,被父母嫁给了自己的表哥。


    面对镜头,她的眼睛里再也没有了光。


    【那些早早就可以被家里送出国留学的富二代,或者是学习好到可以直接被保送的学神们暂且不论。】


    【第二个孩子,假如高考失败,恐怕过的就是另外一种人生。】


    【高考,就是悬挂在华夏每个高中学生头上的一把刀。】


    一个婴儿出现在天幕上。


    他正在天真的懵懂的吸吮着自己的手指,十分惬意。


    在他的上方,悬挂着一个倒计时:


    “距离高考还有6470天。”


    镜头一转,来到安静的教室里,所有的学生都低着头在刷着试卷。


    在身后的黑板上,有着大大的粉笔字:


    “距离高考还有35天。”


    ……


    这倒计时一出来,所有人都直面了来自于后世高考的压力。


    充分体验了一把紧张刺激感。


    有本身就即将临考的学子们直接抽了一口凉气,差点就趴下了。


    “这后世的高考,似乎比咱们科举还吓人呢。”


    反正他们是不会有这种氛围的,就是那种身边人全都督促着紧盯着的感觉。


    太可怕了!


    而那三个人的六年变化对比,也让他们唏嘘不已。


    “看来后世也不是完全美好,很多事情和咱们这儿也一样。”


    “出身权贵,前途早就定下,无需担


    忧。出身普通,就要拼命争取,出身贫困,那就无法翻身。”


    人群中响起了反对声:“那当然不,那个通过高考改命的,若是放在咱们这会儿,连科举的资格都没有!”


    一个做短工的家庭,想要供出读书人?


    做春秋大梦吧!


    魏晋。


    谢安对幕僚点评道:“这就是父母眼界的重要性。即使再苦再穷,但也要让孩子去再读一年书,去参加高考。”


    所以才有了后面的改命。


    他对那个孩子的母亲很是敬佩,这样的坚定,即使比起很多世家妇都不逊色了。


    想到这里,谢安一愣,旋即自嘲的笑起来:“你看,后世连一做短工的妇人都能有此见识,这不就更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吗?”


    教育,的确是能打破阶层与阶层之间的距离啊!


    谢安只觉得又高兴又忧愁。


    ……


    【毕竟,大部分的普通人们,包括UP主自己在内,都是小镇做题家。都希望能够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人生的命运。】


    【于是,我们诞生了毛坦厂中学这样的模式。】


    【整个镇子,就像是一个教育工厂,从上到下的大部分人,都是围着高考在转。】


    【毛坦厂位于安徽六安,它之前本来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子,人口大概有五万人左右。但是!本地人也就两万出头,其余三万人里面一大半是前来复读的学生和家长,另外一小半是冲着这些学生和家长过来做生意的人。】


    毛坦厂其实就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南方小镇。


    一条主路,两边两三层的民房,半空中还能看到一些电线纵横交错。


    平平无奇。


    但这个小镇上却极多人往来,熙熙攘攘,而且路两边的商业也非常的发达。


    这一切都得益于专门跑到这里读书的学生。


    或者精准一点的说,是复读生。


    【招收第一次高考失利的复读生,是毛坦厂中学在全国出名的原因。】


    【2022年,这个学校招收了102个复读班,总数超过了15000人!而且学校规定是一定要让家长陪读的,不允许生活起居这样的事情浪费孩子时间。】


    【于是,这三万多人拥挤在这个小镇上,也成为了这个镇子的经济支柱。】


    【毛坦厂镇政府也是很上道的,镇内不允许开设任何网吧、桌球室这样的娱乐项目,全心全意的为高考学生和家长服务。】


    在毛坦厂中学复读的学生,看上去都有些憔悴。


    他们完全无暇去顾及到自己的外表,穿着也很朴素,脸上满是青春留下的痕迹。


    “我们是外地的,特意来这里复读。这里教得更好。”一位母亲在镜头前倾诉,“我辞了工作,陪她过来。现在就在镇上面开设的服装厂做点短期工。”


    “工资不高,不过能赚一点也是好。这里什么都贵,学费贵,房租贵,买菜也贵。”


    “学费几l万块,我们都是找人借了一点才能拿出来。”


    “你说辛不辛苦?那肯定辛苦啊,孩子也苦,我们也苦。但有啥办法?高考就是这样,差一分就去不了想去的学校,那还是现在拼一点吧。”


    “今天不是人,明天人上人。还是值得的。”


    【毛坦厂之所以吸引了这么多的复读学生和家长,是因为他们的升学率很高,连续九年,高考过本科线超万人。】


    【但是,这样的成绩,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取得的。】


    【需要超级抗压的心理以及忍耐能力,一遍一遍的刷题,没有任何娱乐活动,持续整整一年的时间。】


    路小柒又放了一张毛坦厂中学的作息表。


    这里的复读生们每天普遍学习达到了十六个小时。


    “我们早上五点半就起床,六点二十要到教室,午饭和晚饭各留四十分钟解决,其余的时候都在复习。每天晚上回去都要快十二点了。”一个从外地赶过来复读的学生如是说。


    “我们不能用手机,不能上网,不能迟到早退,否则就会被学校警告甚至是开除。”


    他的眼睛里带着疲累,但也有些希冀的光。


    “如果你不这样的话,老师会认为你不够努力。你自己也会觉得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家里花那么多钱。”


    正好到了中午,他陪读的妈妈来送饭。


    就在中学门口,一张张的小板凳,排成了一条长街,就这样坐下吃了起来。


    板凳的一边是父母,另一边是孩子。


    ……


    天下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


    夫子们聚在一起,看这毛坦厂镇的模式看得津津有味。


    “这不就和咱们这儿类似吗?只是更加热闹,规模更加的大。”


    整个白鹿洞所在的县镇,也因为前来书院求学的各地学子们变得很热闹。


    多了很多书肆食肆,还有一些印刷坊纸墨坊之类的作坊,可以说县镇上很多人都是靠着书院在吃饭的。


    不过,他们这儿的学子极少有父母跟着一起来陪读的,但有带书童和仆人的。


    显然后世似乎已经没有了奴婢的存在,而且很多去求学的都是家世极为普通之人。


    山长悠然道:“父母之爱,为之计深远。倒也可敬可佩。”


    虽然他觉得自己照顾自己是每一个学生应该做到的,但父母愿意为了孩子的课业可以做到这个程度,山长还是有些感动的。


    而书院的学子们看了后,很是有些惭愧。


    有的想起了父母,有些哽咽:“我来这里求学,就是我娘天天绣帕子,绣得眼睛都要瞎了,攒了好几l年才攒出了我的路费。待我日后出人头地,一定要好好报答爹娘的恩情。”


    有人看到那些无比刻苦的后世高考生们,痛下决心:“连他们这些小孩都知道如此努力的钻研学业,我若是还不知上进,岂不是没脸见人!”


    等仙画


    结束后,他立刻看书!


    当然了,肯定也有反对的声音。


    朝中一位大臣紧锁眉头,语气中稍微带着点不屑:“为了科举而科举,为了考试而考试,这些人里出不了真正的英才。”


    言语中透着一种何不食肉糜的天真与残忍。


    ……


    【到了高考那天,毛坦厂的送行仪式也蔚为壮观。】


    【可以称得上是一景,置身于这样的场面中,即使是外人,也会觉得心潮澎湃。】


    有父母跑到了镇子上的几l棵大树下去烧香。


    大树下已经满是红色的鞭炮纸,还有各种插着的小香炉,这是毛坦厂传说中的神树。


    而时间一到,八十八辆前往送考的大巴车已经在镇子唯一的一条主路上排好了队,等待着学生们上车。他们需要去考点那边住宿,提前熟悉考场。


    镇民、所有陪读的家长将两边的道路围了一个水泄不通。


    道路上方,挂满了红色的横幅。


    “滴水石穿何所惧,檀宫折桂正当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一辆大巴车缓缓启动,它的车牌号一定是91666,谐音“就要666”,司机师傅一定要姓马,寓意马到成功。


    有人带头喊了一句:“一路顺风,旗开得胜!”


    万人响应。


    车上的学生们和车下拿着小旗子的家长们互相告别。


    【毛坦厂虽然因为其规模宏大而出名,但这样的模式在全国绝非个例。它如此真切的存在于我们的人生之中。】


    【有人会认为这样的模式不过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泯灭人性,培养出来的并不是人才而只是刷题机器人。但UP主只想说,从概率上来说,人才本就难得,杰出人才更是稀少,大师级人才少上加少。】


    【如果只是培养精英,那大部分人都只能作为分母。】


    【尤其是无财无权的普通人。】


    【而如果要提倡教育的公平性,对毛坦厂中学这样的模式就无需苛求。】


    【高考,横向对比整个世界,纵向对比人的一生,都可以说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次甄选!】


    ……


    各个朝代见惯了科举大世面的老百姓们也不由得被毛坦厂万人送考的火热场面震撼到了。


    “这可真是热闹!”


    “比咱们这儿大考那会儿都要热闹。”


    “人多啊,氛围就出来了。一万多学子,咱们大考也就上千人罢了。”


    人家还只是一个学校,不能比,不能比。


    说话间倒是对后世高考的规模更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这么多人考,他们管得过来吗?”有人好奇的问。


    “会不会也有舞弊案?”


    “肯定有吧,


    这么多考生,


    考官都盯不过来。”


    老百姓们已经发散到了其他地方,君王和群臣们的思维也在发散。


    唐朝。


    长孙无忌道:“既然不是科举,考完还要继续读书,那的确无所谓是不是英才。”


    魏征有不同看法:“能够从十几l年的学习力脱颖而出,已经算得上是人才了。只看这人怎么用而已。”


    不说别的,读了十几l年书,最起码理解能力是有的吧?想必放在大唐,也是要超过起很多人的。


    真正蠢笨之人是连书呆子都做不成的。


    他是做过基层官员的人,和很多小官小吏打过交道,深知底层官吏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对后世的教育方式很是景仰与向往。


    他很好奇的是,高考不算科举的话,那后世的科举是什么样的?


    然后他们的大学教育又是什么样的?


    李世民听着他们几l个辩论,并不言语。


    他心里其实想的是另外一回事,那就是后世的社会如此稳定,陆小柒和她的仙画中传递出来的信息都非常正面。


    这种感觉就是,她和其他人都对他们的朝廷似乎很满意,有的时候甚至还有些自豪和骄傲,心中并无什么戾气。


    这是否因为,高考这样可以改变人命运的考试存在?


    贫穷的人可以因此变得富裕。


    山村之人可以因此而扎根在大城市。


    这就是仙画所说的阶级流动啊!


    她之前还说了一句什么来着,李世民决定过后再把所有记录找出来翻一翻。


    他在心中思索,想起来了,大意是阶层具有流动性才是正常的健康的社会形态,而阶层固化只会导致一滩死水。


    李世民眯起眼睛,心思开始渐渐的飘远。


    难呐!


    ……


    【为了保障这种公平,整个社会也都付出了努力来维护它的运转。】


    【它的安保严格程度,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第176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十三)


    【咱们国家的秘密分为三个等级。】


    【分别是“秘密”、“机密”和“绝密”,保密程度依次上升,而高考试卷就属于“绝密”级别,也是最高等级的国家机密,和核武器的地位是一样的。】


    【网上有一说法,就是银行押送钞票的运钞车,那保卫手里的枪大概率是摆摆样子,但是运送高考试卷的押送车,那可是真的荷枪实弹。】


    高速路上,装有高考试卷的邮政运输车正开着。


    在它的身前以及身后,都有着警车开道护航,全程护送。


    在驾驶室内、车厢内以及前后的警车上都装有GPS的定位跟踪系统,以及监控用的摄像头,全程开启,红光一闪一闪。


    到了目的地之后,在警方的监督下,多方检查试卷的外包装是否破损,确认无误后才会将它们收到全副武装的保险柜里。


    每一秒,都处于严格的电子设备与人员的监控下。


    【其实从出题开始,就已经是全程严格监控。】


    【每年被考试院点到的老师和研究员,都需要过上一段时间的封闭生活,电子设备全上缴,直到考试结束,比集中隔离还要更严格。】


    出题的老师们统一被大巴车拉到秘密的地点。


    路上接到电话:“啊,对……出差呢,那边应该没信号,两个月左右吧。”


    下了车,过了安检,乖乖的把手机递上去。


    整个度假村内,岗亭和监控无数。


    有经验的出卷老师对着同僚苦中作乐:“体会一下坐监的乐趣,修身养性。”


    【到了印刷的时候,警方也会参与进来。】


    【试卷一般会分成两份,一份主用的A卷,一份备用的B卷,不到最后,就算是出题人一般也不知道会用哪份卷子。总之,各种手段防范。】


    ……


    这一套套流程走下来,给天幕下的百姓们看得一愣一愣的。


    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如果他们能知道这个词的话。


    “如此看来,后世的高考的确是很公平。”


    “也必须得要做到公平啊。你们想想,这可是每年几l百万人的考试,要是出什么篓子,我估计朝廷也兜不了底。”


    “那倒是。”


    “但他们这样公平,真好啊。”


    严格当然好,怕的是不严。


    天下学子们更是羡慕不已:


    “真希望咱们的科举也能这样严就好。”


    虽然现在的科举也挺严,但和后世这阵仗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人家可是做到了每个环节都如此的严格。


    不羡慕的唯有那些有权力可以在科举里面稍微做一点小手段的人。


    比如某位与朝中高官有联系的士子,就心中忐忑不安:


    “如此一来,之后的考试势必会更加的严格,之前的手段估计不再好用了,这可如何是好?”


    一些中下层的官员在家中复盘后世的整个流程,忍不住长长的嘶了一声。


    这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密不透风,水泼不进,完全找不到可以在其中做手脚的可能。


    除非坐上最高的那几l个位置,但说实话,那些位置上坐着的人,也不会为了这样的事情出手,没必要。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朱元璋感叹的是:“后世的每一件事情,细到每一个环节,都是有章程可依,有制度可遵循的。”


    这需要朝廷对基层有强大的管控能力,需要吏治清明,每个人都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


    朱棣又忍不住道:“归根究底,还是人的原因。”


    章程好定,但这样的大量的吏目却很难找。


    他和朱元璋对看一眼,最近这几l年父子俩倒是也培养出了一些默契,一下子就都明白了对方心中所想——所以,对教育和科举还需要更加的重视才行。


    这就成为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武周。


    武则天对身边上官婉儿道:“看来,咱们的糊名还是要继续下去。”


    因反对者众,她原本都快要下旨将糊名的做法撤销,现在她却改变主意了。


    后世的高考都能做到如此地步,难道她搞个糊名都还要犹豫不成?


    想来,那些反对者也可以闭嘴了。


    若是他们不闭嘴,那她会让他们在朝堂上永远闭嘴。


    ……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依然会有人铤而走险,最充满戏剧性的可能是2003年的时候高考试卷被盗案。】


    高考前几l天,四川省南部县公安局的副局长例行来到教育局放试卷的秘密房间检查。


    这是他这几l天的每日必做的工作。


    这日,离高考还有不到两天的时间。


    这房间很隐秘,双层防盗门,贴有封条,各个角落都装有红外线警报装置。


    门上的封条是完好的,说明没人进去过。


    但副局长心里隐隐觉得有些不对,他坚持要破开封条进去看一下。


    一打开,大家都惊呆了。


    里面一片狼藉,满是脚印还有一地散落的试卷,副局长看了看窗户护栏上留下的痕迹:“从窗户进来的,这两条钢筋被人掰弯过,然后又复原了。”


    【高考试卷被丢,那可是惊天大案,从市里到省里,很快就直接上报给了中央,然后成立了专案组。】


    【整个南部县的手机通信还有网络信号都被掐掉了,各大网吧也都停止了营业。防止偷试卷的人把题目泄露到网络上。】


    【破案并不难,很快就抓到了嫌疑人。】


    【但,


    这反倒不重要了。】


    【更重要的是,


    因为这个,全国630万考生被动用上了备用卷。】


    【就也挺惨的,因为备用卷的难度要比正式卷高一点,而高考即使是只差一分那也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考试结束后,考场外面很多考生在哭,有的甚至是嚎啕大哭。


    “这次数学太难了,太难了!!”


    “我最后两道大题都没做出来!”


    “比摸底考难好多!”


    家长们只能手足无措的安慰。


    【那年,被誉为是“史上最难高考题”。】


    【对当年的考生致以同情。而始作俑者也就是偷试卷那人,就是当年参加高考的一个学生,因为太过焦虑,铤而走险,没把自己送进大学,反倒是成功的把自己折腾到监狱里去了,还成功的坑了百万学子,最后判刑七年。】


    【活该。】


    【好在,现在的保密手段越来越发达,最近几l年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严重的舞弊案出现。】


    一位位考生在进入考场时,需要经过严格细致的安检。


    不允许携带电子设备,也不允许身上携带金属,随身带着的文具也要被仔细检查。


    还要过安检门,从头顶到四肢,正面背面扫一遍,再用机器确认身份证信息。


    【除此之外,整个社会对于高考的顺利进行也都做出了极大的牺牲。】


    【从教育局到交通部门再到建设部门,一切为了高考让路。甚至是个人,平时再怎么不好说话,在这几l天里都会变得通情达理和安静一些。】


    平时晚上还在赶工的建筑工地这两天也难得的停工了。


    路上挂着“为高考护航,严禁鸣喇叭”的横幅,广场舞也停了,各大小区里同样贴着为高考静音的倡议。


    就连高考生的邻居们,在这两天都会变得轻手轻脚。


    整个社会,似乎一下子就变得安静了起来。


    【毕竟,只要是个华夏人,就能明白孩子能上个好大学有多么的重要。】


    ……


    “应该的。”有人心有戚戚焉,“如此大事,自然要支持。”


    不过是安静几l天而已。


    “与人方便便是与己方便。”


    “别的不说,贡院周围那一片,在每年会考那几l天也是要安静的。”


    除了偶尔一些利己主义者和存心想要搅事儿的人之外,大家对此纷纷表示理解。


    毕竟,天下还是好人居多。


    在这之前,他们看着哭着冲出考场的那些学生们,听着他们的哭声,一个个的也义愤填膺。


    “此人该杀!”


    “为了一己私欲竟然误人至此!”


    就算是没经历过高考,但他们知道科举啊,那可是决定一生的大事!代入一下自家孩子,那怒火就这样上来了。


    更别提那些早就已经自我代入的科举考生们了。


    杀了他的心都有。


    顿时,那位偷卷子的考生在各个时空都被骂了个狗血淋头。


    “只判七年倒是不重。”各朝代的刑部官员们都想着。


    “若是在本朝,最次也要被判个流放边疆吧。”一位刑部尚书的亲眷笑道。


    至于在半路上死不死的,那就难说了。


    刑部尚书摇摇头:“若是民怨沸腾,为了平息下来,恐怕会死刑也说不定。”


    这可是牵涉到几l百万人的前途。


    他对后世的法律倒是起了好奇心:“后世的律法刑罚看上去并不严苛。”


    但是他们的整个社会看上去却很井井有条,一副太平模样。


    真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


    ……


    【大学,整个全民教育体系里面最后的一环。】


    【上了大学和没上大学,有着天壤之别。上了大学,有了学历,日后才能更轻松的在社会上找到好的工作,有好的开始。】


    【很多优秀企业的招聘系统,甚至是设定了学历的门槛,非985和211毕业的大学生,就算是本人足够优秀,但简历根本进不了系统。】


    【虽然对于个人来说很可惜,严格来说还有学历歧视的嫌疑,但对于企业来说,这算是挑选人才的一种方式。】


    【简单粗暴,但是成本低,可以节省人力财力。】


    路小柒整理了一下大学的分科,文科、理科、工科、艺术、军事等。


    还有各种985和211的学校分类。


    既然甲方说了,那她发挥主动能动性,力求在各个方面主打一个详细整齐,务必让甲方满意。!


    第177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完)


    上大学和找工作,还有学历。


    聪明人倒也很快就联想到了这其中的联系。


    嬴政皱起眉:“他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居然读完之后不是想着要报效朝廷?而是需要自己谋生?”


    想想当初稷下学宫出来的那一批,去到哪一个诸侯国那可都是要被当做上宾对待的,封爵拜相也不在话下。


    嬴政心中飘过一丝淡淡的荒谬之感。


    但念头一转,若是放到现在,他敢就这么大胆的将朝政委托给这些人吗?他们过往的十几年都是在读书而已,并不通世务。


    这样一想,忽然又觉得有些合理。


    扶苏和李斯等也在感慨:“这也未免,未免太暴殄天物了。”


    “未免太奢侈!”西汉的董仲舒也在感慨,“不过,若是人人都能读书,每年能有那么多的大学生,似乎也就不足以为奇了。”


    人太多,朝廷自然会在其中择优。


    各个时代的书院和教育官员们,惊讶于后世居然那么多大学,密密麻麻的,整个天幕都放不下。


    但让他们震惊的还在后面——


    【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个段子,就是学生说入学的时候,学校在庆祝成立二十周年,结果等到他毕业的时候,又开始庆祝成立五十周年。】


    【大家纷纷问他,是不是大学读了三十年?】


    【然后,2012年的时候,一堆大学一起庆祝成立六十周年,这些大学难道都是一窝蜂在同一年建立的吗?】


    【其实,这和华夏大学发展史上两件事情有关。】


    【第一个就是抗日时期的大学迁徙。】


    【那会儿,国内还是有一些大学的,大多都是洋务运动时期成立的大学堂以及民国政府创立的大学。为了抵抗日军,保存实力,民国政府决定将这一批大学或迁徙到云南,或迁徙到西南重庆、西北等地,躲避战火。】


    “各位同仁,国家的前途将会更危险,我们教育界要有所准备。”


    几所大学里面,所有的师生们都在急匆匆的打包着行李。


    “其他的都不要,但这些书一定要带上,当时是托人从香港带回来的,花了大价钱,要是丢了可就再买不到了。”


    “我实验室里的东西……”


    “快去收,能收一点是一点,那些太重的就……哎,算了,咱们找个地下室好好的把它们藏着,说不定能逃过一劫呢。”


    “就怕日本人扔炸弹。”


    师生们收拾好物件——主要是学习用的,几十万册图书和实验器材,自己的行李都很少——南京大学,那时候叫中央国立大学,连医学院的大体老师们都被全部搬走了,还有农学院的所有牲畜,连根鸡毛都没给日本人留下。


    他们依恋的看了一眼熟悉的校园风景,毅然决然的转头,离开了校园,踏上迁徙之路。


    路上还能遇到其他学校的师生。


    “我们去云南,你们


    去哪儿?”


    “重庆沙坪坝。”


    “四川璧山!”


    路小柒找出了当年的路线图,


    大致是北方高校南下、东部高校沿长江西进、广东福建的高校向西或向北转移到附近山区。


    为了躲避日军,


    内迁的目的地大多是山区,道路艰辛,风餐露宿。到了之后,也没有现成的校园可用。云南那边是建起来的茅草屋,满是泥泞。


    武汉大学到了四川后把破旧的庙宇和土坯平房当成了校舍,师生们分散到了七个地方,平时上课和生活就在其中奔走,风雨无阻。


    课桌不够,年轻的学生们就站在门外听,没有足够的煤油灯,就一群人凑起来就着一盏灯复习功课。


    萤烛虽微,亦可生辉。


    【中央、中山、交通、复旦等大学迁到重庆,武大内迁四川,浙大迁到贵州,北大、清华、南开内迁到云南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迁陕西城固成立西北联合大学。】①


    【后战争结束,他们返回原地的时候,像西南联大就将它们的师范学院留在了昆明,作为对云南教育的支持,也感谢云南人民的庇护。这就是云南师范大学的由来,所以,我们能看到,西南联大的纪念会上,除了北大、清华和南开,还会有云南师大。】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学校有两次不同的校庆,大概率就是因为这样的拆分合并。】……


    白鹿洞书院等天下知名的书院内,师生们看得热血沸腾。


    “就应如此,既然此地不可留,那就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无论何时,也不能停止教学。”


    “尤其是那些书,一定要好好的保存起来。”


    藏书楼中拥有无数珍贵典籍的他们很能理解仙画中那些师生不带自己的行李而以书籍为重的心理,换成他们也会如此。


    但也有人持有不同意见:


    “这可弃城逃跑、临阵脱逃的懦夫行为有什么区别!”


    “大丈夫应当与城池和百姓共存亡!我等虽是儒生,但也无惧于上阵杀敌!”


    前朝乱世,外族入侵之际,也有不少书生毅然弃笔从戎,立下功勋,甚至是舍身成仁。因此在一部分人看来,这样转移阵地的行为颇有些逃避之嫌。


    两方争执之时,德高望重的山长开口了:


    “这不是临阵脱逃,这是大义之举!”


    所有的学子都看向他。


    “生死存亡之际,与敌人刀枪相见,自然是英勇。但你们的刀枪真的比得上那些在军中多年的人吗?你们是不是确定自己上阵能杀敌而不是拖后腿?”


    “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而读?”


    有学子举起手,傲然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他学子也纷纷点头。


    山长和蔼的点点头:“好志向!那你们就要明白,你们是从千千万万的百姓中被挑选出来的,被家世挑选也好,被时势或者是头脑所挑选也罢,你们


    的肩膀上担负着的不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


    一个国家的文脉!”


    场中安静下来。


    文脉!


    “你们焉知,假使战火烧到了更偏远的这些地方,这些师生们不会愤而起义呢?但是,不到最后一刻,都要忍耐。”


    “文脉兴,而国家兴。文脉亡,而国家亡!”


    “人在,国在,人亡,国亡!”


    这些转移的师生们,是在保存华夏的文脉啊!


    场中肃然,片刻后,学子们对着山长弯下腰去:“多谢山长教诲,学生受教了!”


    魏晋。


    谢安的宽袍大袖在风中扬起,和他的心情一样,丝毫不平静。


    他想起父辈的永嘉南渡,为了躲避战乱,北方的士族们携带着家眷南下迁徙,随着他们一起的,除了细软之后,最多的就是书籍。


    有了这些读书的人,有了这些书,南方才逐渐成为了现在的文兴之地。


    这是士族的根基。


    而在后世,或许这些师生,只是普通家庭,连庶族也称不上,但他们的品性依然高洁,散发辉光。


    明朝。


    一位叫陆深的松江府藏书家,站在自己的藏书楼外。


    在他面前的这几栋小楼里,有着七万多卷的藏书,还有一些珍贵的孤本,可能连皇室都没有。


    这曾经让他引以为傲。


    但是,现在他有了新的主意。


    陆深对跟在自己身后的官家道:“传出消息去,我陆氏的藏书楼,可对外开放,只要有人引荐,就可前来此地抄书并且带走。”


    后世的师生们努力保全书籍,以及危难之际创造一切机会读书的场景震撼到了他。


    将这些书藏在这里,只是自己记得的时候偶尔翻一翻,又有什么意思呢?


    遇上乱世,一把火就能将它们烧个精光,相关的知识和智慧的微光从此就消失在世间,再也寻不到踪迹。


    多么的可悲可叹……


    【第二件事情呢,就是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


    【这可以说是华夏大学史上的一个拐点。】


    【它的背景,其实是背后的理念之争。】


    【在调整之前,国内的大学基本上都是仿照的美式和英式的路子与风格,还有很多有着教会背景。那个时候的英美高校教育,讲究的是“博雅”,尤其是英式,他们不按照学科来分学院,比如牛津大学的著名的三一学院,就涵盖了很多不同的专业。】


    【咱们现在的两所顶尖大学之一,清华大学,当初就是这样的,不设专业,重视的是外语、基础理论和人文知识。四年级,才会着重学习专门知识。】


    【除此之外,还有最重要的,相同模式下的思想认同。】


    【所以,52年的时候,咱们决定要走社会主义路线,将这种模式改为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的理念就是高校的目标就是


    培养专门人才,


    专业设置要越具体越好,


    并且要和实践就业紧密结合。听上去,就很实用。】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轰轰烈烈的院校与专业调整拉开了序幕。】


    一位老教授这样回忆:


    “当时的实施进度很快,政策下来后,扛起行李就出发,而且限期上课。不少学生是在这个大学入的学,却在另一大学毕的业。”


    又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搬家。


    不过这一次的气氛轻松了不少。


    “真的假的?咱们要搬到燕园去?”刚刚得到消息的北大学生们议论纷纷。


    “那燕京大学呢?”


    “据说他们的文科和理科全部并入咱们学校,然后工科并入到清华大学。”


    “那不就是……”


    学生没有说出口,不过他的同学完全明白他想要说什么,郑重的点了点头:“就是你想的这样。”


    【燕京大学、辅仁大学这样的教会大学,在华夏的土地上消失不见。】


    【而里面的一些外籍教师和背后援助捐赠的力量与资本也都被请出华夏。】


    【在那个国家刚成立的年代,很多东西都混沌不清,再加上冷战背景,这样的做法显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过,同样有点惨的还有几家本土的综合性大学,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大调整里面的“五大母校”。】


    【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


    【就以南京大学为例,它原本是国立中央大学,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当时民国政府对它的期望,在院系和专业设置上,也的确是堪称全国高校之冠。】


    天幕上出现了原本的国立中央大学的学院和科系设置。


    一共有文、理、工、农、法、医、师范7个学院,以及35个不同的专业系。


    办学规模非常的齐全和完整。


    【52年,南京大学保留了文理学院,与金陵大学合并。】


    【然后,它的工学院独立为如今的东南大学,工学院的水利系与兄弟院校合并,成为了如今的河海大学。工学院的航空工程系和其他学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成了如今的西北工业大学。】


    【它的师范学院独立为了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也就是南师大。】


    还有许多现在知名的大学,都是从原本的南京大学身上独立或者是独立再与其他大学的学院合并而成立的。


    比如,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空军军医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


    路小柒根据查到的资料做了一个南京大学科系变迁图。


    在调整之后,原本的35个系只剩下13个系。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其他四所“母校”身上。】


    【这样看,似乎是一所大学分成了好多所新的大学,但实际上,被合并和被撤销的大学更多,全国的高校从原本的211所缩减为了182所。】


    这1


    82所里面按照不同的类别,分为了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师范、农林、医药、政法、财经、艺术、语言、体育和军事等。


    密密麻麻的一张表格,但分类得很清楚,一目了然……


    如果说刚刚还只是简单的列了一下985和211大学的区别,以及一些简单的专业设置,那现在的这一段可就将其中的组织架构列得明明白白了。


    天幕下的古人们看得津津有味,而且大开眼界。


    “咱们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想到,这后世的大学还真的有这么多行啊!”


    “这也太齐全了!”


    一位账房先生打趣道:“没听到吗?要和实用结合,难不成我这小账房也能混个大学读读?”


    他眼尖的儿子喊了起来:“有财经大学,爹,说不定还真是培养账房的!”


    大家顿时来了兴趣,开始在那张放大的图谱里面试图找到和自己现在从事的行业相关的学校。


    “这政法听上去有些熟悉……”有一位在官府当小吏的人喊了出来。


    西汉的张汤眼睛一亮:“可是律法?”


    没想到后世居然还有专门教授律法的大学!


    不单单是他,桑弘羊在家中踱步:“财经,经贸……居然有专门的学校!后世果然对其十分重视……”


    如果他没有想错的话,这俩都是与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关的。


    桑弘羊疯狂的想知道这些学校到底都在上一些什么课,是不是真的如自己所想。


    同样惊讶的还有卫青和霍去病。


    舅甥俩原本还在感慨疆域大就是好,避难的时候都还有地方可以去,听闻后,霍去病高兴的喊了出来:“军事学校……舅舅,你看,我之前没有猜错吧!”


    他就觉得,以后世的种种行为,定然对军中人才的培养极为看重,就猜测是不是会有专门培养将士的大学?


    果真有!


    很震惊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一时欣慰不已。


    同样觉得欣慰的还有各朝代的乐师们,还有舞伎们,有的甚至是涕泪交纵:“没想到咱们这些微末伎俩,居然也能成立专门的大学!”


    要知道,在现在他们即使名扬天下成为大家,但说起来依然不过是乐户罢了。


    生来就要低一等。


    他们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的职业会与“读书人”扯上关系。


    相关人等当然高兴不已,逐字逐句的开始揣测那些专业到底教授的是什么具体内容,皇宫之中的笔吏们却如临大敌,奋笔疾书。


    这可是极为重要的东西!


    这些院校和专业的设置看似简单,但实际却是经过无数次调整过后得到的,本身就充满了智慧。


    现在朝廷创办的大学就急需这样一份东西。


    帝王们往后靠的姿态都轻松悠闲了不少。


    赵匡胤甚至忍不住哼起了小曲儿。


    有了


    这个,省事不少啊!


    当然啦,也不能原样全搬,比如那什么航天学院,现在都没影呢,就可以先放一放。


    最紧要的,是大的分类。


    “文科、理科和工科……”


    有人想不透这个分类设置,以及工程师的定义。


    “文科自然是文史,理科可否认为是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等似乎都能划分其中。这工科……”北宋的沈括喃喃自语,“似乎和之前讲的机械发明等有那么一些关系。”


    而且工科似乎还很受重视。


    “算了,先放一边吧。”


    骨架有了,下一步无非就是往里面填充血肉。


    可之前两眼一抹黑可好太多了!


    ……


    【不过,这次的大调整也有利有弊。】


    【利就是显然用很快的速度培养出了一批专业人才,教师、医生、农林……尤其是工科,一大批工程师走上了工作岗位,为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有个说法就是STEM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STEM是取自于四个单词的首字母。


    “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


    充满着精英气质的主讲人在大讲台上侃侃而谈:


    “科学,可以解释世界的自然客观规律;技术和工程,则是在这个规律上改造世界。而数学,是技术和工程学科的基础工具。”


    【这就有点像是咱们在调整科系中的理念。】


    【而我们培养工程师、重视工程师的传统,也是从52年的院系大调整中开始的。】


    【但是!】


    【它也有很大的弊端。】


    【第一个是综合性大学被这样一拆分,一蹶不振很多年。】


    【第二个更严重一点,那就是对人文社科这些领域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很多科系被合并后,直接垮了甚至是消失了,尤其是哲学这种。】


    【以至于咱们长期以来缺乏优秀的社科人才,比如法律、金融和媒体等等。】


    【当然,这里面还涉及到了很复杂的因素,比如思想的演变。】


    【对民族精神的重塑,最先就反应在了教育领域。】


    【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华夏传统文化,以及民国遗留下来的西化思想,等等之间的冲突,为了防止404,这里不再赘述。总之,回顾那几十年,思想的摇摆与混乱,融合和争斗,从未停止。】


    【甚至到现在,还在暗潮涌动。】


    【这又是另外一个领域的话题了,打住。】


    ……


    文科的没落让天底下的大儒们继续陷入到惆怅之中。


    好不容易恢复一点的心情立刻又变得沉重起来。


    刚刚提出文脉说的山长痛惜的摇头:“文学和历史


    自然重要。若是华夏无人知道孔子,无人知道先贤,那华夏就真的亡了!”


    如此之华夏,是否还是原本的那个华夏呢?


    这就是文史的重要性啊!


    怎么能不重视它呢?


    帝王们想得要更多一些。


    李世民对众臣道:“这其实和刚才说的是一个道理。若是大唐未来的英才都是从佛门道观开办的学校中走出来的,那自然不妥。”


    更别提还是西方传过来的宗教了。


    所以,教会学校必然消失,也必须消失。


    即使现在皇室崇尚道教,但也绝不想在自己头上真的摆上一尊道祖的神像,让它凌驾于世俗皇权之上。


    “思想之争,莫过于此。”


    对这个颇有些研究和经验的朱元璋更是深有体会、呵呵冷笑几声:


    “重塑衣冠,当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思想,听上去似乎虚无缥缈,没有实体。但这东西才是至关重要的。


    衣冠也不过只是思想之下的一处小小细节体现罢了。


    这里面涉及到新旧之争,阶层之争。


    教育、建学校是柔性手段。


    流血与清洗,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硬性手段。


    “看来后世也不是那么完美的嘛。”朱元璋好不容易抓住后世的一点缺陷,使劲嘲笑。


    心中隐隐还有些得意。


    有了仙画的提醒,他的大明一定能少走一些弯路。


    ……


    【总之,52年的这一次调整造就了一些优势,也留下了一些弊病。】


    【等到咱们后面有钱了也有心力了,开始去苏联化,尝试走自己特色的路线,也在补之前留下来的漏洞,比方把单一性学科转变为复合性学科,然后重新建设顶尖的综合性大学。】


    【道阻且长,但从结果来看,也算是越来越好吧。】


    【1999年的时候进行了“大扩招”,那同样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天幕上,主播字正腔圆的播报着新闻:


    “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今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


    高考考场外,记者采访了几个考生。


    他们的情绪显然都还算比较愉悦:


    “今年扩招了嘛,我觉得我还是挺有希望能考上的……我报考了上海大学的经济学院。”


    “我报的东华大学的高分子专业。”


    “希望能考上。”


    【那会儿很疯狂,1998年我国高校有1022所,到2012年达到2442所,增加了1420所,每三天就能诞生一所大学,堪称奇迹。】


    【同样有利有弊,所以后面教育部开始刹车减速。】


    【然后,现在提倡的是让普通本科向应用技术本科转型,也就是说,开始重视起了职业教育。


    】


    【除了大学之外,大专、高职等等也都规划在内。】


    【毕竟现在产业转型,各种产业链上都需要接受过教育的素质更高的“蓝领”…………


    ……


    “㈨_[(”


    当国家需要工程师的时候,就大力发展工科,当国家需要高素质蓝领的时候,那政策就会往这方面倾斜。


    嬴政和刘彻等帝王开始思考现今的大秦、大汉等需要的到底是怎么样的人才。


    “生于南为橘,生于北为枳,不可一味照搬后世。”


    也有眼尖的人发现了后世考公的细节。


    东方朔恍然大悟:“陛下,原来后世的科举是要等到大学之后才能参加啊!”


    也就是说,如果不上大学,可能连科举都参加不了。


    而且似乎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去参加科举。


    难说陆小柒一直强调的是“高考”的重要性,而非“考公务员”的重要性。


    东方朔琢磨了一下“公务员”这个词,笑道:“此词甚妙。”


    民间的老百姓们依然还沉浸在“找职业”的乐趣里不可自拔。


    “看,那不是厨子嘛!居然还有专门的厨子学校。”


    “他们连做饭都有人教啊。”


    “别说,要是现在有这样的学校,我可要去学校门口守着抢人去!”开食肆和酒楼的东家笑道。


    好的大厨多难找啊。


    “爹,爹,那是木匠啊!”


    也有女性开心的欢呼:“那是刺绣吧?还有裁衣!”


    “还有那个,不就是工地上干活的么,脏兮兮的,居然也有学校教这个?”


    大家只觉得大开眼界。


    原来这些如今看来实在上不了台面,被归类为“工”和“杂役”的行当,在后世都是可以堂堂正正的进入到学校学习的!


    读书人这个词语,似乎一下子就从神坛上被拉了下来。


    不再神圣,但却变得更加的亲切、触手可及。


    所有人心中对于职业阶层的偏见似乎一下子就被颠覆了。


    深植于心底的“士农工商”在连续不断的仙画轰炸中早就被连根拔起,只剩下一两条根须还在死命挣扎,但眼看已经无力回天。


    ……


    【教育,贯穿了每个现代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


    【我们也在教育中汲取到了支撑起生活的能力以及引领人生的智慧,从而让人生能够变得更加轻松一点,顺遂一点。或许,这就是教育的实际意义。】


    【好了,这次的视频就到这里,下次见。】!


    第178章 一切都与钱有关(一)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UP主路小柒,今天的视频内容是经济,和大家聊一下华夏历史上的原始野生经济学家们和他们所创造出来的经济理论以及不重视经济从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路小柒语速流利的念完上面这一长句,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砺之后,丝毫不磕巴。


    她花了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去查询那些经济方面的资料,甚至啃起了大部头的经济学著作,什么《国富论》、《资本论》什么的,现在即使是说一些相对拗口的经济学术语也不会舌头打结。


    临时抱佛脚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用的。


    最起码,甲方爸爸没有太为难她,改了一次后就顺利的过关了,让她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终于可以快乐的开始数钱。


    而古代,收到了天幕投放的各个时空内,有的开始驾轻就熟的呼朋唤友,立刻抢占周围无遮挡的最佳地形开始享受不定期的仙画之旅,有的新时空则继续呈现出惶恐下拜、以为是神仙显灵的种种场景。


    宫殿中点亮灯光,民间燃起火烛。


    刚入夜的人间在短瞬的热闹嘈杂之后归于安静,只能听到仙画中那熟悉得清脆女声———


    【经济这个词呢,在典籍中被正式使用应该是东晋时期,大意为“经世济民”“经国济物”,反正挺高大上,表达的都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但是呢,它在现代语义里面被理解为国家财富和资源管理等含义,是来自于日本翻译的古希腊语economy,民国的时候被引入,然后大家都觉得蛮贴近的,就开始用这个词来诠释国家财政,从此作为了一个专有名词。】


    【当然了,国家财政只是它其中的一方面内容。】


    【去度娘上找它的定义,可以得到许多高大上的名词解释,微观到家庭财政状况,宏观到国家财政运转。】


    【不过,UP主喜欢简单粗暴,如果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解释它,那就是和钱有关的一切事物。】


    ……


    前面关于经济的释义,第一次接触到的老百姓们有些云里雾里,但一说到钱,几乎所有五岁以上的成年人得眼睛都亮了起来。


    这个主题他们喜欢呀!


    “今天难道是要教咱们怎么赚钱?”


    “可能……是吧?”


    “哎哟,那我今天可得好好看看。”


    谁还能嫌弃自己钱少不成?


    一些敏锐的商人感激涕零,哈哈大笑:“终于轮到商了吗?!”


    要知道,之前被仙画提到的那些行业,现在一个个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让他们看得那叫一个眼馋呐。


    什么时候才能轮到他们商人呢?


    当然了,说商人完全没享受到仙画余荫那肯定是假的——现在商户后人是可以参加科举的!


    光是这一条,就让无数商户人家在后院贡上了仙画与那路小柒的牌位。


    “那这次会讲什么?”他们在心里寻思着,“


    难不成真讲怎么赚钱?”


    不单单是商人,


    “!”


    ……?_[(,


    每出现一次,都要从他的国库里带出很多金钱。


    他的钱袋子那是越来越瘪了。


    所以,赵匡胤对今天这期充满了期待。


    当然啦,有这样想法的也不止他一个。像是桑弘羊、刘晏、张居正等都目光熠熠,恨不能粘在仙画身上。


    ……


    【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一个很伟大的理论,那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地基是由经济来构筑的,而建立在上层的建筑,什么样的政治形态、什么样的制度和组织,都必须和基础的经济相配套才能最终立起来,不然就会有楼塌了的风险。】


    【纵观华夏历史各朝代,它们都或直接或间接的死于财政危机。】


    户部。


    户部尚书匆匆走进自己的官衙之内,然后就被前来讨钱的官员给拦住了。


    “张尚书,下官的事情,您也就一句话的事儿,我不多要,只需要五十万俩白银就足够了。”


    张尚书没好气的道:“谁管银库,你找谁要去。”


    那官员皱着一张脸:“张大人,您是户部尚书,您要是没发话,谁要敢私开国库那不是找死嘛!”他转为哀求,“张大人,我们工部这钱可再拖不得了。这天寒地冻的,黄河边那么多民夫等着开工呢。”


    张尚书被他磨得没辙,硬着头皮去找了皇帝。


    皇帝正沉迷于刚运过来的太湖石,然后又兴致勃勃的说起自己想要建一座夏宫,要如何装饰。


    张尚书苦不堪言,欲言又止。


    内心幻想着自己无畏的打断这位陛下:“陛下,您省着点花,国库没钱了!”


    【各种变法,直接或间接的原因也就是为了充盈国库,改善民生。】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句话是极有深意的,值得反复细品。


    汉武帝刘彻手上把玩着一个瓷制的小物件,那小物件的光泽和玉一般洁白。


    “着人去接桑弘羊立刻来见朕。”他对身边贴身太监道。


    虽然知道桑弘羊肯定也在往宫中赶了,但刘彻还想要更快一点。


    讲经济,那自然得和专业人士看才有乐趣。


    贴身太监赶紧安排人去了,刘彻还依然在琢磨那句话。


    桑弘羊此刻也正将头伸出马车车窗之外,颇为心有戚戚焉的点了点头:“可不是?若不是国库空虚,谁愿意去折腾变法?”


    像他,现在就已经得罪了一大批人,待会儿可以瞅准机会在陛下面


    前喊个冤什么的。


    和他一样想法得还有唐朝的刘晏、宋朝的王安石和明朝的张居正、张学颜等。


    张居正抚了抚自己的美鬤,


    对自己的得力下属张学颜道:“这倒是说出了本质。无论是改革土地还是改革税收,


    归根结底为的就是钱!”


    虽然收上来的是米粮等物,但本质还与钱有关。”


    张学颜本来就是户部的,于财政很是精通,便顺着道:“可惜如今士林中闻钱色变,觉得此物不够风雅。”


    张居正哼了一声,淡淡道:“既然看不上,为何不将它直接捐了?本官倒想要看看他们如何风雅!”


    他正在为变法一事操心呢,这里面就涉及到了税制的改革,天天和钱打交道。


    ……


    【今天,我们就先来讲一讲,在经济学尚未建立起来的古代,那些力挽狂澜、搅动起风云变幻的经济学家们。】


    【第一位,当然是赫赫有名的管子,管仲!】


    【春秋五霸,首霸齐桓公。】


    【而齐桓公身后站着的人,也是让齐国变得强大富裕的人,就是管仲。】


    【这可是一位敢向鬼神征税的男人!】


    齐桓公觉得国库空虚,想要向百姓们多收一点税,他去请教刚上任不久的相国管仲。


    齐桓公提了好几个税种,比如什么房屋税、人口税、牲畜税等等,都被管仲否决了,觉得这些税都会引起负面的效果。


    他给齐桓公出了一个主意:“昔日尧身边有五个功臣,但现在并没有人祭祀他们。君上何不下令让国人祭祀这五人,春天可敬献兰花,秋天可收新谷为祭;用生鱼做成色干祭品,用小鱼做成菜肴祭品。这样,齐国的鱼税自然会增加百倍。”


    齐桓公心想,言下之意,这些祭祀的用品可归为国有,且同时还能教化国民祭祀礼仪。


    可谓一举两得。


    他不由得夸道:“此法极妙!”


    【《管子》这本书里面,记录了很多管仲的故事,比如兵不血刃就让收服一个国家,简直就是古代版本的贸易战。】


    【虽然他没学过系统经济学,但显然在这上面拥有极佳的天赋。】


    齐桓公想要收服衡山国,管仲听闻之后献上一计:


    “若此计成,或可兵不血刃让衡山国归顺。”


    齐桓公听了他的话,派人去衡山国高价收购兵器,一收就是十个月。旁边的国家见状,觉得有些慌张和蹊跷,于是也跟风一起来收购。


    衡山国君赚钱赚得脑热,将兵器价格翻了好几倍。


    于是,整个国中全部热火朝天的投入到军工生产,都没人种田了。


    齐国又暗中收购粮食。


    等到衡山国全部兵器都卖完,齐国与衡山国断交,后者没兵器又发现再也买不到粮,面对齐军压境只能奉国而降。


    【这就是《管子》里面记录的衡山之谋,后来,他还把同样的计谋用在了鲁国和梁国、还有楚国身上,只是换


    了个物品。】


    【鲁国和梁国是缟布。】


    鲁梁两国的百姓们兴奋的议论:“听说现在齐国急需缟布。”


    “我也听说了,


    ”


    “?_[(,


    正在高价收购呢。”


    “价格几何?”


    【两年后,鲁国和梁国的大多数百姓都投奔了齐国,三年后,两个国家直接降了。】


    【这就是“服帛降鲁梁”和“猎鹿计”的故事。】


    ……


    秦朝。


    李斯和蒙恬蒙毅灯重要大臣在天幕刚刚有些微光得时候就赶到了宫中。


    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呼吸都有些粗重的里斯久忍不住感慨道:


    “管子乃真圣贤,诸子百家均以管子为师也!”


    他是从稷下学宫出来的。


    稷下学宫就建在齐国,他们这些前来求学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研究管子、学习管子之法,从里面汲取如何治国的道理。


    《管子》就是稷下学宫的师生们编著出来的,这里面还他的一份功劳。


    扶苏有些好奇的问他:“李相,那这衡山计、购鹿计和服帛计可都为真?”


    李斯有些尴尬的摸了摸鼻子,有那么一点心虚:“或许是一件事情写了好几个版本罢!”


    管子都死了那么多年了,他们当时也只能去翻以前剩下的典籍呀!


    而且,他们编著《管子》其实更多的是为了阐述自己的施政理念和方法,所以同样一件事,再不同的人笔下可能就有了不同的版本。


    这也很正常嘛!


    扶苏露出原来如此的表情:“我说为何能屡试屡中呢!”


    事不过三,再好的计谋也不能这样逮着它来用啊!当那些国家没有聪明人嘛!


    嬴政听着他们的讨论,也颔首道:“不管如何,兵不血刃取一国,的确是厉害人物。”


    若是在秦朝,他肯定要倒履相迎的。


    不过,嬴政心想,若经济是指这方面,那我们大秦的商鞅也是不错的。


    ……


    【不过,这几个故事其实换汤不换药,手法其实是一样的,可能那会儿的国君和百姓们都比较淳朴吧,所以才没有识破管仲的计谋。】


    【听着是不是很耳熟,觉得似乎在哪儿听过?】


    【这就是现在美国特别擅长用的贸易战啊,所以说三千年读史,没有新鲜事!为什么漂亮国的计谋在咱们身上不太起作用,就是因为咱们的老祖宗才是发明贸易战的鼻祖啊!】!


    第179章 一切都与钱有关(二)


    【从打贸易战这件事情来看,管仲就很擅长于用经济手段来解决问题。】


    【在《管子》里还曾经记录了一段他和齐桓公的对话。】


    管仲站在巨大的齐国地图面前,对齐桓公道:


    “君上请看。”


    这地图上清晰的标出了大大小小各个诸侯国的位置。管仲指向齐国:


    “齐国就处于交通要道,四通八达,南来北往都要经过这里,这是咱们的优势。”


    “其他诸侯国的人来到这里,他们要吃齐国的粮,用齐国的币,还会将财物以及好马好布带过来。只要我们发挥这个优势,再掌控好物价的高低,那天底下的财物货品都会归我们所用。”


    管仲的眼神意味深长:


    “君上,善于治国的人,要学会役使即使不属于他的臣民,还要学会使用不属于他的货物。”


    【这段对话完全显示出了管子的经济学水平。他看重商业贸易,想要把齐国打造成为商贸中心,而且还懂得通过调节物价与供需关系来实现国家财政的收入。】


    【朋友们,这就是亚当·斯密《国富论》里面的内容啊!】


    ……


    “国富论?这书的名字好。”


    帝王们和掌管着财政大权的官员们见猎心喜,可惜只能看到名字看不到内容。


    李世民感慨道:“若是天幕能够将后世的书籍传送到现在的时空,那就好了。”


    就像是让他们选择主题一样,也可以尽情的选择书籍。


    不过,他又想起讲物理里面提到过的什么高维、低维,又哑然失笑。


    若真能做到,恐怕晚上就真的睡不着觉了。


    仙画刚开始那一两年,宫内的护卫都翻了一番,直到现在才稍稍放松。


    李世民估计其他时空的帝王们应该也是如此。


    秦朝。


    嬴政意味不明的轻轻哼了一声:“看来后世对管子的确是评价颇高。”


    李斯本来想回一句,管子确实乃治世之英才,圣贤大能,但忽然心中一顿,想到了什么,于是就将快到嘴边的话给吞了回去,


    果不其然,又听到他的陛下淡淡说道:“不知后世对商鞅是何评价?”


    嬴政是真的好奇这个。


    因为商鞅的理论和管仲是完全不同的。


    管仲讲“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而商鞅讲“愚民”。管仲重商,而商鞅重农且抑商,不仅限制商人的营业范围还重征商税。


    如果后世觉得管子说的是对的,那商鞅岂不是是错的?


    可他的政策却依然是如今大秦的国策——当然,经过这几年仙画的熏陶,也松动改变了不少。


    李斯不语,何必触霉头呢?


    扶苏出列:“父皇,商鞅之策的确让我大秦走到了现在。世人说得失,有得必有失,岂有完美之策?只看在当下,到底是得更多还是失更多罢了。”


    嬴政的


    脸色柔和了不少。


    扶苏却忽然想到刚才仙画让他琢磨了一会儿的话:“就好像刚刚所说,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儿臣是否就可理解为在当时的大秦来说,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制度与政策?”


    它们是适配的。


    但照这句话的含义,它们也需要随时的变化,不然就会变得可能不再适配。


    扶苏陷入到了沉思,错过了嬴政落在他身上带着几分满意的眼神,以及周围臣子们的满意甚至是欣赏之色。


    李斯默默在心中对扶苏加了几点忠诚度。


    虽然霸气不足陛下,但似乎也颇有几分乃父之风了。


    ……


    【由此可见,管子的思想非常超前,他甚至还组建过区域性的关税同盟体。】


    葵丘会盟。


    齐国邀请了鲁、宋、卫、郑、许、曹等诸侯国在葵丘相会结盟。


    诸侯与士卿们连日讨论一些关键事务。


    管仲作为齐国的丞相,对商业很看重:“我等难得齐聚一堂,趁此机会,自然要定下宾旅与粮贸相关,立下盟誓……”


    史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据考证,葵丘会盟的相关协定是,交易税统一到2%,进出口税定在了1%。倒是挺低。】


    【数字是一码事,最重要的是这个形式!】


    【即使到现在,咱们的国际贸易不还是这样玩吗?各种区域和商贸共同体,其实不过是拾老祖宗牙慧罢了。】


    后世的各种区域政府会议以及各种巅峰论坛的画面快速闪现。


    明显看到不同肤色和穿着的人在会场上齐聚一堂,在他们面前都摆放着代表各自国家的小国旗。


    而在会场外面,几十面乃至上百面国旗飘扬,这里面,五星红旗一眼就能看到。


    【管仲呢,重视工商,所以他提出“士农工商”就绝不是出于鄙视的心态,只是针对职业做一个划分。】


    【我估计,他都想不到后世的人居然会利用他所提出来的这个划分,将他所重视的工商放在了身份和阶层鄙视链的最后。】


    【这也可以说是黑色幽默了。】


    【总之,管仲是当仁不让的华夏第一位宏观经济学家!】


    【在他的治理下,齐国变得国富民强,最终成为春秋霸主,也初步实现了管子所希望达到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可惜的是,后人们学来学去,把他的思想里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商贸对经济的重视几乎给丢没了。】


    【这里面一个很关键的转折,就是西汉的“盐铁之议”。】


    ……


    天幕下的商人们一片哀声。


    尤其是在家中没有外人的环境里。


    “哎!这要是按照之前管子定的来,咱们这些商贩何至于沦落到现如今的地步?”


    野外,一个年轻的行商抱怨道。


    钱倒是赚得比在家刨地要多,但是


    地位低啊!


    年老一点的行商笑道:“你可就知足吧!现在可比之前的日子过太多了。”


    这几年这种鄙视的风气明显好转,让人心中充满了希冀。


    汉朝。


    桑弘羊在半路上遇到前来接他的宫中侍卫,马车狂奔,终于以最快的速度见到了刘彻。


    刘彻身边人不多。


    “坐吧,正好陪朕一起看。”刘彻赐坐,对他的态度很是亲切。


    这可是现今给自己管着钱袋子的人!


    刘彻对桑弘羊这几年的表现颇为满意。


    桑弘羊谢恩,也没客气,坐下来就盯着天幕。他有直觉,这期的内容将会对他很重要。


    东方朔笑道:“看后世如此多同盟会晤,早前的纵横家去了的话肯定会很受欢迎。”


    这么多国家,这么多场合,比春秋战国还要更复杂,太适合纵横家们发挥了。


    刘彻颔首,表示赞同,然后又道;“却也需要先成为一方霸主才行。”


    葵丘会盟,那是因为齐国当时已经是首屈一指的强国,春秋霸主,所以才能发起这个会盟,才能制定下各种规则。


    不然,换个小国家提议试试?看看有没有人理有没有人听!


    刘彻对后世那句“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深以为然。


    当然了,现在还没有大炮,那就是“真理只在骑兵铁蹄所到的范围之内”。


    说起来,不知道卫青和霍去病这次出征,情况怎么样了?


    还有张骞,不知道走到了哪里?


    大汉当然也要和西域诸国进行商贸!


    刘彻不用等到这期,在之前就已经明白了过来商贸的重要性。


    而张骞就像是以前的纵横家,西域诸国就是他的舞台。


    可大汉若是不能成为霸主,那他发挥的余地也就小了。


    刘彻的思绪开始飘远。


    思维紧绷的还有同样在下面坐着的董仲舒。


    “士农工商”,他现在听到这个字眼出现在天幕上他都会不自觉的打个寒颤。


    又开始了,又开始了!


    至于什么独尊儒术,现在董仲舒想都不敢想。


    不过他倒是对现在还没有发生的“盐铁之议”有了几分兴趣。


    到底发生了什么,才会成为转折点?


    ……


    【盐铁之议,就是讨论盐铁到底要不要收归国营的一场会议,会议的核心人物是霍光和桑弘羊。我们现在一提到盐铁专营都会觉得这是汉武帝时期桑弘羊提出来的,但实际这是管子的首创。】


    【这个和他向齐桓公提出“鬼神税”应该是同一时期。】


    【毕竟,就要那么一点谷子和小鱼干,可撑不起一个强盛的霸主国家。】


    【还是得落到盐和铁,这两样天下人都离不开的大宗商品上。】


    齐桓公在殿内走来走去,对管仲道:


    “寡人想要按人头收税,你


    说子民会与寡人离心离德,寡人想要收树木和牲畜税,你说这是伐生杀生。可如今,国库空虚,可如何是好?”


    管仲胸有成竹的道:


    “君上不要担忧,在下自有对策。”


    他微微扬起头,对齐桓公道:“唯官山海为可耳。”


    齐桓公一愣:“官山海?”


    海王之国,谨正盐荚。


    将山林湖泊以及其中的矿产资源都纳入官营,自然可以充盈国库。


    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盐和铁。


    管仲向齐桓公举例:“每个人都要食盐,十口之家就有十人食盐,百口之家就有百人食盐。一年下来,一个成年男人食盐五升少半,女人食盐三升少半,少年人食盐二升少半。君上,您算算,如果将盐收为官营,可以得到多大的利!”①


    “铁,亦如此。”


    齐桓公的眼睛越来越亮。


    【到了西汉,汉武帝愁着打匈奴没钱,于是,他让他很信任的臣子桑弘羊给他想办法。】


    【桑弘羊呢,本身就是商人之子,对经济和商业比较有天赋,他自己争气,小小年纪就因为聪慧而声名远扬,从而被汉武帝他爸给选中成为了刘彻的陪读,君臣感情很不错。】


    【他后来就成了大汉的财政官员。】


    【桑弘羊接到任务后想啊想,要怎么才能给国库搂钱呢?】


    【他想起了管仲的这个做法。】


    【不过呢,和咱们现在的国企央企的形式不同,他主要是鼓励民间老百姓可以自行生产,然后朝廷按统一价购买,禁止私自出售。】


    【想想也正常,毕竟那时候朝廷也没有企业,而且产盐的效率也很低。】


    西汉各个郡县都有设盐肆。


    每日都有人将自己煮好的盐挑到这里来卖,盐官和他手底下的人查看无误后就称重收下,钱货两讫。


    卖盐的人出门后被旁边等候已久的人喊住,向他打听。


    “我们也想要煮盐来卖,就是不知道这事情靠不靠谱,想要问问您。”


    卖盐人见他们穿着破旧,脸上挂着忐忑而带着点谄媚的笑容,心中怜悯,知无不言:


    “你们去盐官那里登记,可以领到工具。煮盐就是累,然后价格也不高,朝廷规定的统一价,而且煮好的盐只能卖到这里,不允许私自贩卖,否则就要被处以重刑。”


    “他们这些盐官盐吏,虽然也有所克扣,但总的来说不敢做得太过。”


    “利润虽微薄,但好歹有个进项不是?”


    询问的人不停的弯腰:“多谢小哥。”


    心中打定主意,等会儿就去找盐官也领一副工具。


    【盐铁专卖的政策立刻给大汉的国库带来了巨额收入。打匈奴也不用担心没钱了。】


    ……


    自盐铁专营提出来之后,汉朝往后的朝代基本都是这样操作的。


    因此帝王和君主们很是感激管子和桑弘羊,想了个好办法呀!


    明朝。


    张居正感慨道:“世人皆道他为乱国酷吏,但我却认为他是兴利之臣。”


    他的案头上常年摆着桑弘羊的《盐铁论》,每看一次,都能够有新的感悟。


    张学颜是张居正的追随者,两人的观点自然相同。


    他道:“可见即使过了几百年上千年,只要做的事情是对的,后世之人依然能给出公正的评价。”


    张居正默然。


    半晌之后才对张学颜道:“子愚,我们要做的事情和昔日桑弘羊何其相似,都要得罪一大批人。”


    但变法革新,迫在眉睫。


    张学颜站起身,深深的躬身到地:“大人,卑职早已做好准备,就算前方是刀山火海,也愿随大人一起闯一闯。”


    汉朝。


    桑弘羊没想到自己还真的登上了仙画,一时之间眉开眼笑。


    他的同僚们,落下弘、赵过、卫青、霍去病等等都被仙画提起过,没想到现在轮到了他自己。


    这才能明白那种飘飘欲仙的感受。


    周围的臣子们都上前来道贺,甚至连刘彻都高兴给他赏了金银。


    “桑弘羊,你这次的确是做得极好!”


    现在不仅是盐铁专营,海边的大盐场也进入到了正轨,这些都是桑弘羊的功劳。


    刘彻很满意,又得意于自己的识人有方。


    ……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把铸币权收归国有。是的,那会儿的钱,和咱们现在不同,是个郡国甚至是地方豪强都能造,而且造出来的货币吧还轻重不同,各有规格,也是挺奇葩。】


    【汉武帝刚上任,不,刚登基的时候就想拿这个开刀,搞了三种官方样式的货币。】


    汉朝,一王爷府上。


    管事手上托着一个漆盘,匆匆走向室内。


    “王爷,这就是朝廷新出的钱样。”


    托盘上摆放着三种不同的钱。


    “最左边这个叫做皮币,据称是用上林苑的白鹿皮制成,用于诸侯王觐见陛下时的贺礼。”


    “中间这个是三铢钱,半两钱取消了,现在改为这个。”


    “还有这种,叫白金,是用少府库存的银和锡做成的,有几种面值……”


    王爷揉了揉太阳穴:“怎么搞得这么麻烦!样式如此之多,”


    管事介绍完之后问:“那咱们……”


    王爷指了指白金:“咱们铸这个吧,价值更大。”


    【汉武帝推出的这套币制成效很一般,品类复杂不利于平时使用,所以过了两三年后就□□横行。他没办法,就让桑弘羊开始打假。】


    【桑弘羊作为咱们历史上数得着的经济学家,那还是有几把刷子的,立刻就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


    还是豪强府上。


    管事依然匆匆前来:“恩主,恩主,大事不好了。”


    主家问:“出了何事,如此惊慌?”


    “那桑弘羊建议陛下收回各郡国的铸币权,不仅如此,郡国内的所有旧钱都要运到长安去销毁。以后,所有的钱都由上林苑的水衡都尉负责,统一铸五铢钱。”


    “并且,所有的原料都不允许再私自持有!如有私铸,便是大罪!”


    这里的原料指的是银、铜、锡等。


    王爷疲惫的点了点头:“知道了……”


    他看了看天边,长安的方向,知道大势已去,只能接受。


    【桑弘羊的币制改革和盐铁专营都非常的成功,大汉的国库也逐渐的丰盈起来,可以给打匈奴、治理西北西南提供大量的资金。就算是司马迁这样不喜欢桑弘羊的人,在《史记》里也不得不说,“运筹则桑弘羊”。】


    【但是!】


    【有没有发现,他的这两条主要的政策,其实都是和地方豪强和高门大户抢生意抢钱?】


    【普通老百姓谁能做得起盐铁生意?谁能自己去铸币甚至敢铸□□?】


    【就这样,桑弘羊将一大批人得罪得死死的,这也为他之后的命运埋下了祸根。】


    【他的命运的转折点,同样是“盐铁之议”。】


    ……


    刘彻和桑弘羊同时在心里咯噔了一声。


    等等……这听上去似乎有种不好的预感啊。!


    第180章 一切都与钱有关(三)


    刘彻对桑弘羊还是很满意的。


    他们从年少时期就相识,桑弘羊是自己的伴读。但,以刘彻的性格来说,如果只是一段始于多年前的情谊还不至于让他如此看重一个人——关键还是,桑弘羊本人实在是很能干。


    他还记得,他在打算对其委以重任的时候,和他夜谈一整晚。


    桑弘羊对自己阐述了他的财政理念,和施政观点,要统一货币、打击越来越放肆的地方豪强,并说道:“陛下放心,臣一定会让大汉变得国富民强,能让国库拿出足够的银两让陛下能驱逐匈奴,治理边关!”


    短短几年,他做到了。


    这也让他一跃成为了自己最信任的人之一。


    刘彻当然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仁厚的君主,但他觉得自己和桑弘羊应该能有个善终,而不像是已经死在了刑场上的主父偃那般。


    但,现在仙画这意思是什么?


    什么叫做“为他之后的命运埋下了祸根”?


    桑弘羊原本狂喜的心也瞬间冷却了下来,意识到,糟糕,自己似乎好像是不得善终啊……


    刘彻略带些尴尬的清了清嗓子:“或许这其中是有什么误会……”


    桑弘羊诚惶诚恐:“陛下,一定是微臣后续有什么事没做好。”


    怎么能是陛下的错呢?一定是自己的错!


    君臣两人在这里以某种微妙的心情唏嘘了几句,然后这才继续把焦点转移到仙画上面。


    而在大汉其他的地方,那些原本掌握了盐铁之权的豪绅府上,却响起了不断的笑声。


    “去,斟酒来!今日当浮一大白!”


    “看来,连老天爷都看不惯此人!”


    桑弘羊没有好下场,有什么能比这个消息更让他们感到高兴呢?


    试想,他们原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赚得盆满钵满,却因为此人的手段,而只能乖乖的吐出利润最大的营生,去谋那些小利,想想就气!


    民间。


    老百姓们却在感叹:“还是现在的五铢钱好用,以前的钱用起来也太麻烦了。”


    “而且以前的三铢钱根本就不行,轻飘飘的,还不知道是用什么铸成的,上次我去买东西,掌柜的都不收。”


    “盐也是,现在的盐可比以前好多了!”


    白花花的,杂质极少,虽然和仙画里面出现过的还比不了,但是也比之前的好太多了!


    “听说海边的晒盐场,每日能产出好多哩。那些渔民,最近的日子可好过不少。”


    “说是那边缺工匠,官府还在到处招募。”


    “不知每月几钱?”


    ——和之前的“民煮官收”不一样的事,现在走的是官营大盐场模式,和没有仙画出现的历史时空相比,终归有了一些不同……


    【盐铁之议,发生在汉武帝死后,汉昭帝时期。】


    【霍光和桑弘羊都是汉武


    帝的托孤大臣,


    但是呢,


    两个人之间的理念完全不同,这一次一次的吧就形成了新旧两方势力。汉昭帝呢,明显更亲近霍光。】


    【霍光觉得呢,先帝死之前发布了《轮台诏》,说要休养生息,而现在民间对盐铁专营一事怨气沸腾,那这个东西是不是还要继续搞下去?】


    【针对这个议题,他们就召开了一次大型的辩论会,为时五个月。】


    【辩论有三方,一方是以霍光为代表的反方,觉得不要搞下去了,要还利于民。一方是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正方,觉得还得继续搞下去。第三方呢,是从民间挑选出来的贤良文学大概六十多个人。】


    【贤良文学呢,其实是汉代取士的一个科目,简单理解为已经在朝廷挂上号的地方名士吧,他们在一些朝廷事务上,也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


    【就这样,在始元六年也就是公元前81年的时候,盐铁之议辩论大赛开幕了。】


    【别说,这形式还挺文明的哈。】


    来自于各郡国的马车纷纷抵达长安,一位位贤良文学从马车上走下来,入住朝廷准备的驿馆。


    他们集聚在一起交换着自己的意见,并迅速的评估利弊。


    “某当然是支持霍大将军。”


    “老朽也是,如今之政轻本重末,搞得民间民不聊生,自然要纠正过来。”


    一番谈论下来,支持桑弘羊的竟然寥寥无几。


    二月,盐铁会议正式拉开了序幕。


    “诸公,本次盐铁会议主要讨论,盐、铁和酒日后是为官营,还是要恢复到文帝时期的政策,让利于民,修养生息?”丞相田千秋宣布会议开始。


    汉昭帝只在开幕的时候出席了,之后偶尔旁听,唯有桑弘羊以及御史、丞相等忠诚和这些贤良文学们每次都必到。


    霍光亲临的次数也不多,他和桑弘羊各坐一席,面对面,但两人之间之间似乎势如水火,剑拔弩张。


    辩论的重心放在了桑弘羊和贤良文学两方。


    后来有统计,桑弘羊总共发言一百一十四次,而其他如御史等人只发言十几次,可谓舌战群雄。


    【这场长达五个月的辩论,精彩极了,一开始还只是讨论盐铁酒要不要专营,而发展到后面简直成为了总结汉武帝一代政治得失的会议。】


    【从经济政策到军事收获,再到外交关系,还有治国理念甚至古今关系,等等等等。】


    【变成了,汉武帝时期的政策要不要延续?要不要恢复成文帝时期的政策?】……


    汉武帝和桑弘羊都有些如释重负。


    还好,还好,不是死在朕手上,而且朕应该临死还都挺信任他,也算是君臣相得,有了善终——刘彻。


    还好,还好,并不是陛下猜疑然后杀了我,反倒我活得还比陛下要久——桑弘羊。


    不过,刘彻又生出一些不爽。


    怎么回事?居然到儿子那一辈,还要来总结朕的得失?


    而且还要恢复成先帝时期的政策,这简直……简直是对朕的全盘否定!


    朕难道不算是千古一帝,武功卓著吗?


    刘彻生出了一些些火气。


    也不知道继位的是自己哪个儿子?


    “霍光啊……”


    刘彻琢磨着仙画的用词。


    霍光和桑弘羊有理念分歧,但似乎也是忠于了自己的遗诏和晚年的理念,应该也是个人才,可以用!


    桑弘羊感动过后,倒是有些凝重,看起来自己和这霍光之后似乎很不对付啊!


    唐朝。


    李世民也在和群臣讨论西汉的这一对著名君臣。


    “按照仙画的说法,盐铁之议本质上其实是阶层之争。桑弘羊触动了地方豪绅的利益,肯定会遭到大规模的反击。”


    “汉武帝在世的时候,尚且能压下这些争议。但他不在了,自然反扑就开始了。”


    臣子们的讨论他都听到了耳里,并且表示同意。


    他对身边的李治说:“可到了晚年,汉武帝却未必还支持桑弘羊的理念。”


    李治有些惊讶:“您的意思是……”


    李世民轻声道:“汉武帝下《轮台诏》,认为自己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觉得需要轻徭役,休养生息。那时候,其实他就有了退却之意。”


    天上的雄鹰,依然会有老的时候。


    “这几位托孤大臣,除了霍光和桑弘羊之外,其余的或没有实权,或本就懦弱。所以矛盾就集中在了霍光和桑弘羊之间。”


    李治恍然大悟:“汉武帝本想要两人互相制衡,避免一家独大。”


    实际上,桑弘羊在汉武帝晚年时已经圣宠大不如前,他被任命为托孤大臣,恐怕更多是因为汉武帝不放心霍光。


    李世民悠然叹一声:“可惜,最后还是走到了两虎相斗的局面。”


    似乎没有人可以抵挡权力的诱惑……


    【桑弘羊认为汉武帝时期的政策没什么问题。】


    【而这里面,贤良文学完全站在了桑弘羊的反面。他们对之前的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那是全盘的否定,认为如果继续下去,这就是祸国之策!】


    贤良文学们慷慨陈词:


    “盐铁官营、酒榷等政策就是与民争利,是百姓疾苦的根源,且让百姓轻视农作而重视商业,轻本重末,只知逐利,导致民间风气败坏,如此,自然该废除,改为民营。”


    桑弘羊回道:“正当的谋利并非坏事,反而是好事。就如同管子提出士农工商,工和商与农一样,都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不能轻视。且,既然尔等认为百姓应该重视农作,那为何又觉得盐铁应该私营?岂不是自相矛盾?”


    贤良文学们对望一眼,一时有点沉默。


    有人站起来道:“自然是让该农作的人去农作,


    让有实力经营盐铁的人去经营。”


    桑弘羊驳斥道:“尔等口中有实力之人无非是豪民。假使将盐铁之权下放,


    必然将会助长他们的权势。昔日尚未实行盐铁官营以及新的货币制度之前,这些人就投机倒把、操纵市场,管山海之利,贱买贵卖,牟取暴利!”


    他的语气变得愤慨起来:“他们大量制造劣质的钱币,放高利贷!并且还隐瞒家中资产,滞财役贫,以末致财,却用本守之,让无数的农人成为他们田地上的奴隶!”


    打击地方豪强势力,这本来就是之前他和先帝的目的之一。


    桑弘羊洋洋洒洒的列举了豪民们的罪状,让对面的贤良文学们略有些尴尬。


    当然,也有人并非是地方豪强的说客,而是真的目睹了民间的一些惨状,义愤填膺道:“桑公嘴上说得好听,但盐铁专营的弊端怕是你没看到吧?各处盐坊铁坊只重产量而无视质量,价格极高!百姓们花上大价钱买来的农具却丝毫不实用,买来的盐中杂质无数!”


    “各郡国都有出现官商勾结,徇私舞弊和囤货奇居的事情!最终苦的还不是百姓?!”


    这番话得到了场中不少人的认同。


    桑弘羊也沉默了一时,只能坦然承认:“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地方官吏不按法度办事,造成了极大的弊病。但我始终认为,盐铁为国家大业,应由朝廷一并经营,如此才能扩大财源,充盈国库。”


    “诸君不妨想一想,假使先帝不采取这样的政策方法,打匈奴的钱从何而来?消除边患的钱又该从何而来?”


    “难道要把这些加到税赋里面,分摊给老百姓吗?”


    即使贤良文学们对这些经济政策充满了怨气,但却也不得不承认,之前武帝的煊赫军功,背后的大功臣就是眼前的桑弘羊!


    于是,他们选了另外的切入点,那就是咱们应该以农为本,要抑商重农,而不应该轻义重利,这也有悖于圣人的教诲。


    桑弘羊博引旁征,从《管子》到《论语》到《孟子》再到《春秋公羊传》,侃侃而谈。


    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富国,并不是只有农耕一条路可走,工和商也是很重要的方式。这两者只要能发展起来,朝廷就可以收上更多的税赋,而不是把这些全都压到贫苦百姓们的头上!”


    【朋友们,这是一个两千多年前古人的思想啊!】


    【即使放到现在来看,也是闪闪发光的。称呼他为经济学家,这丝毫不为过吧?】


    【事实上,桑弘羊才是管子思想的真正继承者!管子都相对还比较隐晦,他可以说是第一个然后又是唯一一个真正提出来要靠工商业来让国家富强的经济学家!】


    【远见卓识!】……


    明朝。


    张居正莫名的心情有些激荡,他手抚过《盐铁论》的封面,因为常看,边角都有些卷起。


    这本书其实不是桑弘


    羊写的,而是后面有一位叫做桓宽的儒生花了很多工夫从当年参加了盐铁之议的贤良文学口中打听到了当年那场辩论。


    这儿挖一点那儿凑一点,居然也还原出了个七七八八、最终编撰出了这本《盐铁论》。


    这就相当于是会议纪实。


    “可惜,若是桑公能够自己著书立说,想必更加精彩。”张居正有些遗憾。


    张学颜苦笑:“大人,您忘了?就算是真著书了,也未免能够流传下来。”


    张居正想到桑弘羊悲惨的结局,摇了摇头。


    “世间清醒者,不愿意同流合污者,往往结局悲惨。”


    “不过,能够看到桑公将他的理念对着天下道出,倒也无憾了。”


    这些他日思夜想的思想和理论,在仙画里被演绎出来的时候,还是很震撼的,至今心情都难以平复。


    “后世对桑公的评价很高啊!看来,本末之争,义利之争,在后世已经完全尘埃落定了。”


    本为农,末为商。


    谁赢了,显而易见。


    “桓宽编《盐铁论》,本是为了辩驳桑公,却没想到歪打正着,留下了他的理念。真是世事奇妙。”


    张居正笑了起来,他自己都没察觉,一开始的时候他说的是桑弘羊,现在却变成了桑公。


    张学颜悠然神往:“不知后世的财政经济,却是如何运转?”


    他已经对“经济”这个词活学活用。


    “继续看吧。”张居正断定,“定然是让你我都会觉得惊骇而不可思议的。”


    富国并非只有重农才可以做到。


    后世的繁盛景况不就是对桑弘羊这句话最好的注解吗?


    汉朝。


    汉武帝刘彻竟然有些感动,甚至都要对着桑弘羊表演一番执手相看泪眼了。


    “桑卿懂朕啊!”


    不管自己晚年到底是怎么想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但之前的经历同样是自己政治生命的一部分。


    虽然可能大概也许做错了一些事情,但也立下了不少功绩——这些即使是仙画也不否认。


    可那些贤良文学们居然想要全盘否定!


    竖子尔敢?!


    这些功绩和政策岂是他们这些目光短浅之人能完全看透的?


    汉武帝恨得牙痒痒,也因此对一直站在自己这边维护和肯定自己的桑弘羊生出极大的欣慰与满意来。


    桑卿的忠诚,果然无可指摘!


    不愧是和朕一起长大的!


    桑弘羊正沉浸在自己的发言之中——那是晚年的他,思想和理念更加成熟,倒是在这一刻点醒了自己不少。


    他甚至立刻想到了政策的细节要怎么调整。


    当然了,此时面对自己君主难得一见的真情流露,也要好好回应一番。


    于是,未央宫中就上演了极为少见的让人都有些肉麻的君臣相得之景。


    ……


    【那些贤良文学


    们说桑弘羊的经济政策是不管百姓死活。】


    【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首先不否认的是,执行过程中的弊病肯定是会存在的,在古代那样的环境里,吏治不可能清明到哪儿去。尤其是汉武帝晚期的时候,昏招频出。】


    【所以,民间有怨言肯定不是假的。】


    【不过,贤良文学们也大可不必一幅自己只是为民请愿的大义凛然。】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贤良文学大多是儒生,而且是读得起书,已经取得了一定功名的儒生,他们出身于哪个阶层,代表着哪个阶层的利益,简直是一目了然啊!】


    【让利于民?我看,是让利于这些地方上的豪强和士绅、权贵与富商吧?!】


    【真正的民,只要能买到价格合适的盐和铁,谁管你这些东西是从哪一家制造出来的呢?】


    【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以及历史上无数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国家的介入和调控,甚至是垄断,反倒会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


    【即使是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西方,对于粮食、食盐等刚性必需品的价格以及供需关系的把控,也都是有政府参与的。】


    【毕竟,完全指望豪强以及资本?】


    【任何一个长了脑子的人都不会抱有这样天真的想法。】


    大灾之年,无数失了粮食收成的饥民来到了州城乞讨。


    遍地饿殍。


    米行的掌柜于心不忍,问东家道:“老爷,咱们要不要开仓卖一点粮?现在粮食价格已经不错了。”


    东家嗤笑一声:“别这么没耐性,再等个几天,我估摸着几天后粮价还得翻倍的涨。到时候,咱们开张一天吃几年,岂不是更省事儿?”


    天幕一黑,出现一行行的文字。


    “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


    ——马克思。


    【而且,盐铁之议到后面,其实争论的点来到了意识形态方面。】


    【哎,是的,又来了,它又来了!】


    【到底是应该逐利还是逐义?】


    【又是这个问题。】


    【所以,这场大辩论并不仅仅只限于大汉朝本身的经济政策,也不仅仅只限于对武帝一朝的总结和评价。它巨大的影响力甚至绵延了往后两千年——华夏文明和之后的王朝们到底要选择哪一条路?】


    【是儒家重义轻利的那条路吗?】


    ……


    天幕下的老百姓们原本以为这一期是教大家怎么赚钱的,却没想到大部分人都听得云里雾里。


    当然,听不懂的只是那些形而上的东西,其他的一些点,百姓们天然就会有感悟。


    “我觉得这桑大人说得对啊,无奸不商,这盐铁要是控制在这些豪绅手中,咱们


    肯定落不到什么好。”


    什么低买高卖都是简单的,遇到事情的时候囤积居奇那才是要命!


    “可官府管着也不是什么好事。”有百姓嘟囔道,“还是撞着清官倒还好,要是遇到个贪官,咱们照样惨。”


    看运气!


    而商家们,尤其是各大时空的大豪商们,听到马克思那段犀利得毫不留情面的名言时,表现各异,精彩纷呈。


    有人哈哈大笑,坦然承认:“此话倒也不假。”


    若有什么事情超过了300%的利润,那不管怎么着也要去争一争的。


    也有人大义凛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若是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那我肯定是不会做的。”


    做了也怕被人秋后算账。


    还有人唉声叹气:“这一期不是应该要站在咱们这些商人这一边嘛,怎么还说起这个来了呢?”


    这商人的名声本来就很不好了,哎!


    商界的反应不统一,但帝王们的反应倒是很统一。


    朱元璋一拍大腿:“这可说得太对了!那群鳖孙就没安什么好心。所以盐铁之事,肯定得要官营!”


    朱棣对盐铁之议比较熟悉,对自己的父皇解释道:“盐铁之议虽然轰动,但实际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只是分出了一小部分的盐政和酒榷之权作为私营。”


    大部分依然还掌握在朝廷手里。


    “不过……”朱棣话音一转,想到桑弘羊的发言和刚才仙画的未竟之语。


    他对这段历史熟悉,人也不笨,自然能想到路小柒后面要说什么,喃喃道:“或许,他是输了,而且输得很彻底。”


    重农抑商,华夏已经实行一千多年了!


    在他们往后百来年,张居正也在和张学颜讨论。


    “放在西汉当下,执行过程中出现极大的纰漏,导致民间怨声四起。那些贤良文学倒也不算是鸡蛋里挑骨头。”


    张学颜冷哼一声:“有人是想要趁机为自己谋利,有人是空有一腔热血但目光却看不长远。”


    张居正淡淡道:“这才是真实。”


    ……


    【从后续的情况来看,胜败似乎不言而喻。】


    【桑弘羊输了。】!


图片    请收藏【MOXIEXS.COM】WWW.MOXIEXS.COM 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