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数学,不会就是不会(六)


    【斐波那契是个人的名字,他是中世纪的一位意大利数学家。】


    【这个数列在一开始的时候被称为“兔子数列”,源自于他在自己的《计算之书》中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对,和鸡兔同笼一样,以前的数学家们就爱用兔子来提问题。】


    斐波那契家中养了一对兔子。


    他成天喂兔子,闲下来的时候就想,如果这些兔子开始生崽子了,那么一代一代繁衍下去,那能收获多少兔子啊!


    斐波那契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他索性在自己写的书上给这些兔子们规划了一个题目。


    “假设一对兔子,在两个月之后就拥有繁衍能力,然后每个月能生出一对小兔子,而这些兔子都不死,那么一年之后,它们能收获多少对后代?


    【这个早就有答案,不需要临时算。】


    【UP主慷慨的告诉你们——0、1、1、2、3、5、8、13、21、34、55、89】【它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聪明的大家应该发现了吧?】


    …


    天幕下。


    很多人茫然的摇摇头。


    一串数字而已,能有什么明显的特点?


    特点难道是它们都是数字?


    甚至书院中的一些读书人也都悄悄问自己的同窗: “你发现了没有?”


    同窗有些羞愧的摇摇头: “我也没发现……”但是他稍微给自己挽尊了一下,那是因为这些阿拉伯数字,我还不是很熟。


    不然肯定就发现了!


    西汉。


    落下闳这种算天体运动的,加上对阿拉伯数字已经熟悉,这样的数列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原来如此!”他露出明白的表情, “的确是很巧妙。”其余的星官们也都可以说是整个大汉数学最好的一群人,也都露出了然的笑容。显然一眼就看出了这数列的特点在哪里。


    但是,在未央宫中,就完全是另外的场面。


    刘彻面无表情的眨眨眼:.….什么明显的特点?为什么朕没有发现?


    他悄悄的回转身,看了看身后不远正在奋笔疾书的笔吏,心中暗想,等仙画结束后,朕一定要再来好好的看一下。


    朕只是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而已!


    不过,和他隔着时空的路小柒显然不知道帝王内心的咆哮,立刻就爽快的奉上了答案——


    【那就是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和,非常的奇妙。】


    【不难计算,但得出来的结论在后续数学界乃至科学界的研究中却让人大吃一惊。】【他们发现,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


    【比如植物。】


    一朵向日葵的花盘出现在仙画里,它的中间已经结了瓜子,呈现出漂亮的曲线螺旋图。而这些曲线,顺时针一共有21条,逆时针一共有34条。


    路小柒将斐波那契数列中的21和34这两个数字加粗放大,一目了然。百合花的花瓣数目是3,梅花的花瓣是5。


    越来越多的花朵出现了。


    飞燕草的花瓣数是8,万寿菊是13,雏菊分别拥有三种数量的花瓣:34、55、89。


    而这些数字,都可以在斐波那契数列中找到。


    【不单单是这些花,据研究说90%的植物叶片的排列方式涉及到斐波那契数列。】


    【而且,这个数列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比,如果数值越来越往后,越来越大,那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越来越趋近于一个数字,0.618033988。】


    【对,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黄金分割率!】


    一个漂亮的蜗牛壳出现了。


    在蜗牛壳之上,有着明显的螺旋曲线。


    祖家。


    祖眶眉头拧起: “黄金分割率……”


    他琢磨了一下这个数值,并不难理解,但是为什么是蜗牛壳?仙画的每一个画面都不是没有意义的——当然,若是路小柒知道他们的这个评价,绝对会诚惶诚


    恐、感激涕零。


    他思索之后,依然觉得不解,回过头去看向自己的父亲。知子莫若父。


    祖冲之凝神一想,用手中树枝在自己身前的沙盘上画下蜗牛壳上的曲线。没想到,这越看就越入神。


    这样一道似乎看上去很简单的曲线里面却仿佛蕴含着很大的道理,就像他之前一直在追求的圆周率一样。


    祖家的小辈们见祖父如此入神,好奇想要开口询问,却被祖眶制止了。知父莫若子。


    他知道,这是自己父亲又想到了什么东西,这时候千万不要去打扰他。


    【黄金分割,影响最深的并不是什么科技相关的领域,反倒是艺术领域。】


    【很神奇的一点,但凡是符合这个比例的东西和物件,总是给人带来的天然的美感。】【而这种美感,不管你是不是懂得数学,都能察觉得到。】无数的名画闪过。


    卢浮宫的讲解员指着墙壁上的《蒙娜丽莎》道:


    如果用黄金分割曲线来框定的话,螺旋起始点正好是在蒙娜丽莎的鼻子上。她的三庭五眼的比


    例也符合1:0.618的黄金分割比。


    还有同样被收藏于卢浮宫的断臂维纳斯雕像,也符合这个比例。雅典神庙、巴黎圣母院的长宽比,都和黄金分割比吻合。即使是电视机,也是16:9的长宽比看上去最给人舒适感。


    还有各种摄影的构图、各种工业产品的设计,无数经过美学考验的物品在仙画中闪过。【它甚至广泛的存在于音乐之中。】


    【就好比咱们华夏古时候文人雅士们爱好的古琴,就和数学里的这一数值密切相关。】古琴声响起。


    制琴师正在细心的打磨琴身。


    “我们在制琴的时候是很讲究的,底板和面板的比重保持在0.618左右,其实这就是黄金分割比。


    他又将弦一根根的安上去然后调音:


    “我们古琴谱中有很多曲子,最高频的音往往也在全曲23的地方,这也是黄金分割点。另外,古琴的13个徵,其实都可以通过数学的这种计算而得到,确定每个音的音高。


    “当然,有经验的师傅可能就省去了这个步骤。”


    一位数学家点评道: “音乐是波,所以从本质上来讲,它就是正弦函数。每一个音符的振动,就是不同的sin波,你所听到的音乐的组成,本质上就是一堆正弦函数的组成。”①


    【数学与宇宙、数学与自然、数学与科技、数学与艺术。】【数学几乎无处不在。】


    【所以,看到这里,想必也不会再有人问,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我们普通人,当然很难成为数学家。但学习数学,有一个


    非常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锻炼思维的逻辑与理性。】


    【因为数学就是完全客观而理性的存在。】


    【这一点,和需要充满想象与主观认定的文科是完全不同的。】【人需要感性,但人也同样需要理性。】


    东晋。


    顾恺之正靠在画室临窗的榻上,舒舒服服的看着仙画,旁边还摆着他未完成的画作。看到这里的时候,他轻微的“咦”了一下。


    数学?


    倒是从来没有想过它居然能和绘画甚至是音乐扯上关系。


    在他看来,绘画是这世间最优美之物,好吧,音乐也算。但数学………不好意思,顾恺之一时之间只能想到家中账房。


    他不由得回忆了一遍自己的画作,再按照仙画给出的黄金比例套了一下,然后惊愕的瞪大了眼睛。


    似乎……的确是有那么一点点道理哎!难道,数学真的如此神奇?


    竟是自己之前短视了!


    不止是顾恺之,包括阎立本等在内的画家都忍不住将自己的画和收藏与这黄金分割比对照了一下。


    有藏家拿出自己收藏的倪瓒的《疏林图轴》,这一看还真看出了点门道。此画中的三棵树,所在的位置,的确是有那么一点黄金分割的意思。


    还有热爱抚琴的名士和乐人们,也都忍不住开始研究自己手中的古琴。


    数学的这些隐藏于表面之下的规律,无异于颠覆了他们的认知,尤其很多人之前对算术一道还十分的鄙薄,认为非真正读书人所为。


    但他们推崇古琴,觉得修身养性。而现在仙画说,音乐其实就是数学?名士们一时之间竟不知该作何反应。西汉。


    刘彻对身边东方朔道: “思维的逻辑与理性,此等推断倒是值得探究一二。”


    他现在暂时还不能完全体会这个说法的深意,但却莫名的觉得似乎有些道理。


    当皇帝许久,已经知道在下决策的时候不能全凭情绪和个人喜好,而需要克制,需要有全局的考虑和筹谋。


    这或许就是理性和感性之分。


    数学可以锻炼这种能力?刘彻刚刚对数学本已死心,但现在却忽然又来了那么一点兴趣。


    当然,身为帝王难免多想了一点,如果他


    的臣子,未来的臣子们也能具备这样的能力,那大汉岂不是如虎添翼?


    【就好像数学家们可以提出无数的猜想,这些猜想往往很抽象。但是要证明这些猜想,通常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甚至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都只能艰难的往前迈出一小步。】


    【它的证明过程无比严谨。】


    【在数学界有一个“千年大奖问题”,这里面就包括了七个已经被提出来但是至今依然未被解决的猜想。】


    【比如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的哥德巴赫猜想。】


    【著名的1+1问题。】


    ……


    之前的题目,天幕下很多老百姓是完全听不懂的。但这次这个问题,大部分人都听懂了,包括老者和小孩。


    有人忍不住嚷了出来: “一加一能有什么问题?一加一当然等于二啊!”这还需要怀疑吗?


    第162章 数学,不会就是不会(完)


    【哥德巴赫猜想应该是咱们中国人最为熟悉的一个数学猜想。】


    【它的内容其实非常的简单。】1742年,数学家哥德巴赫给欧拉写信:


    “我有一个猜想,任何大于2的整数都可以是三个质数之和,我觉得这个猜想是没有问题的,可是,我没有办法来证明它。


    欧拉,你的数学知识渊博如海,或许你能帮我来证明它。


    但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没法证明它。路小柒在一旁放上了质数的定义。


    【听上去是不是很简单?】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猜想,困扰了数学界将近三百年的时间,到现在也无法被完全证明。】【但是,咱们国家的数学家陈景润提出了陈氏定理,将这个证明过程往前推进了很大一步。】青年陈景润埋首在简陋的书桌上。


    旁边的单人床和桌子上全是他的草稿,另外在墙角还堆着几大袋麻布口袋,同样也装着他之前一路算过来的草稿。


    【当时呢,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咱们国家非常迫切的需要在科学领域做出一些成就,来提振民众的信心。因此,当陈景润将哥德巴赫猜想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之后,一篇报告文学横空出世。】


    【整个社会一下子就沸腾了。】


    【这个简单但是又极难的数学猜想理科被大众所熟知。很多人一听,哎呀,这个题目简单啊,说不定我也能证明出来。】


    邮局的车停在了中科院的门口。


    邮递员将十几袋的蛇皮口袋搬下来,敲了敲门卫室的窗户: “老刘,又有人给你们寄信了。”


    门卫老刘看到后,一拍额头,一副头疼的表情:“这怎么又来了?”


    邮递员好奇的问: “到底是什么东西?”


    老刘: “之前不是陈景润证明了一部分哥德巴赫猜想嘛,然后呢,就有人开始往咱们这儿一堆堆的寄草稿,全是他们自己的证明过程。


    邮递员笑了起来: 这是都想挑战一下呢。


    老刘露出一言难尽的神色: “可不,我还得一趟一趟的搬进去。”愁人


    【我估计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这种热情应该也消退了吧。】


    从天下各地前来求学的学子们正聚集在书院的小广场上一起观看仙画。


    白鹿洞书院是天下知名的书院,一直都有开辟算科的课程,虽然相较于后世的数学课来说还是简单的,但在如今已经算得上是数学菁英荟萃之地了。


    因此,很多人在听到仙画所提到的题目时,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这个题目,我觉得我也可以一试。”


    “说不定解出来了呢,那就也能青史留名了。”


    他们的算科老师在乍一听之下也觉得很简单,但只要略为一琢磨就能够察觉其中的难处,眉头越来越紧,脸色也越来越严肃。


    听得底下的学生们议论纷纷,忍不住笑了一下。


    倒没有出声嘲笑他们不知天高地厚,年轻人们,有些冲劲儿和心气也是好的。


    他忍不住对身边的山长道: “如今看到,到了这个阶段,的确是西方的数学更胜一筹了。”山长不通数学,抚了抚山羊胡子: 如何说?


    算科老师道: 这个猜想看似简单,但实际已经触及到了数字加减的本质,数字定义的本质。山长明白了: 大道至简,但要求得大道却宛如登天。


    算科老师对山长深深鞠了一躬: 山长,咱们的数学,也得变啊!他和山长之间的互动被底下的一些学子看在眼里。


    有人忍不住和身边人窃窃私语: 完了,完了,我觉得咱们的数学课以后肯定越来越难了。苍天怜见!


    可怜可怜他们这些对数学全无天赋的学生吧!求放过!


    【聊到陈景润,他还有一段坎坷的小遭遇。】年轻的陈景润站在讲台上。


    下面的学生却露出一脸茫然的神色,交头接耳,似乎丝毫没有认真听课的迹象。有学生举手: “老师,你说的我们听不清楚,可以再讲一遍吗?”


    陈景润: ……


    沮丧。


    他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来做教高中数学,但是他性格腼腆,说话还有口音,很快就被学校以“口齿不清”的理由停职让他回家了。


    后来,他又调去了厦门大学,大学的环境稍微宽松一点。


    但彻底改变他命运的是他遇到了华夏的数学泰斗华罗庚教授,华罗庚很欣赏他,将他调到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这才开始了自己心无旁骛的研究生涯。


    【所以说,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有的人适合教学,但有的人就适合默默的埋头做研究。】


    【现在咱们国家的数学家们,往往也都是在大学和研究所里面上班。】


    【他们的工作看似离民众很远,但实际上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咱们古代的数学家们呢,往往都是兴趣爱好,或者是从事天文相关的职位。】路小柒做了一个古代数学家们的合集,将他们的数学成就和职位都记录在一旁。可以看到,祖冲之,就当过参军,当过县令。


    南宋写《数书九章》的秦九韶,当过知府,当过司农丞。南宋提出“杨辉三角”的杨辉,曾任地方行政官员。明朝,徐光启,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反正,就没一个人是把研究数学当成本职工作的。】


    【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因为纵观这些朝代,秦汉的时候连教科书都没几本,整个还处于萌芽的阶段。】


    【直到唐朝,朝廷才稍微的重视了一下数学,国子监引入了算学,李淳风还为此修订了数学教材《十部算经》,算得上是华夏数学史上的一个创举。】


    【在他之前,没人系统的修订前人所流传下来的数学著作。】


    【如果不是他的这个举动,我们根本不知道原来祖冲之的儿子祖咆曾经提出过“祖咆原理”,用来算几何求积。要知道,他父亲祖冲之的《缀术》因为太难,在后期就失传了。】


    【而和祖咂原理同样的内容,在西方直到17世纪才由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里提出来。】


    老百姓们羡慕得直咂舌: “这家人的脑子都是怎么长的啊?一个个都那么聪明。”


    老子是数学家,儿子还是数学家!——他们是不知道祖眶的儿子其实也是数学家,要不然更得羡慕。


    有混不吝的少年悄声嘟嚷道: 这有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会打洞。所以他的功课才会这么差。


    这话还没说完,就被身边的老娘给拎起了耳朵: 小兔崽子,说什么呢?!


    “哎呦,疼!娘,轻点儿……”


    边上的父亲忙安抚自己浑家: “别气别气,你想,他比咱们聪明一点,他儿子又比他聪明一点,这一代一代下来,可不就更聪明了?


    南北朝。


    祖家喜气洋洋。


    祖咱刚开始有点懵,祖咱原理是哪个?自己研究过挺多东西的呢。一提到几何求积,他大概就明白了过来: 原来是这个!


    不免有些得意,原来自己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这个理论的人吗?祖冲之拍了拍他的肩,赞许的道: 不错。祖暄这下更得意了,甚至还有几分激动。


    要知道,自己父亲在数学一道上的天赋惊人,他所遇到过的任何难题只要拿给父亲一看,很快都能得到解答。久而久之,不免就有一些挫败感,甚至是几分自惭形秽。


    现在得到了父亲的认可和夸奖,对于祖眶来说甚至比得到仙画的承认还要更让人高兴!


    唐朝。


    李淳风情不自禁的脸上露出微笑。


    他想要保持自己得道高人、仙风道骨的形象,但嘴却像是有意识一样不停的向上弯起,根本止不住!


    哎呀,没想到数学卷也能有自己呢。李淳风飘飘然的想。


    他下意识的回顾了一下自己修订的那些数学书,然后再结合这一期仙画所讲的内容,那种内心的熏熏然立刻就冷静了下来。


    还是有很多地方要改!


    尤其是几何这一块,他原本自己不是特别热衷,也并不是很懂,所以将这一块的内容省略了很多。但现在看来,几何是非常重要的!


    又想到现在华夏数学的辉煌和后面的大厦倾颓,一直到路小柒那个年代才勉力追上来,他感觉身上的责任感和担子更重了。


    李淳风瞬间在心中制定了接下来对这些数学书籍的再次修订计划,直接将自己的工作排到了几年后。


    妥妥的工作狂人。


    【唐朝甚至还在科举里面加上了明算科。读书人可以通过学习数学来获得官职,可以说是文明的一大进步!】


    【但是呢,他的遗憾在于,他重视了却又没那么的重视。】


    一大群学子以及来替主家看榜的仆人们围在皇榜前面,仔细的


    找着自己的名字。周围恭喜之声络绎不绝。


    李兄,恭喜你高中进士。“王兄,同喜啊,你亦榜上有名。”


    “哎,我不过是明算科及第而已,就算是谋得官职,也不过是从九品下。你可是进士科出身,以后就是天差地别呀。


    “王兄别这么说……”他口中虽谦虚,但脸上得意,也并未否认这一点。


    而另一位垂头丧气,暗自发誓以后自己的孩子绝不再考明算科,一定要挤到进士科去。这就是明算科和进士科的区别。


    【因此,到了晚唐的时候,明算科直接因为应考的人太少而被撤了。】


    【本有可能大步前进的数学科目,由此夏然而止!】


    【到了宋朝和明朝的时候,官学中也有算学这一科,但再也没有唐朝这样专门以数学来取士的设置了。】


    【这在官本位思想横行的古代,基本就可以宣告,数学这一科的没落。】


    这下,不单单是李淳风,在太极宫中的李世民和众位大臣们都觉得与有荣焉。


    仙画夸了大唐哎!


    尤其是提议将算科加入到科举里面的臣子,更是面上有光。


    李世民轻咳一声: 众卿家,既然仙画如此说了,那明算科的制度还得改改啊。算学博士的品阶得提一提。


    长孙无忌道: “陛下,此事不妨明日从长计议,就像仙画所说,很多数学好的人可能就适合做研究,那他的职位该放在哪里,该如何界定,都需要细细讨论才行。”


    “臣附议。”


    “臣附议。”


    李世民颔首: 可。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的确该如此。


    不止是他,其余帝王们也都在思索这件事情。


    他们身为帝王,当然不可能不知道这个用人策略。


    只是,之前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分类是混沌的。


    像是举孝廉,完全是考验人品而不是专业。


    现在他们思考的更多是专业上的适合。


    汉武帝刘彻心里忽然卡壳了一下: “若如此说,还需要一批能够甄别人才的人才,将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去


    ……


    他把自己绕进了套娃里。


    嬴政则在暗地用审视的目光环绕了殿中一圈,心中喟叹,能用的人还是太少。


    虽然也在稳步的推进官学和科举,但培养人才是需要时间的,五年十年已经算是短暂。好在,从现在开始算,也不晚。


    【好在,现在我们已经都知道了数学的重要。】


    【数学不仅被纳入到了义务教育的必修课,华夏也逐渐成为数学强国之一。】


    【我们的青少年屡屡在国际的数学竞赛中获得大奖。甚至,算上华裔的话,还能时常包揽前二或前三。】


    【数学,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之母的魅力也正在这片土地上慢慢的发散。】【今天的视频就到这里。】【最后,将一句话送给大家。】


    【这个世界上,谁都有可能背叛你,只有数学不会。因为,数学不会就是不会!】【好了,up主的一系列科普视频到这里应该就全部结束了。】


    【咱们以后新主题见。】


    “要结束了吗?”


    以后就没有仙画可看了?


    随着路小柒的道别,天幕下的人们陷入到了一种巨大的茫然和恐慌之中。


    这几年下来,一期又一期,他们都已经习惯了仙画的存在,竟然忘记了这东西忽然出现说不定也会忽然就不见。


    怎么办?


    就在所有人都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下意识按了点赞键的帝王们忽然听得耳边传来无机质的声音。


    您的积分已经满足需求,可以开启点播功能。


    第163章 选择


    随着通知的声音响起,几乎所有帝王的面前都出现了一块悬挂在空中的透明屏幕。屏幕上面开始出现密密麻麻的信息。


    这是何物?


    终于来了吗?


    大家的反应不一,但最后都有一种尘埃落定之感,心中浮现起淡淡的喜悦。嬴政召唤在旁边的扶苏和李斯等人近前一步,指着那屏幕说: “可看到了此物?”扶苏和李斯茫然的对看一眼: 父皇陛下,空中并无一物啊!


    扶苏甚至有些担心的看了一眼嬴政,心下暗想,该不会是父皇这段时间过于劳累,所以才出现了幻觉吧?要不要召太医来给父皇看一看?


    嬴政略一沉吟,又叫了蒙毅蒙恬等几位心腹大臣前来,将自己第一次点赞后出现的提示和这次的变化全部告知了他们。大家这才知道原来帝王还有这样的不同的待遇。


    蒙恬问道: 敢问陛下,现在出现了哪些选项?


    赢政定睛看向眼前屏幕,上面大概有十几个选项,他细细看来。


    这里面的每一个都是和历史以及路小柒原本就专注的科普项有关,他看到了诸如《门阀士族对王朝政局的影响》、《唐朝是否真亡于节度使制度》、《明朝首辅制和现代内阁的对比》、《华夏各朝代气候考》、《古今中外女性政治家大盘点》等等之类的题目。


    当他把目光放在一个《秦朝灭亡之根源大讨论》的题目时,心中燃起喜悦之情。


    嬴政将这些题目——念给身边的重臣们听,然后看到了自己的规则,脸色又逐渐变得凝重了起来: “上面说,每人只能投三票,最终,以票数在前面的三个为准。”


    这么说的话,仙画并不单单只是投放在秦朝,说不定还有很多其他的朝代。扶苏惊叹: “或许,这就是仙画所说过的平行世界?高维空间?”李斯一皱眉: 如果这样,那投票的结果就不可控了。


    像他们当然是想选择和秦朝有关的题目,但是其他朝代肯定也是这样想的,这样一来,票数肯定会分散。万一没有选择好,说不定一个自己想看的都看不到。


    赢政颔首,他也想到了这条。


    他看到屏幕下方的一个小小的倒计时,道: “还有四十分钟的时间可以讨论。”


    大家紧急讨论了一番,最终选定了三个,一个是《秦朝灭亡之根源大讨论》,一个是《十年种树,百年育人》,一个是《财者,国之命与事之本》。


    一个是他们想看的,但是不确定能够在投票中胜出,只是抱有一丝期望。第二个看上去是关于教育的,大家对后世的教育之法早就非常的感兴趣了,也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当然要选。还有最后


    一个,那更是让殿中众人都无比关心的——作为帝王和群臣,自然不会如此简单的将“财”之一字只


    与商人挂钩,而且经过仙画教育多期后更是对经济有了一个大概的概念。


    有了结果后,嬴政果断的投下了自己神圣的三票,然后闭目等待结果。


    同样的场景也发生在汉朝、三国、唐朝等等各个不同的朝代,拥有投票权的帝王和当权者们都选择了自己想要的。


    西汉。


    刘彻想也没想的也和嬴政选了同两个题目,分别是教育以及经济——这两个东西是他渴望已久的,董仲舒和桑弘羊更是在一旁眼巴巴的看着他,听到他说已经选了之后这才松了一口气。


    这俩个东西实在是太重要了!


    第三个题目,刘彻有些举棋不定。


    他对汉朝的覆灭没有很深的急迫感,且他相信经过自己的一系列举措,如今的大汉和以往的大汉肯定也会有所不同,现在听来的东西在未来不一定能派上用场,不值得在上面浪费一个名额。


    于是,他最终投给了《赤脚医生和爱国卫生运动对人口增长的影响》这个题目。


    人口啊人口!


    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嘛!


    打匈奴可是要投进去不少人口数的!投完票后,刘彻舒舒服服的往后一靠,等待着最后的结果。


    他相信,若是其他拥有投票权的也是帝王君主,那必然也会和自己做出类似的选择——除非他们是昏庸之君。


    待到倒计时归于零的时候,屏幕上蹦出几个红字,无机质的系统声响起:


    【多谢您的参与,本次投票已结束,开始计票。】大概也就等待了一两分钟的时间,结果就出来了——


    【秉持着公平公正原则,谨宣布以下三个主题为本次投票获得票数前三:】【《十年种树,百年育人》,共14票。】【《财者,


    国之命与事之本》,共17票。】【《东西方女帝的殊途同归》,共7票。】【以上三个主题的相关视频将于不日开始对各时空位面进行播放。】


    随着系统的公告结束,漂浮在各大帝王和当权者面前的屏幕也立刻消散于半空之中,就像是一场幻觉。


    嬴政心下微微叹了口气,关于秦朝灭亡那一期没有被选中,有些遗憾。不过自己选的三个里面中了两个,倒是也还不错。


    “看来,大家对于教育和金钱已有共识。”他对群臣道。


    这里的教育,指的当然不单单是士卿贵族子弟的教育,而是全民教育。嬴政能提起这话,说明商鞅留下的政策里, 愚民这一项已经被秦朝的当权者所摒弃。


    其余臣子们自然也能想到这一点,有人心中喜悦,有人心下微悚,但不管如何想,显然都不能再对这一项提出异议,均摆出一副恭谨的模样。


    恭喜陛下,得偿所愿。


    大秦如今蒸蒸日上,再无后世之忧,陛下无需再为此日夜烦忧。大家纷纷安慰错失一个主题的自家君主。


    赢政一想,也是,如今的大秦和以往相比,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不必再纠结于以前的点。


    这一想,便释然了,宣布明日将于宫中设宴,好好犒劳一番这几年以来忙得连轴转的臣子们,大家自然是感恩连连,表示自己愿为大秦肝脑涂地,再战三百年!


    唐朝。


    李世民叹了口气,他也选择了教育和经济,但《唐朝是否真亡于节度使制度》这个题目也是他很想要的,可惜最终却没有入选。


    殿中的臣子们沉默。


    他们有些疑惑,节度使……这不过是一个钦差的称号,为何会让唐朝灭亡——虽然仙画给出的题目是探讨形式的疑问句,但能有这个题目就已经说明了问题。


    想必是后世不肖子孙,让节度使一职膨胀无度……李世民的语气难得的有些森然。


    他想到了一个词,藩镇!


    长孙无忌站了出来: “陛下,这可是仙画的提醒,不得不防啊!”李世民颔首道: “朕知晓,不过此事尚且混沌,需先调查详细才行。”


    在场的都是他的心腹重臣,因此也并未遮掩,一行人定下来


    章程,决定先不事声张,暗中进行。一切了事后,大家这才想起了票选中的第三个题目。李世民有些好奇: 女帝?华夏也有女帝?想必是位奇女子,不知是哪个朝代?


    总不能是他大唐吧?


    与此同时,在武周朝。


    太平公主有些惊讶的扬起眉: “没想到女帝这一题竟然也当选了。”


    虽然和前面两个题目的票数相差甚远。


    武则天倒是不意外: “各朝各代,女性掌权者加起来,恐怕也是极多的。而且,朕敢肯定,她们大部分一定会选择这一题。


    不管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心,谁不想让这些卓越的女性政治家们,甚至是自己登上天幕呢?


    武则天的神情变得有些悠远,甚至还带了几分期待:不知道到时候出现在仙画里的女帝,有没有自己的身影?


    太平公主像小时候撒娇一样搀扶着她: “母亲,您可是华夏第一位女帝,肯定会有您。”


    她心中倒是有些忐忑:不知道会不会提到自己?


    在仙画的投票搅动各朝代风云的时候,路小柒美美的睡了一觉。


    上传了数学这一期之后,她和甲方的合同就结束了,最后一期尾款也都即时到账了,路小柒只觉得肩膀上卸下了一幅重担,终于轻轻松松毫无负累的可以大睡一场。


    这一睡就睡了十二个小时。


    睡醒之后,忽然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激动,倒是有些怅然若失。接下来做些什么呢?


    路小柒叹了口气,打开自己的手机银行看了一下余额,心这才逐渐的定了下来。不得不说,任何时候,钱就是底气。


    而她现在有底气最起码这几年不工作也不会被饿死,那选题的事情和未来发展就可以慢慢的再想,想得更细致周全一些。


    正当她打定主意的时候,正打算去楼下逛逛商场喝杯奶茶看个电影的时候,一个电话打了过来。路小柒拿起来一看,顿时瞳孔地震了——是豪气甲方的联络人呢!


    她赶紧接了起来: “你好,我是路小柒……什么?还要再做三期?……行,当然没问题,我有空,有空!……好嘞,那就还按照之前打的合同走,保证按时交稿。


    甲方说因为视频的效果很好,所以他们打算再让她出三期视频,价格甚至还在之前的基础上提了百分之二十。


    路小柒打开邮箱一看,的确是收到了对方的电子版合同。她默默的把拳头抵住嘴唇,这才按捺住了想要尖叫的冲动。


    做!立刻就着手做!


    像是打了鸡血一样,路小柒立刻打开了电脑。奶茶可以点外卖,电影可以下次看,但钱,必须现在就赚!


    半个月后,路小柒将做好的视频发到了甲方的邮箱,顺手又传到了网络平台上。


    投票结束的一年后。


    在崭新且逐渐变得繁盛的新都洛阳,北宋的子民们看着天上已经许久没有动静的天幕逐渐变亮,欣喜不已。


    仙画又来了!


    仙画开始了!大家快出来看啊!


    在一阵阵喧哗甚至是敲锣打鼓后,天幕越来越亮,最终形成画面。


    直到所有人都无比熟悉的声音传来: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up主路小柒,欢迎收看本期视频。今天要和大家聊的主题是十年种树,那种树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开玩笑的哈,这句话大家应该都听过啦,十年种树,百年育人。不错,今天真正要和大家聊的其实是全民教育的问题。】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华夏的教育从古时候的科举到现在的高考,经过了一些什么样的历程?和国外相比,又有哪些优缺点?】


    第164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二)


    北宋


    赵匡胤坐在洛阳新都的酒楼最顶层的雅间里,悠然自得的看向刚刚开启的天幕。还是这个位置好,不比宫中的高楼差。


    而且,他很满意的环视一下四周,不远处就是皇宫的城墙,这次的宫城总算是比汴梁城中的皇宫要大了。之前的,憋屈得很。


    总之,这样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去了,赵匡胤快乐的想。他又看向自己的右侧,园林之外的道路走到尽头,就是北宋新建的洛阳大学。


    洛阳大学目前还只是个雏形,空有建筑,还未有真正投入教学,但洛阳已经涌入了不少的读书人甚至是大家。


    想必,这期结束后,关于洛阳大学的章程也就可以完全的落定了。思及此,赵匡胤更快乐了。


    【教育的重要性相信不用up主再多说什么。】


    【就算是在街上随便扯一个人,上至八十,下到八岁,都能说上一大堆。】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孟母三迁”,现在,学区房学位房的概念更是深入人心,成为了新时代家长头顶的一座大山。】


    【可以说,华人对于教育的重视和愿意为之投入的心血以及金钱,在全世界来说都是出了名的。】


    【这当然也是因为我们在这方面有着很好的历史传承。】


    【科举制,这一教育选材制度,即使放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独一份,里程碑式的存在。】古代。


    恭喜高中!


    传信官将新鲜出炉的科举名词送到成功登科的学子家中,赢得红包和喜气洋洋的鞭炮声。之后,状元巡游,赴宴曲江,顿时迎来人生最高光时刻。现代。


    “我考上了!”看到分数的一刹那,无数学子欢欣雀跃,和父母朋友拥抱。接下来,各种升学宴、状元的电视采访……他们开始进入到人生的新旅程。【UP主私以为,在讲古代教育的时候,可以将唐朝作为分水岭。】


    【而这也暗合了不同的统治形态。】


    【唐朝之前,是贵族教育,也是贵族统治,唐朝之后,是精英教育,也是精英统治。】


    身处在分水岭的唐朝,李世民对精英教育和精英统治还不是那么的印象深刻。但是对于贵族教育,贵族统治,他可太清楚了。


    他在心中冷笑一声:


    4;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可不就是贵族统治!在世家鼎盛时期,皇帝不过是个符号。直到前隋,这样的情况这才稍微好转。


    但一直到现在,贵族门阀依然势大,七大集团根深蒂固。


    他为什么要让高士廉重排《氏族志》?


    仅仅是因为他要抬高皇族吗?


    当然不是。


    想要借此敲打士族门阀甚至是打破局面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


    至于精英教育….


    如此看来,门阀政治在本朝估计是结束了。李世民心下道,如今的科举制度还是得改!


    而且要大改!


    他脑子里思绪万千,忍不住咳嗽了两声。


    旁边的李治有些担忧,赶紧命旁边宫人呈上毛裘来: 父皇,可要召孙道长前来诊脉?父皇这几年的身体显然大不如前了,他看着十分忧虑。李世民: “无妨,不过是咳几声罢了。”


    他自己的身体自己最清楚。能活到现在,已经比之前仙画所预言的多了好几年,该知足了。不过,他眯起眼睛,拍了拍身边李治的手。要趁着这两年把该改的都改了才好,让稚奴到时候也省去一些功夫!


    【唐朝之前,教育主要针对的是贵族以及士族子弟。】【周朝从上到下的阶层是这样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


    【贵族垄断着绝对的权力,并且通过世卿世禄制将这种权力沿袭了下来,这其中就包括受教育的权力。】


    贵族的牛车和马车在街道上行过。


    周围衣着寒酸甚至称得上褴褛的平民和贱民都赶紧的跪地,低头向其行礼。一方光鲜亮丽,一方麻木疲累。


    宛如两个世界。


    【也正因为这样的背景,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才会引得世人拜服。还有孟子,其祖上就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只是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所以居住环境这才会比较糟糕。】


    【待到咱们迷人的老祖宗一统天下的时候,虽然也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大型的教化活动,但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秦吏坐于中间,周围还坐着一圈人,正在听他讲本朝律法。“都听清楚了,日后若是知法犯法,可别怪我铁面无私。”周围的黔首们连忙点头。


    而


    另一处宅子吏,秦吏带人踹开了宅子的门,片刻后从里面押出了形容狼狈的几人:不顾律法,聚徒讲学,私设学堂,我看你们胆子也忒大了!


    “都押走!”


    【在耕战体系下,除了农民和士兵,其他人都不重要,秦始皇对他们唯一的要求可能就是别犯法,别惹麻烦。】


    【关键是,秦朝的律法又相当的繁复。】


    【所以,这样的一个教育制度,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合理的,只是和我们现在说的教育又有些不同,更像一个普法行动。】


    赢政颔首: “确实如此。”


    之前大秦一直奉行的是商鞅的思想,愚民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嬴政往日觉得大部分的国民的确无需开智,只需要懂得律法,老老实实的不生事,才是最好的。


    但现在他的想法已经有所不同,早已被仙画所展现出来的后世的繁荣和各种层出不穷的科技所诱惑。


    哪个帝王不想要自己的国家变成那样子呢?扶苏对他行礼道: “父皇,大秦的教育方针的确该变了?”


    嬴政不动声色: “你认为要开民智?变成后世那样,即使是路小柒一普通女子都可以对政事和朝廷大事评头论足?


    扶苏听到他淡淡的口气,心下一惊,但仍然点了点头: “儿臣认为的确该如此。”虽然他也并不是特别适应,但理性告诉他,开民智是正确的道路,利大于弊。


    嬴政继续问,略微压低声音: 即使开民智之后,像后世那样,王不将王?皇不是皇?扶苏悚然,惊愕抬首。


    这是之前他们都想到了但一直都并不敢提的事情,没想到现在却从父皇的口中听到了。他看到了嬴政平静的眼神。


    嬴政看他一眼: 想好之后,再回答我。


    扶苏深深行礼: “唯。”


    【至于上层人士们,和周朝的时候一样,君子六艺还是必修的功课。】


    礼、乐、射、御、书、数。


    一个合格的君子或者说士卿子弟,需要懂礼节,懂诗书,懂六乐。


    穿着周朝服侍的风度翩翩的年轻男子仪态端庄,出入各大祭祀以及重要场合都不疾不徐,礼节周到。


    他在家中手不释卷,出口成章,还能抚琴来陶冶情操。他还需要懂得基本的算数。


    武力值方面也不能放下,需要懂得射箭,最好是五连射,另外,驾驭马车甚至是战车的技术也要精通,要能做到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


    路小柒最后放了一张恶搞的男子仪态全无葛优瘫的照片。写上三个字: 好累啊!


    【题外话,其实君子六艺是个好东西,文武兼修,简直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素质教育。只不过,因为太精英了,所以在后面也只是徒有其名而丧失了其形,读书人变得一个比一个弱鸡。】


    【肩不能提、手不能扛,百无一用是书生。】【你们这时候倒是和你们的圣人比一比啊!】


    高大如壮汉的孔子正在射箭。


    周围旁观的人群像是墙一样,将道路堵得死死的。一箭飞射而出,正中前方标的物。


    好!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叫好声。


    西汉。


    董仲舒的面色有些古怪。


    此时,他本正与新收的弟子司马迁一起研究经卷典籍,一时忘记了时辰,猝不及防的遇到了仙画开播。


    司马迁的眼睛亮闪闪: “我听闻孔子高大,长九尺有六寸,果然如此。”


    董仲舒幽幽的看向他: “此人不过是伶人扮演而已。”


    司马迁佯装没听见。


    不管,这就是他心目中的孔子。


    他噗嗤一笑,见董仲舒望过来,忙道歉:“老师,我只是想到了仙画之前对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解读。


    把人打得快要死了,他说话就好听了。董仲舒黑脸: ……


    司马迁见状轻咳一声,摆出端方模样,叹道: “君子六艺,如今能够真正践行的,可也太少了。


    有几个能文武双全,那得是举世无双的人物才行啊!


    其他朝代的书生们同样愤愤道: “这是看不起我们读书人!”“就是,平日读书已经够累了,哪还有时间去练其他?”“而且,穷文富武,这射箭骑马驾车可不是谁都能练得起的!”


    有人幽怨道。


    就连古琴,也都是有钱人家才能有的喜好。


    这时候


    才有人反应过来: 所以,之前的是贵族教育,而现在的是精英教育!这就是区别。


    【时间到了西汉,这个时候也有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那就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个政策对后世造成的坏处我们之前讲了一堆,这次来讲一点它的好处,那就是它推动了汉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儒家重教化嘛,而且当时的发起人大儒董仲舒正是一位出名的教育家。】


    【这个时候,涌现出了很多的官学以及私学,还有各种大儒们的经馆、精舍等等。可以说,选择性还是蛮多的。另外,汉武帝求贤若渴,开始将官学和取士开始联系起来,更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一群汉朝的学子正在大儒开设的经馆中高谈阔论,对时事以及典籍发表自己的看法。待到尾声的时候,大家开始讨论起自己的去处。


    一些人拿到了师长的推荐信,打算去太学继续进修,为日后的出仕推举做准备。


    一些人则打算直接拜师在大儒门下,成为亲传弟子。


    还有一些人打算回到家乡,在庠、序里谋一个讲学的职位。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养士皆学儒经,取士皆选儒生,这样的选人准则大概就是从这里起的,而且深刻的影响到了后面的科举制度。】


    【可以说,整个华夏王朝,成也它,败也它。】【是非功过,难以说清。】


    【再插一句,孔子明明强调君子六艺,里面就有“数”,那为什么最后数学却沦落至此?果然还是因为不会数学的才是大多数吧?!】


    天底下不会数学的人和被数学折磨得痛不欲生的人都觉得自己的膝盖上像是中了一箭。


    说得太对了!


    他们简直恨不得让数学在自己的生活中从此消失——但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有人哼了一声,哀怨道: “路小柒这句话简直就是从牙缝里面挤出来的,想来她的数学肯定也不怎么好。


    没看到怨念都快要实质化了吗?


    西汉。


    还是董仲舒和司马迁。


    董仲舒现在一听到独尊儒术就头疼,生怕仙画又开始无情的批判。好在,这次居然是夸的,这让他一时都没反应过来。


    之后,就是嘴角疯狂上扬。


    董仲舒矜持的道: “教化的确是儒家的一大核心。”


    但身边的司马迁却沉默了,然后忽然冒出一句: “可如此说来,教育的目的岂不全是为了功利?


    去读书只是为了朝廷的取士标准吗?


    只是为了当官吗?


    作为对记录历史有一份责任感和追求的司马迁对于这样稍显功利的教育理念有些不是很看得惯。董仲舒略一思索,便问: “那你认为,如果朝廷真用科举取士,会不会让读书的人大增?”司马迁点头: 自然。


    这正是目前正在发生的事情,虽然才刚开始,但他觉得日后肯定会变得更加的形势壮观。


    所以这就够了。”董仲舒道, 读书的人,接受教化的人越来越多,那从中涌现出来的人才也就越来越多。


    “除了朝廷需要的能吏之外,说不定就能从中走出新的大儒、史学家、名士……甚至是科学家。


    凡事论迹不论心。


    而这些人才越多,大汉也就会越加的强盛。这是一个完全正向的循环。


    司马迁还在思索的时候,董仲舒已经想好了要再写一封奏疏,提醒一下陛下关于教育的重要性。此事万万不能拖!


    【到了魏晋南北朝之后,政局混乱,学校废置无常,特别是官学。】【而士族与寒门之间的区别也更大了。】


    【大家别误会,寒门,其实在当时的语境里指的是门第势力相对较低的或者是已经没落了的家族,比如小财主啦,祖上有人做过官啦等等。】


    【像咱们这样一穷二白的中下贫农,放在那时候那就是地道的贫民、贱民,用王充的话来说就是‘闾巷之微贱者也’。】


    【那时候的士族和寒门,或者说庶族之存在着十分严密的等级区分。】齐武帝有一个自己十分信任的重臣,叫纪僧真。


    纪僧真出身庶族,唯一的心愿就是想让自己的家族一跃挤进士族的圈子里去。有一次,他立下大功,齐武帝要赏他。


    他婉拒了,并哀求道: “陛下,承蒙先帝和陛下看重,让我庶族出身的人也能有如今的官职地位。如今,我并不求什么赏赐,唯一的心愿就是想要让纪氏的子弟们能有一个士族的出身,


    还望陛下恩准。


    齐武帝有些为难,坦诚的道:“这事情,连朕都难以做主。你可先去找江敦和谢瀹,若是他们承认你,这事情就好办了。


    江敦和谢瀹是如今士族的领袖。


    纪僧真觉得这次有皇帝撑腰,应该胜券在握了,高兴去的拜访了江敦。


    没想到,刚见到江敦,还没入座呢,他就听到江敦以一种热情但是绝对带着点阴阳怪气的口吻对下人说道: “还不快把我的榻移开?离纪大人远一点,免得混淆了士族和庶族的身份。”


    纪僧真一颗心直坠冰窟,知道这次恐怕也是难以如愿了,稍坐片刻后就垂头丧气的告辞离开。


    在他离开后,江敦收敛起笑容,指着他坐过的榻对下人说道: “把这东西烧了吧,看着就晦


    【连士族和庶族之间都能搞成这样,那个时候的平民百姓们过的是什么日子那就不用多说了。】


    【但有一说一,士族的教育是很牛的。】


    第165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二)


    三国,曹魏。


    已经称帝的曹操与曹丕正在宫□赏仙画。


    曹操面色有些凝重: 世家大族,如今已势成,但若是不能妥善解决,恐怕也会尾大不掉。


    之前他灭掉的司马氏就是天下挂得上号的世家,之所以能够被他一击即溃,是因为仙画抖出了司马家的那些破事,知道后面的乱世可以说和他们脱不开关系,所以才能如此轻易。


    如果没有仙画这一出,即使他现在称帝,也不能就这样随随便便的说灭就灭。这会捅出大篓子的。


    他转身对曹丕道: “令士族归心,我曹魏天下才能稳固。但你切记,这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就会伤人伤己。


    任何事情都是需要制衡的。


    曹丕忙道: “父皇放心,儿臣记在心上。”


    他此时浑然不知,在时空线上,正是他为了拉拢士族而搞出了九品中正制,最终让士族门阀的势力跃至顶峰。


    但现在的曹丕,天然对士族生出了一丝警惕。东晋。


    谢安正在山中的别院垂钓,而仆人们正在收拾他的行李。过几日,他就要应大将军桓温的召唤,去军营中任职。


    之前他三番四次拒绝朝廷的征召,只愿过闲云野鹤的生活——当然也是韬光养晦。但前段时间,他弟弟谢万北伐前燕失败,被贬为庶人。


    谢安无法,只能亲自出山。


    虽说谢家排在顶级世家之列,但若是朝中无人,恐怕就有衰败之危。


    此时,谢安一遍垂钓,但是从鱼线颤抖了几下他都没有动作来看,显然他的全部心神都放在了仙画上。


    他的表情有些凝重。


    仙画对士族的态度看来很不乐观啊!


    带着点阴阳怪气,冷嘲热讽,这.…


    是因为觉得士族侵占了大众的资源与利益?可若谁能往上走会愿意将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拱手让人呢?


    况且,很多家族家风良好,常有善行。岂能一概视之?


    只能说,谢安明白民生之多艰,但同样也拥有与生俱来的对自己阶层的拥护与认同,并且认为这样的特权是理所当然。


    因此,他的心中染上了淡淡的焦虑。


    这种焦虑


    甚至比知道弟弟谢万惹出了乱子还要更加的严重。


    【当时的官学形同虚设,世家子弟们索性就不去了,还不如留在家里上面读书。反正,那些大儒啊高官啊也都是自家长辈。】


    【像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王家和谢家,就是顶级世家。】


    【琅琊王氏,政治上有王导、王敦等人,而书法家更是出了王羲之和王献之这两位冠绝古今的大家,人才如星辰璀璨。谢家,也不用说,政治军事上有谢玄、谢安,文学上面谢灵运、谢脁并称“大小谢”。】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讲的就是谢安在家中考校小辈们功课的场景。】


    寒冷的冬日,乌衣巷的谢家府邸,仆人们早就用上好的碳生起了暖炉,厅内暖洋洋的。旁边还备着小炉子,正在炙烤着鹿肉,温着酒。太傅谢安正在和儿孙子侄辈们在这暖厅内讲经义,闲话朝野轶事。


    这是谢家的一个习惯,每一旬都会有这样的家族小集会,由在外任职的谢安等人和子侄们半授业半闲聊,教导他们一些课业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这时候,有人小声的惊呼起来: “哎呀,下雪了。”


    大家都挑起窗望出去,铅灰色的天空中正飘扬起一片片的雪花,越飘越急,将花园打扮得银装素裹。


    谢安笑道: “白雪纷纷扬扬,你们觉得该作何形容?”


    这是想要考校一下这些小辈们了。


    他的侄子想了想,抢先回答: 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安点点头,点评道: “像是像,但却少了几分意境。”


    这时候,他的侄女,叫谢道韫的回道: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一愣,随即大笑抚掌: 这个好!


    【谢道韫是华夏古代有名的才女。可见,这些世家内部的家庭教育,其实对女子学习的态度也是很开放的。】


    【除此之外,世家们还定期举办各种聚会,结交天下的才子和名士。十七八九世纪欧洲文化沙龙就是这种形式,只能说咱们老祖宗早就玩过了。】


    在一步一景,秀丽幽雅的花园里,正在举行曲水流觞的游戏。


    精致的小托盘在小溪中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表演一段才艺,或是作诗,或


    是抚琴。有人出口成章,有人挥毫泼墨。


    也有一些年纪较大的名士,更愿意在僻静的楼阁里进行一场清谈,论道讲经。感兴趣的年轻人们在一侧静静旁听。


    另一侧,是稍喜热闹的年轻人们玩的投壶吟诗的游戏。谢家的一位子弟谢琨,一路看下来,摇头失笑道: “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侄。”


    【王家擅书法,谢家走文学,北方索氏向佛教靠拢,萧家走文史,反正,各家都有各家的路子和风格。】


    【由于一直都有不断的人才涌出,这些家族的地位与权势,也都成功的延续了多代。】


    天底下的百姓都有些艳羡。


    有的是羡慕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富贵生活,有的则目光更长远一些,羡慕的是他们所呈现出来的家庭教育氛围。


    “听闻一些大的家族中都有族学,会请名师前来授课。所以他们的族人中时不时就能出举人和进士,才能让家族长盛不衰。


    有族学的多,但还是世家更厉害,谁能请到当朝太傅来讲课?所以说啊,龙生龙、凤生凤。一时之间,有人不免觉得有些自惭形秽。


    旁人嗤笑一声,讥讽道: 没听过那句诗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再怎么辉煌,最后还不是落得凄凉下场?


    说这话的,必然是世家零落,平民也可以冲科举的年代。


    但也有人问道: “可若是等你日后出人头地,难道就不会匡扶家族?”


    谁都想要把这些高高在上的世家拉下马,但内心深处却又隐隐的想要成为世家。或许,这就是人类的劣根性吧。


    “不管怎么说,”那人语塞,最终道, 这小辈们还是得要好好上学才行。这一点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认同。


    包括一些女子。


    看,他们家的姑娘都可以读书识字,那可是大贵族,人家总不会没见识吧?这说明什么?说明女子其实就应该读书!


    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女振振有词道。


    她爹娘揉了揉太阳穴,无奈的对望一眼,本来心中就有些意动,如今便索性顺势下了台阶: “行行行,都依你,明日我


    和你爹就去学堂问问还收不收人。


    哎,反正如今成亲都晚,而且女子上学也不是什么太稀奇的事情了,就随她去吧。


    少女欢呼起来。


    东晋。


    谢安露出些微笑意。


    一是提前知道自己出山后做了太傅,一是听到了仙画提到的自家出的那些人才。


    自己那侄女的确是从小便聪慧。


    还有侄儿谢玄,同样极为出色,可谓人中之龙。看来谢家这几十年内的运势不用怎么愁。


    不过,谢安心中闪过一个念头,士族之所以成为士族,有如今的地位并不是完全靠家学教育,而是靠的另外一个东西啊!


    刚想起,就听到仙画中传来声音———


    【这也和当时的选官制,九品中正制有关系。】


    【九品中正制其实很好理解,每个州设大中正一位,然后由他来给州内的官员以及举荐而来的人才定品。】


    【那自然,士族给士族们定的全是一品和二品,也叫上品,而其他的寒门子弟则全都是三品及以下,这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句话的由来。】


    路小柒放了一个九品中正制的金字塔形阶梯图。上面有每一品级所对应的官职。


    “品级”和官职是不一样的,但是越高的品级所能得到的官职就越大。【周而复始,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阶级的固化也让整个华夏变成了一滩腐败的死水,停滞不前,也造成了激烈的社会冲突。那段时间的混乱以及频繁的政权更迭也和这个脱不了关系。】


    【甚至可以说,八王之乱的根源基础就在于士族门阀的膨胀。】


    【所谓的魏晋风流,也不过是一小撮人的盛世,大部分人的地狱罢了。】晋惠帝坐在皇家园林里和侍从听着□□在叫,正准备抓□□玩。


    一边的大臣正在向他奏告如今民间发生饥荒,百姓们只能啃树皮,甚至是吃观音土,最终饿死或者胀死很多人的事情。


    晋惠帝停下来,很疑惑很天真的问: “既然没有饭吃,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大臣竟无言以对。


    刚刚还放下了一点心的谢安气急攻心,直接站了起来。


    他张开嘴,


    本想怒斥仙画一派胡言,但不知为何,话到嘴边竟然说不出口。谢安忽然有一种四顾茫然之感。


    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小小的说,真的不是因为士族吗?


    真的吗?


    郎君?旁边的仆人见他脸色剧变,忙上前询问。谢安挥挥手,依然静静站立着,风姿挺拔,仪态无可挑剔。


    但只有他知道自己刚刚经历了怎样的情绪变化。


    除了在山中的谢安之外,在京城中,在各郡,无数世家的府邸中都响起了怒斥之声,甚至是摔杯之声。


    唐朝。


    李世民轻哼了一声,心情却颇为愉悦。谁说不是呢?什么魏晋风流?


    士族是挺风流的,可苦了全天下的百姓了。他对赶来的魏征道: 魏晋可谓是成也士族,败也士族。


    那贾南风,不过只是导火索罢了。


    没有贾南风,或许也会有另外的真北风。


    因不满太后贾南风谋害皇储,专横朝政,晋朝的八位宗室王爷起兵。史称八王之乱。


    看似是由一个女人引起的,但实际其本质就是皇室和士族的争端。晋帝司马炎为了制衡世家门阀,大肆扶持皇室宗族,形成了权势滔天的诸王。


    最后,王族不想受制于士族,带着一群因为被阻碍了上升通道前来相投的庶族,而士族的各家为了自身权益各自下注,推波助澜。


    其中有人成功有人失败。


    失败的不服气,继而又掀起另一轮权力争斗。


    造成的后果是极其惨烈的,也可以说是两败俱伤。


    绵延十几年的动乱导致中原虚弱无比,军事力量大减,这才有了北面西面胡族的趁势入侵,继而就是五胡乱华。


    魏征当然熟悉这段历史,认同的颔首: “大唐当以此为戒。”


    君臣二人如今都有些垂垂老矣,但眼中精光尤盛。他们对望一眼,立刻明白了各自的意思。趁着他们还活着,得先解决点相关问题才行,免得到时候和魏晋一样,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到乱世终于结束,隋唐的皇帝们觉得这个世界不该用这样的方式运转下去了,于是,科举制横空出世了。】


    【隋朝虽然命短,和秦朝一样也是二世而亡,并且和秦朝一样,对后世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隋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虽然在历史上的名气比不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但是却绝不能小觑。】


    【史学家们对它的评价也非常的高。】


    【在开皇之治中,最重要的一项政策就是杨坚颁布的“分科取士”,也就是科举制的雏形。】隋朝的小吏们正奔走在基层,宣讲着新皇刚刚颁布的政策。敲锣打鼓,镇民们还有从远处赶来的乡民们都围绕在了他的旁边。


    “承蒙陛下恩典,”小吏对着京城的方向躬身行礼, 如今朝廷举行分科取士,只要尔等能通过统一的选拔,就能获得功名,为朝廷效力。


    他又细细讲了一下常科和制科的区别。


    常科定期举行,主要考经史和诗赋。而制科不定期举行,主要内容是论政。考生们先过乡试,再过会试,最后是殿试。


    有老者颤颤巍巍的问: “如此,不需要再有其他人举荐了?”


    他说得含糊,但在场的人都明白那些“其他人”就是官员和本地大户世家们的家主等。小吏道: “无需再举荐,只要年满二十以上,品行优良无犯罪行为即可报名。”他解释了一下各种资格和流程等。


    周围的人都欢呼起来,有人甚至激动的跪在地上朝着京城的方向行了大礼: “陛下圣明,陛下圣明啊!


    当晚,无数人将这个消息带回了家。


    “要不,咱们也把孩子送去念书?万一他是个念书的苗子,说不定以后还能当官呢!”“我看可以。去试试呗。”


    民众对于送子孙后代们去念书的热情一下子就高涨了起来。


    【隋文帝本身也很重视教育。】


    【他强化了官学,在朝廷层面设置国子学,又设置了国子寺,专门管理全天下的教育,这可以说是咱们的专业教育部门的开始。】


    【另外,杨坚还让各州县都设置学校,复兴儒学、祭祀孔子,这就是地方性官学。】


    【大家都知道的名臣魏征,就是从隋朝的官学中出来的,并且通过科举考上了隋朝的官员。只是后来对隋朝失望,所以才投奔了瓦岗。】


    【教育加上科举,华夏的教育制度开始有了一个健全的体系。】


    汉朝。


    刘彻细细体会了一下这位后世皇帝颁布的一系列政令。其实和他的想法差不多嘛。官学加私学的模式。


    “若说有何不同,”东方朔道, “那便是这位隋文帝将教育和当官联系了起来,自然就让百姓有了驱力。


    谁不想当官?


    当然了,按照现在这样的发展趋势,或许当官也不再是唯一选择了。汉武帝颔首,对这位后世的皇帝还是有些钦佩的。


    能想到这种方式来取士,而且还真的切实做了下去,殊为不易。不过,听上去是位有为明君,怎么就二世而亡了呢?刘彻表示不理解。


    到底发生了什么?


    秦朝。


    咸阳宫里的人听不得“二世而亡”这个词。


    反正虽然嬴政的脸色未变,但朝臣们依然噤声,显得气氛有些压抑。


    或许只有在一旁如雕塑一般站立的寺人们会在心中想:啊,原来还有朝代也这么惨呢。当然了,只能想一想,万万不能表现出来。


    嬴政淡淡一笑,对这个词已经脱敏了。


    他直接将话题带到了下一步: “这科举取士之策倒是不错,但,恐怕也会有手眼通天的人在其中运作。


    比如在试卷上做点记号,与相熟的考官勾连,等等。


    在场的人脑子随便转转就能想到一些投机取巧的方法。诸卿可想想,如何避免此等事情发生。既然要做,那就准备周全,做到最好。众人领命,决定回去好好思索一番。


    他们也落下心中一块石头,过了这几年,该来的还是得来,看来陛下很快就要大开科举了!有人当然很愁很不爽。


    但也有人很乐观——他们占着天底下最好的资源,要书有书,要人有人,若是如此都考不过那群庶民,那也太不应该了!


    考就考吧。


    【杨坚的这个举动可以说是从根本上动了食利者的蛋糕,即便是皇帝,有人拼着挑起战争开启乱世也能把他给拉下马,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也不少见。】


    【那他为什么就做成了呢?】


    【世家门阀被削弱,庶族地主们的势力兴起,这才给隋文帝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166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三)


    唐,太极宫。


    隋朝啊……看了这么久的仙画,大唐的君臣们是第一次听到仙画提到自己的前朝。


    隋和唐的关系是复杂的。


    殿上众人,有的与隋皇室的关系错综复杂,千丝万缕,有的曾为前朝效力。


    现在听到路小柒提起隋朝,提起杨坚,颇有些心绪起伏。


    ……


    【开皇之治不仅是开启了科举制的历史,而且隋文帝将官制也都梳理了一遍,最后形成了三省六部制,大家熟悉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以及吏部、工部、户部、兵部、礼部、刑部等,就是杨坚先搞出来的。】


    【这个官制就很好理解,一看名字就能知道各个部门负责的东西,清晰明了。】


    【而且权责分得更细,分得更散,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一手遮天、左右朝政的权臣出现。】


    【除此之外,均田令、大运河、新的土地、货币、新的律法等政策,杨坚都做得很出色。】


    【隋朝结束了华夏长达三四百年的分裂与乱世,在隋文帝登基后的一十三年里,可以称得上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他登基的时候全国户数400多户,但他死的时候,已经达到了890户,而粮仓里的储备粮足够供应几十年。】


    【可惜,他有个奢靡无度且好大喜功的儿子。】


    隋炀帝为了摆脱朝中老臣和关陇贵族们的挟制,一意孤行,打算迁都洛阳。


    为此,他征调了两百多万的民夫,在洛阳大兴工事,建了一座比如今故宫还要更加大也更加雄伟的宫殿。


    宫殿旁还有周长两百多里的西苑园林。


    替他来巡视的贴身太监见冬日西苑里树木凋零,皱起了眉头:“陛下喜爱花树,若是让他看得如此景象,恐怕龙颜不悦啊。”


    旁边的主事官员很忐忑的问:“那公公可有什么好主意?”


    “不如,”贴身太监想出个办法,“让人从库房里搬一些丝绢出来,做成叶子和花朵,装点一下吧。”


    主事官员一愣,最终还是咬牙道:“公公的主意极妙,微臣这就去办!”


    于是,在隋炀帝杨广来到西苑时,看到的就是一副姹紫嫣红的繁花盛开之景。


    他颇有兴致的上前,发现是用上好的丝绢做成了假的树叶和花卉,然后用细线绑在了树木上,因此才营造出的景象。


    “这个主意好!”杨广龙颜大悦,显然对此很满意,“重赏!”


    【于是,隋文帝杨坚留下的盛世,被败家子隋炀帝在短短的十几年里挥霍一空。】


    【而继承了隋制的唐朝,终于开创了历史上堪称最为辉煌和繁荣开放的时代。】①


    ……


    这个评价甚高!


    李世民情不自禁露出淡淡的笑意。


    而群臣们也都不由自主的挺起了胸膛,有些骄傲。


    民间的百姓们,即使日子过得清苦一些的,此时也难免生出了与有荣


    焉的自豪感。


    他们的大唐,可不就是辉煌又繁荣?


    没看到西市那堆胡商吗?


    没看到鸿胪寺那堆前来觐见的藩属国使臣们吗?


    这个时候的唐朝,民族凝聚力已经隐隐的成型。


    李世民在高兴过后,又想到了前隋和得到仙画很高评价的隋文帝杨坚。


    他问魏征:“爱卿觉得杨坚是位什么样的皇帝?”


    魏征思索了片刻后道:“隋文帝虽然养民节俭,且励精图治,但其性格和作为却不能称为一代明君圣主。”


    “他为人猜忌,没有宽仁之度,到了晚年更是刻薄寡恩。隋朝一世而亡,虽是炀帝主责,但不得不说根源确是在文帝。”


    李世民欣赏的看他一眼,十分满意舒畅:“朕与爱卿,果然知己也!”


    他曾问过萧瑀同样的问题。


    萧瑀就是仙画之前提到的兰陵萧氏子弟,他是杨广的妻弟,也是李世民的丞相。


    当时,萧瑀觉得杨坚是位励精图治、克己复礼的帝王。


    李世民却不以为然:“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一。隋文帝得位不正,他篡权了宇文氏的周朝,却生怕其他人和他一样,心地阴暗,为人苛察,不信任臣子……”


    他洋洋洒洒的批判了一通杨坚。


    李世民不喜欢杨坚。


    对着魏征,他回忆起了往事。


    “开皇十四年,天下大旱,多有饥民。当时的隋朝官仓中粮食极多,如仙画所说足以供给几十年,但杨坚却并不开仓放粮,丝毫不怜惜百姓。”


    这件事情让李世民对杨坚的印象非常不好,至今深刻。


    魏征叹道:“文帝不怜百姓,却更爱官仓中的那些死物。可惜,炀帝登基后因此而自恃富饶,奢华无道,终招灭亡。”


    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定数。


    北宋,赵匡胤也正在批判隋朝的奢华和无道。


    他想起史书上写:“东都役使促迫,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


    为了修建东都洛阳,民夫死了十之四五!


    这么大的工程,居然可以压缩在十个月完成,可想而知对服役的民夫来说有多么的残忍。


    简直是拿命去填!


    他自己是刚迁都过来的,同样是洛阳,自然很清楚这个工程量。


    大宋可是正儿八经修了好几年的,而且现在很多地方其实也都没有完工,还在赶工。


    不过,大宋现在对民夫的待遇提得可好,不仅有工钱还包饭,所以赵匡胤一点都不怂,骂起杨广来丝毫不心虚。


    西汉。


    汉武帝招招手,后面站立的贴身内侍立刻将笔吏刚记下的东西送上前来。


    刘彻将视线停留在隋朝官制那一部分,细细琢磨起来。


    有意思!


    他一下子就明白了仙画那句将权责分得更细,才能避免人专权的意思。


    的确如此……刘彻心中暗道。


    而


    且这段时间以来,他愈加发现,要做的事情越多,越需要进行专门的精细的管理。


    像现在这样,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将事情大包大揽就往往会有些力不从心。


    或许,也可以学学这官制,刘彻心中滑过这样一个念头。


    ……


    【唐朝从官制到科举再到教育都承袭了隋制,只是完善和周全了不少的细节。】


    【比如教育这方面。】


    【它同样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官学又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朝廷统一规定教材和教学计划。仅中央官学就分为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这三个的区别和学生们家长的官职有关系。】


    【这一点就还蛮微妙的。阶级,始终存在。】


    【唐时的士族门阀并没有消灭。】


    【但比起以往,算是好多了。】


    【而且它的各类学校分得还蛮细。像天宝年间中央官学增设了广文馆,专门收留的就是各地来京科考结果没考上于是打算继续复读的那些贡生们。】


    【它还有专门的技术学校,律学、书学和算学。对应法律、书法和算数学。】


    长安城内。


    无数的学子带着书童,或者是自己背着自己的书箱,在城中行色匆匆的赶路。


    “快上课了,来不及了,赶紧走。”


    有在路上遇上相熟的同学或者是朋友,还能一边走一边寒暄几句,交流一下各自学校的授课进度。


    “还是羡慕你们四门学的啊。”算学的学子道。


    四门学的学子苦笑:“那我们也羡慕在国子学和太学的呢。”


    两人正好走到岔路口,一往左,一往右,便互相告别了。


    而在国子学的大门口,甚至有不少异域长相的年轻人穿着学子服,他们或来自新罗、或来自东瀛、高昌、吐蕃等地,千里迢迢只为来大唐求学。


    在一些大家的课堂上,往往前来听讲的学子众多,甚至一直挤到了院外。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其他旁系专业学校,直接隶属于太常寺太医署的医药学;隶属于太仆寺的兽医学;隶属于秘书省司天台的天文历数学。】


    【甚至还有专门的道教学校,隶属于尚书省礼部的崇玄学!】


    路小柒放了一张唐朝时各类官学的架构。


    除了国子监等七学是独立的之外,其余的旁系学校都隶属于相应的行政机构。


    她还放上了可以查到的当时唐朝所规定的一些相应的官方□□材。


    经学类的无非就是四书五经等,还是以儒家的经典为主,但算学等专业性学校则有自己的专业书籍,《九章算经》等等。


    另外,还有各个学校的招生标准。


    比如国子学,是三品以上的子孙,而太学是五品以上,四门学则是七品以上。


    其等级划分森严明显。


    ……


    民间的百姓们,尤其是宋以前的,就算是没读过书的也能喊出几大世


    家的名字。


    什么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


    对他们来说,这些世家大族就宛如天上的云一般高不可攀。


    世家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教育资源,而平民连受教育的资格都没有,这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官员的子弟上更好的学校,同样如此。


    总不能让他们的金贵儿孙们和我们泥腿子上同一所学校吧?


    那怎么行?


    听上去就是大不敬。


    但此刻,不知为何,听得到了唐朝,这样的阶层还依然存在,很多人心中却忽然生出了一些淡淡的不爽与质疑。


    但若说不爽在哪里?他们却又回答不上来,或者是不敢去细想。


    唐朝,贞观。


    孙英娘一家也在观看仙画。


    她现在算是一名正式的医院医生了,算得上是公务员,而且又在医学院学习过。因此,她爹娘都不约而同的转向了她。


    “那现在是长安大学厉害还是国子监厉害?”


    国子监只收大官子弟,而新开的大学是不分出身的,只要没案底就行。


    孙英娘还真知道一点内幕:“最厉害的其实是弘文馆,那可是皇子皇孙们上学的地方。国子监也只能排在第一。”


    “大学嘛,当然也挺厉害的,而且招揽了很多厉害的夫子。”


    她娘继续问:“那到底哪个更厉害?”


    孙英娘:“……现在肯定还是国子监厉害一点点,不过我觉得再过几年,十几年,可能大学更厉害一点。”


    她不再是那个没有见识的小姑娘了,读了书又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她的眼界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


    孙英娘觉得,现在朝廷明显是想要发展科学,走后世那种综合性大学的路子。只要这大政策不变,人们肯定会感受到科学发展带来的便利,那大学的迎头赶上就不是问题。


    说不定到时候,连皇子皇孙都要来大学读书呢。


    ……


    【至于民间教育,在唐朝同样很受欢迎,甚至发展到了一个小高峰。】


    【一些没有官职的文人学士开始在家中开起了私塾。】


    【受教育的阶层开始下移。】


    【韦庄的“韦氏教坊”、孙光宪的“孙氏书院”、韩愈的“韩文公书院”等,都是当时很有名的私塾,或者说教育机构。】


    一总角小童在父母的陪同下前往私塾拜访自己的未来老师。


    父母将十块肉干捆绑在一起,加上一匹粗布,就是要给夫子的束脩。


    夫子考校了几句小童,见他说话口齿清晰,反应灵敏,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一系列的学校加上全国的私塾书院之类,俨然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教育体系!】


    【由此可见,唐朝民间求学的风气肯定是可以的,百姓们的文化欣赏水平也还不错,不然也不可能造就一个几乎全民皆诗的文学和诗歌的盛世。】


    【大唐


    上到皇帝,


    ↑[(,


    都是狂热的诗歌爱好者。】


    【唐朝的诗人和文学家更是如天上繁星一般璀璨闪耀,成为了华夏历史上的华章。如果换在一个教育落后、文化贫瘠的社会,那是完全无法做到的。】②


    黄鹤楼。


    一位疏朗洒脱的青年文士与友人饮酒。


    酒酣正兴,他站起身笑道:“听闻常有文人雅士在黄鹤楼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你我何不前往一观。”


    他与友人前往楼中题诗之处,墙壁上满满都是来往文人们留下的诗。


    还有一些是店家觉得极好然后找人刻成了字牌悬挂在明显处。


    一首是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还有其他的,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一首一首,文士看到兴起,大声长吟,周边客人形貌不一,有的似读书人,有的似商人,有的似游侠,但都为之叫好。


    有人甚至跟着吟唱起来,诗歌的余韵在楼中回荡。


    而这样的场景,发生在长安、发生在江南,发生在边塞。


    【不过,唐朝的诗人们除了少数几位之外,其余的往往在仕途上怀才而不遇。】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诗仙李白,根本无法参加科举,就是因为唐朝规定商户之子不能科考。】


    【当然了,在现在咱们看来,这也未必是坏事。】


    【文章憎命达,且会作诗不代表会治世。】


    【扯远了,回归正题。】


    【唐朝教育的兴盛,当然也和唐朝的科举制度绕不开关系。】


    ……


    宋朝。


    苏轼悠然神往:“诗歌的盛世啊!”


    想想,诗不过是唐朝人的日常,就算是不会写诗但也能读懂诗。


    这是何其浪漫的一个时代。


    他喜爱李杜,更是韩愈和白居易的迷弟,听到韩愈创办“韩文公书院”时,心思一动。


    他要不要也仿照韩文公来创建一个书院呢?


    比起大学的称呼,其实苏轼更爱“书院”这个名字。


    反正,现在朝廷也没说不允许民间办大学,哦不,书院嘛。


    而且,西方的一个城市就有着好几座大学。


    精力旺盛的苏轼既报纸杂志之后,找到了自己又一个感兴趣的东西。


    而其他地方,凡是有人存在的地方,有读书人存在的地方早就吵得天翻地覆了。


    “我还是更喜欢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多么沉郁悲壮!”


    “我更喜欢那句,安得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本作者火星少女提醒您最全的《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尽在[],域名[(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多美!”


    “就是!李白才代表了最辉煌的大唐!就连杜甫,都是李白的崇拜者!”


    “那我还是更喜欢白居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有人提杜甫、有人提李白,还有人提白居易、李商隐、李贺等等等等。


    到最后,吵得不可开交,俨然后世饭圈。


    在更多的地方与角落,小孩子们也都朗朗背诵近期刚学的诗句。


    也由此可见,璀璨如明珠的唐诗给后世留下多少精神财富。


    ……


    【唐朝的科举在隋朝基础上已经完善了许多。】


    【除了继承了隋朝的常考和制考之外,还分了六科,分别是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字科和明算科。】


    【明法和明算科比较有意思,一个是法律人才,一个是数学人才,都还算得上是当时的专业人士。到了武则天时期还开设了武科,选拔军事人才。】


    长安,春闱。


    无数的学子在贡院门口等待着进场。


    他们身上往往都背着小箱笼,里面有清水、笔墨纸砚和一些吃食。


    有专门的小吏负责搜身。


    不过这时候的搜身远没有后世严格。


    “把你们的小心思都给我收起来,徇私舞弊那可是大罪!”


    检查过身份和随身携带的物品后,考生们依次进入到考院,开始了自己长达一天的考试,直到酉时交卷离场。


    【但唐朝的科举有个问题,那就是考中之后还算不上官员预备役,只能说是证明了你拥有当官的能力,接下来能不能当,还得通过吏部举办的“关试”。】


    【在古代的环境里,就意味着,拼出身拼关系的时候到了!】!


    第167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四)


    西汉。


    刘彻轻微点头,对身边的东方朔道:“这唐朝的科举倒是和现如今差不多。”


    大汉刚刚实行的科举就差不多是这样的模式。


    原本的举孝廉并未废除,反倒加大了力度,科举只是新增了一条路。


    不过,刘彻的脸色变得有些奇怪:“听这路小柒的语气,难不成后世之人真的完全不拼关系和人脉?”


    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绝对公平吗?


    说实话,他并不怎么相信。


    人都是自私的。


    ……


    【这样的一个设定,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给了权力极大的寻租空间。】


    【家中有关系有背景的自然不用担心,找找熟人就行了,都在官场混,谁还没个亲戚朋友呢?】


    【关系和背景没那么大的,也可以通过去拜访一些朝中重臣以及王孙贵族来托他们举荐。】


    【我们经常在电影电视剧里面看到的唐玄宗时期,岐王和玉真公主就经常充当引荐人的角色,所以他们的宴会上往往才子云集。】


    在一个士子们的集会上。


    有人正在愁眉苦脸的叹气:“看来这一次我是谋不到官职了,还是趁着天气好,赶紧回老家去吧。”


    旁边的人听了后,对他说道:“兄台何不试试去岐王府递上行卷?岐王殿下和玉真公主殿下最爱有才之人。”


    他的话引起了周围人的兴趣。


    大家七嘴八舌的谈论起来:


    “对呢,听说河东来的王维就是被岐王引荐给了玉真公主,这次估计他是榜上有名了。”


    “听闻这次的榜首不是内定了张九皋吗?”


    “张九皋也是向玉真公主递的行卷,但王维去了后,或许此事还会有变数。”


    “倒也是,玉真公主最爱诗词歌赋,王维可是其中翘楚。”


    玉真公主府。


    一身道服的玉真公主听了王维的乐曲《郁轮袍》以及新作的诗之后,沉醉其中。


    “摩佶先生果然大才。”


    她问岐王:“如此人才,为何不去参加吏部的考试呢?”


    岐王扯过玉真公主,悄悄告诉她,王维此人心高气傲,让他屈居第二他肯定是不愿意的。


    早已折服于王维才华之下的玉真公主忙道:“此事倒也不难,尽管让他去考!”


    王维在玉真公主的举荐下,果然顺利的走上了仕途。


    岐王府和玉真公主府上,时不时就举行各种宴会,才子诗人,高朋满座,好不热闹。


    【当然了,这样的热闹与底层人民可就全然无关了。】


    ……


    秦朝。


    嬴政和李斯、扶苏等信任的重臣站在前方,而在他们的更远处和更下方则站着其他的官员与士卿们。


    因为离得比较远,大家难免松懈一些。


    嬴政不经意间回头,就见到其中不少官员


    脸上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


    他在心中冷笑——想也知道,这些人心中肯定在想,这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照拂子孙,将权势与富贵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这才是他们今天站在这里的原因啊。


    放在以前,嬴政并不会将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这是理所当然的呀。


    只要他们能够忠于大秦,能够为他所用,他能够容得下他们这样的心思。甚至,如果他们没有私心,他反倒会起戒心。


    但现在,嬴政忽然觉得,私心太重似乎也不是什么好事。


    总有一天,这些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私心会成为堤坝上的蚁穴,将牢固的堤坝逐渐蛀空。


    嬴政的眼神变得幽深起来。


    他忽然觉得有些棘手。


    这事儿,还真不太好办。


    ……


    【另外,唐朝的权贵子弟们进入仕途并不完全是依靠科举。】


    【官吏子弟是可以走恩荫路线的,也就是变相的世袭。】


    【不过这个有名额,不是说你生十个就能十个都能给朝廷编制。诗圣杜甫就是因为把恩荫的名额让给了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后来才混得那么惨。】


    【没有恩荫的才要去走科举。】


    【再加上唐朝科举的各项规定本来也没那么严格细致,很容易被人钻空子。到了唐朝中后期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开始勾结考官,科举的风气逐渐变得败坏。】


    【甚至形同虚设。】


    唐朝某处官府内。


    主官踏入府衙,却看到办公的地方挤满了人,甚至连坐的地方都没有。


    他匆匆与众人行礼,回到自己的屋内,对身边幕僚怒色道:“实在是匪夷所思!前所未见!”


    幕僚苦着脸,但也不好说什么。


    外面那群坐不下的都是被分配过来的新晋官员。


    “据说李相开出了一张二十人的名单,要求吏部将他们全部录取。”幕僚小声的道。


    主官头疼的揉了揉太阳穴:“除了李相,还有其他人……”


    于是局面就演变成了如今这样。


    每个府衙里都塞进来一群人。


    “而且这些人的办事能力实在是……”幕僚欲言又止。


    想也知道,通过这样谋得职位的,还会是什么能干之辈不成?


    两人对望一眼,最后只能愁苦至极的长叹一声。


    【晚唐时,军阀割据,混乱不堪。】


    【但也有个好处就是世家门阀的力量被再一次的削弱。】


    【他们的影响力开始变得微乎其微。】


    【这也为宋朝打破世家垄断,实行更全面的教育以及精英治国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基础。】


    兵荒马乱,整个城池陷入到一片火海与血海里。


    来不及逃走的世家子弟被粗野小兵从背后一剑捅死。


    女眷被劫掠走或者索性自我了断。


    原


    本高高耸立着的门庭轰然倒塌。


    刻着姓氏的门牌在火中被燃烧殆尽。


    ……


    唐朝。


    李世民也觉得很棘手。


    他刚刚看岐王和玉真公主那一段本来觉得还好。


    这些来投行卷的书生才子其实就相当于以前贵人府上的门客嘛,


    而且他们还只是为了给朝廷办事才来投,


    如果其中有得用之人,这样的形式也未尝不可。


    但越看到后面他越觉得哪里不对。


    到最后,简直面如锅底。


    真是岂有此理!


    科举岂能那样搞?!


    这是公然的挖朝廷墙角!


    李世民有些失望,没想到自己的子孙后代居然堕落成了如此境地。


    这时候,他才开始思索仙画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还是公平!


    让达官贵人和平民拥有一样的公平!


    “嘶~~”我们的天可汗陛下思索的时候揪下了一根胡须,忍不住吸了一口凉气。


    这事儿不好办呐!


    恩荫和世家不是一码事儿。


    后者是他要拉拢的,但更是他要打压的。


    而前者,针对的是所有的官员,这些可都是给朝廷办实事的人!


    如果不给他们一些恩惠和实在的好处,怎么可能会跟着朝廷干呢?


    恩荫制度也是来源于这种心理。


    如果说完全撤掉这条路,那就是动了整个官吏阶层眼前的饭碗。


    除非像是那北宋一样,除旧迎新,不破不立。


    否则,就连李世民,都要掂量一下这个后果。


    他看向魏征。


    魏征的脸色也很凝重,显然也认识到了其中的麻烦之处。


    李世民忍不住嘀咕道:“仙画啊仙画,你真是给朕出了一个大难题啊!”


    他决定往下看看再说。


    魏晋南北朝。


    谢安缓缓坐下,原本的风仪也染上了一丝焦灼,眉间的皱纹可以夹死苍蝇。


    “没想到,世家居然零落至此……”


    那些战乱的场景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更让人觉得战栗的是,他从中察觉到了一种历史轰然向前行,凡夫俗子站在面前毫无招架之力的无力感。


    该如何破局?


    天幕无情,仙画还在继续——


    【宋太祖赵匡胤本来就是军镇出身,他很害怕其他的军将也学他,所以重文轻武,实行“以文治国”,“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北宋,新帝登基。


    在礼部官员以及宗室族老的陪同下,他来到皇宫的一处密室。


    密室里立了一块碑。


    负责祭祀的皇室族老肃然道:“官家,此碑乃太祖陛下亲立,还请官家记在心中,恪守祖宗家训。”


    新帝肃然行礼,跪拜于前。


    所有人远离。


    只剩一礼官以悠长语调恭读


    誓词:


    “其一,


    柴氏子孙,


    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其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新帝叩首。


    【整个宋朝,士大夫或者说读书人的地位的确很高,而且因言获罪的极少。】


    【就好像苏轼的乌台诗案,若是放在明清,那肯定是抄家灭族的大罪,好在他生在北宋,也就只被下放,最后还起复了。】


    【据说在赵匡胤在位时,有翰林学士醉后思念前朝君王周世宗柴荣,赵匡胤也没有追究他的罪过,只是摆摆手说他喝醉了,让他去吧。】


    【可见,当时的环境氛围是很宽松的。】


    【而只有这样宽松开放的环境,文化的发展才能更加蓬勃。】


    【陈寅恪就曾经说过,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


    武周。


    太平公主嗤笑一声:“周世宗柴荣,柴氏子弟……”


    从小生活在权力中心的她,即使是用自己的脚趾盖想都能知道,想必这赵匡胤的江山就是从这柴家手中夺来的。


    而且,估计夺来的手段应该还不怎么光彩。


    武则天淡淡道:“即便如此,也能称得上一句大度。”


    如此,才能收复那些旧臣的心。


    即使是装的,也装得挺好。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武则天沉吟道,“倒也有利有弊……”


    利,自然是人才荟萃,有利于社会文化和思潮的发展。


    弊嘛,那就是皇权的大幅度被削弱。


    一时之间,她也不好衡量到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但天底下的读书人却纷纷对宋朝投以羡慕的神色。


    这才是他们想要的啊!


    尤其是那些政治管控力度大,让人不敢私下议论朝政的时代,士子们简直羡慕得要流下泪来。


    北宋。


    赵匡胤脸色古怪,嘴角忍不住抽了抽。


    这碑他心中想过,但还没真正的实行呢!


    结果现在就这样被仙画给爆出来了!


    有一种心底秘密被一下子揭开的尴尬和羞耻之感。


    尤其是,这里面还牵涉到了与柴家的一段往事。


    这下,怕不是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


    岂有此理!


    他越想,脸色就越黑。


    其下的官员们均谨慎的眼观鼻鼻观心,主打一个装没听到,严格控制好表情,免得一不小心就触霉头。


    ……


    【有了这样的一个背景,文官集团掌权的大宋自然也更看重教育。】


    【整个北宋史上,就有三次兴□□动,平民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第168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五)


    【第一次,是宋仁宗期间,由范仲淹举行的“庆历兴学”。】


    【范仲淹是特别重教育的一个人,他可以称得上是宋代书院和教育繁兴的第一人。】


    【他和继父继兄的关系一般,家境算不上好,但为人聪慧,很爱读书,十几l岁的时候就考入了应天学院苦读。当时的应天学院正好从民间书院被改为应天府的官学。】


    【得益于北宋教育制度的改革,官学不再限制出身,像范仲淹这样的平民百姓只要能考上,就能去读,还不限地域。应天书院在现在的河南商丘,而范仲淹是从山东过去的,入学条件可以说是非常宽松了。】


    【而且,北宋那会儿已经有助学贷款了。能够考入官学的,可以减免学杂费,还给生活费,如果真的很贫困的话,甚至连考试的路费都能资助。】


    范仲淹风尘仆仆的踏入应天书院的门。


    他将在这里学习好几l年。


    书院给他安排了住宿,另外还有伙食,等于包吃包住,只是吃得很简单,每天也不过是馒头白粥咸菜豆腐之类。


    后来,范仲淹的一位家境富裕的同窗看他每日都吃这些,有些看不下去了,派了仆人给他送了极为丰盛的餐食。


    范仲淹却没有接受。


    “这是为何?”他的同窗很是不解。


    范仲淹颇为平静的道:“这些吃的很好,只是我已经习惯了之前的清苦,我担心自己这顿一旦吃下去了,日后会天天惦记,再也吃不了白粥咸菜的苦。”


    所以宁可不要。


    那个富裕的同窗听了后,很是佩服的朝他拱了拱手。


    【当时的学子们如果能考上中央学府,也就是太学,那待遇还要更好,包吃包住还有生活费拿。每月一千文,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八百块的购买力,算很可以了。】


    【这些朝廷的福利政策就是范仲淹虽然家贫,但可以跨省前往求学的原因。】


    【咱不说后期这种制度执行力到底怎么样,但最起码当时已经有了这个意识,那就是教育是需要投资的,尤其需要国家的大幅补贴。朝廷对各级的官学划分了学田,他们自己是有产出的。】


    ……


    西汉。


    这两年民间的读书人渐渐的多了起来,但因原本识字的那一批都是世家和士人子弟,比起开私塾和开书院,他们往往有着更好的选择。所以现在民间的私塾还是相对较少的,而且收费颇高。


    这就导致了一大批家中贫苦想要去读书的人往往不能如愿。


    所以,当他们看到后面宋朝居然还给穷苦读书人包吃包住还给钱的时候,简直羡慕得眼睛都要红了。


    “这待遇未免也太过优渥。”


    “这才是孔圣人所说的有教无类啊!只要足够聪明,只要有向学之心,就可以进入书院学习,就可以参加科举……”


    天底下竟然还有如此好事。


    “那岂不是全天下的人都能读书?”


    此人眼中现出梦幻神色,


    殊不知聪明加上又向学之心这两个条件就足以刷掉全天下一大半的人。


    “若是我,


    可以不要那一个月一千文,只要包吃包住就好了。”有人忍不住道,还加上一句,“其实只包吃也是可以的。”


    他这番话让旁边的人很不爽:“你可闭嘴吧,非得上赶着自降身价。”


    这样的人最讨厌了!


    天下人讨论得热闹,有些人对望一眼,交换隐晦神色,嘴中虽然没有明说,但彼此都懂那些没说出口的话——


    这要是本朝也这样就好了!


    未央宫。


    汉武帝刘彻正在扶额,只觉得自己头疼。


    来了,来了,又来了。


    人有我无,天底下的百姓们会怎么想?这不是给他找麻烦吗?


    不过,教育的确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情。他短暂的头疼了一下,又打起精神琢磨起自己获得的信息。


    他觉得这里面最有用的是那句,教育需要国家的大幅补贴。


    那可不是?


    就现在这种官学的规模,朝廷都已经投下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说后世,只说要做到这北宋这般,需要的金钱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不比打匈奴这事儿要少。


    刘彻决定明天迅速召来桑弘羊,找他好好的聊聊。


    钱啊,钱似乎永远是不够的。


    武周。


    武则天也颇为欣赏北宋对教育的投入。


    “人往往短视。若一件事情需要不停的投入金钱,然后要在十年后甚至是几l十年后才能得到回报,那恐怕没人愿意来干这件事情。”


    但朝廷不行,朝廷必须来干。


    所以,这就很考验君王的战略眼光。


    武则天对自己的眼光很有信心,并且已经陷入到了自己的思绪里,轻声道:“划拨学田,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比拨给寺庙道观要好。


    自从仙画出现后,她就很少再像以前那样去研习道法和佛法了。


    那些原本火热一时的道观和寺庙在这两年也慢慢的沉寂了下来。


    原先颇受她宠信的一些道长和大师也托人想要来继续获得一些关注,但武皇不为所动。


    比起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她找到了更有意思的,更能让自己心中成就感填满的东西。


    ……


    【范仲淹从应天学院毕业,十年后,正在为母丁忧的他应当时的应天知府晏殊的邀请,回到了应天书院当山长。】


    【在他的管理下,应天书院的风气为之焕然一新。】


    这天的应天书院,学子们整齐的聚在一起,还有各位老师博士们。


    范仲淹站在最前面,让工人把高高悬挂着的校训牌匾给卸了下来,那牌匾上写着四个字:天下同文。


    卸下来后,工人又将新的校训牌匾挂了上去。


    大家抬头看,在红色绸带之下的牌匾上,有着几


    l个大字:以天下为己任。


    范仲淹悠悠道:“以天下为己任,这就是我对你们的期望。如果你们以后成功的踏入仕途,那就要在其位谋其政,即使日后你们不在庙堂而在江湖,那也要记得为天下百姓仗义执言。”


    周围的学子们神情肃然的点头。


    不仅给学子们建立了价值观和品格标准,范仲淹在学业上的要求也非常的严格。


    他几l乎是住在学校里,和学生们同寝同食。


    若是那些没有上晚自习,还提前睡觉的学生被他发现了,那就会迎来课业抽查,回答不上来,就要挨罚。


    【就这样,应天书院的名声越来越大,很多四处游学的穷书生都从四面八方来投奔他。他会接济这些贫苦的学子,有时还会在书院里给他们找点兼职来做。】


    【范仲淹只是执掌了两三年书院,却将它推到了“天下四大书院”的行列,培养了大批的能臣大儒,世人评价“使天下庠序规由此而兴”。】①


    【而在离开书院,回到朝堂后,范仲淹就开始了自己“庆历新政”的推行,在新政里,关于教育改革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如,要诏令各州县兴学,还要改革太学,以及改革科举制度等等。】


    【简单来说,就是要兴学。】


    【在他的带领下,各地兴办起了官学以及各种私学书院,书院开始进入到繁荣期。】


    范仲淹离开应天书院几l年后,去苏州当了知府。


    他买下了一块地,叫南园。


    风水先生对这块地很满意,对他道:“大人买的这块地,风水绝佳,日后您家中必然世代公卿。”


    范仲淹脑海里灵光一闪:“既然这样,不如就将这块地用来办府学吧,必然文风兴盛,这可比只富贵了我一家要来得更好。”


    风水先生:“……大人高义!”


    范仲淹就在南园兴办了苏州府学。


    镜头一转,来到了千年之后,苏州府学挂上了“江苏省苏州中学”的牌子,穿着校服的年轻男女背着书包,脸上带着欢笑出入在这文风兴盛之地。


    【可以说,范仲淹走到哪儿就在哪儿兴学,并且广邀其门生前来任课。所以,即使后面庆历新政被废除,这些建立的学校也都保留了下来,为接下来华夏的数百年地方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提倡君子应该有高尚品德,官员更应该以天下苍生喜乐为己任。】


    【和后世那些沽名钓誉的君子不同,他才是真正自己践行了这一精神标准的君子和真正的士大夫。】


    ……


    北宋。


    既然没办法让仙画消失,赵匡胤果断选择装作没听到柴家那一段。


    反正那路小柒也没明说嘛。


    继续听下去,他的脸色好了很多。


    咦,居然还在讲他北宋……啊呸……大宋呀,他大宋后面果然人才济济。


    “这范仲淹果然是有德之君。”赵匡胤忍不住对赵普道。


    这是目前还不存在的人嘛,


    所以赵普丝毫不嫉妒,


    反倒赞同至极:“且是位能臣。”


    赵匡胤叹道:“可惜晚生了几l十年。”


    陡然生出“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死”的几l分惆怅来。


    行吧,此人留给自己的后世子孙们用也挺好。


    听到这儿的时候,都还是挺高兴的。


    然后,他下一秒就听到这么好的新政居然被废止了。


    赵匡胤:“……???”


    赵普心中抖了一下。


    赵匡胤很快就反应过来,之前仙画也讲过这段,是党争啊!


    朝堂上几l派争来争去,人被搞下台了,他的政策也就被废止了。


    “简直……岂有此理!”赵匡胤本来想骂娘,但憋了半天,只骂了这么一句。


    没办法啊!


    这接下来的党争好像还有因为他自己歧视南人的原因。


    没法骂……


    赵匡胤憋屈的把自己想骂的给咽了回去,表情扭曲的吞下了这枚苦果。


    仁宗朝。


    刚停止了庆历新政,被政敌攻讦,最终被贬到邓州的范仲淹正在观看欧阳修给他寄来的书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笑呵呵的抚须,和仙画一起念出自己前几l日刚写的《醉翁亭记》中的这句话。


    在应天书院的日子历历在目。


    尤其看到自己创办的苏州府学最后成为了后世的中学,那么多的少年学生们依然还在南园读书的时候,范仲淹眼里的笑意简直要带出泪来。


    “南园的风水果然极佳呀。”他对身边跟随多年的门生们道。


    他的门生中不乏能者甚至是大儒,但都死心塌地的愿意跟着他。


    “说明老师您眼光好。”


    “看来当时那位风水先生还是有点真材实料的。”


    大家笑了起来。


    然后又聊到之前的新政。


    “恐怕官家不日就要派人来迎您回京主政了。”


    仙画对老师的评价如此之高,将政敌泼在老师身上的污水全部涤荡一清。


    官家只要还有一丝理智在,都会做出这个决定。


    有人就劝范仲淹:“老师,您日后就少说几l句吧,朝中小人众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糟了他们的眼,防不胜防。”


    范仲淹轻哼一声,正色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门生们对看一眼,有无奈但更多的还是欣喜。


    即使被贬,老师还是那个让他们崇敬不已的老师!


    而在其后的无数个时空。


    一杯杯水酒被洒在地。


    “敬小范相公!”


    “敬范文正公!”


    ……


    【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


    【熙宁兴学主要是恢复当时


    范仲淹所提出来的各州县官学,


    然后将太学分为三个等级,


    让学子考试升级,有点那么优胜劣汰的意思。又统一了一下教材。】


    【最重要的一点,是王安石对科举内容的改革。】


    在府学、县学甚至是各处乡学里,学子们正在处处议论着刚颁布的新政。


    当然了,他们最关注的还是教育和科举的改革。


    尤其是科举。


    “什么?以后不考明经科了?”


    “不仅是不考明经科了,而且进士科的内容也有改动,不再考诗赋,只考经义和策论。而且,经义也只需要通晓大意就行。”


    “据说,王相公觉得若考试只会背诵却不能实际运用的话,那考来也无用。”


    对写诗实在是没灵感的人狂喜:“就该如此!诗词歌赋不过是闲来雅兴,难道当个县令,断案治民之时还需要会写诗不成?”


    这本就不合理。


    还有人对去掉背诵内容很高兴:“这样好,这样才能够拉开分数差距。”


    毕竟,背诵容易,只要不傻肯下苦功,谁都能背诵,但却不是谁都会写策论。


    但也有人如丧考妣,失魂落魄。


    几l家欢喜几l家愁。


    【这一点,可以说是很实用也很实际的。毕竟科举本来就是为了给朝廷选公务员用的,而公务员不需要会吟诗作对,也不能只会背书,需要的是通世务的能力,理解上面的政策并且传达到位的能力、处理各种民生事务的能力。】


    【所以,熙宁兴学,实际上也是在改变朝廷取士的标准。】


    【当然了,放在咱们现在看,如果能分科取士,加入更多科目,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那就更好了。】


    【哦,对了,熙宁兴学因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原因,又一次半途而废了!】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天幕上又冒出几l个微笑的表情,怎么看都觉得有些阴阳怪气。


    ……


    赵匡胤扯扯嘴角。


    不,不意外!


    惊喜也没有,就是略有些惊吓和气闷,差点没喘过气来,咳嗽了好几l声。


    这会儿,太医应该都在路上了。


    这么好的政策,怎么就又废了呢?!


    说起来,王安石的那个观点简直说到赵匡胤心里去了,俨然觉得自己找到了知己。


    当官的人,主要是能干实事,要诗词歌赋干嘛?


    能吃吗!不是,能让百姓吃得更好吗?


    而且,有些书呆子真的只知道背诵,完全无法沟通。


    所以,这考试内容变得好啊!


    结果,又废止了……


    好,很好!


    赵匡胤咳嗽过后脸色变得很不好看。


    真是气煞他也!


    赵普作为党争中北方队的代表,努力让自己的存在感变得弱一点,免得触霉头。


    武周。


    将诗词


    歌赋加入到科举中的武则天面无表情的眨了一下眼。


    对,她就是爱诗才,怎么了?


    有问题?


    不过……武则天的确也觉得仙画说得似乎也有那么一些些道理。


    “朕倒是很好奇,后世的教育体系到底是何种场景?”


    武则天淡淡道。


    上官婉儿猜测:“全民教育、公平、分科取士、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她很快的提取到了一些关键词。


    武皇一愣,然后苦笑着摇摇头:“这里面,可没有一项是容易的。”


    秦朝。


    扶苏感叹道:“这北宋的新政倒和他们黄河改道一般,变来变去。”


    朝更夕改,毫无法纪,如此,将朝廷的威信置于何地?


    他对北宋皇帝那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还依然保留了一些震撼。


    第一想法会觉得这个朝廷未免也太软弱了些,对臣下毫无管控力。


    不过,他立刻就想到,其实综合仙画所透露的信息来看,北宋军事极弱但其他比如文化经济什么的都发展得不错。


    那是不是说明,有的时候软弱其实也代表了一种开放的态度?


    扶苏不由自主的沉浸在自己这个想法里。


    离他不远的地方,嬴政同样走神了。


    他由这两次新政的废止一下子就想到了后世的五年计划。


    这好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


    前者只要主政者一下台,就前功尽弃,而后者,计划摆在那里,不管谁上台,都要完成计划里的内容。


    嬴政的心开始有些火热。


    他看了一眼还沉思的扶苏。


    别人他说不好,但若是扶苏,嬴政有把握他绝对会继承自己的遗命,将计划好好的执行下去。


    这个法子,甚好啊!


    ……


    【第三次兴学,是宋徽宗时期,蔡京主持的。】


    【想不到吧?居然是历史上这位鼎鼎大名的奸臣。】!


    第169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六)


    【这就充分说明了人的复杂性。】


    【崇宁兴学,大部分内容还是在州县多建学校,然后扩建太学,这些都是常规操作。但它有两条值得提出来说一说的。】


    【一个是它建了很多专科学校,比如医学校、算学、书学、画学等等。】


    【这个如果能好好的发展下去的话,其实是很科学的。就跟咱们现在的医学院和艺术院校一样,培养专业人才。】


    【还有一个,就是蔡京把科举给废了。】


    蔡京在宋徽宗面前口若悬河:


    “官家,读书是为了什么?”


    “横渠先生说得好,读书是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才是真正读书人所需要追求的东西。”


    “可如今,所有人都是为了科举而读书,为了当官出仕而读书,再无齐圣之心。”


    “长久下来,即使考中者也并无出色才干,反倒庸碌平常。科举的本意早已荡然无存。所以,微臣以为,可以兴办学校、推广教育,但是同时也需要废除科举,才是真正的为朝廷培养人才的更好的方法!”


    宋徽宗原本一边听一边在练着书法,听到后面却停下了笔,连连点头。


    显然蔡京说的这番话说到了他的心里。


    【蔡京说的这些科举的弊端听上去似乎有些道理,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当时的文官已经过剩了!】


    【冗官,北宋的一大沉疴。】


    【文官一大堆,武官却找不出几个。】……


    天幕下的人精们想起之前仙画讲过的靖康之耻,都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


    李世民笑了笑:“这赵匡胤估计和隋文帝一样。”


    当时杨坚逼迫年仅九岁的北周静帝禅位,李世民对此就颇为不屑,认为他“以欺孤儿寡妇而得天下”,并觉得他之后不敢任用重臣就是担心隋朝也遭到同样的对待。


    他估计,赵匡胤可能是行伍出身,利用手上军权夺了天下,所以登基后才对军将们十分提防,才有了重文轻武的这个局面——不得不说,李二凤这推力能力杠杠的,竟然将宋朝的开局猜得八九不离十。


    李世民忍不住将自己代入了一下赵匡胤的场景,想着若是自己会怎么做。


    会不会也做出同样的选择。


    不会!他很快就摇摇头,淡淡想道,“若是朕,自然有信心让其他人不敢动这个念头。”


    他身下这张椅子,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坐的。


    天可汗的称号,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


    他在这里代入,魏征在下方已经陷入到了怔忡之中,半晌才忽然激动的叫了一声“好!”,把他的皇帝陛下吓了一大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读书人当如是!”


    不单单是魏征,也不单单是唐朝,无数文人志士都沉浸在张载的千古绝句之中不


    可自拔。?本作者火星少女提醒您最全的《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尽在[],域名[(


    被它所吸引,大家倒是一时之间无视了仙画所提出来的北宋的积弊。


    只有赵匡胤和北宋的各官员们还在提心吊胆的听着——


    【这和之前重文轻武显然有着重要的关系。所有的人一窝蜂都去考科举,而且,除了科举之外,之前提到过的恩荫制度在宋朝简直发展到了巅峰。】


    在庆祝某位书生考上进士的筵席上。


    听到大家都在说着被授了哪里哪里的官职时,有人长吁短叹。


    “你们都有了出身,只留下我一个还在苦苦熬着。”说罢,就喝了一口闷酒。


    旁人都来安慰他:“你这次的名次很接近了,不如再考一年,肯定也能考上。”


    “那也只能如此了。”那人苦笑,然后脸上露出艳羡的神色,“还是咱们书院里崔兄最让人羡慕,不用考,走恩荫的路子就能轻松的谋个一官半职。”


    “谁让人家的爹也是官呢?”其余人的神色也很微妙,“听说连他才七岁的弟弟也被授了官职,占了个虚名,俸禄照领。”


    “这样操作也不稀奇,多了去了,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我们州里面的一户官员,恩荫了子侄数人。哼,我原本与他侄子同窗,愚蠢鲁钝之辈,却不用科举直接有了官职,这就是命啊!”


    大家一起长吁短叹起来,而已经谋得了官职的新任进士们对未来的生活又升起了那么一丝丝的期盼。


    【宋朝的恩荫,的确是有那么一些些离谱。】


    【一个官员最多可以推恩家族中十几个人去谋得职位,就这样一代一代翻倍下来,你就想想这数量有多么的可怕。】


    【且不说这些人是不是都是酒囊饭袋,就说一样,有官职的人是领着俸禄但是不交税的,而且挂在他们名下的财产和田地还有免税额度,这就是赤裸裸的挖朝廷墙角啊!所以到了后面,国库没钱了,军备也空虚了。】


    【宋徽宗一看,不行啊,连他享受的钱都快要拿不出来了,那怎么行?】


    【蔡京搞变法其实是投他所好,于是,就想了一出关闭科举的对策。】


    【以前的不管,不过以后,别想再有新的官员进来了。】


    【但问题是,为什么不是废除恩荫,但是关闭科举呢?而且,蔡京自己就是通过科举出仕当的官,这个就很讽刺了。】……


    民间聚集在一起看仙画的各处,都响起了一片嘘声。


    “因为我们老百姓好欺负呗!”有人高声喊了一句,“那些当官的不好惹,把他们子孙后代的福利给取消了,他们肯定跟人没完。”


    但是老百姓能怎么办呢?


    只能忍着了。


    毕竟,这也不是什么把他们逼到绝境的事情。


    大家都带着怨念的点头:“可算是明白,什么叫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了。”


    “难怪大家都争着抢着要去当官呢。”


    “这个恩荫制实在是太夸张了,咱们现在也不这样啊。”


    “谁知道哪个皇帝哪天又抽了什么风?”


    北宋皇宫里,赵匡胤和赵普茫然的对望一眼,他们现在的恩荫制度并不是这样的呀!没这么离谱!


    气得赵匡胤大手用力一拍身边桌子,怒喝一声:“是哪个不肖子孙?!”


    想也知道,一个萝卜一个坑,整个朝廷的坑也就这么多,要这么多官员干嘛?纯让他们吃俸禄的吗?这还真是挖自己的墙角!


    放着科举考上来的大好人才不要,就为了这群蠢货。


    赵匡胤揉了揉心口,觉得自己迟早有一天会被气死。


    赵普看他的表情,忙劝慰道:“官家且别急,现在还来得及把这个漏洞给补上。”


    北宋正在焦头烂额的时候,秦朝咸阳宫中的众人正在讨论专业学校的事情。


    “仙画似乎对此颇为赞赏。”蒙毅道,“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似乎听上去也极为正确。臣不理解的是,培养如此多的所谓专业人才,能用来做什么呢?”


    那么多的医生、数学家、乐师、绘画者?


    甚至还有那么多的读书人……


    培养这样的人才是需要投入金钱和心力的。


    以秦朝现在的社会发展水平来说,他们不太能想象一个国度里存在着那么多的工作岗位。


    扶苏想象了一下后世的场景:“后世人有万万之数,但似乎他们每个人都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


    每个画面里,每个人似乎都在做着不同的事情。


    但的确就如蒙毅所说,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事情要做?


    扶苏无数次好奇后世到底是怎么运转的,这次他很期待仙画后续能说说后世的教育和科举,让他可以窥到一点真容……


    【更讽刺的是,之前范仲淹和王安石主持的变法都失败了,但是蔡京的这次变法却成功了。】


    【科举,一关就是十七年。】


    【其实宋朝的科举相比与唐朝来说,是有很大的进步的。】


    【首先,对象更宽泛,士农工商,不限出身,谁都可以考,这是很大的进步。到了北宋末年的时候,甚至连僧道都能考。并且,只要考试通过了,立刻授官,效率很高。】


    【然后,它的考试规则日趋严密,还限制了考官的权力,这就让有权势的人在里面操作的空间变小了,更加公平。】


    【而且,考上的人称“天子门生”,大家都是皇帝的人,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结党营私。】


    大考之日。


    贡院前面正在对考生们进行着搜身,包括连带进来的馒头都要掰碎了来查看里面是不是有夹带的纸条。


    “不允许携带任何书本和小抄入内,违者取消考试资格,三年内不允许再报考。”面无表情的考官在宣读着考试规则。


    考


    场内,


    考生们都有各自单独的隔间,


    布置简单,一目了然。


    考完后,试卷被统一收上去,然后用纸严严实实的糊上名字,之后再由笔吏统一抄写每一份试卷。


    誊抄好的试卷被送到阅卷的考官那儿,考官们打完分,再经过一番争吵选出合格的名单后,再把名单以及试卷都送到皇帝那里。


    只有等皇帝看过之后,确认没问题才会将糊好的姓名拆开。


    到了这时候,新晋进士们才算是板上钉钉,最终出炉……


    天幕下一些有了科举经验的,或者是对这个相对熟悉的人开始兴致勃勃的对旁边的家人朋友解释:


    “糊名你们肯定猜得到,是为了防止考生和考官串通,把名字糊起来嘛,他们就没办法公然作弊了。”


    “誊抄呢,其实是为了防止阅卷官通过字迹认出考生来。”


    “其实还有很多别的要注意的,比如不允许在试卷里自报家门,透露个人信息,也不允许用颜色独特的墨。”


    人们听得津津有味:“听上去还是很公平的。”


    “那是,科举舞弊可是杀头的大罪!”


    西汉。


    董仲舒有些惊讶:“没想到后世的那些朝代居然将科举进行到了这个地步!”


    严格好啊,严格才说明重视,才能更大的保障公平。


    他大开眼界,同时也感到有些欣慰。


    刘彻也在宫中沉思:“此法甚好,只是不能贸然推行。”


    本来推行科举就已经是动了一部分人的饭碗了,若是一下子就变得那么严格,那肯定有人要不满。


    虽然他倒是不惧,但是现在是和匈奴交战的关键时候,朝中能少一事也是好的。


    等他腾出手来,再好好整治一番也不迟。


    武周。


    上官婉儿对着武则天盈盈顿身,笑道:“陛下,这封弥之法可是自您这儿起的。”


    糊名,也叫封弥。


    武则天自然也有些欣喜,这说明自己的这个小小的创举得到了后世的认可,是明智之举。


    她轻轻颔首道:“可将此法推行到全部的科举考试之中。”


    现在封弥法还只用在吏部的选人试上面,正好借着仙画的东风完全推行开嘛,连阻力都可以无视了……


    【不过,科举制度的巅峰,还是得看明清两朝。】


    【科举之严格,在明朝发展到了顶峰。科举考场上如果出现了舞弊案,那绝对是惊动朝野的大事,从上到下会有一大批人为此而掉脑袋。】


    明朝。


    太学的门前,一群北方的学子正在静坐。


    金陵府尹和御史前来,为首的人悲愤提出他们的要求:“我等要求彻查此次科举舞弊!榜上52人,皆为南人,却无一人是北人。南方之地,文风固然兴盛,但我北地学子,却也不是只会骑马舞剑的蛮人!”


    他身后之人义愤填膺


    的喊起来:“不错!此事必然另有乾坤,我等跪请陛下为我们北地学子主持公道!”?本作者火星少女提醒您最全的《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尽在[],域名[(


    结果,复核官员得出的结论却是一样的。


    朱元璋大怒,将这次的主考官刘三吾流放到边疆,然后将其余几名考官处以凌迟之罪。


    他自己又选了五十二名进士,这次的上榜之人,全是北地学子。


    【这件事情其实是很蹊跷的,因为主考官刘三吾在历史上的名声其实很好,《明史》对他的评价很高。而且当年他八十多岁了,根本没必要搞舞弊让自己晚节不保。】


    【而且,那些原本上榜的南地学子后来并没有受到牵连,还是照常当官了。这根本不是对正常科举舞弊案的处置。】


    【所以,史学家们认为,这应该是朱元璋对北地和南地之间的政治格局所做出来的一次平衡。因为南方与北方,在明朝建立之初就有着深深的裂缝。】


    【这种裂痕可不是咱们现在谈论一下到底豆花和粽子吃甜还是吃咸,北方人冬天洗不洗澡,南方为什么没有暖气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当时的南地和北地在元朝统治的时候,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北地几乎都是少数民族,对教育并不看重,战场也往往都设置在北方,一趟趟的战争将北方的经济毁得差不多了。】


    【而南方,相对更加的富裕和安宁,之前的北方士族们也都往往去到南方避难。】


    【从经济到意识形态,都简直不像是在一个国度里面。】


    【这也是朱元璋从上到下,从礼仪到穿着的衣服等等都要统一形制的原因之一,为了重塑华夏!】


    【这次的舞弊案,也被称为“南北榜案”。】


    【后来,明朝就分了南北卷,后来又增加了中卷,按照地域划分来取士。南方地区录取55%,北方地区录取35%,中部地区录取10%。】


    【朋友们,这就是现在咱们的高考分省录取的雏形啊!】


    【扯远了,就说这件事,而不管从哪个角度,这也能看出明朝对教育,对科举的重视。】


    【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


    明朝。


    御书房的氛围有些沉重。


    南北榜案发生在洪武末年,现在还没有这事儿,因此朱元璋和朱棣等人并不是因为这个而沉重。


    他们只是想到了南北之争,如今早有端倪。


    朱棣叹道:“北地尤其是幽云十六州自宋朝时就被外族统治,几代下来,许多人对华夏正朔早无感情。所以张弘范虽为汉人,但在崖山灭宋之时却并无任何感慨之情。”


    “而南地,先是晋朝的衣冠南渡,再是南宋,一直都是锦绣膏腴之地,且游离在元朝统治核心之外。”


    思维上的差距,还有经济上的巨大差距,这才是南北两地最大的裂痕所在。


    朱元璋道:“朕重


    塑衣冠,的确是有这个考量在。”


    朱棣立刻躬身:“父皇圣明!”


    朱元璋矜持的点点头,有些感动,又有些小小的得意:“仙画在此事上,倒是公允。”


    没有编排他。


    不错不错。


    他正色对朱棣道:“南北榜案,你如何看?”


    朱棣沉思一二,决定坦诚的说出自己的疑点:“按照仙画的说法,父皇一开始应该是不想要从重追究的,只是让人酌情增加一些北地的名额。”


    但凡复核的官员聪明一点,要达成这个目的非常容易。


    北地的学子们真的就这么差劲吗?未必。


    可他们还真就认为之前的五十二人名单没有任何问题,愣是维持了原本的判断,这就值得玩味了。


    朱棣眯起眼,闪过幽深神色:“有人的爪子忍不住了。”


    如今朝中大多都是南地出身的臣子,他们想要重演宋朝时的南北之争,形成利益团体,将北地狠狠地压在身下。


    这是他们的一次试探。


    他详细的道出自己的看法。


    朱元璋的脸色也黑了下来,但语气却和缓了不少,看想朱棣的眼神里也多了几分满意:“你能够明白就好。爪子过了界,那就一定要剁掉。”


    朱棣恭谨的表示:“儿臣知晓了。”


    朱元璋淡淡看向天幕:“帝王心术,最重要的就是平衡。君臣之间,南北之间,阶层之间……”


    无数的平衡需要他去斡旋。


    之前他曾属意朱允炆来当皇太孙,但现在想想,若真是如此,允炆过于稚嫩年轻,恐怕是当不了这个大任。


    而自己到时候会怎么做呢?


    朱元璋想了一下,若是自己……恐怕会铲除朝中那些允炆掌控不了的臣子和野心家,估计到时候就是鲜血流遍朝野。


    他悚然一惊,忽然意识到,这就是仙画之前曾经说过的他杀戮戾气太重,动辄连坐的原因啊。


    正沉思之中,朱元璋就听到仙画又一次提到了自己的名字——


    【朱元璋呢,是个很矛盾的人。】


    【一方面他是很看重教育的,也很明白人才的重要性。他一手建立起了整个明朝的教育体系,并且将科举的重要性提拔到了一个高度。但是呢,另外一方面,他又看不起儒生们眼高手低,还老对自己制定的政策指指点点。】


    【这就又回到了咱们之前讲过的问题,那就是怎么办?】


    【朱元璋的做法就是把程朱理学给抬了上来——当然我觉得这也有他个人经过了元朝那种阶级森严的统治,所以更注重阶层更“父权”的原因——要知道,宋朝的时候,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很高的,见皇帝不用跪,还能时常坐一坐,连带着民间的氛围都宽松不少。但元朝后,一直到清朝,那是越来越高压了。】


    路小柒放了不同时期影视剧里面的一些场景。


    在唐宋的时候,朝臣和皇帝之间相对来说礼仪还没那么森严,大臣们也经常是能坐上椅子的。


    大多数时候也无需跪拜,只需躬身和拱手。


    到了明清,氛围就截然不同了,跪拜已是常见的场面。


    【总之,这些思维思潮上的变化,反应在科举上,那就是只准所有人写八股文。】


    【什么数学、医学、艺术,乱七八糟的,都扔一边去吧,大家都来研究怎么写好八股文。】


    【这堪称整个华夏文化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倒退!】!


    第170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七)


    朱棣低头,不敢看朱元璋这会儿的脸色。


    不过,朱元璋虽然脸黑了很多,但实际却并不像他想的那样暴跳如雷,只是深呼吸了几下就面色如常了。


    一个是因为程朱理学这事儿之前也讲过了,现在不过是旧事重提。而且,现在新的大学和新的科举方式也在逐步试行,所以朱元璋对这个已经不太在意了。


    他甚至在心中带着微微讽刺的想:这路小柒说得轻巧,若是换了她坐在自己这位置上,有一份宣扬忠君的更有利于朝廷统治的方案放在她面前,看她选不选!


    而且……他对朱棣道:“八股文的好处可不仅仅在于好管理,对于贫困学子来说,这才是能让他们能咬咬牙参加科举的东西。”


    民间的穷书生们也在讨论这个。


    “八股文虽然是僵化了一些,但对于我们这些穷学子来说,只考八股文就意味着只需要买那几本书就行。比之前的支出可好太多了!”


    八股文只考四书五经,所以他们只需要买固定的教材就行。


    买书可是一笔大支出!


    真正穷的人家,得到一本书都是可以传给下一代的。


    当然了,现在的书和纸笔这些东西都便宜了很多,尤其是新出的一种石墨硬笔,更是价格极低。


    “现在加了这么多科目,若是朝廷也能提供免费的教材让我们来誊抄就好了。”他们感慨道。


    买是买不起,但抄书还是可以的。


    “应该会吧,听说现在朝廷就在着人编撰数学的固定教材。”


    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


    仙画不疾不徐的继续——


    【当然了,除了规定了八股文之外,明朝的科举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最特别的一条就是针对朝廷高级官员,他们有了一个类似于培训的制度。】


    路小柒放了一张明清时学子们科举的流程图。


    层层向上,如同过关打怪。


    从童生开始,进行县试、府试、院试,过关的人成为秀才,录取率还不到十分之一。接下来,是乡试,相当于省级大考,通过的人就是举人,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四。


    最后,才是国家级的会试和殿试。


    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成为一甲前三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按照规矩,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另外,还有一些优异者会被选进六部成为观政进士。


    【翰林院的主要工作是编书,听上去不怎么吸引人,但实际如果后面想要进入到内阁这些核心机构,这条路是少不了的,所以翰林学士是很清贵的。】


    【而翰林院也好,观政进士也好,这两三年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实习期和考察期嘛。】


    【这一点就很棒。】


    【不然,你们想想,一个学生,埋头苦读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等他终于考上,从书堆里走出来,然后一下子就成为


    了要决定国家策略的人,或者是主管一地民生的人,可不可怕?】


    【这简直就是一个恐怖故事好么?!】……


    百姓们原本不觉得什么,毕竟几百年来上千年都是这样操作的,已经习惯了。


    但现在被路小柒这样微微带一点惊悚的语气一说,那些觉得能认字的读书人就很厉害的人暂且不说,另外一些见过世面的有自己的想法的人忽然也觉得,对啊,这难道不可怕吗?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有秀才大声辩解道,“书中当然也讲了各种道理。”


    这话听上去,糊弄一下普通百姓是可以,糊弄官府中的老吏却不行。


    有一老吏正在家中,看到这儿的时候,笑呵呵的道,“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经验的会给自家新上任的子侄辈请一位有经验的师爷带在身边。”


    有的能跟着师爷学出来,有的可能学了几年还是个酒囊饭袋。


    他的小孙女疑惑不解的问:“既然师爷这么厉害,那为什么不索性让师爷当官呢?”


    老吏一愣:“哎哟,爷爷这还真被你问住了。”


    答案当然很简单,因为师爷没通过科举,或者是根本没科举的资格了。


    但这答案就是天经地义的吗?


    老吏想起自己接触过的那些可能在考试上擅长但对民生事务和断案一塌糊涂的糊涂官们,也忍不住要叹口气。


    唐朝。


    长孙无忌忍不住说了一句:“这就是世家子弟更好用的原因。”


    世家子弟们,往往很小的时候就跟着自家当官或者是管事的长辈们学习各种人情世故,眼界更宽阔,见得多了,处理事情的手段也就更成熟。


    魏征反驳他:“可若是一直只是任用世家子弟,那平民子弟更出不了头。”


    两人争论起来。


    李世民见也吵得差不多了,伸出手来往下压了一压,殿内顿时变得一片平静。


    “所以,朕倒觉得这个所谓的观察期和实习期很有点意思。”


    明朝的这种先入翰林院的做法的确是可以,只是把对象再扩大一些就好了。


    晋朝。


    谢安想到刚刚那张复杂的科举流程图,怔然不语。


    他身边的幕僚忍不住轻轻摇了摇头:“这未免也过于复杂了些。”


    谢安却道:“看似复杂,但能这样一级一级考上去,能走到最后的且不说水平有多高,最起码是心志坚定之人。”


    否则怎么能忍受得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呢?


    光是心志这一条,就已经是出类拔萃了。


    他忍不住把自家那些后辈们依次的点了过去,细想一下,能够给撑得住这个过程的,其实也就那么几个。


    不不不,或者说,能够放下士族的颜面跑去考试的,或许数不出几个来。


    谢安看向天幕后积聚在一起的云,感受着吹拂过来的一阵阵凉意,从未如此清


    醒的意识到——


    起风了……


    【总之,


    ,


    虽然是满人当政,但也完全接受了科举这个体系,或许这也是他们能最终站稳脚跟的原因之一。】


    一位看上去已经有些风霜的中年文士走在街上,形容落魄。


    有街坊认出他来:“范进,今天可是放榜的日子,你没去看吗?”


    范进扯了扯嘴角,想装成一副毫不在意的表情,但最终却没有装出来,只能勉强淡定的道:“不看不看,有好消息的话自然会通知我。”


    他受不了街坊们同情的眼神,街也不逛了,匆匆回了家。


    没想到,家中迎来了差使,母亲和自家娘子看到他之后,喜极而泣:“中了,这次你中了!”


    “噫!好了!我中了!”原本装出淡然的范进忽然就呆立在了原地,喃喃念了几遍,然后开始哈哈大笑,状若癫狂。


    他揪住在场每个人的衣领:“我中了,我真的中了!”


    喊完后甚至整个人激动得昏了过去。


    “哎呀,我儿!”


    大家赶忙扑上来看,范母叫醒他,可范进依然沉浸在自己的狂喜状态里,一边拍手一边向门外跑去:“我中了……我中了!”


    他简直像是疯了。


    【后来,有人研究了,范进当上举人后授的官职是山东学道,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厅长,厅级干部哎,一步登天,那可不得疯?】……


    所有人都看到了范进中举后的发疯场景。


    原本还义愤填膺在为自己的群体辩解的秀才们扶额,简直不敢再看下去。


    丢人!


    他们挽尊道:“此人只不过是过于欣喜,真性情而已。”


    然后细想一下,山东学道,虽然有些朝代不太清楚这是个什么职位,但听仙画解释的语气,似乎这职位还挺高。


    这样一想,心中也变得火热起来,嘀咕道:“若是换我,我也得疯。”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他们从小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想到这里,忽然就理解范进了。


    当然了,也有不少真正读进去了的饱学之士不认同的道:“读书是为了明理,格物致知。若是一心为了科举,反倒是失了本意。”


    这就是之前范文正公担忧的,纯粹为了科举而读书。


    结果,既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也没有培养出来高尚的品格。


    而那些原本觉得读书人必定见多识广,知识渊博的人此刻心中也产生了怀疑:这样的人当大官真的靠谱吗?


    看上去就情绪不太稳定的样子。


    而庙堂之上的帝王们和重臣们的脸色都变得不太好看。


    “不堪大用!”


    “不过是中举就状若疯


    癫,


    若是以后遇到大事,


    如何处置?”


    看上去,就有些不太靠谱的样子啊……


    【伟大导师马克思曾经讲过,“一个统治阶级越能把被统治阶级中的最杰出人物吸收进来,它的统治就越巩固,越险恶。”】


    【科举,在很大程度上,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它以汉武帝在公元前124年创建太学作为开端,绵延几千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阶级的固化,打破了特权的垄断,给了人一条往上走的通道,促进了人才的流动,也让身处底层的平民有了一丝希冀。】


    【它代表了当时的全部教育的意义,与整个封建帝国始终相伴相随。】


    【光绪三十一年,科举被彻底废止,持续了两千年的帝国体制也宣告全面崩解。】


    年轻的光绪帝坐在最上方,听着下面的臣子们唇枪舌剑的辩论。


    “陛下,如今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必须要求变、求新才能让国富民强。”


    “张大人说得对,科举已经不能适应今日之社会,我们必须引入西方的现代学校,才能为大清更好的培养人才。”


    光绪帝没有表示,下面的臣子们看不到他眼里深处的仓惶不安以及恐惧,依然还在慷慨陈词。


    大部分的臣子都站在废科举的这一边。


    洋人的坚船利炮摧毁了他们所有的信心,也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只是,是在一种痛苦而无可奈何的情势之下。


    最后,光绪帝下定决心道:“诸卿家说得有理,朕决定,从今日起,废除科举!”


    消息传出,已经寒窗苦读十几年的读书人们痛哭流涕。


    各地一片哀声。


    【有识之士们开始转向西方,研究现代学校的模式,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


    【西方为什么实行的是大学制,而东方实行的是科举制?】


    【科举制天然就落后于大学制吗?】


    【当然不是!】


    【太学和大学有什么区别吗?并没有!在中世纪的时候,西方的普通市民阶级考入大学,同样是他们向上晋升的一条重要道路,这一点和咱们唐宋明清时期没什么区别,甚至咱们的教育体系的普及还要更优越一些。】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正在和自己的友人对谈。


    他们在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文官制度。


    伏尔泰道:“我认为我们在设计法国的文官制度的时候,需要参考一下遥远东方国度的科举制度。”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谩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两人又谈论起西方的大学制:


    “我赞同你的观点,就好像我认为中世纪大学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把世间事务的管理,也就是世界的统治,放在受过教育的人们的手中。”


    过了一百多年,英国的一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和日本的一位学者进行对话的时候,曾


    经这样说:


    “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封建帝制时期的华夏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


    【所以,在中世纪和之后的欧洲,只是因为中央政府并不强势,所以他们并没有发展起大规模的统一科举考试。】……


    只能说,马克思不愧是伟大导师,他那句话一说出来,立刻让各个朝代的帝王们都眼睛一亮,甚至都顾不上听后面的内容了。


    嬴政陡然站立起来,显然心情激荡。


    “妙啊!”汉武帝放下酒杯,越想越觉得这句话简直妙不可言。


    虽然他对“险恶”的这个用词有些自己的看法。


    “施之以利,那么,自然他们就会主动的维护起这份利益。”在他身边的东方朔很快就领悟到了其中真意。


    这的确是一种帝王手段。


    或者说上位者的手段。


    只是,他很快想到了另一点:当施以的利太多之后,那这两个阶级会不会反客为主?变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他不敢细想下去,只觉得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阳谋——即使你知道发展下去的后果有可能会演变至此,但是巨大的诱惑摆在这里,那么就不得不照着这条路子来走。


    “果然险恶。”他喃喃道。


    当然了,这些也仅限于帝王将相们会思考的范畴,普通人更关注的还是科举居然就这样被废了!


    原本还在争执着各种观点的学子们都不约而同的停下了辩论,变得有些茫然四顾。


    科举被废了,他们怎么办呢?


    有人也想得长远一些,大学已经在建了,那说不定过个几十年甚至是十几年,现在的科举也会被慢慢的被废掉。


    只是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来取代它?……


    【虽然没有科举,但西方的大学同样是择优录取。】


    【只不过,因为社会世情的不同,除了做官之外,他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出路。商人、律师、法官、医生、教师、手工业者等等。】


    【而这些职业,在华夏古代,很多都是被歧视的。读书人一旦要摒弃科举去做这个,会被视为失败者,基调往往是悲凉、凄惨的。】


    两落第秀才正在小茶馆里互相倾诉自己的烦心事。


    “你现在可找到了出路?”


    被问到的人哀叹一声,“现在暂时帮人写诉状,赚些银钱罢了。”


    “讼师倒也不是不行……”


    “好什么呀!”那人幽幽道,“搬弄口舌之辈,说出去都不好听,你呢?”


    “我丈人给我寻了一个书馆,在里边当个教书先生,暂可养家糊口。”


    “教书先


    生,也还过得去。”


    话虽如此,看两人的神色和语气,明显是郁郁不得志的。


    半晌,他们下定决心:“还是再考一次吧,说不定,这次就能榜上有名呢?!”


    【还有一点,或许也很重要。】


    【拿欧洲几所最古老的大学举例,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于1088年,英国牛津大学创办于1096年,北宋时期,而剑桥大学创办于1209年,我国南宋时期。巴黎大学同样是1200年建校。】


    一座座大学出现在仙画里。


    它们都有着很悠久的建筑,跨越几百年甚至是近上千年的时光,依然屹立不倒。


    它们的走廊上、广场上,有着不同时期在这里任教或者是从这里毕业的大师们的画像与雕塑。


    每一座、每一幅都在诉说着祖上的辉煌,以及人文的积累。


    【这几所都很好的延续和保留了下来,而且不止这几家,欧洲有一堆历史悠久的大学,至今都还在活跃。】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他们的知识和文化是一代一代传承和积累下来的。】


    【而华夏古代的书院们,应天府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等等等,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战乱、天灾、改朝换代等等,消失在历史里。】


    战火纷飞,兵荒马乱。


    背着自己的书箱的书生们正在仓惶的逃命。


    有人还想转回去,却被其他人死命拉住:“放开,藏书楼里面还有好多书都没有拿出来!”


    “你现在去,不要命了吗?!人没了,就是真的什么都没了!”


    他们将想要回去抢救书籍的学子拉走,泪流满面的看着下面已经燃起熊熊大火的书院,以及静静端坐在书院广场上,想要以死明志的夫子和同窗们。


    “走!快走!”


    【很多文史经典和科学著作我们往往只在史书上看过名字,却再也找不到真迹。】


    【可偏偏,科学的发展就是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前人的积累里才能进步。所以说,知识的断代也是很要命的。】……


    唐朝。


    正在建造大明宫的阎立本想起典籍里的那些被烧的宫殿,最有名的当属阿房宫,耗费无数心力却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个干净,他不免有些痛心。


    被毁在战乱里的建筑实在是太多了。


    这也让他对西方的大学可以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觉得有些好奇。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从建筑的角度来看的话,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建筑都是石头建造,所以更加的牢固?


    宋朝,白鹿洞书院。


    山长和夫子们看着天幕上燃烧的大火,神色复杂,有的甚至也跟着掉下泪来。


    “若有一天,书院遭遇到这样的灾难,我也宁愿与这些书一起被烧死。”有夫子喃喃道。


    山长不认同的摇头:“人才是最重要的。有人在,书院就在。”


    不过,他的眼中闪过感伤:“没想到,白鹿洞书院在后世,真的不在了啊。”


    “”本作者火星少女提醒您《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


    其余夫子纷纷认同:“不错,咱们可是四大书院之首!”


    大家对于自己任职的书院,是有一份责任心和荣誉感的。


    而且,任谁也能看出来,近些年的一些教育和科举改革,尤其是这期仙画一出,全天下的书院都会变天。


    山长自然也没有异议:“仙画或会提到后世教育,我们先看了再议。”


    “是。”


    西汉。


    董仲舒略带僵硬的扯了扯嘴角。


    得,又回到对士农工商的批判了。


    能怎么样呢?


    生生受着吧!


    而在各个朝代,已经感受到了很多新鲜风向的百姓们讨论道:“如今可比之前好多了。”


    “我一远房亲戚是木匠,最近的日子比起以前可太好过了。”


    “而且,据说朝廷还打算取消之前科举的限制,连商户、杂役、乐户都可以考科举了。”


    可谓是大变样!……


    【到了清末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将国内最聪明的一批孩子送到美国去留学,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远离家人,漂洋过海,肩上还负担着沉重的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担子。】


    【堪称教育史上的悲壮一幕。】


    “咔嚓”一声,照相机的声音响起。


    一百位幼童,脸上挂着明明害怕但强装镇定的表情,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影像。!


图片    请收藏【MOXIEXS.COM】WWW.MOXIEXS.COM 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