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蝎小说 > 古代言情 >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 > 第159章 一更
    康熙看到这一幅惨状后,闭上了双眼,深深叹了一口气:“好好安葬。”


    他顿了顿,道:“就安葬在孔庙杏林中,树碑立传,写明此次事。唐先生。”


    唐甄拱手作揖:“微臣在。”


    康熙睁开眼,又叹了一口气:“你为他们作传。”


    唐甄道:“是。”


    康熙转身,看向那群神情萧瑟&30340;文人们。


    连新百家和强儒学派&30340;文人,都露出了兔死狐悲&30340;悲伤表情。


    历朝历代文人其实都挺有批判精神。


    就算是儒家,也是一代骂一代,不断推翻抨击先贤,拿出更适合现在&30340;儒学。


    即使是宋时,北宋南宋反对荀子抬高孟子,但他们也只是反对荀子&30340;思想。


    就连北宋南宋也承认在儒家&30340;历史地位中,荀子和孟子平等。


    但自明中后期后,这件事就变了。


    嘉靖九年,以道德不端将十几位先贤从孔庙移出,回家乡建庙祭祀,其实不是“守旧”,反而是“破旧”。


    那时嘉靖还没有怠政,是个开明勤政&30340;好皇帝。他改革礼制,从孔庙入手,将孔子&30340;称号从“王”改回“至圣先师”,都是彰显其“祖宗之法可改”&30340;决心。


    只是到了嘉靖十七年,他在和文臣&30340;“大礼议”中获得胜利,也耗尽了心气和锐气,怠政修仙去了。


    那原本是“破旧”&30340;举措,也被文臣们篡改为了“守旧”。


    那些先贤是因为不遵循更古老&30340;先贤而被移出孔庙,这不是“守旧”是什么?读书人都该尊孔尊师,“天地君亲师”中,“师”排在了“天地君亲”前头,不断巩固孔家人精神领袖&30340;地位。


    做这等事&30340;人,他们自己是不信&30340;。


    但芸芸学子中,总有人信了。


    现在,他们&30340;信仰崩塌了。


    康熙沉声道:“记住,你们尊&30340;是孔子,不是孔家人。没必要为了孔家人而寻死。”


    他停顿了一会儿,讥讽道:“老子&30340;后裔不学道,道人们没寻死;释迦摩尼&30340;后人不尊佛,僧尼们没寻死。还有春秋时&30340;百家,他们先贤&30340;子孙们或改旗易帜,或籍籍无名,之后门徒们谁殉葬了?”


    “孔子去世后继承他衣钵并封圣&30340;孔门哲人们,颜子、孟子,他们都不姓孔。你们要弘扬&30340;是孔子&30340;道德和孔子&30340;学问,而不是孔子&30340;血脉。”


    康熙又停顿了一会儿。他总觉得自己说这句话怪怪&30340;。


    作为一个以血缘为纽带&30340;王朝统治者,他说什么“别弘扬血脉”,真是哪里都很怪。


    康熙装作自己什么都没说,假装悲伤地摇摇头,叹着气走了。


    康熙离开之后,文人们仍旧聚集着。


    有人悲愤道:“何苦呢!何苦呢!”


    唐甄默然道:“有人希望继续睡着,遮住眼睛捂住耳朵,不去看不去听,污秽就不存在。但这个世界,总归还是需要清醒&30340;人。我等文人难道是软弱之人吗?”


    他环视了一眼在场&30340;文人:“昔日春秋礼崩乐坏,先师孔子带三千弟子周游列国。孔子是软弱之人吗?”


    他对着众位文人一拱手,然后去收拾残局。


    唐甄脑海里已经有了一篇文章。他相信,这篇文章一定能名留青史,千载不朽。


    康熙回行宫后,京中&30340;信使又来了。


    “保成这孩子,怎么说不听?”康熙苦笑着拆开一大摞&30340;包裹。


    这次包裹中,居然还有高士奇&30340;信。


    康熙视高士奇为友——那种很一般&30340;友人,和挚友加小舅子&30340;常泰没法比。


    高士奇有随时向他寄信&30340;特权,不过不常用。


    今日康熙居然收到高士奇&30340;信,很是惊讶。


    “难道有谁为难太子?”康熙自言自语地拆开信,开始阅读。


    他读着读着,就开始捏眉间。


    高士奇在信纸中所写之语,俨然是太子对他们&30340;教诲。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国无二君,储君和诸王皆是皇帝臣子,决不可僭越。即使皇帝不在乎,其他人也不能做僭越之事,因为这会在客观上引起朝中权力中心分列。


    “保成啊保成……”康熙叹着气,很是心疼。


    太子这话没错。


    康熙自认为对太子非常好,也乐得放权,与洪武皇帝相比,自己对太子&30340;信重绝对不差。


    所以太子肯定不是怕被自己猜忌,才会如此小心行事。


    太子如此做如此说,只是因为他太过聪慧,为人处世都太过正直,甚至有时候过分苛求完美,一板一眼都有些迂腐了。


    有如此&30340;太子,康熙当然很骄傲,但也难免心疼。


    他希望胤礽更肆意一些,在他&30340;纵容下更快活一些。


    康熙自信能为胤礽遮风挡雨、保驾护航,让胤礽轻松地坐稳皇帝&30340;位置。所以胤礽大可不必事事循规蹈矩,做一个完美太子。


    “保成主意大,连朕&30340;话都不肯听。”康熙酸溜溜道,“朕该赶紧回京,好好教训他。”


    他把高士奇&30340;书信丢一旁,把太子送来&30340;奏折表格先丢一旁,拆开太子&30340;私人信件。


    康熙没有强硬地阻止京城信使每日寄信,便是因为可以每日收到太子&30340;信。


    太子去海外时,他翘首以盼,几月都难得到一封信;


    太子回来之后又很快去了浙江,为了不打草惊蛇,太子也是好几日才来一封信。


    现在,太子终于能每日和他通信了。


    一打开胤礽&30340;信,康熙就笑出了声:“这小子,居然私自把太子妃给定下来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听到过吗?朕还没定下太子妃,你小子怎么能去私会女子?”


    康熙笑了好一会儿,才接着看。


    胤礽在信中阐述了自己要立这个太子妃&30340;原因。


    千金买马骨。朝中招贤令发布了这么久,大清皇家科学院中也只有李彤一人能跟上那群外国人&30340;思路,就一定要树立起李彤这个榜样。


    胤礽又道,李彤&30340;野心在科学上,就不会在权力上和后宅上动心思。他未来后宫肯定人丁单薄,不需要皇后有多少后宅手段。而李彤做出了许多有助于国计民生&30340;事,不成为“母仪天下”&30340;人,未来很难收场。


    “汗阿玛可怜可怜那个为国卖命&30340;弱女子吧。我不娶他,她在民间&30340;声望都快成了活菩萨,谁敢娶她?那不是谋逆吗?”


    康熙再次被“谋逆”二字逗得前俯后仰。


    他擦了擦笑出来&30340;眼泪,不断笑骂道:“这泼皮孩子,满嘴胡言乱语!”


    笑够之后,康熙揉了揉笑疼&30340;心口,思索胤礽&30340;话。


    确实如此。


    虽这样&30340;女子不符合当世妇德要求,但皇后要求本就与常&30340;女子不同。


    无论旁&30340;人再如何说李彤不是,李彤所作所为都是忠君之事,是他下&30340;旨意。


    在科学院无可用大清人之事,李彤必须成为标杆,不可回归后宅。


    康熙曾动过让李彤入后宫为妃&30340;想法,但一是李彤年岁尚小,二是宫中嫔妃众多,贸然加一个高位嫔妃,恐怕会给李彤带来许多麻烦,让她不能安心做事。


    康熙也想过,让李彤出家,静心为大清做事。


    但太子第一次提出对某个女子感兴趣,那么让李彤当太子妃也行。


    太子妃是未来皇后,未来一国之母,掌管大清科学院,对大清皇家好处很大,对太子&30340;地位也有好处。


    康熙在心中给李彤画了个圈,轻轻点了点头,继续看胤礽&30340;信。


    用三言两语说完太子妃&30340;事后,胤礽长篇累牍&30340;吐槽弟弟们,特别是三弟胤祉,最近越来越怠学。


    印刷机已经到位,胤礽把胤祉赶去新建立&30340;皇家出版社,担任皇家口舌&30340;重要职位。


    胤祉取了一个笔名,摩拳擦掌要和众儒对喷。为了和众儒对喷,他终于重新勤学,每日冥思苦读,手不释卷,让胤礽欣慰不已。


    康熙再次笑得直不起腰。


    出版社和报纸,是康熙和胤礽早就商议好&30340;计划。但因为发行报纸成本太高,印刷效率也跟不上,只能暂时搁浅。


    印刷机改良成功,又正好遇上康熙带着众位文人去曲阜孔庙&30340;大事,发行报纸之事当然立刻就要执行。


    太子虽不肯僭越,但该当机立断&30340;时候,太子也从不马虎,不会因迂腐而耽误正事,康熙很欣慰。


    但康熙万万没想到,宝贝儿子还玩一箭双雕之事。发行报纸如此重要&30340;事,还能与劝学胤祉扯上关系。


    都说长兄如父,他这个当父亲&30340;也没有如此事无巨细地体贴照顾儿子啊。


    三阿哥不肯学习?打一顿便是!


    打一顿不肯听,那就多打几顿!


    康熙越想越乐,笑得连写了正式&30340;折子都看不下去了。


    他正笑着,赵昌不顾礼仪冲进来,扑通跪下道:“太子急信!太皇太后身体抱恙!请皇上回宫!”


    康熙茫然,还未回过神:“什么?再说一遍。”


    赵昌双手颤抖呈上书信:“信使就在门外,皇上可要召见询问?”


    康熙拆开书信,因双手颤抖,不小心将书信撕成两半。


    他手哆嗦着把信拼上,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看。


    信上只有几个字。


    “太皇太后病急,请皇父速回!”


    康熙揉了揉眼睛,瞪大眼睛又看了一遍。


    还是那几个字,没有变化。


    他脑袋一阵眩晕,双眼发黑,身体发软,重重靠在椅背上。


    太皇太后近些年身体一直不好,康熙以为自己早已做好心理准备。


    但“病急”二字,却让康熙发现,他根本什么心理准备都没做好。


    不,只是病急,太皇太后一定无事!


    没错,太皇太后洪福齐天,定会无事!


    康熙大口大口喘着气,声音沙哑:“回、回宫!”


图片    请收藏魔.蝎.小.说.网 WWW.MOXIE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