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扶摇直上(三)


    【上次我们说到苏轼写折子请求外放,已经做好准备不去上朝了,整日里躺家里睡大觉,可没想到高太后并不答应他,直接把他叫到了皇宫,开始打感情牌。】


    天幕上,铜制金兽香炉内燃着只有宫廷才能用的上的荔枝香,丝丝缕缕的烟雾从香炉上的小孔飘出,又在大殿内散去,无影无踪。


    苏轼来到殿中行礼,见到偌大的宫殿内只有太后和小皇帝二人,其余大臣下人一概回避,不由得内心纳罕,太后她老人家这是要跟自己说什么泼天的机密,竟然连伺候的近侍也不曾留。


    “苏学士免礼。”


    主座上雍容华贵的女子首先开口,小皇帝哲宗也学着祖母的样子给苏轼赐座。


    娘娘和官家这么客气?自己最近也没写啥过分的文章啊?至于发发牢骚和同僚开开玩笑,这也能被叫来单独谈话?


    “苏学士,你请求外任的折子老身看过了,学士性子耿直,在朝中想必受了不少委屈,但无论旁人怎么说,老身和官家都是相信学士的为人的。”


    苏轼感动道:“臣叩谢太后娘娘和官家,既然娘娘也知道这朝中对臣的忌惮,不妨选一处偏远的州郡将臣派了出去?”


    高太后但笑不语,也不去接苏轼的话头,顿了顿反问道:“苏学士可知当初将你从黄州召回,又不顾群臣阻挠一路提拔,这是谁的旨意?”


    苏轼愣住:这还能是谁的旨意?难不成您老人家梦里受神仙托梦要将我高升?


    “重新起用学士,既不是老身的意思,也不是官家的意思,这一切,都是先帝临终时的托付。当年乌台诗案先帝身不由己将学士下狱,而后又将你们苏家兄弟俩贬到穷苦的地方上任职,为此先帝不知道感叹了多少次屈才。学士在黄州写的文章,先帝每隔一段时日总要派人特意抄来品读,让苏家兄弟才尽其用为国尽忠,是先帝死前未能完成的遗憾,苏学士听完这些,还想着要退避地方明哲保身吗?”


    苏轼心中大动,古往今来,没有什么比君主的知遇之恩更让一个忠臣感到热血沸腾了。收拾好情绪,郑重地行了一礼后,苏轼回道:“臣此后定当忘却私利,尽职尽忠!”


    走出皇宫禁内,想到太后方才屈尊讲的一席话,苏轼仍旧感到眼热。他是个感性的人,当年在狱中想到吾命休矣落过泪,出狱后看到弟弟写的那篇《为兄轼下狱上书》老泪纵横过,经历了黄州的一番磨炼,已经很少有让他眼热的事情了。可想到先帝临终前对他的牵挂赏识,苏轼还是触动颇深。


    一介文臣,无所回报,他只能多为朝廷揭发几个小人、多指出一些时弊来回报官家的信任了!


    于是朝臣们第二日上朝,便看见已经有大半个月没露过面的苏学士身着绯袍、腰间挂着御赐的金绶玉佩,脚登花纹皂靴,昂首阔步地从他们面前走了过去。


    朝臣们纳闷,这位主子不是祈求外放吗,这是又改主意了?


    【123:老苏这身帅嘞!有模有样的!】


    【喵呜:宋朝低品阶的官员都是穿绿袍子,五品以上大官穿这种绯红色官服,你看这么站一排,果真有文人风骨的味儿了!】


    天幕外的普通老百姓一齐开了眼,这就是天子近臣的风度啊,这气派的模样着实令人羡慕,不行,他们这就回家勒紧裤腰带供儿子读书,以后科举出人头地,可不就也是这般金尊玉贵的人物!


    天幕上的苏轼才不会和金尊玉贵这个词不搭边,他都想好了,他这次回到朝堂就是来尽职尽责检举小人的。什么腌臜不平的勾当,他绝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陈大人,朝廷派去救济灾民的粮款为何迟迟不到,这其中是不是有你在作梗?”


    “周大人,你侄子借你的名义侵占百姓良田二百亩,这事你是知道还是不知道?”


    “程颢老顽固,你别拿你那一套刻板的义理去霍霍官家行不?人得变通,你写字是不是都不拐弯?”


    明意在天幕外补充道:【此处的程颢就是成语“程门立雪”中的主人公之一,他和哥哥程颐一起推崇理学,和朱熹的理论一起组成了“程朱理学”,不过主播作为一名现代女性来看,他们那套“三纲五常”着实害人不浅,像什么推崇寡妇立贞节牌坊、给女性强调七出之罪、裹小脚也是这个时候逐渐流行的。】明意越说越愤愤不平,【唐代时期妇女地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可经过程朱理学一洗礼,女性的地位彻底被打入了谷底。】


    【123:拳头硬了,这群文臣们对外一味求和,对内却想方设法压迫女性,要不要脸!】


    【柳苗:大家记不记得那首诗经里面的《氓》,“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本来是反映女性觉醒的,朱熹批判说这是□□被人抛弃了抒发自己的羞愧悔恨,好大的脸!】


    北宋,天幕外看热闹的男人们没什么大反应,但听闻此言的女人们却齐齐变了脸。祸害女性?她们的日子已经够不容易了还要来霍霍?这程家兄弟是不是有点缺德?


    对啊,想当初唐朝的女子也是可以骑马游街、休夫再嫁的,怎么到了本朝,她们活的这么窝囊!


    乡野村妇没有城里人那么讲究,直接坡口骂出了声:“呸!老娘活的好好的,哪需要你一个只会写酸诗的文人来定规矩!管他什么姓程的姓王的,统统起开!”


    同样在看天幕的王安石对明意的批判很是赞同,在他看来,女性和男人一样都是重要的劳动力,男人们可以种地行商,女人们也可以纺纱制绢,江浙一代的丝绢产量丰厚向来是离不开女子们的辛勤忙碌的,若是推行法家思想,严格规定一夫一妻制,无论对于生产力和人口增长都是莫大的好处!而且他早就看不惯同僚们三妻四妾左拥右抱的丑态了,一个个沉湎酒色,跟毫无戒律的畜生有什么差别?


    天幕外还在争执不休,天幕上,参苏轼的折子已经快能把他淹没了。


    抱着无我的心态尽忠履职的苏轼简直像个火力全开的机关木仓,对着他看不过去的蝇营狗苟之事一顿扫射,被他这么逮着薅了一个月的官员们集体爆发了,闹到太后面前请求把苏轼罢免了。


    “娘娘,您让苏轼歇一歇换他弟弟来也行啊,小苏为人虽然也刚直,但他不会把大臣们骂的这么难听”


    “官家,苏轼此人自负傲慢,眼睛长在头顶上,就是因为自视甚高才会觉得我们处处有错,为了朝局稳当,您应当把他调离京城!”


    这一次,即便苏轼自己不请求外任,高太后也不得不为了安抚众臣把他从朝堂上暂时挪开了。


    高太后想了个好办法,把苏轼调去给皇帝当老师,同时也请了苏辙兼任帝师,于是苏轼暂时不需要去朝堂之上激情开麦,针对苏家的矛盾暂时得到了缓和。


    对于去给皇帝当老师这件事,苏轼别提有多高兴了。一方面他也是个俗人,想到自己和弟弟同为帝师,这是几百年来都未曾有过的荣誉啊,要不是老父亲的墓碑远在眉州,他高低得去烧烧纸感谢父亲这么会生!另一方面是他早就看不惯程颢那个老古董对官家的教育方式了,官家还是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子,你得培养他读书的兴趣啊!


    给皇帝当老师的第一天,天还未亮,苏轼就收拾好教学要用的书籍,兴冲冲地往皇宫的方向赶。


    摊开笔墨,丢开那些大部头的儒家经义,苏轼看向坐在面前的小皇帝,笑眯眯地开口:“官家,您今天想听什么故事呀?”


    刚刚被下人们从被窝里捞出来,还在打瞌睡的哲宗一下子醒了神:“故事?还有这种选项?”


    苏轼点头:“上至尧舜,下至隋唐五代,只要官家想听,臣都能给你讲。”


    天幕上一派师生和睦、君臣融洽的图景,明意的声音响起;【论理来说,苏轼的几个孩子是没他和苏辙出彩的,不过苏轼的教育方式也挺有意思,无论他的儿子们写出什么诗,他都拍手叫好。当年长子苏迈二十二岁考中进士,无奈却只能去做个地方县令,苏轼也是拍着儿子肩膀鼓励道:你能把县令做好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天幕外的青年苏轼看了眼牙都没长齐,口水都还得别人擦的儿子,惊讶道:“这小子二十二就能中进士,果然遗传了我!”


    身后的王夫人轻哼了声,苏轼不禁又想起天幕说他英年丧妻的事,心中一痛,连忙给自己找补:“也不一定,你看我就是像母亲多一点,迈儿还是像娘!”


    苏洵:???


    /


    【苏轼这次当帝师,其实也没当多久,假如我们把北宋朝廷比做如今的娱乐圈粉丝大战的话,这些洛派、朔派、蜀派就相当于存在竞争关系的各大家,僧多粥少,资源就那些,你苏家一下子出两个顶流,其他对家是不是得放些子虚乌有的黑料拉踩一下?此处只是比喻,没有不尊重哪位艺人的意思。】


    天幕外唯一懂得如何通天的沈括动了动小手指。


    【沈括:粉丝大战是什么意思?娱乐圈是什么圈(juan)?】


    【六六六:楼上是在玩什么cosplay吗?勾栏听曲,宴会百戏,艺人争赏钱,众人慕红颜,懂?】


    【喵呜:不愧是六兄,果然文化人!】


    天幕外的朝臣百姓陷入了沉思,他们好像懂了又好像不懂。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们对于这天幕一直是慎之又慎的,宋仁宗也嘱咐沈括轻易不要惊扰神仙,不然万一神仙被冒犯收回天幕怎么办?只是今日实在好奇这娱乐圈,现在看来,神仙们的娱乐生活还挺丰富?


    【根据主播多年钻研古装剧的经验,苏家兄弟二人此刻在高太后眼里就像两枚棋子,现在的朝堂上整日乌烟瘴气,朔派总想着沿袭司马光生前的政策,洛派恨不得把程家兄弟供起来当神仙,蜀派到处夸眉州有二苏,高太后深知苏家兄弟俩人品,只有重用苏家,才能打压其他势力的气焰。】


    远在眉州看天幕的两枚棋子本棋:分析的妙啊!谁说女子不能干政,无论是高太后还是这天目上的女神仙看样子都十分懂朝堂的手段,至于自己,棋子就棋子吧,人生如弈棋,众生皆是棋子


    【在京城当了三年官,苏轼早就待不下去了,在他的努力请求和敌人们的努力攻击下,高太后终于松口,允许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知任杭州。杭州是个什么地方呢,那是苏轼曾经任职过的快乐老家啊,想当初乌台诗案,杭州百姓专门烧香拜佛为苏轼祈福,一想到杭州的山水和百姓,苏轼打心眼里觉得亲切。】


    【123:杭州,嘿嘿,南宋都城临安,老苏先走一步。】


    不止是宋仁宗在龙椅上坐不稳了,此刻不同时空,所有看到天幕的人都不禁要问一句:为什么宋朝的都城会从繁华的开封府搬到那遥远的杭州?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恐惧莫过于对未来的不确定,东方鬼故事往往以其神秘莫测、无影无形的特点吓唬人。此刻生活在北宋的每一个人都心神惴惴:究竟发生了什么,会让王师放弃安居多年的汴京?毕竟在他们眼里,江南地区这些年虽然有所发展,但大部分区域还是一派荒芜,比起北方那可是差得远的。


    【沈括:为什么南宋要把都城改在临安?】


    【123:楼上此言差矣,什么叫改在临安,那是被金人打得蹿到临安了哈哈哈!】


    此言一出,北宋的一干臣子们先是瞠目结舌,什么金人?他们的敌人不是契丹和西夏吗,哪里跑出来个金人?继而心急如焚,急忙催沈括问一下具体的缘由。


    奈何明意的话头并不在这上面,直接无视了评论区沈括的一系列发问,继续道:【北宋亡国那些气人的破事儿咱们随后再唠哈,咱今天先说老苏他去杭州做官的经历。】


    【喵呜:主播错了,应当是老苏去杭州旅游的经历。】


    没想到明意却摇了摇头;【并没有,或许苏轼去之前确实想过杭州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但他刚一到任杭州就发生了严重的旱灾。】


    天幕上,风尘仆仆的苏大人刚刚抵达杭州府,还未来得及到官宅歇歇脚,便被沿途衣不蔽体、跪地乞讨的百姓吸引了注意力。


    本地的官吏们听说了苏氏兄弟俩在朝中鼎盛的风头,纷纷赶来接这位新任的长官,此刻见到了人,当即恭维道:“久闻苏学士盛名,今日远道而来,想必一路舟车劳顿,我等已经备了上好的热茶温酒,还请苏学士赏个脸。”


    苏轼循声看过去,说话的是一个面容白净的年轻官员,脸上堆满了笑,谄媚之色不加掩饰。


    苏轼看向他,讥讽道:“旱灾严重,流民当道,百姓都吃不起饭了,你倒是吃的不瘦!”


    被责问的官员下意识膝盖一软跪了下来:“苏大人,这这不关小的的事情啊,此次旱情小的们已经上报了,但上一级押着不往京中报,小的们也没什么办法啊!”


    苏轼皱眉,他多少听说过,自来这种灾情都被视为是上天降下的警告,为了不触京中的霉头,许多灾情都是压下不上报的。


    调转马头,苏轼干脆一路往城郊的方向走。


    他早年在杭州待过几年,对于这里的风土十分熟悉。只是这一路走过去,只看到破败的屋宇和面如菜色的饥民。


    “让各大粮仓下调米价,按灾前的价格出售给百姓,另外在城中城外设置粥棚施粥,不够的钱先去我府里拿银子补上。”


    将一系列措施安排下去,苏轼开始思索法子,自己那点钱用来救济百姓是远远不够的,这事情还得朝廷出手。上级押着灾情不报,他在朝中有门路啊。


    这般计划着,苏轼急忙打马回到府衙,提笔给朝中的元老文彦博、吕公,还有弟弟苏辙分别写了一封信:杭州一代旱灾严重,百姓受难、惨不忍睹,还望速速派粮前来救济,平抑米价!


    说完又怕自己这信引不起重视,又在末尾补了句:你等在京城吃肉喝酒的时候就多想想,杭州百姓粥都喝不起,横尸遍野!


    【123:得,这几位收到信的官员短时间之内没办法安心吃饭了】


    写完信的苏轼仍然不放心,按照他的经验,大灾之后一般都会有疫病流行,想了想,苏轼又急忙吩咐人去纷发药剂:“熏艾草,服用汤剂,把药材加到粥里,能事半功倍。”


    苏轼这些年研究养生之道,万万没想到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


    夜半时分,灯影幢幢,天幕上的苏大人已经五十多岁了,顶着越发昏花的老眼在灯下安排救灾事宜,却前所未有的感到内心宁静。


    “这可比留在京城被那群宵小追着骂舒坦多了!”苏轼长叹一声,伸了个懒腰,又重新埋首在案牍中。


    杭州遇灾,因为苏轼一系列操作及时,活下来的百姓比别的地区多了大半,老百姓一边喝着碗里的热粥,一边以最质朴的方言感叹这位刚来的苏大人爱民如子。


    子不子的苏轼不知道,他只是单纯看不得别人受苦受冤,此刻听闻灾情得到了缓解,他终于能放松心神,一头栽在榻上发出幸福的鼾声。


    天幕外的宋仁宗颇受震动,一方面是因为他通过天幕亲眼看到了那些流离失所的饥民,另一方面是被苏轼纯粹又爱民的作为感动到了。所以他该用什么办法,才能保护这样的臣子不被小人打击到呢?


    同样有这类想法的是苏轼的老师欧阳修,过去他一直坚信要人尽其才就必须把这些贤臣聚拢到汴京,可现在看来,对于像苏轼这种赤字之心的人,你让他身居高位反而是害他,不如就把他放到州郡,反而能造福一方百姓。


    【苏轼在杭州除了救灾,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开凿西湖,想不到吧,你们今天挤着去看的西湖有苏轼的手笔!】说到此处,明意忍不住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其实主播觉得苏轼多少有点建筑师天赋在身上的,当年在黄州自己修雪堂,到了京城帮别人改造院子,在杭州亲自设计水利,放今天多少也算个六边形战士!】


    【杭州临海,学过地理的同学都知道海水呢它有那个倒灌的现象。来随机抽一名同学为主播解答一下为什么会有海水倒灌。】


    【沈括:因为河流水位有枯有丰,雨季水盛则江流入海,枯水季水浅则海水侵入河流,河流变咸苦,百姓难以饮用。】


    如此简单的常识还用得着抽问?沈括虽是不解,但还是下意识提交了自己的答案。


    【正确!杭州的老百姓当时便苦于缺乏淡水,饮用和灌溉都十分不方便,苏轼汲取前代的经验重新疏通了西湖旁侧的两条河,使得潮水和西湖的水分开,这样不仅百姓的用水有了保障,水面上还能行船运货,交通也为之畅达。】


    天幕上,苏轼穿着粗布麻衣,裤腿高高挽起,就这么踩着泥泞一脚深一脚浅地行走在施工现场。


    参与建筑的百姓们都有些意外,这苏大人放着官府的锦榻不睡,天天来和他们凑一起同吃同住,他图啥?


    苏轼自己是来参悟人生哲理的,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来杭州任职,胸中满满的不平,当时觉得自己一腔才华抱负却不能去京中施展,那时候的他也负责水利工程,一边像今日这样来回奔忙一边写诗发牢骚,活脱脱一个落寞文人。可今日再来,脚踩污泥,他却欣然乐在其中,胸中再无半点不平之意!


    【西湖水利竣工后,苏轼又命人修了一条长堤用来通行排水,人称“苏公堤”,此外,老苏特别懂循环经济,安排人在西湖种,每年卖菱角换来的钱就充当西湖清淤的经费。当然,以老苏不俗的审美,西湖边的垂柳、三潭印月、也都成为了别致的美景。】


    天幕外的王弗看了看尚且年轻的丈夫,开口道:“夫君,要不你以后还是别去汴京做官了。”


    苏辙也附和道:“是嘞,哥你觉不觉得,你只要离开京城,就会浑身流露出应有的智慧”


    /


    西湖景成,苏轼俨然把这里视作了第二故乡,凡有空便来逛悠。


    晴日里,阳光洒落湖面泛着粼粼波光,犹如宝石藏于湖中;而到了雨日,云雾缭绕,远山若隐若现,泛舟西湖又能生出一种人在画中游的错觉。


    苏轼提笔,记下了这种奇妙的感觉。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23:好气哟,怎么会有人随手一写就是千古名篇!】


    北宋的读书人们:好气哟,让我留这么一篇也行啊!


    【其实要说有关杭州的诗词,柳永那首“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绝对能排得上前三,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有关柳永和苏轼在词坛上的battle了,两位当事人或许没有关注过这种比较,但总有人拿柳永的词和苏轼的词出来一较高下。】


    【123:俩人一个婉约派一个豪放派,物种不通啊?】


    【丐帮帮主:对对对,我记得李清照说过苏轼的词不协音律,好像是柳永的词可以唱出来,苏轼是抒发感情不管用词在不在调子上。】


    见评论有人提到李清照怼苏轼,明意笑出声来:【这个评价是出自李清照的《词论》,里面可不仅是批评了苏轼,当时的李清照估计还没有我们年纪大,她在《词论》里直言:柳永的词有音调但过于庸俗,苏轼、晏殊、欧阳修写出来的词不协音律过于粗糙,王安石你写文章就行了你的词我真的读不下去,秦观的词就像穷人家的美女少几分气度、贺铸这人写词不会引经据典】


    【喵呜:不愧是我李姐,这北宋大半个文坛你是要一口气怼个遍啊】


    【啾咪:可是,她完全有这个底气这么怼啊!这种人美路子野还有实力的样子我爱死了好嘛!】


    北宋,凡是刚刚被提及到的文人们一起黑了脸。


    这个叫李清照的究竟是哪里冒出来的小丫头!每一篇词之于作者都是宝贵的心血,如今却被指出来公开处刑,他们倒要看看这小丫头片子写出了什么惊才绝艳的词句,才能放出这种狠话。


    欧阳修活了半辈子,久居高位,已经很少听到有人这般说自己了,第一时间竟然是感到新奇,莫不成这女娃娃对于词学颇有研究?若是能召她来和士子们讨论,共同促进词学兴盛,也不失为一桩美谈。


    【沈括:不知道这位李姑娘家住何处?何方人士?】


    明意回道:【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也是北宋有名的才子,最有趣的是,苏轼从杭州回去李格非还拜入了苏轼门下,被列入苏门“后四学士”,不过按照时间算苏轼指导李格非文章的时候李清照大约还在摇篮里吐泡泡,不愧是“千古第一才女”,批评起父亲的老师来也丝毫不留情的。】


    天幕外,一名甚是年轻的读书人愣住了神,这个读书人就是李格非本人。现在他又惊又叹,他以后会有一个女儿,还是千古第一才女,这么盛的名头?


    【其实苏轼的词反而开创了词的另一种写法,那便是忽视音律的限制,将词变成一种抒发内心情感的工具。这样一来,只要文人心有所感,便可写词纪念,这种法子对词的兴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天幕上,头发花白的苏轼才不管什么词风之论,近来闲暇,又逢雨季,他出不了门,便一头扎进厨房研究美食之道。


    东坡肉的做法他已经驾轻就熟了,并且将这个法子送给杭州城的食客店家,赢得了一致好评。这给了苏轼莫大的信心,他今日就在仿照着怎么把这道“东坡肘子”做的更出色。


    猪肘子的肉要比其他地方更厚一些,这就十分依赖掌厨者对火候的把握,若炖的时间不足则生硬难嚼,若火势过旺则又容易让肉质变柴。


    但苏轼俨然是个好厨子,这道“东坡肘子”被他做的烂软细嫩,热滚滚的酱汁淋在肉上,加以葱花点缀,一口下去满齿留香,既不感到油腻又能饱尝猪肉的鲜美。


    主菜上桌,若无美酒实在是一大遗憾。


    苏轼又取出自己珍藏的佳酿,这酒是他在黄州时自己琢磨出来的方子,取糯米和蜂蜜混合酿造,再藏于瓮中窖藏,待到取出来的时候,满室飘香,是为“东坡蜜酒”。


    吃一口肉,喝一口酒,吃饱喝足泡个澡倒头就睡,苏轼觉得比起弟弟在朝中诸事缠身,自己快乐的好似神仙。


    【123:老苏这一路走来,写诗搞厨艺,愣是一样都没忘啊!】


    【丐帮帮主:而且杭州政绩搞得也不错,害!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猪肘子的差距都大!】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自来以迷人的风光引文人墨客驻足流连。苏轼这种爱吃爱玩的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处风景。


    四月春盛,当年白居易在西湖旁留下“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名句,苏轼当然要去赏一赏这湖畔繁花。


    同伴邀约,宾客尽欢,苏轼提笔写下“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来赞颂西湖风光。


    恰逢飘雪,西湖周边被一层浅白覆盖,苏轼提着温热的酒壶,踏雪走过溪桥,眼见西湖湖水未冻,泛舟游湖赏雪又是一番乐事。


    只是这样的好日子并未持续多久,自他上任以来,杭州地区灾害频发,先前的旱灾还未缓过去,一场水灾又将周边淹了大半。


    苏轼忙于治灾时,弟弟苏辙也是在京中一路高升。


    【大家在网上所津津乐道的,苏辙为了捞哥哥一路坐上了宰相,其实是一种误读。因为苏家兄弟两个在仕途上向来是共进退的,此次苏辙在京中被提拔为了尚书右丞,位列辅政之臣之前,曾接连递交了四封折子,祈求太后让自己离开京城避避风头。小苏在上书中还说了一个很可爱的理由:“我不想比我哥官位高,我哥不能回到京城得冲我喊大人。”】


    【123:而且以苏轼的性格,他估计能天天在小苏面前故意喊苏大人。】


    【太后此次召苏轼回京,朝中已经有了不少风言风语,有人传言太后是想把苏轼也召回来辅政,这样苏家一下子就会出现两门宰相。这样的消息可把和苏轼不合的人急坏了,有人直接去跟太后说苏辙为人刚强好胜,是第二个王安石,朝中有一个苏辙已经够了,不能再把苏轼喊回来。】


    【喵呜:嘤,小苏风评被害,怎么就刚强好胜了,那可是低调内敛的小苏】


    【丐帮帮主:真是服了这些人,苏轼压根就不想回京,估计是太后又压不住他们了,才把老苏调回来打压。】


    天幕上的苏轼在收到敕命后眉头紧锁,虽然自己接连拒绝,但太后也是意志坚决。


    苏轼说自己在治水患,太后说我派了人去顶替你。


    苏轼说我要去拜访元老张方平,太后说拜三日足够了吧。


    拖来拖去,苏轼还是不得不进京。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苏轼与老朋友钱穆父在途中相遇,想起距离二人上次相见已经时隔三年,现在又要各奔东西,苏轼提笔写下了一首《临江仙。》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老朋友啊,我和你已经三年没见了,在这红尘俗世各自奔波,可是我们重逢时欢笑,依旧让人感到像春天一样温暖。


    【做苏轼的朋友一定是一件很治愈的事情,当你为了赶路灰头土脸地与他相逢,他将仕途生活上的一地鸡毛一笑带过,反而拉着你的手说和你相聚就像春天一样温暖。如果我是钱穆父,一定是疲惫尽扫,倍感贴心。】


    “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不必在分别的时候感到悲伤,这人生啊就像一座巨大的客栈,我们也不是其中短暂居住的行人罢了。


    【苏轼这人总能在别人情绪低落时乐呵呵地安慰,放眼天地,所有人不过是过客匆匆来这人世走一遭,这样一看我们的悲欢离合都是小事,根本不值得伤感。】


    天幕中,钱穆父反复品味了一下最后一句词的哲理,虚心请教:“敢问子瞻,你是从哪里得出这么高妙的见解的?”


    苏轼喝光酒杯里的最后一口酒,微笑:“你跟我一样多被贬几次就知道了!”


    作者有话要说:


    对不起了老苏,你接下来还得被贬


    注1:苏轼受太后诏对,参考《苏轼年谱》


    注2:苏轼任杭州救灾治理西湖,参考《宋史·苏轼传》


    注3:李清照评众多词人,选自【宋】李清照《词论》


    第26章 扶摇直上(四)


    【苏轼此次被召回京城,已经是五十四岁的年纪了,距离自己当年写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已经又过了将近二十载,不同于当年故作幽默感叹自己衰老,如今的他是真正的身心俱疲。】


    马困路长,苏轼背着包袱站在开封府城门前,看农家小儿吆喝着驴车,一路将木炭从城郊运送至城内锦绣成堆的人家,又见凉茶摊子上三五成群的文人坐着闲聊胡侃,汴河之上来往货运的船只络绎不绝人潮拥挤、商业繁荣,满眼盛景,想当初自己第一次来汴京跟个乡巴佬似的热血沸腾,如今却再也激动不起来。


    在返回京城的途中,苏轼一口气写了十几封折子,全部在求情太后让他回故乡眉州养老,最后把太后给看烦了,直言不要再上奏了,不会允许你走的。


    苏轼叹气摇头,只能无奈地换上官服,继续去皇宫里给哲宗上课。


    只是这次见到哲宗他却惊呆了,当年天真的小皇帝现在突然像换了个人,每次苏轼讲什么都一脸漠然不予认同,俨然一个进入青春叛逆期的问题少年。


    “官家可有什么不快?”苏轼小心翼翼地开口询问。


    哲宗不语,只是冷冷地看着眼前这位太傅,内心暗想:朕要恢复父亲的新法,朕要把你们这些和太后沆瀣一气的大臣全部贬下台!


    果不其然,第二日朝中便传来弟弟苏辙触怒官家的消息。


    原来是苏辙引用典故规劝皇帝,将先帝宋神宗和汉武帝作比较。哲宗听完直接暴怒:“汉武帝是什么东西,安能与我父相比?”


    此言一出,不止是天幕上侍奉在侧的群臣脸色大变,明意直播间的评论区也一下子沸腾起来。


    【123:滚滚滚,你是什么东西,在这里狗叫!】


    【丐帮帮主:苏轼你给我出来看看,这玩意儿是你教出来的?】


    【喵呜:不是吧,赵家小儿,你要不要看看你在说什么胡话?这就是你们赵家一怂怂一窝的原因吗?】


    天幕中的苏辙面不改色:“纵观历史,汉武帝算得上是一位功绩不容小觑的圣主。”


    宋哲宗的怒火蹭蹭上涨:“胡言乱语,一派胡言,你给朕滚出去!”


    苏辙看了一眼咆哮的小皇帝,没有多说什么,行礼退下。


    苏辙走后,范纯仁面色严肃,无视哲宗的怒气,开口道:“汉武帝颁发推恩令,提拔杰出人才,推均输法,北击匈奴,自然是当之无愧的圣主。官家,我朝的士大夫是来与您共治天下的,不是被您随意呵斥的奴仆!”


    范纯仁公正客观的名声自来被满朝称颂,哲宗知道自己要是连他一同怪罪,皇祖母定不会轻饶自己,这才讪讪地闭上了嘴。但是无所谓,老太婆总会死的,等到自己亲政,你们都等着!


    苏轼听闻这件事后,心中的担忧更加沉重,再加之朝堂上又开始一窝蜂地弹劾捏造他侵占民田、说他在杭州修西湖水利也是为了自己玩,苏轼更加想回老家躲着不问世事了。


    最令苏轼想不通的是,他当年的老朋友章惇像是换了一个人,每天在官家面前说些子虚乌有的谗言,还大肆诋毁他和子由。为什么会这样呢?就为了得到一个更高的官位?更大的权力?


    苏轼很不高兴,太后铁了心不让他回老家,皇帝和大臣容不下他,深夜做梦,他梦到的都是自己儿时玩累了回家,喊着“阿同”让弟弟给自己开门。


    苏辙小名同叔,家人们小时候都唤他“阿同”,这个名字已经许久没叫过了。苏轼猛然从梦中惊醒,一个人坐在床上恍惚了许久,是嘞,当年的小阿同现在已经是侍奉在皇帝身边的宰相了,就算他回眉州弟弟也无法脱身和他一起走,什么对床之约,都是一场泡影。


    好累,苏轼觉得自己就像一只没了壳的王八垫桌脚——硬撑罢了。


    不过这种郁闷的心情在老朋友王巩邀请他赴宴的时候一扫而空。


    王巩当年受到乌台诗案的牵连,被神宗一纸诏书丢到了荒凉偏远的岭南。最近他回到了京城,苏轼自然要去拜会。


    与王巩一起北归的是一名叫柔奴的女子,京城中人都传言岭南生存环境恶劣,去的人十有八九无法活着归来,苏轼没去过岭南,有时候传言听多了,自然也觉得岭南是个顶可怕的地界。


    【喵呜:没关系的老苏,你都会去的,岭南会有的,荔枝也会有的。】


    【九九:哈哈哈,儋州会有的,吃不起饭的日子也会有的!】


    天幕外,看到这两条评论的北宋诸人都为苏轼捏了一把汗,岭南、儋州,这可不是俩好地方啊,难不成这位一大把年纪的苏学士还要被贬?


    一垂髫小儿依偎在母亲的怀里,不解地发问?“娘,这个人犯了什么罪,为什么吃不起饭?”


    外人尚且如此,作为当事人的爹,苏洵自然倍感寒心。他早年日夜盼儿子们出人头地光耀门楣,如今看来,还不如在眉州种地来的安稳幸福。


    天幕中的苏轼看着丰神俊朗的好友和天生丽质的柔奴啧啧称奇,不是说岭南不是个好地方嘛,怎地这两人去了一趟回来反而更显气度从容了。


    苏轼提笔,为二人的神采和般配作诗:“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明意缓缓道出了这首词的下阕:【“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不远万里归来却更加年轻,脸带微笑,让人仿佛能闻到岭南梅花的清香。其实这句话流露出了苏轼对柔奴的赞美,一个歌女出身的弱女子,能够经得起贬谪路的艰辛,翻越过大庾岭、历经过一贫如洗的生活,归来却不见半点怨天尤人,处处可见属于生命的韧性与顽强。所以此处的梅花,也是指柔奴。】


    听到此处,天幕外的一些男子开始不忿:“梅花高洁,自来是用以形容君子气节,苏轼将一个歌女比作梅花,是不是在玷污我们读书人的气度!”


    不用于诸多男性的反应,诸多持家辛劳的北宋女子却十分钦佩这首词中的柔奴,也欣赏苏轼绝妙的文字,当即回怼到:“你有什么读书人的气度?你是能和这个女子一般去岭南过几年苦日子,还是能写出这么一首名垂千古的诗词?”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一句苏轼是在说柔奴,也是在对自己进行自我救赎。追名逐利你死我活的官场对他而言就好比山穷水尽的岭南,太后不准许他还乡,他每日处在朝堂上精疲力尽,可柔奴却启发了他,只要我内心平静随遇而安,何处不能是盛放我灵魂的故乡?】


    【想清楚这点,苏轼该上朝上朝,被骂了就掏掏耳朵当没听见,整日该吃吃该乐乐,直把章惇等人气得跳脚。只是天不遂人愿,这个时候苏轼的第二任夫人王闰之也去世了,王夫人跟着他历经牢狱之灾,又在黄州操持家务辛劳多年,苏轼倍感愧疚难过,整个人也越发厌恶京城。】


    天幕外的青年苏轼满脸讶异:闰之?那不是妻子的堂妹吗?上次陪妻子省亲,王闰之还是个只有十来岁的小姑娘,他想破脑袋也想不到,妻子王弗死后自己会娶了闰之。


    天幕上的自己已经头发花白,看起来神色哀伤。青年的苏轼虽然共情能力极强,却始终像是在旁观他人的人生。再转头看向身边神色复杂的妻子,苏轼暗暗下定决心,这辈子,他一定要改变这一出出悲剧!


    【就在王夫人死后不久,垂帘听政多年的高太后也撒手人寰。据说高太后生前早已看出来了哲宗的心思,曾经劝范纯仁等人在哲宗即位后一定要明哲保身离开朝堂,可她也不想想这是能退干净的吗?哲宗一亲政,当即任用当年支持变法的章惇等人,废掉了皇祖母给自己选的皇后,大手一挥把苏轼贬到了广东惠州。】


    天幕上,刚刚亲政的哲宗被身边人鼓动着,将元祐年间的臣子贬的一干二净,甚至还想着要去挖司马光的坟泄愤,但好在被拦了下来。


    “这群老顽固,只会附和着太后冷落朕!朕一个都不会留!”


    被一起踢出朝堂的朔派、蜀派、洛派一起傻眼了,看了看对方,犹如当头棒喝:所以当初他们究竟在争什么?斗的你死我活,最后被小皇帝一起扫地出门了?


    苏府内是另一番景象。已经五十八岁的苏轼已经到了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收到自己的诏书后甚至夸了夸自己料事如神,当即一边写上表,一边派儿子去向弟弟借钱当路费。


    苏轼的这封谢表和他这个人一样心平气和:感谢官家您不杀我,听说岭南那边又热又潮,但没关系,我会像居住在清凉之地一样安心住下的。臣没有任何怨气,祝您好好的!


    【九九:没事的老苏,你开启了新的美食天地!快来吃!】


    【呜哇嘡:别祝他了,他也没几年活头了。】


    宋仁宗:又来?还要英年早逝一个?


    作者有话要说:


    1.宋哲宗评司马光,参考李一冰先生《苏东坡新传》


    2.“试问岭南应不好”出自【宋】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3.他的谢上表是作者编的,不要信,特此提醒!


    第27章 惠州(一)


    【需要注意的是,九百多年前的岭南可不是今天的岭南,宋朝时期广东一带人口稀少,加之古代医疗条件不发达,炎热的气候往往会滋生病毒,当时的岭南是一个让人谈之色变的地方,高温潮湿,瘴气弥漫,疟疾横行,往往是有重罪的人才会被发配到岭南。章惇等人当时这么安排,也是暗中希望苏轼能死在岭南。】


    【这章惇年轻时也曾是和苏轼一起游山玩水的好友,但没想到两人政见不同,苏轼在整个北宋都声名远扬,为了不让他有逆风翻盘的可能,章惇自然要不遗余力地把他往死里整。】


    “荒谬!如此心肠狠辣之人,怎配在朝为官!”欧阳修上了年纪后轻易不动怒,可自从最近看了苏子瞻的生平,他常常气得想动用一己之力铲除这些无所不用其极的小人。


    心腹大臣都开口了,宋仁宗自然要卖个面子:“朕这便派人去查看这章惇家世生平,竭力避免他此后把持中枢。”


    天幕上的苏轼本人倒是一副轻松的样子,整个人乐呵呵地一边赶路一边看风景,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个致仕的官员在荣归故里。


    随行的是小儿子苏过和侍妾朝云,苏轼本来想一个都不带独自前往的,但小儿子和朝云坚决不同意,他也只好拖累二人一同去岭南受苦了。


    “我出发之前算了一卦。”赶路的过程颇为无聊,苏轼骑着驴,开始跟儿子说话。


    自家老爹平时什么都爱学一手,何况苏轼钻研《易经》也不少年了,苏过见怪不怪,好奇道:“那父亲算出来的卦象如何?”


    苏轼神秘一笑:“卦象就是,上天告诉我此行岭南命不该绝,你们不妨放宽心!”


    苏过面上笑着应是,内心却倍感揪心。父亲今年已经六十岁了,岭南气候恶劣,临行的时候长兄和叔父千叮咛万嘱咐让他照看好父亲,想必父亲是看出了自己心中忧虑,才会故意说什么卦象来宽慰自己。


    卦象确实是苏轼编的,但他这辈子编的故事典故多了去了,也不差这一个,能让儿子展颜一笑,他也跟着高兴。


    当初和王巩聚会说起他在岭南翻阅大庾岭,苏轼万万没想到自己也有亲身经历的一天。


    翻过山林,满目苍翠欲滴之景,让人一时耳目一新。苏轼拄着拐杖哈哈大笑:“这岭南也没传言里那么不好嘛!浩荡天地间,唯我独正行!”


    一路跋涉行舟,等苏轼到达岭南的时候,时间已经是深秋,但岭南依旧温暖如春,这样温暖舒适的气候让他更加高兴。


    但最令他欣喜的却是岭南的风土人情。来惠州之前,苏轼原本还感叹自此亲朋好友相隔万里,可他没想到等他一到,满惠州城的老百姓都能和他做朋友。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我一定是在梦里来过这里,不然你看为什么这里的鸡和狗都好像认识我一样!


    【123:?老苏你何出此言,是因为狗狗没有上前咬你一口吗?】


    【喵呜:应该是狗没有冲他吠,但是狗就算了,你是怎么看出来鸡认识你的?】


    【丐帮帮主:楼上,“鸡犬识新丰”是个典故,刘邦当年为了安慰思乡的父亲,在长安旁边造了新丰镇,还命人把家乡的鸡和狗一起接来,说是鸡和狗都像在家一样熟悉环境。】


    【九九:不是吧刘邦你?文盲告退。】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远在惠州的地方官不懂得汴京的风云变化,在看到苏轼这么个大人物以后颇为惊讶,直呼这是犯了什么罪?平民百姓也毫不排斥我这个异乡人,见面主动和我打招呼问好。


    百姓们听闻他一路跋涉,热情地拿出“岭南万户酒”给苏轼一行人喝,据说喝了能躲避瘴气,喝了就是自己人!


    天幕里的苏轼为此热泪盈眶,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距离京城几万里的地方受到如此热情真诚的对待,当即对儿子说道:“不回去也罢!我宣布这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了!”


    【123:老苏啊,你在黄州和杭州也是这么说的!】


    【花枝满:本惠州土著为这么善良可爱又社牛的祖先们感到骄傲!】


    天幕上的苏轼只用了三日便和当地人打成一片。


    最激动的要数惠州太守詹范,他这辈子最喜欢的就是苏子瞻的诗文了啊!本以为这辈子无缘一见,没想到老天给他把苏子瞻本人送来了。当机立断,詹太守为苏轼安排好住处,就住惠州的驿馆合江楼!


    合江楼是官家用来招待朝廷命官的高级住所,按理来说苏轼这种贬官是不能住这里的,但是詹太守思来想去觉得实在不能委屈自己的偶像,管他呢,就住合江楼!


    一同用过晚宴后,苏轼看着眼前手足无措、欲言又止一脸局促的詹范,不解道:“詹太守,你可有什么难言之隐?”


    詹大人老脸一红,将这些天来一直没说的心声吐露:“那个苏学士,您能不能能不能给我写首诗?哦哦,不作诗也成,写幅字我也挺高兴的!”说罢又快速补充了一句:“最好能在这字后面写上您的名字,我想传给子孙。”


    天幕外的农妇点了点自家儿子的脑袋,当即教育道:“看到了没,好好读书吧,像这位苏学士一样,肚子里有才华走到哪里都能吃香的喝辣的!”


    天幕上的苏轼确实在吃香的喝辣的。


    惠州猪肉稀缺,羊肉又价格昂贵,苏轼买不起羊肉,但又实在馋得很,每日忍不住到羊肉摊子前晃悠。


    时值冬日,寒气虽不像北方那么刺骨,还是有点分量在的。苏轼跺了跺脚,哈出一口白气,望着羊肉摊子咽了咽口水。


    苏轼买不起,不敢和那些当官的争,但他通过多日观察,发现自己可以买那些别人不要的羊脊骨。回家将这些脊骨小心切开,里面的骨髓便会露出来,用热汤一煮,或者加上料酒腌制后烤着吃,都是人间少有的美味。


    为此,苏轼还专门写了信给弟弟炫耀:“子由你每日大口吃肉,想必一定吃不到这羊脊髓吧,可怜啊可怜!”


    【歌一曲:原来,苏东坡你才是羊蝎子这道菜的鼻祖!】


    【喵呜:我再次怀疑这个直播间是搞吃播的!】


    除了吃羊肉,苏轼还发现了岭南另一种别处绝对吃不到的美食——荔枝。


    因为路途遥远,荔枝保质期短,北方各地很难吃到新鲜的岭南荔枝。不然也不会有杜牧那句令人津津乐道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了。


    惠州当地便有正宗的荔枝园,成熟的荔枝果肉甜美鲜滑,直接从树上摘下来便可大快朵颐,苏轼日日奔向荔枝园,直言自己到了天堂。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太好吃了太好吃了,老苏我这辈子不走了!


    【123:吃这么多不上火吗?我记得荔枝很上火的呀?】


    【喵呜:“荔枝狂人”苏东坡哈哈哈哈!】


    明意的声音出现:【荔枝确实很上火,所以老苏他,得了痔疮】


    远在眉州的青年苏轼一惊:什么?!这等私密事也要说?还面向整个大宋?


    天幕上的苏轼一脸痛苦,一整个坐立难安,某处火辣辣的刺痛让他提不起任何写诗的兴致。


    无奈之下老苏颠颠地跑到了医馆,虚心请教大夫:“可有什么医治的法子?缓解疼痛的法子也行。”


    奈何此地医术实在不发达,大夫直说让他忌嘴注意饮食。


    苏轼一张老脸皱成了苦瓜,言辞间还多有委屈:“不能享用美食,这人生还有什么意思?”


    【123:哈哈哈老苏提肛运动做起来啊!】


    【丐帮帮主:虽然此处不应该笑,但是哈哈哈!】


    看着自己在天上的窘态,青年苏轼已经生无可恋了,缺德,这神仙忒缺德了,这让他以后怎么见人?


    这个时候,老爹和弟弟一齐看向了他,关切询问:“你现在没这个烦恼吧?”


    苏轼崩溃:天呐!以后不会每一个朋友都来关心他的痔疮吧!


    然而天幕还在无情地继续


    对于一个极有天赋的美食家来言,忌口这种事真的太难了,苏轼只能通过转移注意力来缓解疼痛。


    于是他给表哥程之才写信:哥,跟你说件事,你不要往外说,我最近一直在犯痔疾,最近一首诗也没写,太疼了。


    过了段日子继续写:老弟我其他照常,就是痔疮很痛苦,因此我闭门谢客,看不了书,什么都干不了!


    【也许是实在太痛苦了,苏轼这次真的戒酒断肉,吃了一个多月不放盐和酱料的茯苓麻面,痊愈以后他还十分自得自己找到了医治痔疮的法子,专门写了很长的文章讲述自己的经验。】


    青年苏轼:哈,我说怎么神仙得知了我有痔疾,原来是我自己写文章作的


    天幕上,痊愈的苏东坡大喜,再次提笔写信:表哥啊!我痔疮好了!这也太令人高兴了,你不知道我这个月怎么过的!


    作者有话要说:


    无辜的作者:东坡先生,多有冒犯,但这是你自己写的啊


    1.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苏轼《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2.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


    3.苏轼犯痔疾——出自《东坡尺牍》


    (看吧老苏,真的是你自己宣传出来的)(无辜告退)


    第28章 惠州(二)


    天幕之上,八十五岁高龄的荔枝园主人来看望苏轼,言语热情真诚:“我的新一批荔枝就要熟了,届时你带上美酒,我让你免费吃的饱饱的!”


    回味起荔枝的甘甜,已经快一个多月没吃过好东西的苏轼咽了咽口水,挣扎道:“我不能吃了,荔枝上火,痔疮疼起来要了老命了”


    老翁一脸惊奇:“奇了,你苏子瞻也有戒口腹之欲的一天!”


    苏轼面上微笑,内心默默流泪,太心酸了,他必须给各位朋友写信汇报下他医治痔疮的心路历程。


    【苏轼是个闲不住的人,当年在黄州尚且还有一块东坡由他耕种,如今百无聊赖,日子多少有点难熬。在他解闷四处闲逛的过程中,他发现惠州当地有很多暴露在外的骸骨,便写文请求詹太守命人将这些遗体收归入土,又发现当地百姓生活用水困难,苏轼乐了,水利他最擅长了,当即帮人家打井修筑水利设施。等实在没的忙了,他又亲自动手设计,为自己修筑了白鹤楼新居。】


    【123:懂了,苏轼他是个被写诗耽误的建筑师】


    【六六: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个时候苏轼自己都快吃不饱饭了吧,每天还能乐呵呵地去帮助当地乡民,看来无论经历什么挫折,他一直都是那个善良的苏轼。】


    【这个时期的苏轼确实贫困,至少从他的诗文里看要比当年在黄州时穷得多。为了让自己有饭吃,苏轼拉下面子去将自己能变卖的物品全部卖掉,多次张嘴向朋友们借钱,以至于他说借的多了以后再次敲响朋友的家门,已经不知道开口要说些什么好。】


    天幕上的苏轼提着从朋友处得来的一袋米陷入沉思,就在几年前,出自他笔下的一副字画能在汴京城那样金贵的地方卖到好几百两银子,时移世易,恐怕当初收藏他字画的那些人也得遮遮掩掩,唯恐被章惇的耳目知道了自己仰慕过苏子瞻的才学。


    苏轼笑笑,造化弄人,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岭南的环境虽没有别人嘴里那么骇人听闻,但传言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自苏轼来了以后,惠州时疫多发,年仅三十四岁的侍妾朝云也死在了最近的一场时疫当中。


    就在一个月前,为了感谢朝云不远万里追随他来岭南受苦,苏轼还召集了惠州周围的友人为朝云举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生辰宴。席上,朝云歌喉轻展,唱了苏轼那首著名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谁能想到一语成谶,朝云的歌声还在回忆里萦绕,人却已经化作了枝头被吹散的柳絮。


    苏轼亲手将朝云葬在了栖禅寺旁边的孤山上。


    时逢雨季,空气中总是飘着若有若无的水珠,人置身室外,心情也随着天气一道压抑沉闷。


    苏轼已经不单单是沉闷了,站在朝云的墓碑前,想到她是因为自己被贬才命丧岭南的,愧疚、沉痛、骤然失去知己的空洞,各种复杂的情绪像这雾蒙蒙的四野一般将他罩住。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轼提笔,在旁边的六合庭上提下这两句椎心泣血的文字,让它们作为楹联伴着朝云长眠。


    【失去朝云后的苏轼低沉了一段时间,但大儿子苏迈带着儿媳和孙子们来团聚,却给空荡荡的白鹤峰新居增添了几分生气。说起苏轼的大儿子,这孩子实在是一个忠厚踏实的人。苏轼这人平常爱打趣人,开起玩笑来连儿子也不放过,苏迈幼年时写诗“牛载寒鸦过别村”,苏轼看完后哈哈大笑,直言大儿子这写诗风格以后适合做个小县令的,结果苏迈确实当了一辈子县令。】


    天幕外,青年苏轼和走路都还走不稳的儿子对视,盯着儿子满是纯真的眼睛,苏轼将大掌放在儿子圆遛的脑袋上摸了摸:“迈儿,听爹跟你说,当个小县令挺好的,会比你爹过得好许多。”


    【虽然苏轼的儿子们不像他和弟弟苏辙那么有才华,但苏轼本人却是对儿子们满意的不得了。大儿子沉稳,苏轼夸他说你这是随你爷爷苏洵,好得很!二儿子体弱,苏轼常常带他一起修道,直言这个儿子有慧根。至于三儿子苏过,因为性格像极了苏轼,民间都称他为“小坡”。】


    天幕上,“老坡”和“小坡”相对而坐,共同对着一幅画发表自己的看法。


    苏轼满脸惊喜,听完儿子的见解后连连点头,当即写了一篇大长文向朋友们炫耀自己的小儿子:“小儿亦超然物外,非此父不生此子也,呵呵!”


    朋友们,我跟你们说我儿子可太有才了,不是我这种爹都生不出这么好的儿子!


    【123:打住打住,都给我鉴赏一下,苏轼这里的“呵呵”是什么意思!】


    【丐帮帮主:古代的“呵呵”就是单纯表示笑声,苏轼应该是想在此处表示“哈哈”。】


    【九朵云:苏轼很多诗文里都有哈哈,真乐子人本人了】


    【在惠州的这段时期,苏轼的偶像变成了陶渊明,年轻时期的苏轼或许也对陶渊明的气节表示过赞叹,但到了老年,经历了官场的排挤和人生的动荡,苏轼才是真正将陶公视为了精神上的知音与良师。】


    【苏轼一生写给陶渊明的和诗有一百多首,“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他在潜意识里将自己和陶渊明归于同一种人,与世俗格格不入,所以只有在梦里才是彻悟的,只有喝醉后才是清醒的。】


    【宜:一百多首还好我都不用背!】


    【123:苏轼说陶渊明是自己的前世诶,哈哈,老苏人家陶渊明没你这么搞笑!】


    东晋,独观天幕的陶渊明终于明白了上天给他看一出戏的缘由。


    原来这位一生多艰的后辈竟然将自己视为知己,想不到自己此生特立独行,在后世却能被人如此推崇,最令人触动的是那份感同身受的理解,他一介南山老农,死而无憾了!


    【但就是因为苏轼在惠州的随遇而安给他招来了祸患。大家不要忘了,章惇当初贬他来岭南是让他来受苦的,苏轼倒好,天天写诗歌颂荔枝,连睡觉都得写“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意思是老夫我呀心怀道家真言,睡得那叫一个香甜!道人打更声都为我放轻了!】


    天幕上的章惇看到这首诗,气得牙关紧咬,当即吩咐手下道:“岂能容他如此舒坦!既然他叫‘苏子瞻’,‘瞻’和‘儋’字形相仿,那就贬他到儋州去吧!”


    惠州,一向心态良好四平八稳的苏轼在接到这个消息后罕见地心如死灰。


    儋州,一个比惠州还要恶劣上几倍的地方。隔着一眼望不到头的琼州海峡,不知归期几许,亦不知生死何处,他原本想着白鹤新居建成,能和家人在此度过晚年,却不曾想又要丢下安稳的日子奔波。


    与此同时,弟弟苏辙也被贬到了岭南,能够在出发前见弟弟一眼,苏轼直言这是自己此行前唯一的幸事!


    藤州乡野道间,唯一的一处小食摊子上摆放着几张破旧的桌凳,急匆匆赶来的苏辙一眼就望见了在等待自己的老兄,异乡重逢的激动与喜悦充斥在胸腔,强忍着才没落下泪来。


    “兄长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即便去儋州也无妨!”


    苏辙绞尽脑汁想着怎么安慰兄长,却不曾想苏轼直接摆摆手止住了他的话头,乐呵呵地邀请他尝一尝岭南的乡间小食。


    此处偏僻荒凉,那面饼粗糙无味,苏辙尝了一口便放下了筷子,忍不住皱眉叹气。


    苏轼哈哈大笑:“苏子由,你这就不懂了吧,这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吃法。你在京中吃席自然要细嚼慢咽,但对于这面饼,你就得囫囵吞下!”


    苏辙点点头没反驳,行吧,老兄能抱着这副心态去儋州,他也没什么不放心的了。


    只是苏轼当晚就被打脸了,前段时间痔疮痊愈,他又放开了嘴胡吃海塞,没曾料到临行前他的痔疮又犯了。


    驿馆里,苏轼疼的睡不着,在榻上翻过来躺过去感叹拥有一副健康的身体是多么重要


    苏辙见哥哥这样也无法安心去睡,搬了把椅子坐在榻边不断絮叨:“到了儋州要戒酒,哥你年纪大了,不能再像年轻时一样一遇到酒肉就没个顾忌,酒是辛辣之物,喝的时候图一时的欢畅,现在疼起来遭罪了不是”


    苏轼连连应下,心道别人说苏子由木讷寡言,他看这说起来不是挺滔滔不绝的嘛


    【123:心疼小苏一秒,连哥哥的痔疮都得操心哈哈哈!】


    天幕外的苏轼脸又黑了,看弟弟在一旁张嘴想要说些什么,当即打断:“现在还没犯痔疮,你要是想劝我现在戒酒,想都不要想!”


    被哥哥看出心思的苏辙弱弱闭上了嘴。


    团聚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天幕上,尽管苏家所有人这些日子都在尽力忽视这场离别,苏轼也不得不动身,站在了去往儋州的海岸边。


    听闻儋州没有棺材,人死后草席子一卷就下葬,苏轼专门去买了口空棺材带上,以防自己死后过于凄惨。


    一千多年前的琼州海峡巨浪翻滚,一眼望不到边际,简易的船只漂泊其上,看起来渺小脆弱、不堪一击。


    苏轼看着弟弟和儿子们交代道:“我们苏家不重视扶棺回乡这传统,眉州山高路远,若我死在儋州,千万不要耗费人力物力运我回去。葬在儋州也很好,人生在世本就漂泊,死后哪里不能是归处。”


    此言一出,年幼的儿孙们开始痛哭,弟弟和儿子们也面有哀色。


    “嘿,我以前怎么教你们的,凡事往好处看,万一儋州还是个不错的地方呢?”


    说罢,苏轼不再流连,和亲人们挥了挥手,带上小儿子苏过,一起扶着棺材,踏上了去往儋州的船只。


    浪花拍打着海岸,沙沙的潮水声响彻在天地间。岸上的苏家人望着逐渐渺小成一个点的船只,内心凄楚无法言说。


    这一年是绍圣四年,苏轼和苏辙的此次团聚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最后的重逢。海岸作别后,世间再也没有了属于苏家兄弟的把酒言欢。


    千年万年,夜雨对床,兄弟二人儿时的约定在此处化为了泡影。


    作者有话要说:


    章惇:贬岭南!


    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


    章惇:气死了,贬海南!


    苏轼:嘿嘿,九死南荒吾不恨!


    注:


    1.牛载寒鸦过别村——出自【宋】赵令畤《侯鲭录》


    2.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苏轼《江神子》


    3.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苏轼《纵笔》


    4.苏家海岸送别,参考李一冰先生《苏东坡新传》


    第29章 儋州(一)


    【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在宋朝人眼里是一个有来无回的地方。苏轼和小儿子苏过乘舟越过白浪翻滚的琼州海峡,成为了当年同僚里第一个被贬“出海”的人。】


    天幕上,年逾六十的苏轼精神昂扬,望着眼前与海内颇为不同的风光,期待与失落的情绪交织参半。


    儋州虽偏远,但也有自己的地方官,而凡是科举做官,便很难不听说过苏子瞻的才名,是以在漂泊到儋州无处可居的时候,苏轼和儿子又被当地官员安排到了官舍里。


    但这一次,却并不像在惠州那么顺利。


    朝廷中,章惇决意要让苏家兄弟再无翻身的可能,直接把人搞死,自然是最稳妥的一种法子。


    吸取了把苏轼贬到惠州的教训,章惇此次专门派了自己的爪牙前去儋州监督,势必要让苏轼的一切言行合乎一个“罪臣”的身份。


    罪臣,自然是不能住官舍的。


    负责执行任务的小吏面目狰狞,仿佛从折辱苏轼的过程中获得了别样的满足,当即带人将苏轼的住处进行一通打砸,疾言厉色要让他们滚出这间官舍。


    苏过年轻气盛,气不过官差的作为,眼看着就要上去争论,却被身后的父亲及时拉住了。


    “不住就不住嘛,咱们睡哪儿都行,反正儋州气候暖和,也不至于冻死。”


    苏轼和儿子收拾东西,在一群差役的侧目下从容地离开了官舍。


    “劝你们别打主意去当地人家借宿,章大人吩咐过了,苏家兄弟若借宿当地百姓家,一律按‘侵占民宅’处理。”差役头子扯着嗓子在身后叫嚣道。


    苏轼了然,章惇这次是存心不让他有地方住,不过他们初来乍到,本就没什么熟人,朝廷不杀士大夫,折磨百姓的法子可不少,他们犯不着为了自己的落脚处连累百姓卷入到朝廷的风波里。


    父子俩人挎着包袱,在陌生的村舍间穿梭,最终将目光停留在城南污池侧的一处空地上。


    此污池里蓄积了半丈高的死水,枯木残枝被风裹挟着漂浮在水面,生起了一层厚厚的水华,一眼望去,实在不是什么令人心怡的风景。


    越是不好的、被人看不上的地方,就越是适合如今的父子俩,苏轼找了一处平整的空地将带来的草毡子铺下,欣然决定就在此处露宿。


    儋州白日里炎热潮湿,到了晚间,强劲的海风抵达岸上却又寒冷刺骨,人长久地居住在室外,虽不至于冻死,却要反复接受高温的炙烤和海风的煎熬。


    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苏轼也不忘给老朋友们写诗:


    “且喜天壤间,一席亦吾庐。”为官四十多年了,到今天来看,这天地间还有一块儿让我睡觉的地方我还是很高兴的,即便只有一个席子也能当做我的家。


    “一饱便终日,高眠忘百须。”吃饱了啥都不管了,睡了睡了!


    【123:不愧是你啊老苏,人家刘禹锡当年写《陋室铭》好歹还有个房子】


    【丐帮帮主:是啊,人家杜甫茅屋虽然漏雨但好歹还有个屋顶?】


    天幕外,元老张方平拍案而起:“荒谬!岂能让一介良臣沦落至此!”


    张方平是第一个将苏轼挖掘出来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苏轼是他一路看着成才的,他私下里将苏轼当作自己的半个儿子来欣赏关爱,此刻见到苏轼晚景凄凉,竟落到在一个臭水池子旁边睡觉,内心好似被利刃刺痛。


    偏偏张方平一生清正耿直,儿子却是个怯懦的人,此刻见苏轼为一个外人打抱不平,第一时间考虑的居然是父亲若是冲动为苏家出头会不会连累自己家。抬头看了眼天幕,张家大郎犹豫道:“父亲,我看这苏子瞻自己挺乐在其中的嘛”


    天幕上,夜幕低垂,海风在耳畔呼呼作响,吵得苏轼父子俩人难以入眠。


    “三郎,这才叫以天为被,以地为席,圣人所说的天人合一,不外乎如是。这世上多少人忙于求田问舍,却忽视了圣人教诲和自然风光,不信你看,此处的星星是不是比你以往见到的亮的多。”


    苏过裹紧了身上的棉被,以防海风一个劲往里面钻,也乐呵呵地回道:“确实如此,星河璀璨,仿佛伸手可摘。”


    天幕外的苏洵和张方平一同皱眉,开始陷入深深的忧虑:孩子有时候过于乐观,是不是也不是什么好事?


    海南岛多雨,父子俩在晴日里还能应付,雨天却实在过于狼狈。苏过做儿子的自然不能看着老父亲每天靠精神胜利法露宿荒野,便写信给哥哥们,寻了一笔钱,在这污水池子旁边搭建了一座简易的小房子。


    解决了住宿问题,苏轼便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觅食上来。


    不是他说,儋州的人民也太狂野了吧!他们居然吃老鼠和蝙蝠!


    苏轼到当地人家里做客,看到众人举箸争抢一道看不出原料的肉菜,以为是什么山珍海味,结果当地人告诉他这道菜叫“蜜渍鼠胎”,就是将还没长毛的小老鼠用糖腌制煮熟,而后用酱汁搅拌上桌。


    苏轼伸出去的筷子停在了半空中,随即起身仓促跑到屋外,扶着墙角就是一阵干呕。


    当晚,在写给朋友和弟弟的信中,苏轼委委屈屈地表达了自己白日里受到的冲击:“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这里的海鱼腥味太重,吃起来令人作呕。关键是,这里的人居然吃老鼠!我绝对不会和他们一起吃这种东西的!”


    【九九:家人们,苏东坡此处像不像那个“真香”的来源。】


    【123:楼上什么意思,他不会后面真的吃了吧】


    天幕外正在喝茶的苏轼一口水喷了出来,老天爷啊,他光是看那道菜就犯恶心,自己后面不会真的变成吃老鼠的野人吧!


    天幕上的苏轼一开始意志很坚定,宁肯啃野菜也绝不看那些不知名的肉菜一眼。


    直到两个月后,一场旱灾让儋州城的米价疯狂飙升,苏家父子两人本就紧巴巴的日子一下子更加艰难起来。


    “三郎,你可听说过一种修仙养生的法子叫‘辟谷’。”


    苏过一眼就听懂了自家爹的言外之意,心道您倒也不必找这种借口,那见底的米缸我今天也是看到了的


    苏轼继续唾沫横飞:“这‘辟谷’之法,短期内清心静气,长期内可延年益寿,实乃一大养生妙方。就这么决定了,我们从今往后一天只吃一顿,剩下的日子便静心打坐,潜心修炼这辟谷之法!”


    说完还不忘给弟弟汇报近况:子由,你等着看吧,等我们下次见面,瘦的清冷出尘,你就能看到两个神仙了!


    于是北宋的臣民就看到,天幕上的苏家父子二人煞有其事地盘腿而坐,无视肚子里咕咕作响之音,整天在屋里修习辟谷之法。


    明意叹了口气,有些伤感地补充道;【苏轼此时还在满心期待和弟弟的下一次见面,殊不知他和苏辙已经没有下一次见面了】


    天幕上,在过了一阵子食芋饮水的日子后,无肉不欢的苏轼终于坐不住了,看着当地人欢快吃肉的模样,苏轼拍案道:“人家吃得,为何我就吃不得!”


    捏着鼻子,将第一口老鼠肉送进嘴里,苏轼彻悟了:这玩意儿比猪肉还香!


    于是第二日他兴冲冲地拍响了邻居的们:“老婶子,你能教我到哪儿捉老鼠吗?我这人在庖厨上多有钻研,我煮出来的鼠胎绝对比你们做的好吃!”


    【123:不至于不至于,老苏你不能在这上面卷啊】


    【六六:完蛋了,儋州的老鼠你们有难了,肉阎王对你们下手了】


    北宋,观看天幕的人有不少将脸皱成了苦瓜,苏轼每吃一口,他们就的表情就痛苦一分,待天幕中的苏轼将一盘菜消灭完以后,已经有不少人感觉胃里翻滚,欲一吐为快。


    别贬了!快告诉后世皇帝别让贬这个苏子瞻去海南了,这么好的厨艺留着研究别的肉不行吗?


    天幕上,对老鼠肉下手的苏轼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突然发现,他原本避之不及的生蚝居然这么好吃!


    消灭掉一大筐子生蚝,苏轼吃的满嘴流油,再喝一碗纯正的椰子水,这等享受迫不及待要写信给大儿子分享:生蚝味甚美,千万不要把这个消息告诉朝中的士大夫,我怕他们知道了以后要争着南迁,来和我抢这等美味!


    【123:我怎么突然觉得这么伤感呢,老苏你都快饿死了你是怎么写出这种话的】


    【丐帮帮主:楼上,他倒也不至于饿死,你看他不是正吃着呢嘛】


    【紫水晶:他自己也知道不会有人来儋州这等荒凉地,这话像是在宽慰儿子,又像是在劝解自己。】


    北宋朝堂,被提及到的官员们集体轻哼:苏子瞻,看看你那出息,你以为谁都跟你似的!


    作者有话要说:


    敲黑板,老鼠蝙蝠不能吃的,它们身上有病毒。苏轼这里也是实在没吃的了才去吃的。


    注:1.且喜天壤间,一席亦吾庐。——苏轼《和陶和刘柴桑》


    2.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苏轼《答程儒书》


    第30章 儋州(二)


    【苏轼在儋州,一边吃饱都成问题,一边却能洋洋洒洒写下《老饕赋》,将自己吃饭做饭的心得总结起来,再命儿子抄上好几份传给朋友们,为此感到十分的自得。】


    天幕上,苏过继承了老爹的厨艺,整个下午都在灶台旁捣鼓,考虑到苏轼近来脾胃不佳,他将当地官员送来的山药混合着家里仅有的米蔬煮烂,造了一锅素粥出来。


    苏东坡大喜,因为在他看来,这锅粥虽然清淡无味,但却代表着儿子满满的孝心,当即给这道菜命名为“玉糁羹”,并一口气写了好几首诗文来赞扬:过儿他做饭做出了新意,给我煮了一锅玉糁羹,无论是从颜色还是从香味上来看都是人间一绝,恐怕只有天上的仙宴才能吃上这等好物!


    “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不要拿隋炀帝喜欢吃的金齑脍来和我的玉糁羹相比,我这道东坡玉糁才是天下一绝!


    【123:人家隋炀帝吃的金齑脍是鱼肉,老苏你这道菜可是不见半点荤腥】


    【梦中客:楼上不要点破,老苏已经快半年没吃到肉了】


    天幕外的苏家父子三人都对这一画面感到惊奇,因为这时候的苏轼虽然也旷达豪迈,但绝对不会乐观到这种地步,这种安于贫贱的淡泊之资,实在非一般人所有。


    身后,苏轼的妻子王弗一语点出了关键:“不经历诗案黄州之祸,再经南迁之苦,难成天幕上的苏东坡。”


    天幕上,喝了一大碗玉糁羹的苏轼又有了到处逛悠的力气。


    海南一年四季气候温暖,作物多产,原本应当米粮充足的,但当地从事农业种植的人却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靠捕鱼贸易满足生活,需要米粮时就拿着海鲜去和北方的商贩进行交换。


    但是琼州海峡风浪滔天,往来货船不是每次都能安稳到达的,遇到灾荒年商贩罕致,当地粮价飞升,大多数人就只能饿肚子。


    苏轼生于蜀中,老家毗邻天府之国,自来有耕读传家的传统。来到海南见到当地人多惫懒,有时间睡觉却不愿意从事农桑,爱管老百姓闲事的苏轼就坐不住了。


    “你们为什么不种点地呢?这么多的荒地,土质肥沃,若能得到有效开发,也不至于时常陷入乞讨饿肚子的窘境啊?”


    被问到的老百姓一脸懵:“我们一直靠打渔为生,从我爷爷的爷爷开始就是这样的,我孙子的孙子以后也会是这样啊!”


    苏轼反问道:“可你愿意到了你孙子的孙子那辈儿,还时不时饿肚子吗?若开垦荒地,丰收以后家里常备余粮,再辅以渔猎,你们的生活不是更有保障了吗?”


    当地人被问的说不出话来,想了半天又问道:“可我们平常的淡水都不够饮用的,哪有多余的水来灌溉庄稼呢?”


    苏轼拊掌:“你这就问到人了,我最会打井了!”


    【据苏轼自己记载,他在海南时帮助当地的老百姓凿泉挖井、指导农作物生产,老百姓为了表达感激,将他带人开凿的井命名为“东坡井”。苏轼每次被贬都有一个特点,那便是刚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他总是感叹自己寂寞没朋友,可最后每每住下来他又能在当地交上一群新的好朋友,于是他被贬了大半个中国,吃了一路,交了一路朋友,真正实现了朋友遍天下。】


    天幕中的苏轼没什么读书人的架子,能与村中老翁蚕妇话家常,也能与街上玩闹的孩童搭话玩笑。


    “苏先生,您今日面色红润,可是先前的泻疾好了?”儋州街上,一名梳着双髻的小儿见到苏轼,礼貌地向他问好。他和同伴近日都在苏先生处读书认字,往日儋州也来过读书人,但这位苏先生是他见过最有学问、也是最和蔼可亲的人。


    苏轼拄着拐立在街旁,闻言哈哈大笑:“小孩儿,这可不是什么健康的面色,这是老苏我刚刚喝了酒的酒红面色。”


    “可是刘阿婆家祭社时剩下的酒?”小孩子挠了挠头,苏先生家贫却好酒肉,近来附近街坊谁家祭拜神仙留下酒肉都会主动分他一点。


    苏轼微笑点头,却见原本站在原地的小孩子拔腿就往家中跑,一边跑还一边回头喊:“苏先生稍等,我也有礼物要赠予您。”


    苏轼好奇,一个垂髫小儿能送他什么,他一会儿得留心看看,若是什么贵重东西他是万万不能收的。


    还未想毕,就见那小儿又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双手捧着一个帽子样式的东西来到他面前,开口时面上还挂着一丝小孩子家的羞涩。


    “苏先生,这是我用椰子壳做的‘椰子冠’,我们本地人都戴这种帽子的,希望您不要嫌弃。”


    苏轼高兴地接过,当即戴在了头上:“这么好的帽子,我怎会嫌弃,小孩你随我去我家,我这就给你这椰子冠写首诗!顺带检查你今日写的字!”


    【丐帮帮主:歪一下主题,老苏你不是答应弟弟再也不喝酒了嘛。】


    【123:小孩,你真有福气,这位原先可是皇帝的老师,四舍五入宋哲宗都得喊你一声师弟。】


    天幕上传来明意的补充:【当年在京城时,苏轼自己设计了一种帽子戴,时人仰慕苏子瞻才华,纷纷效仿戴‘子瞻帽’,还扬言说只要戴上了这种帽子便可文章天下第一,苏轼当初听完这种论断后哭笑不得,想必现在捧着这顶椰子壳做的帽子,也是感慨良多。】


    天幕上的苏轼确实有些唏嘘,但更多的是戴上椰子冠窥镜自视,笑镜中的自己滑稽有趣。


    出于感激当地人的热情,苏轼在为乡民做事上更加卖力。


    儋州与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汴京相隔甚远,一道琼州海峡犹如天堑,隔绝了文化的来往交流。在苏轼到来以前,整个海南地区都未曾出过一个举人,更别提能够面见天子的进士。


    苏轼是懂得教育的重要性的,虽然自己被文章所累,已经无心官场,但他鼓励年轻人在充满朝气的年纪走出儋州,以儒家学说报国,看看更远处的山河和黎民。


    苏轼和当地的读书人一起选了一处地方,名为“载酒堂”,每日里在此传道受业,原本用来喝酒的地方,在不知不觉中满是书卷清香。


    【苏轼在儋州三年,据史料记载,就是在这间小小的书堂里,苏轼培养出了儋州的第一位举人,在苏轼离开儋州九年以后,他曾经的学生符确成为了儋州第一位进士。】


    听到此处,整个北宋的百姓都沸腾了:原来苏轼教书这么有本事,那可是进士啊!多少人穷尽一生,苦读几十年也不过止步于举人,他略加点拨就能培养一个进士出来,不行,他们得想想办法,怎么让苏轼以后被贬到自己家乡来!只要苏子瞻愿意收自己儿子当学生,让他们做什么都行!


    当天幕外的百姓们各怀心思时,天幕上的北宋朝局却正在悄然变动。


    【我们先前说宋哲宗上位以后把元祐旧臣一股脑地贬出朝局中心,重用章惇等人把持朝政,并且废掉了高太后为他选的皇后孟氏,此处,主播为孟氏感到庆幸,正是因为被废,孟皇后才不至于在靖康之难中被金人掳走,像其他皇室宗女一样受尽屈辱。也正是因为在那场灾难中得以幸存,孟皇后此后才能两度垂帘听政,让混乱的朝局归于稳定。】


    正在听天幕的赵匡胤尽管觉得自己已经被刺激习惯了,在听到这个消息后还是差点一口气上不来驾鹤西去。


    皇室宗女,被异族掳走?这屈辱程度放在整个史书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啊!


    不行,他绝不会任由这种事发生!这皇位,赵光义这辈子想都不要想了!


    另一时空下,宋仁宗彻底慌了神,看向群臣百官焦急问道:“诸位爱卿,这可如何是好啊!这金人究竟是何方蛮族,怎样才能阻止他们掳走我皇室子孙?”


    群臣的慌乱并不比皇帝轻,皇家子弟都能被掳走,想必是整个汴京城都被攻下了,吸了口气,有不怕死的出来谏言:“为今之计,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大宋亡在哪位君主手上。”


    另一臣子出来反驳道:“此言差矣,你没听那天幕说,大宋没有亡嘛,此后还有个南宋,向来也不是没有喘息的余地。”


    宋仁宗:不是吧,都这种时候了,你们还吵?


    【宋哲宗虽然任用章惇迫害元祐旧臣,但他在位期间恢复了王安石的一系列举措,还多次出兵讨伐西夏,逼得西夏无奈求和,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哲宗是要比宋朝其他皇帝有血性的,只是可惜他英年早逝,只活了二十三岁便撒手人寰,且他的皇子早夭,以至于哲宗临死时也没有留下能继位的后代。】


    【123:呵呵,所以那位遛鸟的要上来当皇帝了。】


    【六六:雪乡二圣之一已经准备好了,这就给北宋的灭亡添一把猛火!】


    作者有话要说:


    1.苏轼在海南的教育成果参考《儋县志》《东坡先生外集》


图片    请收藏【MOXIEXS.COM】WWW.MOXIEXS.COM 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