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当然有不屈的臣子!】


    【潼关失守的消息传来,朝臣相顾垂泪,但没有一个人说放弃长安。这时,大诗人高适站了出来,哥舒翰战败后他逃回了长安,这位写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文人说:用宫廷储存的钱粮,招募长安儿郎,抵挡叛军,死守长安,‘未为晚’!】


    “高适!”杜甫听见好友的名字顿时眼前一亮,心里为好友的坚贞高兴。


    【后世推测,高适的方案完全具有可行性,长安完全有守住的希望。当时占领潼关的叛军跟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打过之后,只有两三万人;山东战场上,有郭子仪、李光弼、颜真卿、颜杲卿、张巡等人死守死战,屡次击退叛军;安禄山的军队看似强大,但有致命的缺陷——战线过长,必须速战速决,不能久拖;西北的军队正火速赶来勤王;关中地区能招募数十万人,只要勤加训练,他们也能挡住叛军,毕竟,唐军的英勇威震中亚!】


    【更具有说服力的是,李亨就是凭借西北军队和临时招募的军队收复了长安,最大范围内平定了叛乱。】


    【但是,死守长安意味着李隆基有‘君王死社稷’的风险,他惜命。所以从决心来说,这位盛世之君,甚至连明朝的亡国之君朱由检都不如!朱由检好歹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与大明共存亡!】


    【最后李隆基听从了杨国忠的建议,‘幸蜀’,蜀地剑南,是杨国忠的势力范围。】


    朱元璋没有想到吃瓜吃到了自己家,大明竟然没有千秋万代!“老大,你的子孙真不争气,拿来跟李隆基比!”但想到天音的夸赞,朱元璋即使因为大明会亡而悲伤,但并不哀痛!至少是个有骨气的!


    马皇后温和地说:“汉唐那样的盛世尚且灭亡,大明怎么会千秋万代呢?”


    朱元璋当然知道朝代会灭亡,但他总私心觉得自己的大明是不一样的。


    朱标总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可一时间又想不起来哪里不对劲。


    【而且,没有人能承担得起丢失长安的风险。】


    【长安,它不仅仅是大唐的都城,而是一种象征,是华夏人永远的精神象征。它代表了强汉,它代表了盛唐,它代表了在那个时空,华夏人站立在世界之巅,傲视苍穹。】


    【可以说,盛世的另一个名字就叫做长安!】


    【长安在华夏古代世界最后的辉煌定格在了天宝十五载六月十三,定格在了李隆基丢弃长安的这一天,从这一天开始,长安再也不是世界之都,再也不是任何一个盛世的主角。它被写进史书中,淹没在了浩瀚的岁月中,埋藏在华夏人的内心中,在此后一千两百年的时光里,还有多少人念着‘长安!’‘长安!’】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华夏人再也回不到他们的长安了。】


    李隆基看着天幕上仓皇逃离长安的自己,终于抱头哭了出来,为此时见证盛世堙灭的李隆基,为此时正在导致乱世的唐玄宗。他逐渐承认天幕对自己的评价“千古昏君,昏君中独一档的存在”。


    他站起身来,看向身边粉腮含泪的贵妃,看向殿下隐忍的太子,看向慌乱的杨国忠,看向长生殿垂泪的朝臣,眺望长安万家灯火,看向尚在安乐中的大唐百姓。


    他是铸就了开元盛世的君王啊!为什么会弄成这样!


    “圣人……”李隆基拦下了高力士的宽慰,此时的他内心无比清醒,回想起从唐隆政变,到继位登基,再到荒淫享乐,他所见的所作的,一幕一幕都浮现在眼前。


    “朕,有罪,有负祖先,有负百姓,有负大唐……”


    【李隆基或许知道自己的举动有多无耻,或许他对长安的百姓还有一丝愧疚。当‘幸蜀’的队伍离开时,杨国忠建议烧毁左藏库,不能给叛军留下一枚铜钱,一匹锦缎,李隆基拒绝了,他说‘不如把钱财留给叛军,这样他们就不会大肆劫掠百姓,百姓也能少些哭’;队伍通过渭河的便桥后,杨国忠下令烧毁便桥,放置叛军追过来,李隆基依然阻止了,他说‘朝臣百姓要通过这座桥逃命,给他们留一条生路吧’】


    【一路上的官员百姓都逃得差不多了,一行人饥肠辘辘,老百姓恨透了李隆基,但还是把仅有的饭食呈献给君王。平素高高在上的李唐皇子皇孙争先恐后吃着这些粗粝食物,最后仅仅吃了半饱。一个名叫郭从谨的老人哭着问李隆基‘安禄山有反叛之心,但陛下你总是视若无睹,斥责杀死忠臣。我记得在宋景当宰相的时候,官员敢于直言进谏,可现在这些官员只知道迎合陛下,阿谀奉承!’】


    李世民愤恨地看着天幕上的李隆基,他多想上去问问他,既然你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清楚,为什么还要遗弃百姓!为什么要遗弃长安!


    能打仗的将军被你杀了,朝臣的良言你视若无睹,最后荒唐至此!


    同时李世民、长孙无忌两人对望一眼,李隆基带着一行人,粮草辎重全都没有,怕是不会顺利到达成都。或许,李亨弑父杀君,自立为皇也不少不可以!而且成功的可能性极大!


    不知道还有什么惊悚的事,都来吧,他受得了!


    跟李世民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武德年间的百姓,好好的盛世,就这么毁了,他们又要过上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你李隆基贵为天子,高高在上,看不到民间疾苦,也不听臣子的谏言,他们看着就要过上好日子了,结果又没了!


    李隆基收起了哭声,他开始思考自己是哪里出了问题,同时看向天幕,他察觉这样一行人,没吃没喝,还是在六月,要出大问题!


    这又导致了怎样严重的后果!


    【时值六月,天气炎热,一路上缺衣少食,就连李隆基本人都饱一顿饿一顿,不知前路如何,后有追兵,在饥饿与疲惫中,理所当然发生了兵变。】


    【跟随李隆基的禁军要求诛杀奸相杨国忠,甚至没有跟李隆基禀报,杨国忠被乱军砍死,头颅呈给了李隆基。‘国忠走自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


    【同时被杀的还有韩国夫人和杨国忠长子,左相韦见素差点被士兵失手打死,还有二十个吐蕃使者。今后吐蕃以此为借口不断侵扰大唐,而大唐无还手之力。若不是安西军耗死了吐蕃十万大军,加之吐蕃国内危机重重,吐蕃还不会死在大唐前头。】


    【李隆基得知杨国忠已死,迅速丢下这枚弃子,拄着拐杖安慰士兵,说自己这些年都被杨国忠蒙蔽了,现在已经醒悟过来,本来到了剑南就处死杨国忠,但没想到将士们提前帮我实现了这个愿望。】


    【一番话很是感人,但并没有达到李隆基的预想效果,禁军还有要求。】


    【他们请求皇帝处死杨贵妃。】


    【禁军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贵妃不死,‘贼本尚在’】


    自己就这么死了,没有东山再起?


    杨国忠看到被乱刀砍死,还被剁碎割头的未来自己,不禁打了个寒颤。自己好歹是大唐宰相,竟然这样的死法,没有全尸,如此不体面!


    他回想这些年来自己的所作所为,哪一件不是按照圣人的旨意做的?圣人大肆封赏宗室朝臣,国库里早没钱了,是自己,帮着圣人敛财,让各地把粮食卖掉,换成布帛送进长安,供圣人挥霍。


    怎么自己成了奸相,他就是被蒙蔽?没有圣人的意思,他敢做吗?自己凭什么要当替罪羊!


    杨玉环想过自己要被史官唾骂,身为儿媳,服侍公公,但她真的没有想过自己是这样的死法!天音说将士请求缢杀自己,尽管没有说圣人会不会同意,但依照她对圣人的了解,杀掉一个女人换取将士的安心,何乐而不为?


    她听说书人讲,古代的亡国之君身边都有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正因为有了这个美人,君王才疏于政事,变得荒淫无度,以前她还觉得好笑,她觉得这种事在当今圣人身上绝不会发生,因为这位薄情的君主不允许任何女性涉及政务。所以自己应该会寿终正寝,再不济等容颜不再,也会是静静死在深宫,她从未想过自己会死在兵变中!


    “贵妃……”李隆基望着杨玉环娇艳的面容,口里安抚的话怎么也说不出来,无论是在四年后还是现在,女人只是玩物罢了,日子久了,也是一个有些感情的玩物。在马嵬驿拿着情况下,即使不舍,他也会同意。


    “圣人的苦衷,妾都明白。”杨玉环白嫩的柔夷轻轻握住李隆基的手,她忍住恐惧和厌恶,柔声说道:“圣人对妾恩重如山,若是能为圣人尽忠,那是妾的荣幸。”


    在杨玉环的轻言细语下,李隆基心里的愧疚越来越重,但这一份愧疚比起他的命来,太轻了。他抚摸着杨玉环的面颊,刚才打了她一掌,在她娇嫩的皮肤上留下了一片红痕。


    情意绵绵下,尽是腐朽糜烂的真心。


    【在李隆基的帝王本纪上,史学家用了一大段话来解释李隆基为何在执政后期会变成一个昏君。或许是历来华夏为君王摆脱责任的惯例,他们说李隆基最后变成昏君,导致安史之乱,都是因为杨玉环。】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他们说‘女子之祸’‘败以女子’】


    【真是荒谬可笑啊。】


图片    请收藏魔.蝎.小.说.网 WWW.MOXIE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