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蝎小说 > 古代言情 > 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 100-110
    第101章 后续加第八位皇帝


    天幕将马致远的诗以及秦观的诗都放了出来。秦观曾经写过,"斜阳处,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晁补之盛赞不已,称之为:  "天生的好诗,即使不识字的人也能体会到其中的诗意!"


    事实上,这首诗的元素跟隋炀帝的重合程度高达75%以上。


    秦观的好友苏轼,忍不住笑出了声,笑得那叫牙不见眼:“唐代诗僧说诗有三偷:最下偷语、其次偷意、最上偷势。这马致远偷了势。你恰恰做了最下。"


    秦观梗着脖子说:"能偷就是一种本事,多少人想偷还偷不成呢。"


    苏轼:  "你这偷得有点明显。倘若那隋炀帝还活着,一定要找你理论。"


    秦观:  “那倒不至于,他哪里会在意这点小事,即使在意,也要去找唐太宗啊。人家不仅偷了他的诗,还偷了他的国呢!"


    紧接着,天幕便说  【隋炀帝曾经给朝中重臣杨素写过一封信,其中提到了一句诗:  “疾风知劲草,世乱有诚臣。"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也给大臣写了: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隋炀帝要是打著作权官司的话,被告席或许会再加一员重量级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轻咳两声,掩饰自己被点名的尴尬。


    还不等他说话,武将秦琼性格很直,立刻替他说话:“未来居然有狗屁倒灶的著作权,未免有点离谱。这不是抄袭,这是致敬!"


    其他文武百官心中也赞同。古代没有什么著作权,洗稿不能算洗稿,抄袭不能算抄袭,只能说是化用。他们不觉得有什么,反而引以为荣。


    写诗要从模仿做起!


    他话锋一转,好奇地问:  "对了,陛下,你怎么连他给写给杨素的信也要看?臣怎么从来没看过呢?"


    唐太宗李世民正色说道: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天下最了解某个人的人,往往是死对头。


    【文艺青年杨广总共留下了四十七首诗。他在诗歌上的主要成就是创作新声,拓宽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诗歌的格律化。


    他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唐诗拉开了序幕。】*


    【他自己很骄傲,曾经跟大臣说:  “我的文采


    很好,特别会写诗,能做一个诗中天子。”可惜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非要去当皇上,活生生把自己给耽误了。618年,大臣发动兵变,隋炀帝被缢而亡,享年四十八岁。】


    隋炀帝位面。


    天幕的话犹如惊雷作响,炸得众人脑袋嗡嗡。


    天幕播放到现在,朝臣都掌握了公元纪年法,618年?那不就是今年吗?隋炀帝胸膛剧烈起伏,鹰视狼顾,扫视面前的大臣。


    到底是谁发动了兵变?!


    这一瞬间,他有些失去力气,重重地坐在椅子上,神游天外。


    他想起了父母,双目赤红,心中暗道:  “父皇,母后,你们是不是后悔让我登基了?觉得如果当初选择大哥会不会不一样?你们想多了,大哥就是个废物。"


    大哥做得只会比他差。只要他在,大哥就永远翻不了身!


    古青青说起了杂谈:【2013年,江苏省扬州市一个开发商正在建商场,工地突然挖到了东西。消息上报上去,考古学家来到现场,发现这疑似是隋炀帝和萧皇后的坟墓。


    问题来了,隋朝首都是长安,怎么这两位葬在江苏扬州?


    其实隋炀帝死后,他老婆草草将他下葬,然后不得不赶紧逃亡。唐高祖给他迁过坟。唐太宗又将隋炀帝夫妻二人的坟迁到江都,也就是今天的扬州。


    隋炀帝很喜欢扬州,经常过去玩。能葬在这里,想必挺高兴。


    唐高祖和唐太宗还蛮厚道,虽然抢了人家的江山,但是没有苛待人家的身后事。毕竟也是亲戚。


    隋炀帝夫妇二人还是以帝后的礼仪下葬。


    有意思的是,这个挖到隋炀帝陵墓的开发商叫杨勇。


    杨勇是杨广的哥哥,也是曾经的太子。他斗不过弟弟,被废了太子之位,过得非常憋屈。


    隋炀帝熬死父亲上位之后,矫诏赐死了杨勇。


    弟弟要了哥哥的命,同名之人挖了弟弟的坟,真是“兄友弟恭”。连专家都表示难以置信。】


    弹幕: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哈哈哈哈哈哈太子报仇,千年不晚。)


    天幕此话一出,很多人都傻了。


    唐太宗李世民愣了愣,思绪飘远,喃喃低语:“杨姓和张姓、王姓相比,算不上大姓,更何况还同名……真是报应。"


    概率这么小的事件居然发生。这里面说没点玄学,他都不敢信。现代人更倾向于巧合,比较迷信的古代人


    更倾向于是因果报应。他正为隋炀帝的遭遇而感到唏嘘,突然间灵光乍现。


    隋炀帝是老二,他也是老二啊。他的皇位也是从李建成手里抢来的。不会吧,不会吧,他的昭陵未来不会也要被李建成给挖开吧?不行,他得将昭陵修得更加稳固些。


    秦朝,扶苏沉默。隋朝和秦朝一样二世而亡,杨广还矫诏赐死了兄弟。听起来怎么这么耳熟……


    这不是胡亥干的事情吗?这杨广不会真是胡亥转世吧.……


    隋炀帝本人更是晴天霹雳,五脏肺腑都震动不已,面色黑得能滴出墨,连呼晦气。“天下人都负朕!”


    李渊,李世民,这两个亲戚要抢走他的皇位。连死去的大哥都要狠狠恶心他一把。举目四望,竟无可信之人。


    天幕说起了结语:  【自古以来,影帝隋炀帝热度很高,争议也很大。


    有人讲他是昏君,有人说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期视频不提他的文治武功,只提他的诗歌。


    在文学方面,他是位大诗人。


    今天的视频就到这里结束了,大家再见。】紧接着,天幕消散,天音消失。下一段视频还是在十天后播放。


    大隋的天空碧蓝如洗,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但所有人都知道,天幕来过,而且一切不一样了。李世民崭露头角,其他十八路反王跃跃欲试,民间风起云涌。


    庙堂也处于低气压之中。


    隋炀帝听完天幕的剧透之后,便非常警惕和恼火,亲手写下诏书,要派宇文化及等人锄奸。他可不想死于身边人之手!


    他的亲信宇文化及掌控宫中禁军,能力还非常高,把任务交给他没错。


    写完之后,他放下笔,揽镜自照,顾影自怜。镜子中的他俊美英武,风流倜傥。他幽幽地自言自语:"朕这么好的一颗头颅,谁会来砍呢?是李渊父子,还是谁呢?"


    “臣来为陛下效劳!”


    声如洪钟,掷地有声。


    紧接着,杂乱的脚步声便和交响乐一样响起,越来越近。隋炀帝抬头一看,居然是宇文化及带着禁


    军进来了。


    还没等宇文化及说话,隋炀帝便明白了是什么情况。没有诏令,禁军不可随意行动。电光石火之间,隋炀帝脑海中冒出一个近乎荒谬的答案:  "原来是你。"


    他最信任的宇文化及就是历史上发动宫变的人!


    宇文化及心想,你要派我去打李世民,这可不好打,失败后说不定还要被你砍头。还不如早早起事呢。


    天幕没有说宫变大臣的名字,但不重要,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他没有过多解释:  "请陛下赴死。"


    他话音落下,御林军统领马文举提刀向隋炀帝走去。隋炀帝咬牙切齿:"朕何罪至此?"


    马文举挺直腰杆,满脸正气,早早备好了腹稿:  “陛下违弃宗庙,巡游不息,外勤征讨,内极奢淫,使丁壮尽于矢刃,女弱填于沟壑,四民丧业,盗贼蜂起;专任佞谀,饰非拒谏;何谓无罪!"大


    隋炀帝冷哼:  "你这说的都是百姓。朕确实有负于百姓,但你们跟着朕,都享尽了荣华富贵,朕哪点儿对不起你们?莫要拿着百姓的旗号来粉饰自己的违逆行为!"


    他的话撕下了叛军的虚伪面具。隋炀帝搜刮民脂民膏,他们也有享受,他们是最没有立场来造反的。


    马文举辩不过他,也懒得辩。这位是天幕都承认的大诗人,嘴上功夫厉害,他不想白费力气。


    他生怕夜长梦多,直接拔出了剑。剑身寒光熠熠,一看就是削铁如泥的好剑。


    隋炀帝冷眼看着他们,自知没有活路,出声说道:  "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锋刃!"宇文化及顿了顿,派人送来白绫。


    不久后,房玄龄收到消息,禀报李世民:  “帝于前日崩了。”十八岁的李世民感慨了一阵,便重新安排军务。一个时代落幕了,而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天幕播放的那一天,曹操像小学生期待电视节目一样,早早等着了。已经盘点完隋炀帝了,是不是该到他大汉了?他若有所思:  "高祖文采不差,孝武帝也还行。不知道他们俩谁上榜?"


    曹丕觉得可惜,意有所指:  "您才学远远超过他们,却因为不是帝王之身,而不能上榜,真是遗憾。"


    他的父亲


    到底什么时候造反啊?他表示很急。


    曹操瞪了他一眼:  “不许胡说,乃翁平生最大的志向就是当在世周公。乃翁警告你,在外面可不能这么说,传出去要引起大乱子,多少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曹丕等人表面应是,心中不以为然。父亲到底在装什么?周公会挟天子以令诸侯吗?父亲怎么还越演越入戏了,真是无言以对。


    没过多久,天幕准时播放。


    第102章 刘邦:什么?他的祖先是阉人?


    曹操没有想过自己也会上榜,或者说不太愿意去想。一会猜刘邦上榜,一会猜汉武帝上榜,就是不去猜自己。


    他想当皇帝吗?他扪心自问,也不是不想……司马懿倒是建议他称帝,但他没这个条件。


    他曾经多次公开宣言,自己绝无二心,如果称帝,那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而且,他要是称帝,他敢保证刘备孙权等人也会紧跟其后。刘备打着汉室宗亲的旗号,自然更得民心。


    他年纪也大了,没几年好活了,当皇帝又能当几年?如今,没有天时地利,也没有人和,他才隐忍不发。然而紧接着天幕说道:【第八位皇帝,就是魏武帝曹操!】


    曹操:"????"


    曹家人:"!!!"


    刘备等蜀汉阵营的人:"!!!"天幕说的话,在三国掀起了惊天巨浪。


    曹操坐不住,腾的一下站起身来,焦急地反复踱步:“这是诽谤我啊,诽谤啊,怎么空口白牙,污人清白。"


    “我不可能篡位的,绝对是你们这些不孝子干的丑事。是你们把这帝号加在我身上了!”


    他可是在世周公,大汉忠臣,绝无半点不臣之心!


    他内心和那宋太……祖一样,发出灵魂质问:这黄袍怎么披在他身上了?下次可不许了。他虎视眈眈地看向曹丕和曹植等人,一时间也不知道是哪个儿子干的好事。


    曹操文采斐然,崇尚诗词歌赋,家庭氛围充满文艺气息。俗话说,上行下效,儿孙们也很注重诗词。


    其中曹植文采最好,所以很得曹操宠爱。曹丕文采差点,但比较会来事儿,所以也算得宠爱。两者不分伯仲。


    还没等曹丕和曹植说话,年幼的曹冲作势欲哭:“阿父,你叫这么大声做什么,吓到我了!”曹冲是老来子,特别聪明,深得他的宠爱。


    曹操一听,立刻收起怒气,抱起他,哄道:“莫哭,是阿父不对。”


    曹操面上非常暴躁,其实雷声大、雨点小。


    曹冲妙语连珠,很快把曹操哄好了。


    曹操心想,曹冲深得他意,说不定是曹冲称帝了,然后追封他这个老父亲为魏武帝。唉,拿儿子怎么办呢?只能原谅他了。


    他抱着曹冲,转


    而看向远方,唇角微不可察地上扬。刘备孙权这些竖子,他儿孙篡的位,跟他有什么关系?


    蜀汉阵营也炸了。天幕说的话狠狠践踏了他们的理想。


    张飞怒发冲冠,咬牙切齿:“曹贼曾经发誓效忠汉室,又怎会冒出一个魏武帝来,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曹阿瞒,我与你不共戴天!"


    他话音落下,便要冲出营帐,找那曹操报仇。还是关羽将他拦了下来。向来运筹帷幄的诸葛亮突然摇不动羽扇了,手变得僵硬,陷入沉默。"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个所有人的理想居然只是一场梦。


    大汉的皇帝们听过天幕说的朝代歌,知道汉朝之后是魏朝,如今便高兴不起来了。汉高祖刘邦一方面觉得改朝换代是正常的,一方面又免不了因为自家公司破产而烦恼。他打天下那么难,转眼间,那么大一个国,就这么没了!他冲着文武百官抱怨:"你们搞快点把这个曹操的祖先给朕找到。乃翁要狠狠阉了他。"


    文武百官:“……”臭流氓!


    这时,刘邦像是想到什么,扭头看着自己的好兄弟:"等等,他姓曹,不会是你的后代吧?"


    曹参吓得一哆嗦,立马反驳:“陛下,曹姓是火神祝融的后裔,数量并不少。”


    曹参没有汉初开国三大功臣张良、韩信和萧何出名,但功劳并不亚于他们。


    他是刘邦第一批老员工,特别会打仗,立下了赫赫功劳。


    而且他并不偏科,武能打仗,文能治国,在天下安定下来之后,顺利从武将转型成了文官。未来,萧何死后,推荐曹参成为相国。刘邦死后,也向吕后推荐曹参成为相国。


    在刘邦对功臣的大屠杀中,他全身而退,还一直立足于权力中心,仿佛立于不败之地。


    韩信看了都要流下羡慕的泪水。


    刘邦移开眼神:“最好如此。”


    曹参闻言松了口气,发自内心地希望曹操不是他的后代。要不然天幕一爆料,他岂不是要原地升天?


    谁能想到他有可能被几百年后的子孙坑!事实上,曹操真是他的后代,虽然没有血缘。


    就在刘邦畅想阉人场面的时候,天幕说道。


    【东汉宦官势力特别大,很多穷苦百姓都把孩子给切了送到宫里去,图


    一个富贵。曹操的祖父是个宦官,他在宫中卷到了高位。


    他做到了太尉,类似于国防部长。


    他的祖父很发愁,人的欲望不断膨胀,以前觉得混口饭吃就不错了,现在有钱了,有权了,他就想要更多了。


    身为宦官,他想要个儿子。


    东汉有个皇帝颁布了一条圣旨,宦官无后怎么办?他来帮忙,允许宦官收养子,继承宦官的爵位。


    这道圣旨,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强化了宦官的势力。


    这种行为简直蠢到爆。但看事物要辩证来看,很可能在那个时候,宦官的势力已经膨胀到皇帝不得不让步。


    曹操的祖父赶上好时候,收养了养子,这个养子给他生了个好孙子,叫做曹操。】


    汉高祖刘邦倒吸了一口凉气,感觉□□一凉,喃喃自语:“看来不用朕忙活了。”他还想阉了


    曹操的祖先呢,结果曹操的祖先本来就是个阉人!


    难道还能无中生蛋让他阉?


    他转念一想,不对呀,他可以对曹操的真正祖先下手。但天幕连一点消息都没透露,曹操的祖先可能都不姓曹。找到他的概率,犹如大海捞针。


    刘邦倍觉可惜,不停叹息。


    萧何说道:“陛下,不要关注这些杂事儿了,您曾经说过,秦朝没有逃过来自赵高的阉宦之乱,汉朝就不应该走向这条道路,可是您也看到了,终是事与愿违。理应推行相应的法度,限制宦官的势力。"


    萧何作为文官集团的代表,自然不愿意看到宦官势力膨胀。


    刘邦面色有些差:“行了,知道了。”曾经取笑秦始皇,现在小丑居然是他自己。


    天幕:【曹操出生于富贵的家庭,本质上是官三代。他自幼饱览群书,既搞文艺,也研究兵法。


    有个大文人很欣赏他,给了他一句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到了成年,他的父亲给他铺路,让他进公安系统,管理洛阳。


    曹操怀揣拳拳报国之情,兴致勃勃地上任了。


    洛阳权贵遍地走,经常犯事。普通人都劝曹操不要管这么多,但曹操非要硬刚。曹操设置五色大棒。谁敢犯事就把谁打死。


    这个时候,他是很希望大汉越变越好的。


    权贵以为他开玩笑,结果真被打死了。这下可犯了众怒,他被贬成了芝麻小官。


    好在,曹操的好爸爸又给他疏通关系,他直接进了中央,来到了汉灵帝面前。


    他感觉这朝堂太污秽了,奸臣太多了,于是劝汉灵帝好好整顿朝堂。


    汉灵帝表示你说的很好,但我不听,最后没有采纳。


    曹操反而惹了一身骚,渐渐地,他开始沉默寡言,不再上书。连皇上都不管,他这个小官讲了有什么用呢?


    恰逢这时,著名的黄巾起义爆发,朝廷征派各路人马去平定叛乱。曹操心想,公安不好当,中央也没意思,那就当兵吧。


    他和其他将领大破黄巾,斩首数万,被封为山东省省长。在位期间,他下了狠手,惩治权贵,当地政通人和。


    后来朝廷要把他招回来,他觉得进中央还是要继续被排挤,实在没什么意思,于是拒绝了朝廷,回到老家啃老。


    这四年里,他要么读书,要么打猎,潜心修炼。


    他父亲觉得这样不行,于是又给他疏通关系,让他来到中央当顾问。富贵人家的选择就是多。曹操这个时候,还是希望大汉越来越好,黄巾起义能早点儿被平定。


    但时间已经来到了乱世,黄巾起义之后,只会有更多的起义。各地枭雄都被勾动了心思,蠢蠢欲动,希望颠覆这个大汉。


    董卓进京、十八路诸侯讨董、官渡之战、三分天下……


    一部曹操传,半部三国史。这些标志性事件,他几乎都参加了。


    他自诩大汉的保护神,到处讨伐反贼。


    渐渐地,他回头一看,自己居然成了势力最大的反贼。】


    曹操的一生有些黑色幽默,令人感慨不已。说他是反贼,他又不是纯粹的反贼。说他忠诚,他又不算忠诚。


    纵观华夏历史,这样性格多面且复杂的帝王是很少有的。


    汉高祖刘邦本来想骂曹操,现在也有些唏嘘,叼着草根,回忆起了从前。


    “这个给他下断语的人是不是老神仙啊?他的前半生确实是治世能臣。五色大棒好啊,那些权贵是该狠狠打一打。"


    "想当年,朕也是这样嫉恶如仇的少年郎啊。"


    汉高祖刘邦隐隐从


    曹操身上看到了游侠的气质,顿时有些惺惺相惜。


    快意恩仇,不惧权贵,肆意洒脱。这样的人怎么偏偏是大汉的反贼呢!


    刘备被迫看着曹操的发家史,不免有些酸了。


    他没有一个好爹,只能编草鞋为生。不像曹操,刚入社会就能去首都当大官。人和人的差别怎么这么大。


    倘若他是……算了,他可不想当阉人的后代,汉室宗亲的身份还是挺好的。


    府邸中,司马懿心脏扑通扑通地跳,眼睛放光。


    曹操执掌大权,控制汉室。他求贤若渴,多次要司马懿当官。


    他明哲保身,多次婉拒,最后曹操强取豪夺,逼他当官。


    司马懿这才认了,渐渐博得了曹操的信任。


    他心想:“我曾劝他称帝,他不愿。事实证明,帝位终究是他的。我担心他被倾覆,所以没有付出全力为他谋取天下,现在来看,是我肤浅了,应该把宝全押在他身上。"


    他放下酒樽,整理仪容。


    妻子好奇地问:"你要去哪?不看天幕了?"


    司马懿:“我要去丞相府。”既然曹操是最后的胜者,他自然得下更多力气,不能骑驴找马了。


    妻子还在兴致勃勃望天幕:“对了,天幕之前老是把魏朝和晋朝连在一起说,晋朝又是谁建立的?"


    没来由地,司马懿心中一跳。他其实看不上曹操,挺期待能够弄死这个反贼。


    "这么遥远的事情,谁说的清楚。等天幕说不就知道了。"


    他摇摇头,将纷乱的思绪甩走,应该不会是他,他担心个什么劲?


    第103章 刘备:“云长啊,千万别去东吴!”


    【刘备有文学作品吗?几乎没有。


    孙权有文学作品吗?几乎也没有。


    而曹操一边忙着打天下,一边也没忘了写诗,一写就把自己写进了初高中教材。


    这三个人中,曹操明明是个反贼,却和汉高祖最相似。文能治国,武能打天下,还能写点诗。】


    曹操出名的几首诗,在三国传唱度挺高,刘备也是听过的。


    刘备怔了怔,默默咀嚼着天幕提到的诗句,心中暗道:“打天下,我不如曹贼,连写诗都不如。最近还髀肉横生,只能看着时光流逝,身体老迈,唉。"


    他收回思绪,转而问诸葛亮:“高祖起于微末,却能吟诗作赋,我不如曹操像他。你说我是不是也该写点?"


    他的思维往奇怪的道路上策马狂奔。吟诗作赋仿佛是英雄的标志,多写点诗,是不是更能得上天青睐?


    诸葛亮:"……"


    诸葛亮知道主公这段时间心情不好,便顺着他的心意来:"如果是为了陶冶情操,未尝不可。"


    【曹操的三首代表作都上了教科书。第一首是《短歌行》。】天幕放出了《短歌行》。


    “跟高祖相似?那文采……”也不怎么样嘛。


    汉武帝刘彻饱受良好教育,也会写诗,说句不孝顺的,他没觉得刘邦的文采有多好。


    他也不喜欢大汉的反贼,捏着鼻子看他的诗文,看着看着,紧皱眉头微微松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汉武帝刘彻以为自己会看到第二首《大风歌》。结果曹操写得比他想的好多了,堪称刘邦plus版本。


    《短歌行》和《大风歌》一样,为政治抒情诗,都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论华丽程度,后者远不及前者。


    读来仿佛有一股气,顺着五脏肺腑蔓延至四周,堪称荡气回肠。


    他若有所思:"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是在求才吗?倒是挺特别的。求个才都要写首诗,看来这三国人才竞争还挺激烈的。"


    汉武帝刘彻继续往下看,好心情顿时消散一空。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蘸,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汉武帝刘彻哑然失笑:“就这也好意思自称周公啊?周公要是知道了,估计能给气活过来。”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死前把年幼的儿子,托付给周公。人人都觉得周公会取而代之,但周公非常忠诚。他把侄子拉扯大之后,便果断地交换了权利。


    可以说,周公是周朝、秦朝和汉朝的臣子楷模。周公深感风评被害。


    汉朝的皇帝多数不喜欢曹操,王莽则是笑出了声。"这曹操真是胆大包天!"同时深得他意!


    他笑完之后,收回思绪。这个时候,他已经取汉朝而代之,建立新朝。看来汉朝终是复辟了,不然也不会有曹操的存在。


    他想到这段时间崭露头角的刘秀,心中暗骂,该死的汉室宗亲!


    【曹操的文格和人格是有矛盾的。


    曹操这首诗就是表达:“缺人!速来!”


    他在诗里很惜才,现实中却存在杀才的情况。阻碍他的人,都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命够不够厚。


    他的其他代表《观沧海》《龟虽寿》,大意是:“我还没有帮助汉室平定天下,怎么这么快就要死了,我要向天再借五百年!"


    在诗中非常忠诚,但现实中常怀二心。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曹操本来脸上是含笑的,他被无数人痛骂不忠,那祢衡还当着他面裸.体,他都能一笑置之。谁说他不忠诚?


    没有他的重压,天下早就纷乱不堪了!他起码还好吃好喝供着刘协小儿,他理应感谢他才对。


    可是现在,他面色骤然僵住,默默品味这句话:“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他大笑起来,痛饮杜康:“说得对呀。”


    他倒是没有反省自己,而是想到了荀彧。荀令君,你在地下可曾听见了?你对我不忠诚啊!


    【除此之外,曹操的文格和人格还有第三个矛盾。


    《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


    一,念之断人肠。"《苦寒行》"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在文格上,他像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像战地记者一样写下震烁古今的诗文。但是现实中却存在滥杀无辜的现象。


    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的矛盾?


    可能是因为曹操是黑化版的刘备吧。他曾经也是刘备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不然也不会冒死上书、讨伐董卓。


    但渐渐地,他的理想破灭了,逐渐变成锋芒毕露的枭雄。


    曹操可能看到了年轻的自己,对刘备的评价不错,所以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因为不是在曹营,刘备不吝啬自己的鄙视:“谁要跟那曹贼一起当英雄,我倒觉得他跟袁本初是一丘之貉。"


    听到天幕转述的夸奖,刘备感觉自己脏了。他才不想跟曹贼混在一起。刘备一边骂曹操反贼,一边心情低落。


    他也知道自己才略不如曹操,不然也不会被曹操吊着打,导致现在王业偏安。关羽见大哥心情不好,连忙说道:"大哥,派我去讨伐那曹贼吧。"


    刘备心想,曹操如此想得到你,你去打曹操,那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吗?


    这时,天幕说道:【曹操对很多人杀伐果断,但对关羽很真心。多次招降他,虽然关羽不答应,但曹操依然对他很好。


    关羽败走麦城之后,被东吴所杀。孙权把他的脑袋给砍下来送给曹操。虽然曹操得不到关羽的人,但是他能得到他的头。曹操得知消息之后非常悲伤,用诸侯的礼节给关羽下葬。】


    >


    刘备:"!!!!"


    关羽、关羽等人:“!!!”


    张飞几乎不敢置信,甚至有点怀疑自己的耳朵,好半天才回过神,怒发冲冠,从来没有这么生气过。


    他恨不得择人欲噬,对那孙权千刀万剐:"孙仲谋,竖子尔敢!"二哥居然身首异处。


    刘关张三兄弟抱头痛哭,满是失而复得的庆幸感。


    诸葛亮望着这幅场景,若有所思。他好像找到了他们失败的原因了。东吴蒸蒸日上,草率对东吴发兵的话,一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诸葛亮劝说道:“主公,不要着急,十


    世之仇犹可报,何况现在关二爷还没死,草率出兵只会害人害己。


    我们细心筹谋,未必不能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刘备心中的怒气渐渐平息下来,仿佛找到了主心骨,重重点头:“倒是要多谢这天幕盘点了曹操,不然我的二弟就……"


    他擦拭眼泪:"迟早要孙权那狗贼付出代价。"


    他以前讨厌曹操觊觎二弟,现在态度却一百八十度转弯。还好曹操对关羽心思不纯,不然哪里能得到剧透的机会?


    曹操听到未来关羽被孙权所杀,也有些愤怒,他看中的忠臣良将居然被杀了。


    他也痛骂了一通无耻的孙权。


    曹丕有些不懂:“其实我一直搞不懂,阿父手下良将那么多,那么在乎关羽作甚?”


    曹操瞪了他一眼:"自然是他忠诚。"


    曹丕:“他是对刘备忠诚,又不是对您,这时候忠诚就是最无用的东西了。”


    曹操表示就是喜欢刺激:“你年纪小,所以不懂,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倘若那关羽轻易折节,为父还不稀罕。"


    曹丕:"……"


    这时,他怀中的曹冲像是想到什么,扬起圆润的小脸,说道:“阿父之前说,征辟了司马仲达。这司马仲达是不是就是关羽的反面?"


    曹操不会因为孩子小,而吝啬于培养,含笑说道:“我儿会举一反三,真是聪慧。你说得对,但也不完全对。


    那司马仲达之前要为汉室尽忠职守,不愿当官,我给他授官之后,他还是好好当了。自然不算忠诚。"


    曹冲:“那阿父还敢用他?”


    曹操摸摸他蓬松的头发:“哪有绝对的忠诚呢?关羽那样的忠诚,太过稀少,刘备那群人啊,都


    是群执拗的傻子。"


    他嘴上说着贬低的话,心中却有些难言的羡慕和敬佩。人人追求和光同尘,可是刘备那群人却清清白白。


    让人如何不向往?


    曹冲若有所思。


    在父子二人聊天的时候,天幕接着说。【220年,曹操过世。


    过世之前,他已经是大权在握的魏王,连东汉都改了个年号“延康”。可还是没能给他延续健康。


    他已经偏头痛很多年了。


    他给自己选定的墓地在黄河以北的邺城,那里非常偏,也非常贫瘠。他却执意要葬在那里。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不许占民良田,也不必种树,切记切记!"


    连汉献帝刘协这个傀儡都奔赴他的墓前,为他送葬,甚至还哭了。曹操是他头上的阴影,也是他的保护神。阴影走了,傀儡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儿子曹丕表示,禅位给他就行了。曹丕终结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魏国,给父亲追封为武帝。】


    曹丕心中大喜过望,原来继承父亲位置的是他自己。他跪在地上,假惺惺地向父亲请罪。


    曹操侧目而视,这小子情绪不稳定,挺疯的一人,目前还在他的考察中,没有被正式列为继承人。


    原来是曹丕继承了他的位置,还逼迫皇帝禅位。还挺符合他的性格。曹操冷着脸、不痛不痒地斥责了他几句,便没有说话了。


    他心情很复杂。一方面,他自幼被教导忠君爱国,他曹家终究是篡位了,亲手毁灭了这个大汉,这让他很矛盾。


    另一方面,他心中也有种尘埃落定的感觉,告诉自己:“曹阿瞒,这不就是你期待的事情吗?与其等待皇帝卸磨杀驴,不如提前下手。


    大汉腐败,不如改朝换代。不让‘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情况再次发生。"


    孙权咬牙切齿,心里满是艳羡:“这曹贼终究是反了,他曾经说一定为汉室效忠。这就是效忠?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周瑜严谨地说:"准确来说,是他儿子反了。"


    "有什么区别吗?"


    周瑜:“骂他儿子可以,但他没有违背自己说的话,没有办法从大义上攻击他。”


    孙权悻悻闭嘴,心里酸死了。三国归魏,虽然心里早有预感,但还是不甘心。


    绝大部分人都认为魏国是三国最后的胜者。


    然而天幕接着说:【可是魏朝并没有持续多久。魏文帝曹丕死后,传位给魏明帝。魏明帝在位期间,司马懿节节高升,官拜大将军。


    魏明帝死后托孤给司马懿。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了曹魏的军政权力。


    至此魏朝名存实亡。


    251年,帝国实际的控制者司马懿去世了,享年七十三岁。后来,他的子孙正式篡位,给司马懿追封高祖。


    司马懿熬死了周瑜和诸葛亮这些谋士,也熬死了曹操和刘备这样的君主。所有人都是输家,只有司马懿嬴者通吃。春秋,三家分晋。东汉末年,三国归晋。不得不说是有点轮回的。


    悄悄活到最后,惊艳所有人。】


    曹操:"!!!"


    刘备孙权等人:"……"


    好小子,这么阴!


    作者有话要说:


    资料:《再次解读曹操的文格和人格》


    第104章 王朝对比,菜是原罪。


    刚刚还夸过司马懿的曹操:"???"


    他面上波澜不惊:"能活到七十三岁,真是老寿星。"


    曹丕面色阴沉,按这意思,他所建立的魏朝不过三世而亡。也就比秦朝稍微长命那么一点点。他深深地记下了司马懿的名字。


    府邸中,司马懿愣在原地,原本准备去丞相府表忠心,现在这脚突然迈不动了。偌大的都城中,到处是曹操的爪牙,他想逃,但逃不掉。他思索很久,回头望向妻子张春华,交代了一通后事。然后他做了个深呼吸,离开府邸,快步前往丞相府。他清晰地明白,这一次肯定是九死无生。只希望曹操发些善心,给他的家眷一条生路。


    直到司马懿走后,妻子张春华才缓缓回过神来。她痛哭流涕,不知道司马懿怎么这么胆大包天。


    她长相一般,虽为正妻,却不怎么得宠爱。司马懿更加宠爱其他貌美的妾室,有时还直言不讳说她又老又丑。


    她为花心的司马懿付出了这么多,现在居然还要赔上命!她的命怎么就这么苦?


    古青青:【天道好轮回,曹操跟司马懿很相似,死之前都是朝堂重臣,死后儿孙篡位。为什么曹操和司马懿常年被骂反贼,评价并不高?


    其中很重要一条原因是,魏朝和晋朝太弱了。


    魏朝短得可怜,没出著名明君,国力一般般。


    晋朝更奇葩,西晋时期,很多诸侯王觊觎皇位,发动八王之乱。北边的游牧民族趁着国力虚弱,入侵中原。


    匈奴、鲜卑、羯、羌、氐这几个大型胡人部落是代表。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五胡乱华。南北朝时期更是乱得发指,天天都在打仗,百姓苦不堪言,人口锐减。王朝对比,菜是原罪。所以很少有人愿意为他们发声。假如魏朝特别强大,把周围的少数民族吊着打,版图空前辽阔。曹操还会是风评不佳的奸雄吗?


    那简直是盛世明君好吧!】


    五胡乱华并不是这一期的主题,所以天幕没有说细节。但熟悉蛮夷作风的三国人都深深打了个寒战。


    蛮夷不通教化,到处烧杀抢掠,跟野兽无异。倘若蛮夷入侵中原,可想而知是一场多么恐怖的灾难。


    三国时期,华夏正在内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北边的游牧民族,结果导致蛮夷入侵中原。


    曹操面色黑得像很久都没刷的锅底,喃喃低语:“好一个五胡乱华。难怪魏晋后面还接着那么久的南北朝,把这些胡人赶出中原可不是简单的事情。"


    曹丕皱着眉说道:“蛮夷亡我华夏之心不死,阿父,绝不可掉以轻心。应派忠臣良将攘外。”曹操微微颔首。匈奴、鲜卑、羯、羌、氐,这些部落,他记住了。


    他将事情安排下去:“找那孙权,刘备等人要人,组个联军,去讨伐蛮夷。”


    曹丕:“他们会给吗?”


    曹操想了想二人的性格,笃定地说:"刘备那群人会出力的,孙权不一定。但有老夫逼着,他不给也得给。"


    他曾经参加过十八路诸侯讨董事宜。搞联军的事情,他早有经验。


    果不其然,刘备也动了讨伐蛮夷的心思。


    曹操比较冷血,相比而言,刘备心思更细腻,道德感比较强。他更喜欢严格要求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他向来爱哭,此时已经忍不住了,失声痛哭,几近哽咽:“泱泱汉室,居然没有护好百姓,让蛮夷肆意践踏中原。是我们的罪过!"


    “我们忙着争权夺利,竟让蛮夷壮大,对后世而言,都是罪人啊!”


    诸葛亮安慰道:“主公这说的什么话?主公体恤百姓,从头到尾都是想让天下安定下来,哪里有什么罪过?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现在动手也是来得及的。"


    刘备擦着眼泪,重重点头。


    古青青说完了曹操的一生,语气放松下来,说起了杂谈。


    【曹操他不仅个人能力优秀,还很会抽卡,手下的忠臣良将很多。更神奇的是,他还很会生儿子。


    他的儿子曹丕是个皇帝。


    曹植更是一代诗宗。


    父子三人被称为三曹,在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种父子出道的情况很少有,大概


    只有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能和他们相提并论。】


    李白正喝着酒呢。讲到曹植,他可就不困了。他突然精神了,眼睛几乎要为爱豆冒星星:“蓬莱文章建安骨,曹子建,真乃神人也。”


    苏轼的父亲苏洵立马谦虚地说:“哪里敢跟才高八斗之人比才华,实在是谬赞了。”


    他嘴上说着谦虚的话,唇角


    却止不住上扬。他年轻的时候玩性重,到了孩子都能打酱油的年纪,才收心考学。父子三人几乎前后脚进考场。


    他们三人能被称为“三苏”,与三曹媲美,看来他们在未来的评价真的很高!远在家乡的妻子看到之后,一定会高兴吧。


    听到天幕夸他儿子,曹操面色转晴,哈哈大笑,笑得牙不见眼:"真是说笑了,老父哪里有那么会生儿子啊?也就是略懂一点教育,不值一提。"


    他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现在突然觉得孙权没那么香了,他的几个儿子也挺优秀的。看来他的儿子比孙权厉害亿点点。


    年幼的曹冲闻言抿了抿唇,有些委屈:“孩儿也挺聪明的,学习非常刻苦,怎么不能跟父亲并称?我想要一个四曹的名号。"


    曹操也觉得奇怪,曹冲可是神童,怎么三曹里没有他呢?一家人应该整整齐齐。


    他含笑,摸摸他的头:“天幕说的是诗文水平,可能是你长大之后志不在诗文吧。”


    然而,紧接着天幕说:【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曹操儿子曹冲称象的故事。可惜他十三岁就病死了,要不然,大家今天说的应该就是四曹了。】


    天幕话音落下,犹如惊雷作响,炸得曹家人回不过神。曹冲聪明,且长得玉雪可爱,所以深得宠爱。


    在历史上,曹冲意外死亡之后,曹操悲痛不已。有一个叫周不疑的神童跟曹冲有点像,跟曹丕来往很近。


    如果是正常人,很可能会收养周不疑,把对儿子的思念倾注到替身上。然而曹操却把周不疑给杀掉了。


    他还对曹丕说:“这周不疑不是你能驾驭的。”


    曹丕死了玩伴,却并不因此迁怒地下的弟弟曹冲。他登基之后,还给曹冲加封:“我的弟弟长得好,又聪明,却死得这么早,真是天妒英才!我要给他更大的哀荣!"


    曹冲是团宠。


    曹冲早逝的消息对他们来说是个重大的打击。几个哥哥连忙关心弟弟曹冲的身体,各种嘘寒问暖。


    曹操抱着曹冲,仿佛抱着失而复得的珍宝。他暗暗下决心,好在有天幕的预警,这一次绝不要白发人送黑发人。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奠基人,上承秦汉,下启唐宋,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


    天的视频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下期再见。】紧接着天幕消散,天音消失。下一次视频还是在十天后播放。


    曹操通过汉献帝刘协发布诏书,要各大诸侯出兵出粮,去讨伐北边的游牧民族。很多忧国忧民的人都心甘情愿地应了,剩下的也不得不应。


    如果不答应,他们感觉曹操第一个就要收拾他们。


    十天后,项籍抱着《诗经》,背得头晕眼花。天幕在各大位面刮起了一股诗文之风,他也被叔父逼着背诗。


    叔父问:“背得怎么样了?”


    项籍头痛:"背是背了,但是这字进不了脑袋。"


    在看书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比看书好玩。他想去练枪,也想去找新娶的虞姬赏花。虞姬家中富裕,爱好广泛,尤其喜欢养花。红的,紫的,白的,都挺好看的。但他觉得,美人比花还好看。


    叔父皱着眉头,拍了下他的头:“你呀你,如此夤懒,以后该如何是好?多少人都在苦心钻研诗文,希望以此青史留名,然后上个天幕。你怎么一点都不知道急呢?“”


    项籍抿了抿唇,突然感觉好卷,蔫头耷脑:"好吧,我知道了,我背还不行吗?但我可跟你说好了,我可以打仗,但是论写诗,可没办法青史留名。"


    他家是武将世家,他个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所以说这话非常有底气。


    在他跟叔父聊天的时候,天幕准时播放了。


    【第九位上榜者是著名的西楚霸王。】


    第105章 给秦始皇剧透楚汉争霸


    【第九位上榜者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第十位上榜者是刘邦。


    这两位冤家成王败寇,命运线紧紧相连,犹如太阳和月亮,讲到一个就不能放过另一个。所以这次放在一起,做个合集。


    阿婆主简单说一说他们的诗文以及著名的楚汉争霸。】


    咸阳宫中,秦始皇听到这个,骤然不困了。


    他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和秦朝关系最紧密的一期了。


    他吩咐太史令:“你们将这些东西都记录下来,一个字也不能放过,如果出现纰漏……”太史令连忙答应下来。


    秦始皇提起了十二分精神,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字。他在大殿中踱步,反复揣摩:"刘邦,项羽……"


    他语气晦涩不明,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文武百官都为刘邦和项羽捏了把汗。这两位秦朝的取代者假如已经出生,必然要死于秦皇之手啊。


    项籍此时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秦皇要杀项羽,跟他项籍有什么关系?他又不叫项羽。


    他像没事人一样笑着说道:“那李清照也写了一首关于项羽的诗,言语中极尽夸赞。项羽跟我一样来自项氏,说不定我们还是本家呢。不知道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如果是同龄人,籍定要跟他比一比武艺!霸王之名,能者居之。"


    项籍的叔父项梁眉心跳了跳。糟了,他怎么感觉这个上榜的人好像是他的好侄子?!


    项籍还小,没有加冠,所以并没有取字。


    项梁给他想了好几个字,准备等到行冠礼的时候再正式告诉他。其中有一个字就是羽。


    此时,便听到天幕说道:【公元前二百二十五年,嬴政还是秦王的时候。他看了看地图,天气凉了,楚国该亡国了。


    他掏空家底,攒了六十万大军,任用秦国名将王翦为将军,去攻打楚国。


    楚国君主简直吓破了胆,拍拍胸口,赶紧拉出来属于他们楚国的名将项燕,让项燕派兵抵挡秦国。


    "这重任就交给你了,你之前怎么打李信的,这一次就怎么打王翦,寡人相信你!"嬴政这个大反派不是第一次对楚国发动战争了。


    不久前,李信率二十万将军进攻楚国,被项燕大败,灰溜溜地逃


    回了国家。嬴政发现二十万不够,所以这才派六十万来。


    项燕大败李信的事情,传遍了全天下,威望高涨。人人都期待他能抵挡住秦国大魔王。项燕心里苦,六十万兵,拿头打啊?


    其实战国时期,儒家还在萌芽中,忠君爱国这个理念没有那么风行。毕竟大家明面上的君主还是周王,谈什么忠君爱国?


    对于人才来说,各大诸侯国像是公司,混不下去可以换。秦国很多人才都是从其他诸侯国收回来的。


    项燕大可以抛弃楚国,去投奔秦国,但他对楚国很忠诚,不愿意离开。后来,王翦大败楚军。项燕兵败之后,自杀而亡。】


    天幕放了楚汉争霸的纪录片。


    废墟之中,项燕的扮演者举剑,悲愤地喊出诅咒:“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然后自刎而亡。


    项籍看见自刎而死的爷爷,悲从中来,擦了擦眼泪。暴秦根深叶大,这些年来,楚国遗民渐渐忘掉了楚国人的身份,逐渐接受了秦国人的身份。


    祖父的愿望什么时候能够完成?


    电光石火之间,他脑海中冒出一个近乎不可思议的猜测,嘴唇微微颤抖:“叔父,这,这项羽不会是我吧?我就是那西楚霸王?"


    不然天幕怎么可能突然提到他爷爷?叔父项梁摸摸他的头,心中焦虑不已。


    这里不能待了,得赶紧跑啊。可是秦国势力太大,难保不会被找到。等等,不如学那徐福出海……


    【项燕虽然死了,但是六国人非常尊敬他。这可是曾经大败魔王的勇士啊!虽然最后输了,但气节值得永远被铬记!


    项燕的家族继承了他的政治遗产。他的儿子项梁一直在搞反秦事业。项燕还有个更加出名的孙子,叫做项羽。


    项羽的爷爷死后,再也没有人能抵挡秦军东出函谷关了。


    秦王嬴政势如破竹,一统六国,登基为帝。】


    【项羽小的时候,他叔父教他读书。但他很厌学,一点也不想看书。叔父又教他学剑,他还是不愿意。


    叔父很无语:“你不能讨厌学习啊,你这样子一事无成,以后怎么跟我反秦!”


    项羽却说:“读书有个屁用,不过能认识一点字。学剑也没什么用,最多能跟一两个人打架。我要学就要学万人敌。"


    叔父一听,好家伙,大侄子有大帝之资。他于是喜滋滋地教项羽兵法。


    结果项羽只学了个大概,不肯深度研究。】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秦始皇来到浙江巡游,碰到了项羽等人。


    项羽的扮演者跪在路边,看到了秦始皇威风堂堂的车架,顿时感觉好酷。周围的人还在羡慕和敬畏秦始皇,项羽却意有所指地说:“他是能被取代的。”叔父连忙捂住了他的嘴,心中无语。自家侄子力能扛鼎,但学啥都不行,志向还这么大,真是眼高手低啊。


    秦始皇深深记下了天幕说的话:“原来是项燕之子,怪不得能有霸王之名。”


    灭楚之战中,王翦说要六十万,李信说二十万足矣。


    作为甲方,秦始皇当然愿意相信报价低的李信了。


    他信心满满地派李信攻打楚国,结果兵败,他也颜面扫地。


    他不得不去哄王翦出关,这才拿下楚国这块难啃的骨头。


    项燕让他吃个大亏,他自然记住了对方。可惜这样一位名将,不能为他所用。


    汉朝位面。汉高祖刘邦面色绿了,上榜的喜悦都消散一空。他才不想跟项羽这个煞星凑在一起。吕后见他面色不对,心中嗤笑:“陛下想起故人之后,怕他了?”汉高祖刘邦嘴硬道:“胡说八道,朕有什么可怕的?”


    话是这么的说,可


    他脸颊留下来的汗珠却暴露了他的真实想法。对于汉初这些人来说,谁不怕项羽?


    刘邦、吕后、刘太公、刘盈……他们都差点死在项羽手上。


    刘邦擦拭额顶的汗珠,平复好心情,转而笑得开怀:“西楚霸王还不是败于朕的手上?朕真是有大气运之人。天命在朕身上。"


    他能顺顺利利走到今天,卷死项羽,别说别人了,连他自己都觉得侥幸。


    【在项羽默默当游侠的时候,秦朝也来到了末路。


    始皇死而天下崩,陈胜吴广揭竿起义。


    为了师出有名,他们打着项燕和扶苏的旗号来造反,要给楚国复国。


    因为项燕是六国人心中的勇者。楚国人认为,只要项燕还在,楚国就不会灭亡。


    果不其然,六国遗民很吃这套,纷纷响应。陈胜建立了楚国,其他枭雄纷纷割据,自立政权。


    秦二世胡亥震惊地发现,他父亲好不容易统一的天下,在短短几年时间,又恢复成了战国。


    他表示很生气,很愤怒,要派人去打陈胜和吴广。


    好像每到王朝末路,总会有一个猛男站出来试图拯救它。比如元朝的脱脱,宋朝的岳飞,又比如秦朝的章邯。


    章邯位列九卿之一少府,是给皇上管生活的后勤官员,压根不是正经的武将。但是这个时候,秦朝的猛男基本上死光了,蒙恬蒙毅都死了。只能赶鸭子上架了。


    章邯被派去平定起义。


    他明明是个后勤官员,却猛地像个战神。一路势如破竹,杀遍了那些敢造反的枭雄。陈胜灰溜溜地想跑,但是没跑掉,被车夫所杀。轰轰烈烈的陈胜吴广起义就这么结束了。六国遗民哭了,章邯怎么这么猛啊?秦国大魔王就这么难以推翻吗?他们的信心跌落到了尘埃里。


    好在这个时候,项羽和刘邦站了出来。在陈胜吴广起义闹得轰轰烈烈的时候,他们也加入了起义


    军。


    陈胜死后,楚国群龙无首,他们推举了楚怀王之孙当楚王。


    楚王派项羽,刘邦和项梁等人去跟章邯干仗。


    项梁他们小胜了章邯几次,然后沾沾自喜,这战神也不怎么样嘛!


    结果章邯那边来了许多援军,项梁兵败被杀。


    叔父对项羽来说,像是真正的父亲。如今叔父死了,项羽整个黑化了。


    在项羽积攒怒气的时候,楚王撞到了枪口上。


    楚王得知前线兵败之后,特别害怕章邯这个战神。他赶紧来到前线,要把项羽手下的兵给收走,然后交给其他人。


    项羽当然不干,他要给叔父报仇,向章邯复仇!黑化版项羽发动了一场兵变,重新夺回了军队的控制权,然后带着军队北上攻打章邯。


    项羽手上只有数万人,而章邯手上有四十万,在旁人眼里简直是找死。


    可是黑化强三倍,项羽这一次发狠了。渡过黄河之后,他让手下的兵破釜沉舟,烧掉帐篷,去攻打章邯。


    兵想跑都没办法跑,因为背后是黄河,而船已经被烧了。


    果然,将士们越战越勇,个个以一当十。最终,项羽以数万兵力打败了四十万兵力。这就是著名的巨鹿之战,也是历史上出名的以少


    胜多的战役。


    消息一出,威震华夏。


    六国遗民高兴坏了,他们也有自己的战神了!而刘邦这个时候还在起义军里面打酱油。】


    在纪录片中,六国遗民深受鼓舞。在秦朝位面,亦是如此。他们心里默默想:“真不愧是项燕的后代!”


    淮阴县,年轻的韩信蹲在墙角,吃着粗糙的饼子。


    他望着天目中威风赫赫的演员,羡慕不已:“大丈夫当如是。”他一把年纪了,却一事无成,几乎连饭都吃不起。何时能像项羽这样威风?


    韩国故地,张良皮肤白皙,面若好女,此时若有所思:“项籍……我得去寻他。”他正在筹谋刺杀秦始皇的计划。如果有项籍的帮助,应该会顺利不少。而且他猜测秦皇肯定会对项羽下杀手,他得赶在秦皇之前找到他,然后保护他。


    秦始皇也说出了同样的话:"不愧是项燕之后。"天幕说项羽文不成武不就,还不通兵法,这叫不会兵法?


    那天下就没什么会兵法的人了。


    扶苏:"???"


    怎么能夸赞敌人?


    要不是怕说出来被打,他真想问问父皇是不是傻了。项羽这打败的是秦国的军队啊,他们秦国人哭还来不及呢!


    秦始皇扫了扶苏一眼,便猜到他内心在想什么:“要不是你莽撞自杀,怎会让胡亥上位,让秦国威严不再,沦落到人人可欺的地步。"


    扶苏立刻乖顺地说:“都是孩儿的错。”


    秦朝,项籍直接跳了起来,拉着叔父的袖子,语气急迫:“叔父!别去打那章邯!”


    人人都在为巨鹿之战而心潮澎湃,说他是白起转世。要是平时,项籍估计高兴坏了,他做梦都想成为举世称颂的战神。


    可是现在,天幕说了他的叔父会死,他便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什么东西都听不进去了。项籍的父亲早逝,叔叔项梁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拉扯大。在项籍心里,叔父就是父亲。


    项梁听到自己未来的死讯,震惊的同时也有种尘埃落定的感觉。反秦之路艰险不已,必须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已经有这个觉悟了。


    他安慰道:“瞧你这说的什么话,你能大败秦军,就是无上的荣耀。想不到,你这皮猴天天不受管教,最后居然能有这样


    的出息,咱们项家祖上有光了。"


    项籍却表示不能接受。


    他从来不是个野心极大的人。未来,他成为诸侯之首的时候,也没有自立为帝,而是给自己封王,然后留在楚国。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反秦反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亲人全死光,那还不如不反秦呢。"


    第106章 秦始皇:汉初三大功臣……


    秦始皇深深记下了项羽的名字,立刻派人去寻找项家人。这时,李斯禀报:"陛下,章邯到了。"


    秦始皇的视线扫过章邯。他约莫二十多岁,特别年轻,剑眉星目,长得非常正气。章邯一进来,便规规矩矩地向秦始皇行礼。秦始皇给他赐座:“爱卿能在未来力挽狂澜,实在是让朕欣慰。果然虎父无犬子。”


    章邯其实还蒙着呢。他们章家祖上出了很多将军,算是根正苗红。他目前才刚进朝堂,还没有走到少府的位置。


    他正老老实实熬资历,结果天幕居然告诉他未来是名将!整个章家都惊讶坏了,想不到弟弟儿子侄子这么有出息。


    章邯不好意思地答道:“陛下谬赞了,微臣不如那所谓的项羽,不然那巨鹿之战也不会发生。”秦始皇:  "这天下哪有百战百胜的将军?胜败乃兵家常事,爱卿不用太在意。"


    章邯感动不已,连忙应是。他心中回顾项羽的破釜沉舟之举,表示学到了,下次有机会的话也可以试一试。


    古青青:  【项羽北上去救赵国,正面秦军主力,打赢了巨鹿之战。二十多岁的他成为威震华夏的将星,在六国之间火爆了。


    六国诸侯心想:太好了,终于有人能打章邯了!于是都认他为首领。但项羽的路线出了些问题。


    之前,楚王和其他诸侯发表了一个政治宣言:谁先进关中,打进秦国的老巢,谁就能被封王。从地图上来看,秦国老巢关中在西边,项羽却去了北边迎战秦军主力,承担一切火力。


    刘邦心里美滋滋,悄悄带人从东边往西边跑了,目的地——关中。】


    【众所周知,刘邦是个小混混,他出生于沛县,后来当了个派出所所长。他为人豁达大度,比较讲义气,结识了很多脾性相投的朋友。


    经常带着兄弟去嫂子家蹭饭,嫂子都给他翻白眼。


    他曾经去咸阳服役,看到过秦始皇的车驾,羡慕不已:  "大丈夫当如是!"秦始皇并不知道,这两位帝国的掘墓人都暗中偷.窥过他。项羽说的是取而代之,刘邦只是羡慕。


    刘邦家世没有项羽那么复杂,没那么多心思搞反.动,所以野心也不大。


    四十多岁了,还是一点出息都没有。如果不是生逢乱世,他大概一辈子就这么混下去了。


    直到一次,秦国要招人去服徭役,招到了沛县。刘邦的很多父老乡亲都要去服役,目的地要么是咸阳,要么是塞外。


    江苏跟陕西和塞外距离太远了,基本上去了就很难回来。刘邦能回来是真的好运。


    刘邦身为派出所所长,不得不押送父老乡亲去死,一路上,大家情绪都不好。刘邦心里烦得很,索性不干了,让父老乡亲回家。


    为了躲避惩罚,他落草为寇,藏于芒砀山。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他在老家招了三千人,投奔了项梁。那时候,他已经接近五十岁,在古代已经算高寿了。


    他比较讲义气,在军中混得不错,威望挺高。大家都愿意称他一声“沛公”。


    所以楚王比较看好他,给刘邦一路军队,让他去打秦军。


    刘邦从小混混,变成盗匪,又变成了军队首领,身份三级跳。放在今天来看,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公司了。


    刘邦心想,做事得抓住主要矛盾。皇城多么重要,只要把咸阳打破,章邯不攻自破啊。


    他于是根本不绕路,几乎一条直线奔去了咸阳。


    项羽在北边扛下了所有,压根不知道不讲武德的刘邦要偷家。】


    酒馆中,张良面色平静,其实心急难耐。


    天幕讲了半天,还是没有讲到韩国的消息。他想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复国,韩国又能否重续往日的荣光。


    友人问他:  "子房,你说他们俩谁能进关中?"


    朋友是齐国遗民,痛恨秦国,所以张良才会和他成为朋友。张良声音波澜不惊,听不出任何情绪:"听天幕的语气,


    自然是刘邦。"


    朋友看了看周围,忽然压低声音说道:“现在皇帝还健在,倘若皇帝驾崩,多地揭竿而起,事情真的来到这一步。这两位你选谁?我不如你聪明,我跟着你走。"


    张良:  “你跟着刘邦比较好,那李清照的诗不都说了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必败,刘邦会嬴。"


    朋友没有说话,闷声喝了几口酒。


    在张良以为他不会说话的时候,他突然说道:  “子房,为什么不是六国赢?”


    张良沉默了,他筹谋这么多年,就是为了复兴韩国。为了这个梦想,他甚至愿意冒着必死的风险去刺杀秦始皇。


    可这些努力似乎都白费了。这是楚汉的对角戏,他韩国没有姓名。


    在张良出神的时候,突然听到天幕提起了他的名字。【刘邦是有点气运在身上的,在沛县的时候,上司萧何觉得他很牛,愿意为他做事。


    在率军奔赴咸阳的路上,刘邦偶遇了张良。张良对刘邦相见恨晚,愿意加入刘邦的小公司。


    可能有人要问了,张良三代相韩,是韩国的死忠,他的梦想不是复兴韩国吗?怎么非要加入刘邦的小公司?


    其实,张良已经完成梦想了。陈胜吴广复兴了楚国,为了不让自己势单力薄,鼓励六国复辟。张良趁机拥立了韩王成。


    虽然韩国很小,很破,还被秦军追着打,但是张良很高兴,总算复国了。


    各大诸侯国有共同的敌人——秦国,所以互帮互助。韩王派张良帮助刘邦。这个时候,张良并不完全算是刘邦的人。


    汉初三大功臣,刘邦已经集齐了两个。


    张良确实猛,献上各种妙计,刘邦的军队一路高歌猛进,朝着西边的咸阳进发。秦王子婴被吓得开城门投降。刘邦成了第一个到达关中的诸侯。】


    张良心情猛然好转,好消息是,他复国了。


    紧接着,他听到天幕说他是汉初三大功臣,心情又急转直下。坏消息是,这国等于没复。什么意思啊?他明明是韩国人啊!


    这个时候,他还没有见过刘邦,没有被他的气度所折服,自然对刘邦观感一般般。他举起酒樽,品起酒来,却久久尝不到酒味,只觉得苦涩。对他来说,效忠除韩国之外的国家都是叛国。


    淮阴县,韩信还不认识张良,所以并不知道他的性格。他单纯羡慕张良未来的称号“汉初三大功臣"。


    他陷入沉思,小声自言自语,猜测自己的未来:  “项羽是项燕之后,威望是凡人所不能及的。大丈夫生于世间,理应扬名立万。如果他揭竿而起,我肯定会去投奔他。没想到嬴的是刘邦。"


    "算了,不去投奔项羽了,去投奔刘邦吧。虽然项羽确实会打仗。"


    他越想越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好:  "天幕说刘邦为人豁达大方,应该非常仁义。我要是投靠他,荣华富贵


    肯定不少。"


    他立刻决定投奔刘邦,去过好日子。


    "张良,三代相韩,汉初三大功臣……"这些关键词一出,李斯很快找到了张良的身份。“陛下,他的祖父应该是张开地,父亲张平,确实为韩国丞相。他们家原先是赵国人,遭受迫害,才来到韩国。"


    在战国,人才流动非常大,经常有楚材晋用的案例。秦始皇明白了,原来张良是贼心不死的六国遗民啊。


    秦灭六国之后,多数六国贵族跪的很快,同时也有一部分人不想失去从前的贵族身份,所以暗中反秦。


    秦始皇若有所思:"能被称为汉初三大功臣,应该有本事。你派人去找。"


    李斯答应下来,心里也泛起了嘀咕。不知道秦始皇找到张良之后是要杀了他还是要用他。秦始皇:  "对了,那萧何也给朕寻来。"


    汉初三大功臣是吧?


    现在是他的了。


    第107章 韩信:沛公,只要你会抄作业,咱们


    古青青接着说道:【刘邦进入关中之后,项羽等义军才纷纷反应过来,赶紧进关中。


    刘邦心想,说好了第一个进关中的人可以被封为关中王,这关中王是他的了吧!项羽表示这糟老头子坏得很,才不给他分封。这个时期,连章邯都归顺了项羽。


    因为章邯打仗的时候,胡亥常常派人责问他。再加上章邯担心赵高的迫害,所以最后向项羽投降了。


    项羽实际上,已经成为天下之主。


    但他没有在秦朝的老巢称帝。可能是因为他并不赞同秦始皇建立的帝制。秦朝两代,就亡国了,明显不如没有帝制的周朝稳定。


    他于是自封西楚霸王,然后分封诸侯。帮他打天下的起义军头领基本上都分到了好地方。他把刘邦丢去了非常贫瘠的汉中地区。


    他又把最富裕的秦朝皇城区域封给了章邯等三个秦朝降将。


    刘邦表示很生气,很愤怒,但没有办法。因为项羽已经对他很警惕了。


    刘邦进关中之后,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无犯。所以咸阳城的老秦人很尊敬他。谋士范增告诉项羽,老沛公图谋不小啊,必须得赶快除掉。项羽确实想除了老沛公,但刘邦这个人是天命之子,怎么可能轻易就除掉?


    张良反秦的时候,恰巧结识了项羽的另一个叔父项伯。刘邦凭着张良的关系,跟项伯处得不错,还许下诺言,将来我们要做儿女亲家!


    项伯被哄得晕头转向,拍拍胸口,范增那个坏蛋天天说沛公的坏话,真是错怪了沛公啊。他会告诉侄子,不要苛待沛公。


    在叔叔项伯的甜言蜜语之下,项羽逐渐觉得刘邦挺不错的。


    于是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事件。范增多次让项羽杀沛公,但项羽却犹豫不决,最终沛公成功逃生。】


    项府中,项梁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找到自己的剑,来到后院,找到弟弟项伯。他长这么大都没见过,叔叔这么会坑侄子!


    项梁气不打一处来,拔剑问他:  “就是因为你的混账举动,才放过了那该死的刘邦。倘若阿父还在,一定要打断你的腿!"


    项伯尴尬不已,狡辩道:  “我哪知道有这么多弯弯绕绕的。”


    项梁眉头紧皱,感觉项伯就像那祸国妖妃:  “你既然不聪明,那就不要干涉聪明人的决定,我要是那范增,都能被你气活。"


    项伯尴尬地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连忙认错:  “是我不对,都是我不对。”"你什么时候认识的张良?"


    项伯老老实实说:  “之前逃亡路上认识的。他人不错,又有钱,还讲义气,我也不晓得他会设计害我呀。"


    项梁恨铁不成钢:  “像你这样愚钝的人,混在聪明人之间,迟早被他们玩死。以后再也不许跟张良来往了。"


    项伯面色苍白:  “知道了。”


    项梁转而望向项羽:  “就是他这个蠢货坏了你的大事,坏了我们项家的大业,你怎么处置他都是应该的。"


    项羽却摇摇头:  “算了吧。”


    项梁诧异不已,项伯更是惊喜,异口同声问道:  “为什么?”


    项羽对外人的时候,性情非常残暴,不把别人的命当命。但对家人,却截然相反。在他眼里,这世上没有什么人比项家人更可信的了。不然他也不会听信项伯的一面之词,放过刘邦。


    项羽:  "天幕都说了,这刘邦身上有大气运,想杀也未必杀得掉。可能这天命就不在我们项家吧。


    他话音落下,两位叔父皆是惋惜不已。与此同时,他们也对刘邦好奇极了。刘邦压根没有好封地,到底怎么战胜了他们项家?


    天幕放出了项羽分封诸侯的势力图。


    地图五颜六色,刘邦的汉中是红色,面积特别小。他周围还都是实力强劲的诸侯,好像被包了饺子一样,被压得抬不起头。


    刘邦要想突破包围圈,难于登天。


    秦始皇让人找来沙盘,耐心地琢磨,良久之后询问李斯和章邯:“你们怎么看?”


    李斯揣摩之后说道:  “这项羽手下的谋士有些意思,看得出来他很防备刘邦。刘邦在最西边的汉中,项羽在最东边的楚国。


    刘邦要有反心,必须攻破章邯等人。然后突破重重诸侯的势力,才能来到楚国。依照臣的浅见,刘邦需要耐心经营汉中,兵强马壮之后,才有一搏之力。"李斯喜欢搞内政,自然觉得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得把经济搞上来。


    秦始皇微微颔首,不置可否,转而看向章邯:  “你怎么看?”


    章邯觉得李斯说得不对: ”  巴蜀之地贫瘠不已,哪里能比得上关中。刘邦再怎么经营,也不会有关中富裕。天幕说他为人豁达,手下有很多忠臣良将。说不定有人用反间计帮他策反了这些诸侯!"


    秦始皇重新望向沙盘,幽幽地说:  “哪里有那么复杂?这不是朕走的老路吗?”李斯和章邯悚然一惊,垂眸看向沙盘。


    秦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经过一代代的积累,才东出函谷关。刘邦所占领的封地跟曾经秦国特别相似!


    秦始皇曾经连睡觉都在思考如何东出函谷关,一看到这幅版图,DNA就动了,没费什么时间就认了出来。


    李斯哑然失笑:  "这……"


    刘邦只需要照抄秦始皇的作业就行了,真是天命之子啊!


    古青青:  【刘邦被封到鸟不拉屎的地方,心里很愤怒。可恶的项羽!不讲武德!他是江苏人,可不想在陕西这边终老。难道一辈子就要在这里混下去?好在这个时候,汉初三杰的最后一位韩信登场了。】


    【韩信家里穷,没人举荐他当官,经常要去别人家蹭饭。项羽威震华夏的时候,他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投奔了项羽,在军中做了个大头兵。


    巨鹿之战的时候,他在场。分封诸侯的时候,他也在场。


    可惜他没什么背景,所以项羽不重用他。


    韩信觉得自己的才华被埋没了,于是跟项羽分道扬镳,来到了刘邦手下。刘邦手下有太多人了,不可能认识每一个人,所以也没有重用韩信。韩信很愤怒很失望,于是准备骑马跑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萧何却觉得韩信很有才华,于是月下追韩信,还经常跟刘邦说韩信的好话。刘邦见好大哥都推荐这个毛头小子,也渐渐看重他,于是接见了他。韩信一跟他见面,就献上了《汉中队》,它的著名程度不亚于《隆中对》。


    大意就是:  "沛公,我知道你很愁,但你压根不用愁。这里虽然偏,但地理位置极好,咱们只需要循着秦国的老路东出函谷关就行了。"


    刘邦大喜过望,感觉有搞头,可转念一想,又觉得难度极大:  “关中那几个诸侯虎视眈眈盯着我,汉军该怎么打出去呢?"


    韩信说:  “项羽担心富庶的关中反叛,于是封了三个秦朝降将在这里。老秦人痛恨背叛者,所以


    不会信任他们。反倒是沛公进咸阳的时候,约法三章,博取了他们的好感。我敢保证,沛公一进咸阳,百姓必然夹道相迎!"


    刘邦眼睛都要冒星星了,立刻封韩信为大将军。这就是伯乐慧眼识千里马。


    果不其然,老秦人憎恨章邯等人,确实夹道相迎。韩信没费多少力气就东出函谷关,打得其他诸侯嗷嗷叫。


    这些诸侯原本效忠项羽,后来不得不归顺了刘邦。项羽惊觉,刘邦这糟老头子真坏!但他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众人离他而去。】


    天幕下,韩信又惊又喜,


    他感觉自己很俗,他所求的就是功名利禄。刘邦能慧眼识珠,就是他的明主。他咬紧牙关,暗暗发誓,得快点找到刘邦,好好保护这位伯乐。


    府邸中,现在是冬天,天冷得能结冰,庶人胡亥冻得直发抖,身上的破被压根不保暖,盖了跟没盖一样。


    他无比怀念曾经的优渥生活,想赶紧回到宫中去。


    无论秦始皇多么无视他,他心里始终怀揣一点希望。虎毒不食子,等父皇气消了,他就能回去了。


    至于那些兄弟姐妹,等到他回到宫中,一定要他们好看。在冰冷又绝望的冬天,唯有幻想能给他的心灵带有一丝慰藉。


    这时,他听到天幕的声音,面色突然煞白:  “这些黔首怎么这么轻易就投降了刘邦?真是可恨!"


    他不敢去思考这背后的意义。六国灭亡之后,六国遗民还念着六国。可咸阳城的百姓都喜迎刘邦了,他秦二世就这么不得人心吗?


    在这一刻,他突兀地明白了自己有多失败。


    与此同时,他恐慌不已。连咸阳城的人心都被他作没了,父皇该有多恨他。他好像再也回不去宫中了。


    天幕中播放新的画面。


    项羽曾经是不可一世的霸王,现在势力版图无限缩小。刘邦等诸侯将项羽围困在垓下。


    营帐中,美人虞姬默默给项羽斟酒。项羽喝不下去,离开营帐,给骏马梳毛。


    因为项羽的手下都是楚军,于是敌军特意高唱楚歌,想要击溃他们的意志。


    果不其然,楚军回忆家乡,痛哭流涕。


    项羽无限悲愤,他堂堂西楚霸王,怎么落到了四面围困的地步?看来天命不在他身上啊。他于是作


    诗: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悲怆不已,于是拔剑起舞,同时和歌: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然后自刎而死!


    项羽抱着她的尸体,痛苦难耐。


    霸王到底是霸王,能力非同凡响。明明四面楚歌,他也能带着八百骑兵突围。乌江亭长早早在乌江等候,来接应项羽。只要度过河流,一切还有机会。


    可是项羽犹豫了,那么多江东子弟跟着他出来打天下,最后却只剩下寥寥。他有何颜面去见江东父老?


    他于是没有渡河。


    敌军围过来之后,项羽突然认出了其中一位故人吕马童。他们曾经是朋友,现在却站在对立面。他拔剑指向吕马童,大吼道:“听闻汉军以千金来悬赏我的头颅,拿着我的头颅去领赏吧!”他于是和虞姬一样,拔剑自刎。


    秦始皇回忆起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之前,他并不了解项羽,竟然没有共鸣。现在看完项羽的一生,他便有些共情了。秦始皇:  “怪不得李清照如此怀念他。宋朝的皇帝间,再没有第二个项羽了。”


    北宋,著名的杨家将心情复杂。年幼的杨六郎指着天幕,非常不满:  "为什么先祖像个坏蛋?为什么非要杀西楚霸王?"


    天幕中,几个人正在分项羽的尸体。一个叫做杨喜的无名小卒抢下了一块霸王的零件,回去之后被封侯。


    杨喜正是弘农杨氏的先祖,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祖先,也是杨家将的先祖。可能是霸王气势太过强大,这些敌军显得畏畏缩缩。


    城


    因为视频是以项羽的主视角来讲述的,所以杨六郎难免被他的经历牵动心神。尤其是看到乌江自刎之后,杨六郎非常难过,他的祖先怎么这么坏!@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


    父亲:


    汉高祖刘邦望着这段影像,唏嘘不已。


    他不太能理解项羽的脑回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换作是他,他一定会渡河。项羽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他收回思绪,笑了笑,多亏项羽没渡河,不然徒生枝节。


    他喜滋滋


    地想: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你当然愤怒了,因为天命压根不在你身上。天幕说什么天命之子,挺好听的。朕就是天命之子。"


    虽然他不赞同项羽这种行为,但他也蛮敬佩。他下了决心,过段时间,去祭奠一下项羽庙,看看故人吧。


    第108章 汉武帝:说谁文采略输啊?


    年少的项籍通过天幕,看到自己写的那首绝命诗,心绪不可谓之不复杂。未来他居然狼狈至此……


    项伯有心想要取得他的原谅,所以连忙讨好地说:  “你这就太草率了,我之前被官府通缉的时候,也没想着自寻死路啊。你大可以回到江东,东山再起,不过那时你才二十多岁,鲁莽些也是正常的。"


    他觉得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太愚蠢了。


    还没等项羽说话,项梁就怒踹了他一脚。


    项伯像颗球一样在地上打滚,痛得嗷嗷叫:  “阿兄,你这是做什么。”


    项梁:  “我们项氏世世代代立足于楚国。未来我们起义,振臂一呼,就有无数江东父老将孩子送到军中。项籍带着那么多人走,却孤身回来。我要是百姓,都要生撕了他!


    你哪来的脸说这种话?你就真不把这些百姓当回事吗?"


    "我没有,我哪里敢啊……"


    项伯尴尬不已,讷讷不言,再也不敢说话了。


    项梁拍了拍项籍的肩膀,鼓励地说:  “你做的对,你有你大父之风!我们项家人,死也要死的无愧于心。"


    项燕面对王翦,宁死不降,玉石俱焚。


    紧接着,天幕继续说。


    【刘邦四十七岁左右才正经创业,五十四岁就成了皇帝,前前后后只花了七年。什么叫大器晚成啊!


    古代讲究尊老爱幼,刘邦因为年龄大,所以备受尊重。但对皇帝这个职业来说,年龄大太致命了。


    帝王暮气沉沉,这些开国功臣却年富力强。


    刘邦心里发愁,他没几年好活了,等他一蹬腿,这天下还是他老刘家的吗?尤其是韩信,他才三十多岁呀。


    他思来想去,开始布置计划。他先把那些帮他打天下的好兄弟封为异姓诸侯王。好兄弟们喜滋滋地去赴任了,沛公真是仁义,跟着他有肉吃,他们要共享富贵了。事实上,刘邦将真正的好兄弟萧何和曹参等人都留在了中央。没过多久,刘邦就开启了对异姓诸侯王的屠杀,杀的人头滚滚。到最后,他还杀人诛心,立下了白马之盟:  "非刘氏称王者,天下共击之!"


    他并不愿意跟群臣共享富贵,这天下必须是他老刘家的。】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刘邦已


    经垂垂老矣,却还在御驾亲征。


    得胜归来之后,他恰好路过自己老家,于是衣锦还乡。


    他和将士们载歌载舞,高唱一首自己原创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他一边杀着猛士,一边求猛士,听上去是那么的矛盾。可事实上,并不矛盾,他想要的从头到尾都是能帮他守住刘家基业的人。


    天幕下,正准备去投奔刘邦的韩信,面色煞白。他之前看过唐太宗那期视频,很羡慕唐太宗所创造的君臣氛围。


    韩信听到刘邦约法三章而且对百姓秋毫无犯之后,便下意识认为刘邦跟唐太宗一样厚待功臣。他甚至畅想刘邦也搞一个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让他韩信高居榜首呢。


    谁知道这面色和蔼的老沛公居然刻薄吝啬至此!


    韩信明白,站在刘邦的视角,为了江山社稷而杀功臣也是合理的。但站在臣子的角度,他不能接受。


    好比如,他只是打工人,当然想找宽厚仁德的老板,谁想被老板弄死?


    在秦汉年间,君臣关系相对和谐,君臣之间的尊卑理念并不明显。大家都是坐而论道,到了明清时期,臣子才跪着说话。


    韩信喃喃低语:  "始皇帝暴虐,对臣子却还行。王翦和蒙恬难道不算功高盖主吗?可是他杀了吗?"


    韩信对刘邦很下


    头。


    另一边,咸阳城中,王翦、李信、蒙恬、蒙毅等等人皆是松了口气。不羡慕别人家的皇帝了,还是自家的好啊。在对待功臣这方面,秦始皇和刘邦一比,都能称得上大善人。


    李斯作为开国功臣,自然要维护自己的利益,连忙抨击刘邦:“这刘邦怎么如此小家子气,难怪是乡野匹夫,眼界狭窄。不如陛下宽宏大量。"


    秦始皇也有些惊讶,这刘邦怎么这么极端?略微思忖之后,倒也有些理解。


    "他毕竟是从黔首过来的,没有来自家族的助力,自然患得患失。"


    他觉得刘邦的做法有可取之处,但他不打算用。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所挑中的都是他认可的人。


    刘氏刻薄寡恩的性格就像他们扑朔迷离的性向一样出名。汉高祖


    杀功臣,汉景帝诛晁错,汉武帝时期丞相消消乐……


    刘备立刻望向周围的人:  "备向天发誓,永远不会如此对待你们!"刘备像是基因突变了一样仁厚,简直不像老刘家的种。幕僚们爱死他讲义气的模样,纷纷谢过主公。


    天幕讲完了刘邦和项羽,松了一口气,开始了惯例的漫谈时间。


    【这期视频到尾声了。


    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中国诗歌文脉源源不息,就像文明史一样,从未断绝。所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不光是文人,连皇帝都是吟诗作赋的好手。


    “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


    汉武帝刘彻唇角上扬:  “这首诗是谁写的,写的真不错。朕四岁的时候就会吟诗,十多岁的时候已经能写诗了。谁敢说刘氏是草莽?刘氏能写诗,更会解诗。"


    自从天幕开始盘点诗人,他经常提笔写诗,今天也特别期待能够上榜。但天幕直接越过他,去盘点高祖了。他心中有些遗憾,紧接着,便安慰自己。这榜单乾隆都能上,这人又是异族人,文采还一般般。他文采斐然汉武帝可不要跟乾隆并列。


    在刘彻很自信的时候,天幕接着说。


    【十位帝王的名单已经揭晓了,里面有知名度高的,也有知名度低的帝王。可能有人要问了,连刘邦和项羽都能上榜,怎么秦皇汉武上不了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不是封建帝王f4吗?怎么只有唐宗上榜了?


    因为唐太宗文采还可以,而秦皇汉武文采略输了。


    他们既没有没有对后世的诗文发展作出显著的贡献,也没有一首代表作。起码嘉靖和乾隆都有代表作。】


    紧接着,天幕放出了《沁园春*雪》。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这首诗虽然文律不足,但是气势古今罕见。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它一经发表就非常轰动。


    敌军首领看了都惊呼,这真是他写的?得知真是对方写的之后,他很生气:  “比打了个败仗还让我恼火。"


    一时间,无数


    人都看愣了,反复咀嚼这里面的每一个字。


    明明这首诗不是帝王诗,但他们却觉得没有比这更配得上这个名字的。天幕没有多说,但苏轼能感觉到这诗的不一般。


    苏轼一边喝着自己酿的蜜酒,一边赞叹不已:“只有大胸襟的人,才能写出气吞山河之作。”"这天幕说我是豪放派之祖,如今看来,还有不足嘛。"他想成为万户侯,自然无法“粪土万户侯”。


    被提到的帝王都很懵。汉武帝刘彻:  "????"说谁略输文采,再说一遍?他文采好着呢!


    第109章 大家都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刘彻是真的要发火了。


    他让人找出自己写的诗词歌赋,随手拿了一份竹简。


    是给李夫人写的调情诗词。


    他立马把这篇收了起来,假装不经意地咳嗽了一下,重新翻找。很快,他便找到了自己的得意之作《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卫青,你说这篇写得怎么样?难道这还文采略输?"


    卫青老老实实回答:  “有屈原宋玉之遗风,实在是上等的佳作。但比起唐宗,还有些微不足道的差距。”


    汉武帝刘彻心中冷哼一声,他又不是聋子,也没失去记忆。那唐太宗代表作不是抄那个隋炀帝的吗?


    他这可是纯纯自己创作的,没有任何人捉刀。


    他心头有些不满,可想到“惜秦皇汉武”,心情渐渐好转。被说文才略输的可不止他一人,秦始皇也是他的难兄难弟。心思百转千回,时间只过去短短几秒。


    汉武帝刘彻面上好像一副不在意的样子:"朕和秦始皇一样日理万机,不如其他人清闲,没时间去吟诗作赋。再说了,这东西只为陶冶情操,朕也无意在这方面超越别人。"


    "再说了,评价一位皇帝的功绩,只需要评价文治武功,评价文采难道不是跑偏了?"


    卫青立刻应是。


    话虽这么说,汉武帝刘彻日后却减少了一些去后宫的次数,泡在书房里看书。他要悄悄读书,然后惊艳所有人。


    任谁被diss文采不好,心情都不会好到哪里去。秦始皇和汉武帝就是这样。


    作为f4中的第三位,唐太宗心情也很复杂。


    作为读者,他还挺喜欢这首诗。虽然相隔千年、诗风不同,但诗美是共通的。他欣赏并且常常写“言论慷慨,词深而雅”的文章。


    他夸赞道:“这首词神情俊迈,如朗月之宏光,如朱碧之联合,堪称冠绝终古。”可是天幕没有着重讲这首诗,所以没有加注释,让他有些看不懂里面的具体含义。文采,字面意义是辞藻和才华。风骚,也就是《国风》和离骚,同样泛指辞藻和才华。


    这首词单纯在批评四位帝王的才华吗?


    唐太宗感觉不像,如果只是说才华,那就和


    前面的“江山如此多娇”不匹配了。


    唐太宗皱着眉头,若有所思:  “这诗人应该说的不仅是文采。他在批判我们武功太盛,文治不够。"


    为什么要将他跟秦皇汉武并列啊?他的文治有差到这种程度吗?唐太宗自我觉得文治很不错,虽然称不上完美,但比别人好多了。


    长孙皇后见他面色不佳,猜到他的内心想法,含笑说道:  “二哥并不推崇秦皇汉武,此时却与他们并列,不知您作何感想?"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秦始皇平六国,既骄且逸,一朝而败。”  "始皇暴虐,至子而亡。"他认为秦始皇有开国之功,但太暴虐了,亡国亡得挺活该。


    他也说过“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总之,他对秦皇和汉武评价有褒有贬,综合下来一般般。


    其实不光是对秦皇汉武,李世民也diss过很多皇帝。他曾经跟这首诗的诗人一样,批评了一大堆皇帝。


    最后,李世民得出了一个结论,他是天下第一!


    唐太宗李世民确实委屈:  “古今多有拨乱反正之主。朕二十九岁为天子,武胜于古也。这么多年过来了,天下大治而移风易俗,朕文过于古也。比他们差了吗?"


    长孙皇后含笑安抚:"他们俩毕竟是先人,做的是开天辟地之功。排在前面也没有问题。"


    唐太宗李世民只是有一些委屈,很快便收拾好心情。皇后说得对,他们是先人,还是得尊重些的。


    他将矛头转向了其他人:  “这宋祖莫非是宋武帝刘裕,不对,这好像是按时间顺序来排的。那他应该是宋朝的开国先祖赵匡胤。"


    “可是天幕之前说了,赵匡胤又没活多少年,死因还扑朔迷离,据说是被弟弟杀的,这也能和朕相提并论?"


    长孙皇后汗颜,在对待兄弟这方面,确实是二哥比较干脆利落。


    唐太宗心情复杂,赵匡胤也是如此。


    如果没猜错,这宋祖应该说的是他吧?他文采好得很,怎么稍逊风骚了?


    话虽这么说,他唇角却渐渐上扬。能跟秦皇汉武和唐宗并列,稍逊风骚就稍逊风骚吧。他接着往下看,便看到了: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赵匡胤眉头紧皱,心情不悦:  “这成吉思汗好像是个异族人的名字,不知道是那元朝人还是清朝人。蛮夷怎么能上啊?"


    被这首诗cue到的皇帝心情起伏极大。


    他们一方面,因为被批评,所以有些不悦。另一方面,又因为功传千古而喜悦。那复杂的心情不是一时半会能说得清的。


    朱元璋要是知道他们的心情,一定会痛骂一句矫情。


    他不悦地说:  “咱老朱榜上无名?这是怎么排的,咱真的要生气了!”


    他幼年读书不多,后来常常学习,尤其喜欢读史。经常跟文武百官讨论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在他眼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有大功绩,也有缺点。将他们排在一起是比较合理的。


    可是他老朱怎么没有姓名啊?


    他没有去想前四个人给他让位置,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成吉思汗:"蒙古鞑子不过是统一了北方,咱可是统一了中原。咱要文采有文采,要武功有武功,还能比他差?"


    他旁边的朱棣也若有所思。天幕说他未来会是一个很厉害的皇帝。可是他朱棣也榜上无名啊。这诗人是不是不喜欢咱们明朝


    sp;?总之,被这首诗提到的皇帝心情一般,没被提到的皇帝心情更差。包括但不限于汉高祖、汉光武帝、明太.祖、明成祖。他们想被diss,居然还没有机会!


    他们都怀疑,这诗人是不是不喜欢他们,所以压根提都不提?大家都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好在天幕接着解释:【这首词发表之后,非常轰动。很多人问诗人是不是不喜欢某位皇帝,所以不提他?之后,他们还安利自己推崇的皇帝。诗人只好说:  “只是写词而已。”】


    天幕这话一出,朱元璋等没被提到的皇帝心情稍稍好转。


    他们心里默默想,哼,要不是因为写词需要,他们一定有资格上。


    紧接着,古青青又说了一段结语,然后视频便结束了。


    项梁连忙收拾细软,遣散家中仆役:  "在暴秦的爪牙到来


    之前,我们得赶紧逃。"


    项籍:  “去哪?”


    "呵呵,天幕不是说了吗,秦皇迷信徐福,上了大当。我们也东渡出海好了。"紧接着,项梁便拉着项籍的手,要带他离开。


    然而项籍却扯出自己的手,摇摇头:  “我们项家世代扎根于楚国,如何能去做那蛮夷。”项良皱着眉说道:“可是不去海外,我们如何能逃得掉?还是说,你有更好的去处?”“我确实有。”项籍说道。


    “哪里?”


    "咸阳。"


    项梁大惊失色:  "你疯了吗?那里全是秦皇的鹰犬,不到一天,就会被秦军抓住。"


    紧接着,他像是明白了什么,面色骤然变冷:  "你是要向秦军投诚?"


    项籍面色沉沉:  "对,我是疯了,我是要向秦军投诚。我们项家抵抗不了秦国,甚至连刘邦那个草莽都敌不过。这天命居然从来不在我们这里。"


    "好在天幕告知我们未来。我要看看,在秦皇未死的情况下,我项籍到底能不能把握天命!"项梁一言不发,像是陷入沉思。


    过了许久,他方才说道,声音艰涩:  "可是秦皇怎么会不杀你呢?"项籍:  "秦国将领老的老,死的死,我会向他证明我的价值。"项梁深深叹了口气:"……项家的生死存亡,就交到你手上了。"过了几天,项籍被人带到咸阳,见到了李斯。


    李斯有些诧异,要不是看过天幕,他根本看不出来这个年轻小伙居然是西楚霸王。跟常人相比,他只是长得高壮罢了。


    同行的还有韩信。


    项籍得知对方的身份之后,非常震惊。他以为就他一个人想投诚呢,没想到这汉朝忠臣也会来。糟了,这好像也是个名将啊。秦皇不会看上他,然后杀了自己吧?


    项籍对韩信充满敌意。


    韩信感受不到,也毫不在意,他还在为接下来见秦始皇而感到忧虑。


    天幕的剧透让他濒临死局。他没有背景,没有钱财,更没有逃跑的门路。一旦秦皇起了杀心,他逃无可逃。


    所以他主动到咸阳来了,压根没有等官兵上门抓捕,显得自己诚


    意满满。


    秦始皇暴虐,在民间的名声不好,他很有可能死无葬身之地。他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对不对。韩信敛眸,或许,他早该自.杀,成全体面。没过多久,秦始皇召见了他们。


    秦始皇观察了韩信和项羽许久,在压抑的气氛中,给他们封了个军中小官。


    "你们对于大秦犯了谋逆之罪,但听说你们实在有才,朕不舍得杀你们。朕正准备北击匈奴,为华夏谋万世之基业。你们若能拿不错的军功,那就免了你们的死罪。"


    韩信和项羽松了口气,这才惊觉背后已出了一身冷汗。


    一旁的太史令心情很复杂。自从天幕剧透了未来,他们这些史官都混乱了。又要记录命定的未来,又要记录变化的未来。


    领一份薪水,打两份工,痛苦。


    不过也有好处,他们提前得知了司马迁的纪传体史书,觉得很有开创意义。他们最近正尝试着用纪传体整理和编写史料。


    太史令收回思绪,抬头望着这一幕,笔尖落在竹简上,忠实地记录他们的对话以及反应。


    如果这两位能够不负秦皇的嘱托,那么这就是列传的开头。


    秦始皇跟他们聊了一会儿,挥挥手让他们离开了。他望着他们的背影,若有所思。


    这时,李斯说道:“他们到的时候,张良早就跑了。”


    秦始皇仿佛早有预料,一点也不惋惜:  “他好像是以智谋无双闻名的,如果跑不掉,那才不可能。不过朕的大秦不需要苏秦和张仪那样的纵横家。"


    即使张良来投诚,他也不会用他。


    在天幕消失的这段时间里,所有人都很好奇接下来的视频。杜甫停杯投箸:  "太白兄,你说接下来会说什么呢?"


    李白喝着仰慕者们送的桃花酒,含笑说道:  “只有天知道了。”杜甫看热闹不嫌事大:  “我看悠悠我心可要犯难了。第一个视频是盘点著名诗人,第二个视频是


    盘点皇帝诗人,这第三个视频还能比前者更有噱头吗?"在他叽里咕噜的时候,天幕准时播放。


    【Hello大家好啊,好久不见了。上期视频说了,点赞过一万,立刻爆肝下一期。


    阿婆熬了好几个夜来剪辑视频,看在这么辛苦的份上,你们真的不给个一键三连吗!  (震声)这一期视频的主题是大家熟知的背诵名篇。


    第一,孤篇压全唐!】


    李白和杜甫笑容僵在脸上:  "?"


    贺知章、王维、李商隐、陈子昂、白居易、张九龄、孟浩然:  "???"开什么玩笑,他们唐代无数个诗人诗篇,都被一篇给压了?


    第110章 最神秘诗人


    作为李白的忠实迷弟,杜甫含笑说道:  “是我偏颇了,这新视频在噱头上可一点也不差,不知是太白兄的哪篇作品能够当此殊荣?"


    李白自斟自饮,神态闲适:“子美,你此言差矣。天幕之前不是说过在下的诗篇了吗?难道还会再说一次吗?我看啊,不可能。"


    “再讲多少遍你的诗篇,我也是乐见其成。”


    杜甫心下好奇:  "你的意思是,这人不是之前盘点的唐代诗人?那这下可有意思了。我倒要看看他写的有多好,才能压下太白兄你的诗篇。"


    作为杜甫的忠实迷弟,白居易深感被冒犯,有些火冒三丈。


    “孤篇?意思是这人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杜工部流传下来的诗倒是挺多的,看来不是他。可杜工部的《登高》当不起这个称号吗?这人凭什么能超过杜工部啊?"


    不光是唐朝人很懵,宋朝人同样懵。


    宋朝文风昌盛。文人心目中几乎都有自己推崇的唐代明星诗人。


    苏轼若有所思:  “在下只敢在李杜王白之间猜想,可他们也不算孤篇呢。这个诗人流传下来的诗篇很少,文采还很高……子由,你能猜到是谁吗?"


    陈子昂、李涉、宋之问……一个个名字浮现在脑海里,又——被他否决。这些人的代表作只能算得上是佳作,如何能够压全唐呢?苏轼博览群书,知识面非旁人所能及,却找不出一个合适的人选。苏辙也懵着呢,摇摇头:  “不知。”


    苏轼喝了口茶,看热闹不嫌事大,笑嘻嘻:  “我看啊,如果这个称号不是李杜他们拿到手,那么没有人会信服的。这下可有乐子看了。"


    事情不出所料。对很多文人来说,踩一脚李杜都让人难以忍受。李杜优劣论都能争辩千年。更不用说,这个称号,拉踩了李杜两个人,还拉踩了整个全唐,连皇帝都不例外!在唐朝,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王公贵族,亦或是文人墨客,都被这个称号拉起了仇恨。如果这个人的诗篇不能服众,那可要闹大笑话了。


    书圣张旭正在和贺知章争辩谁能当得起这个称号,争的脸红脖子粗。他们吵不出来一个结果,只好扭头看向张若虚:  "这称号不像是在说李杜。那你说这人是谁?"


    张若虚拱手说道:"这问题还用争论?


    我看啊,这是圣上。"事到如今,还有比皇上更能服众的人吗?他们一下子哑了火,闷声喝起酒来。他们心中腹诽,这人还会不会聊天?话题一下子就终结了!


    然而这时,天幕说道:【他就是最神秘诗人张若虚,代表作《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


    书圣张旭以及贺知章:"!"


    好小子,想不到你还有这样的文采?背着他们偷偷练是吧!


    张若虚骤然想到家中的诗篇,他最近写了一首乐府旧题《春江花月夜》,还没拿出来给朋友鉴赏。


    他诧异不已,这首诗能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在他所有的诗中,这首也只算普通吧。


    天幕此话一出,很多唐朝的人都懵了,一时间无数人在问“谁是张若虚?”  "张若虚是谁呀?"女皇武则天询问:“婉儿,此人是谁?怎么没听说过他的名字?还是说他是未来的人?”


    上官婉儿隐约想起了这个名字:“他好像是吴中四士之一。近些年来,他与贺知章,贺朝,张旭和包融等人并称为吴中四士,在长安有些名气。


    据说他文辞非常俊秀,诗篇受人称赞。其他的便不知道了,臣没看过他的诗篇。"


    听到这四人的名字,女皇有些恍然,也有些诧异:  “这其他三个人都比他出名多了。想不到这人居然有这样的文采啊。"


    "把他的诗集找来给朕看看。"


    这下可出了个难题。张若虚在充满才子的长安,名气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属于有点名气,但不多。


    侍从找了半天,找不到对方的诗篇,也对他的作品没什么印象。


    很多唐朝诗集似乎都没有收录他的诗文。简单来说,他的诗篇不算流行,只在小圈子内流传。


    不光是唐朝人对他的名字有些陌生,宋朝也是如此。?


    sp;?张若虚在宋朝的名声也不显著。诗集是诗人影响力的重要参考依据。宋朝的很多唐诗选本也无他的名字。


    直到明朝,张若虚才声名鹊起。


    武则天对张若虚好奇极了,恰好这时,天幕放出了《春江花月夜》的原文。武则天视线扫过,眼前顿时一亮。


    “春


    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武则天会写诗,更会解诗。


    细细品读,便感觉自己眼前出现一幅画卷。


    青墨色的天空浑然一色,落月西斜,水雾如同飘渺丝带轻柔婉约。诗人漫步于江水之边,举头望月。万般惆怅,浮于心头。种种意象在诗人指尖跳跃,任他驱使,来告诉读者他所见到的美景。


    武则天惊叹于其中诗美,又摇摇头。诗仅仅是美,还是不够的。人们欣赏美人,也希望美人有与美貌相配的聪明才智。否则便是胸无点墨的花瓶了。


    她继续往下看,目光停滞住了,念着那一句:  “江畔何时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


    淡淡的悲凉涌上心头。她想要长生,想要万岁万岁万万岁,连续武周。可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光阴,哪里比得上月亮的百万分之一?


    和近乎永恒的月亮相比,人类不过蜉蝣罢了。


    她驾崩之后,武周又能延续多久?


    武则天被这一句话,说得焦虑起来,过了一会才平复好情绪,暗暗惊讶。


    "能把乐府旧题写成笔落天外、思考宇宙的伤春之诗,倒让朕意外了。"


    这首诗不仅诗美,在哲理上也一骑绝尘,让人难以望其项背。


    武则天继续往下看,又有些说不出的哀伤: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诗人在外求官,家乡的妻子对镜梳发。


    她孤独寂寞,悔叫夫君觅封侯,却还是“愿逐月华流照君”,希望夫君有个好前程。诗人惆怅不已,在这春江花月夜,又有几位游子能够回到家乡?


    武则天忍不住想起了已死的丈夫,曾几何时,他们也是“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夫妻啊。很快,她收拾好心情,想他做什么,死掉的丈夫才是好丈夫。武则天看向上官婉儿:  "这人文采斐然,做那芝麻小官实在可惜了,召他来见朕吧。"


    上官婉儿点头应是,心想,张若虚的诗中隐隐有怀才不遇的意味,谁知道这首诗能让他改命?他这下可要发达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武则天等人看外在,专业诗人看技法。


    杜甫凝神望着天幕,越看眼睛越亮:  "平声庚韵,仄声霰韵……每四句换一次韵,穿插交错,声调整齐。而且每种韵对应不同的景象。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断而续复,飞丝相接。真乃大才!"


    从开篇的“春江潮水连海平”,到“落月摇情满江树”。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向全部出现,且错落有致。


    杜甫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种开天辟地似的全新写法。事实上正是如此,《春江花月夜》开创了顶针续麻体,直到现在还有人在使用。


    诗人好像在细心地编织上好的蜀锦。没有一个字是无用字。他驱使文字的能力,已经达到了臻至化境的地步。事实上,《春江花月夜》甚至出了顶针续麻体。李白也有些惊艳,放下手中酒樽:  “我怎么没在诗集中读过他的诗?”


    天幕放出原文之后,那些不满张若虚的声音渐渐小了。


    他们不得不承认,孤篇压全唐有些夸张了,但说它是唐诗巅峰之一是不为过的。


    可这么厉害的人,他们偏偏没怎么听说过他的名声,张若虚就像他的诗一样,仿佛被浓雾笼罩,身上充满神秘色彩。


    这时,天幕解释道:  【唐朝印刷技术并不发达,张若虚的诗大多失传了,时至今日,只剩下两首。】


    杜甫比自己的诗失传还心痛:“真是明珠蒙尘,暴殄天物。”


图片    请收藏魔.蝎.小.说.网 WWW.MOXIE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