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高适:我骂我自己!


    【这一首《蜀道难》是李白代表作中的代表作。据传贺知章看到这首诗之后,惊呼李白是谪仙人。】


    天幕还在聊这首诗的背景,还没有放出诗文。可光是这几句前情提要,就把所有人的好奇心都提了起来。


    好家伙,《蜀道难》还能不亚于《将进酒》和《梦游天姥吟留别》?


    蜀汉的刘阿斗吃瓜吃到自家,眼睛微微睁大:"朕见过蜀道啊,朕知道怎么写啊!蜀道确实难,上次走了一次,把脚都磨出血了,再也不想走了。"


    他疯狂地进行头脑风暴:“蜀道掉下去之后绝对没命,连尸骨都找不到,死无全尸。蜀道难啊,蜀道难……”


    诸葛亮:“……”


    刘阿斗越说越激动:“相父,朕说得怎么样?是不是改一改就能成为一首诗了?”


    诸葛亮羽扇遮面:"陛下说得很有真情实感,一看就是真的去过。多雕琢一下,定是可以的。"


    低情商:写得真烂。高情商:没有雕琢。


    刘阿斗心里喜滋滋,抬头望着天幕,想看看李白到底写了什么。


    天幕将全文一行一行地放了出来。


    刘阿斗刚看到第一句,就瞳孔地震。


    “噫嘘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这这……”


    他感觉自己好像又回到了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那一刻,震惊得说不出话。


    刘阿斗结结巴巴:“蜀道可过,上青天却是完全不行的,李白真是一如既往地爱夸张。他怎么想得出来将这两者放在一起?”


    诸葛亮眼中深处闪过惊艳之色:“毕竟是诗仙,就是想旁人所不敢想。”


    “一唱三叹,回环反复,真是让人心情激荡。”


    刘阿斗越看越尴尬。他们两个人都走过蜀道,怎么描写的地方天差地别?他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走过蜀道了。


    他挠头,感觉头有点痒,好像要长脑子了。


    这首诗也没什么复杂的字词,很多文化水平较低的百姓连蒙再猜也能看得懂。


    一起笔就让人震惊不已,而后层层递进,高潮一个接着一个,没有给人喘息的空间。


    唐太宗李世民一口气读完之后,直觉酣畅淋漓,摸摸头,居然已经起了薄汗。


    “当真是诗仙!盛世大唐都在他的笔下!大唐有他,了不起。”


    在此之前,他没觉得诗文写得好能够惊天动地。


    杨广还喜欢写诗呢,写得还很好,结果亡国了。写诗写得好也不能阻碍隋朝亡国啊。


    在他眼里,写诗只是琴棋书画一样的艺术罢了,无聊的时候拿来消遣一下。


    可现在李白的出现,让他改变了想法。


    写诗写得好是真的能惊天动地,诗仙是大唐最为光彩的一张名片。


    这个榜单排了十个诗人,大多都是唐人,古青青也不止一次说起唐诗的辉煌。


    唐太宗李世民暗下决心,大力发展文化行业,让他们为大唐书写盛世华章。不求能再出一个李白,只求大唐文脉更加昌盛。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他望见这首诗的时候,深深叹息。他第一次出川,是和父亲弟弟一起前往京城考试。第二次,是回家丁母忧,第三次是回家丁父忧。


    他走过水路,也走过陆路,爬过蜀道。


    没有比爬过蜀道的人更明白蜀道的艰难了。


    可这首诗说的又不只是蜀道难,说得也是政治形势的难。


    他望着天幕中逐渐显露的诗文,深深点头:"李白说得对。姜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到后来双艾奇行,才勉强破了这天险。这种险地,如果首领是豺狼虎豹,早晚会造反。”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也没想到自己一语成邋,蜀地会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地方吧?”


    苏轼收回思绪,含笑看着自己的弟弟苏辙:"子由觉得这篇怎么样?能被称为代表作中的代表作吗?”


    苏辙若有所思:“开篇意气风发,后来雄浑壮阔,最后侧身西望长咨嗟。犹如宝剑入鞘,却还杀气腾腾。”


    “李太白这首诗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论其豪迈之气,确实无出其右。辙觉得这首能算。”


    他说的是李白的诗。李白不是个谦虚的人,他知道自己文采好,也常常自夸。这就给后世很多评论家发挥的空间了,不需要自己绞尽脑汁寻找夸夸的词。


    用李白的诗形容李白就行了。


    苏轼望着远方,思绪飘远:“好久没


    回家了,什么时候我们回去一趟?”


    苏辙明白哥哥这是被勾起了思乡之情。李白出川之后再也没有回到老家,他们也差不多,丁父忧之后几乎没回去了。


    苏辙:"蜀道艰险,来回一趟要半年左右,真的要回去?李太白都说了,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旅游达人苏轼跃欲试:"可我看完之后,偏偏顾不得那些危险,就想去看看景色。你我年纪都大了,再不爬一次,就没机会了。你瞧这景色多美!"


    天幕还在放无人机航拍的蜀道,勾得人望而生畏,也勾得人心潮澎湃。


    苏辙也心生触动,答应下来。


    不仅是苏轼被勾起了去蜀道的欲望,其他人也是如此。


    蜀道真的有这么难吗?他们好想去看看。


    李白明明在劝退别人,结果越危险的东西越为迷人,反倒让更多人想去蜀道玩了。


    如果李白知道的话,不知道该怎么想。


    【既然蜀道难,那人们为什么要走蜀道?不能换条路走吗?


    答案是很难。


    四川是个盆地,周围都是山,所以出四川很不容易。除了陆路之外也有水路,比如过三峡,但是这条路是往东的,不是往北的。


    北边的关中地区古往今来都很繁华,皇城长安都坐落在这里。四川如果想跟关中贸易,就必须打通往北的道路。


    所以这条蜀道应运而生。


    这条路是华夏最有历史底蕴的道路之一。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三星堆遗址。有人说那是古蜀国。这是考古界的重大发现。


    有网友说,四川这下挖掘了三星堆遗址,陕西这个古文化大省如果不开个始皇墓,可能就要落后了。


    古蜀国靠着蜀道跟外地通信。秦灭古蜀国之后,中间的历史就断层了,很难去追根溯源。


    可李白似乎是一个知情者,他听说过古蜀国的传说,并且把它写到了《蜀道难》里面。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蚕丛据说就是古蜀国的第一代国君。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说的就是五丁开山的传说。李白的才学真是深不可测。


    现代考古专家穿越回去问问李白,可能会知道更多关于古蜀国的事情。】


    李白写得天马行空,古青青也天马行空地说起了李白这首诗里面的文化底蕴,并且提到了神秘的古蜀国。


    现代观众看得乐呵呵,直呼李白牛逼。


    结果古代人就没那么高兴了。


    古代金石学类似于考古,可到底不算真的考古。


    未来的人为什么喜欢挖墓葬啊?俗话说事死如事生,人们非常尊重墓葬,挖坟可是要遭天谴的!


    很多帝王将相惴惴不安,担心未来自己的坟墓被挖,可天幕没有接着说墓葬的事情,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坟墓是否安好。


    他们羡慕起了秦始皇。到底是始皇啊!没人敢挖他的坟!


    秦始皇:“!!!”


    公子扶苏:“?!!”


    “陕西始皇墓,父皇这人说的是不是骊山皇陵?他们想挖您的坟?”公子扶苏说的是疑问句,但心里已经有了猜测。


    毕竟能被称为始皇帝的人,除了父皇之外,不做他想。


    秦始皇做了个深呼吸:“真是大胆。”


    虽然天幕说还没有被挖,但秦始皇


    并不高兴,不怕贼偷,就怕贼恼记。


    秦始皇暗暗下决心,到时候得多放点水银,多设点机关,多放点兵马俑。让兵马俑挡住那些外来的小贼。


    【旅游达人李白曾经跑到安禄山管辖的京津冀地区去玩。河北和关中矛盾巨大,很多人对皇上不忠心,反而对安禄山忠心。李白非常忧虑,担心安禄山有一天会造反。


    可他这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人到暮年,还是个白身,怎么阻止大唐这架狂飙的马车?


    他只能用酒麻痹自己。


    他写下了:“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他来到安徽的敬亭山,又写下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他郁郁不得志,感觉只有敬亭山能够理解自己了。


    终于,大唐爆发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型叛乱,安禄山带着二十万人造反了。叛军势如破竹,攻破潼关,直逼长安。


    唐玄宗李隆基只晓得跑跑跑,一路跑


    到四川。


    叛乱爆发的时候,五十多岁的李白在安徽宣城,他的儿女却在山东,山东也遭到了战火。


    李白愁的不得了。好在唐朝游侠风气重,李白就是个游侠,武艺也不错。武谓听说李白剑术高超,所以特地赶来拜他为师。


    武聘听说李白儿女的事情之后,主动请缨要去救他的儿女。最后把他的儿女从山东救回来了。


    李白非常感谢,还特意写了一首诗《武十七谔》。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只能抠脚。因为他都被皇帝炒鱿鱼了,还有谁敢录用他?


    可接下来,他的机会来了。】


    【唐玄宗逃到了四川,他的儿子唐肃宗跑到灵武去继位,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自古以来,就没几个人心甘情愿当太上皇。


    唐玄宗这时候已经是一个老人了,但他还是不愿意放权。他儿子前脚顶了他的皇位,他后脚就使出了招数。


    他把很多儿子都分为节度使,让他们去讨伐叛军。就是要给唐肃宗添堵。


    永王被封为四道节度使和大都督,定下了“海上袭击幽州”的策略。


    李白这个时候清清白白,名气也大,算是大唐网红,是个金招牌。永王派幕僚三顾茅庐,请李白出山辅佐自己平定叛军。


    这时候,天下有三个主要的势力。


    唐肃宗,唐玄宗和儿子们,再加一个安禄山等叛军。


    如果观众老爷是李白,会选哪一个?】


    弹幕:(砧板保护协会:父子俩哪有隔夜仇?随便选一个呗。)


    弹幕:(橘子白桃水:我选杜甫。)


    弹幕:(鲜晓月:我选D,钝角。)


    古青青:【虽然唐肃宗登基为帝,但这是先上车后买票,很多人觉得这样不好,朝野之间非常不满。唐玄宗虽然晚年很迷,但曾经也是一位英姿风发的雄主,朝野之间还是倾向于唐玄宗的。


    李白估计想着,永王也是太上皇的儿子,听太上皇办事,根正苗红。而且永王一心想平定安禄山的叛乱,也没有什么要跟哥哥掰头的意思,好像是个不错的去处。


    再说了,李白距离唐肃宗太远了。


    杜甫为了投奔唐肃宗,一把老骨头翻山越岭,走了好几个月才走到,差点把命给送了。


    李白这个时候已经是个老人,哪有那种精力穿越火线和翻山越岭?


    于是他选择了永王。


    他希望在人生的暮年,也能像苏秦一样腰挂相印,匡扶天下,封侯拜相。


    谁晓得,这是一道送命题。】


    【没过多久,唐玄宗可能扛不住唐肃宗那边的压力,于是弃车保帅,反手背刺永王。


    唐玄宗把永王的事件定义为谋反。


    唐肃宗也是如此,连安禄山都不打了,发兵讨伐永王。


    三月之后,永王兵败自杀,李白银铛入狱。


    这对父子的相争让河北的叛军得以喘息,为大唐中后期的藩镇霍乱埋下伏笔。


    李白不知道天家没有父子,尤其是“父慈子孝”的唐朝。等待李白的刑罚就是腰斩。】


    很多不了解李白的人表示震惊。李白这个世间居然沦落到了这种地步?


    长安,唐玄宗脸上火辣辣的,天幕说的话无异于一个巴掌,狠狠打在他的脸上。


    "好一个父慈子孝,亨儿,这唐肃宗是不是你?你未来居然这么胡闹吗?是你让大唐接下来如此动乱?”


    他说的是疑问句,但语气非常肯定,认定了李亨就是唐肃宗。


    李亭面色平静:“父皇,虽然儿臣现在是太子,但你又不是没废过太子。这唐肃宗是不是儿臣还尚未可知。儿臣对父皇的孝心日月可鉴,怎么会不听父皇的话?您这么说,真让人感到心寒。”


    “再说了,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您未来能跟高祖一样安安稳稳做太上皇,不分发那么多节度使,又怎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动乱?您就没有一点问题?”  李亨含沙射影地挑李隆基的问题。


    李隆基咬牙切齿,拿手指着儿子:"——你!混账!"


    李亨握住他的手指,将他的手压下来,语气温柔:“父皇,现在是扫除外敌的时候,可不能内讧啊。”


    李隆基甩甩袖子,重重地冷哼。


    等除掉安禄山,他一定要弄死李亨。


    他趁机发了一笔父皇财,如今羽翼丰满,拥护者太多了。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


    同时他也暗下决心。对待父亲,一定不能留情。最好能像太宗一样把父亲软禁起来。


    如果走到天幕所说两虎相争的地步,那就麻烦了!


    高适大惊失色:“太白兄,原来你卷入的居然是叛乱。命怕是要没了!”


    杜甫望着李白,满心可惜,心像是被揪着一样,难过极了。


    意气风发的李白晚年居然流荡无归。


    他不敢相信:“唉,天家无父子,不能怪太白兄,他是冤枉的!”


    李白望着天幕,眉头皱紧。


    侠客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比起性命,他更在乎名节。


    有了造反的罪名,无疑是比死更难受的事情。死了之后在黄泉也不安生。


    他可以肯定,永王至少在招募他的时候,没有流露出这个意思。不然他绝对不会加入永王。


    李白收回思绪,听到杜甫一直在维护自己,心情复杂。


    他举着酒樽,品了一口酒,没有熟悉的香味,还越喝越苦,苦中作乐道:“人生,难得糊涂。在下也和李斯晁错这些贤人有了一样的待遇啊。”


    高适有些愤愤不平:"算算时间,应该是十多年后的事情。倘若我发迹了,一定要救太白兄出来!”


    然而,紧接着天幕说的话,让他惊骇不已。


    【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是李白的妻子没有放弃他,到处奔走找关系。


    事实证明,李白做交际花还是有好处的。很多好友不敢跟乱臣贼子扯上关系,于是跟李白分手。可也剩下了一些真心好友。他们和李白的妻子一样到处奔走,竭尽所能伸出援手。


    李白在狱中写下了很多诗,希望自己能得到营救。


    他有个好朋友叫做高适。高适不再是当初那个大龄落榜考生。他在乱世中发家,如今是攻打永王的将领之一,位高权重。


    李白于是给高适写了《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老朋友啊,你挥挥手就平定了永王之乱,功劳太大了,我倒是没有冤屈的感觉,玉石俱焚很正常。我现在就要死了,泪水止不住地流淌,你能不能捞一捞


    我啊?”


    高适表示十分动容,然而拒绝了。】


    高适:“……”


    他之前骂的对李白见死不救的人居然是他自己?


    第72章 李白揽月而去


    沉默,沉默是今天的大唐。


    杜甫李白高适三人,这段时间忙着找仙草寻仙人炼仙丹,睡觉盖一条被子,白天手拉着手一起游玩,感情深浓,如胶似漆。


    高适本来听到自己未来会发迹,心里高兴坏了,他做梦都想升官发财,没有比这更好的消息了。


    结果天幕说的话犹如晴天霹雳。


    他居然未来对李白见死不救!


    他想到自己刚刚放出来的豪言,一时间仿佛失去了语言功能,尴尬得说不出话,眼神躲躲闪。


    他良久之后,方才无力地解释:"太白兄,这……我也不晓得未来会这个样子。可能是你犯的案子太大了,在下实在不敢。是我做的不对。”


    他为未来的自己向李白道歉,希望能得到他的原谅。毕竟现在的李白没有犯下大案,而且前途不可限量,总不能得罪了。


    事实上,高适也并不是一个发迹之后走出六亲不认步伐的人。杜甫晚年辗转来到成都的时候,高适经常接济他。


    高适扪心自问,他和李白有友情吗?当然有,但不多,不够未来的他冒着风险去捞李白。


    李白只是愣了一下,便接受了这个消息,面对高适的道歉,他神色自若。


    他没有像高适想的那样骂他,反而平静地说:“你不用解释,你未来走到那个位置,一定付出了很多,没必要因为我李太白把一切葬送。”


    李白被玄宗炒鱿鱼之后,周围的酒肉朋友散了很多,心中早就明白了"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的道理。


    帮人是情分,不帮是本分。如果高适救了他,他会感谢他。如果没救,他也不会过多地厌恶。


    毕竟是他李太白自己卷入漩涡,难以自拔,不应该过多苛责别人。


    就像李邕曾经看他不起,李白也保持平常心。


    高适见李白好像并不生气,瞬间自惭形秽,尴尬地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太白兄心胸宽广,高风亮节,我不能及。”


    杜甫望着这幅场景,脑海里冒出了一句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他们最终还是渐行渐远。


    【和李白一样卷入永王事件的人大多被杖杀了。可李白经过好友帮忙以及郭子仪的力保,李


    白逃脱了死罪,最后流放夜郎。


    他曾经给王昌龄写:“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谁曾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流落夜郎的人居然是他自己。


    好在接下来,半路上的李白收到好消息,皇上大赦天下了,可以不用被流放了。


    这个时候,李白接近六十岁。


    他被赦免之后,非常高兴,恨不得昭告天下:"我李太白自由了!"】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


    李白立刻乘舟前往江陵,两岸风景独好,山川层层叠叠,可这些风景再好都没有他的心情美。


    那些卷入叛乱的人大多都死了,可自己却绝处逢生,逃出生天,还有比这更好的事情吗?


    他是个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郁有的心情又好转了,深情地吟诵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干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他的心也像轻舟一样翻越万重山,迫不及待地想回到家乡。


    天幕下的观众为李白长长松了一口气。


    如果性格有底色,那么李白的性格底色已经是太白金星的白色。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可是如果光像神仙,那未免太不接地气。好在李白有仙的一面,也有人的一面,他为人爽朗大方,人人见之都想跟他做朋友。


    用“谪仙人”称呼李白再合适不过。


    自从他们看到李白,脑海里的谪仙人都有了脸。


    他们的心情随着李白的经历跌宕起伏,为李白捏了一把汗。现在看到李白逃脱了死罪可以回到家乡,真是让人高兴不已。


    这下李白终于要安定下来了吧!


    【李白曾经好歹也是个御用文人,如今却成为被赦免的罪犯,落差不可谓之不大。


    不久,他碰到了自己的老朋友,朋友在乱世之中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如今已经是一方太守。


    他的很多朋友都飞黄腾达,只有自己越过越差。


    李白写了一首诗,名字特别长。《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我只是一时糊涂,才登上了永王的贼船,并不是有心想要造反。我之前


    去幽州,也是去搜集安禄山的情报,我对大唐的忠心天地可鉴!”


    这首长诗里面有不少名句:"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这一句话,不知道盘活了多少修仙小说。


    后来,他又到庐山游玩,写下了:"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他的人生遭遇大变,换做普通人估计都要有心理阴影了,再也不想当官了。可李白没有,还是一如既往的狂,还是想当官。


    李白听到了李光弼将军在前线势如破竹的消息,非常激动,明明是个花甲老人了,还想去从军。】


    天幕下的观众都愣了,李白忘了永王的事情吗?他怎么还要去匡扶天下啊?


    他忘了自己曾经生死一线吗?!


    武则天叹息道:"李太白造反一事应该是场冤案。因为会造反的人,没有这样的觉悟。"


    李白是真的想挽大厦之将倾,即使撞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汉武帝刘彻算算时间,李白也来到老年了,心中升起点点期待,含笑说道:"李白的身上有很多神异之处,他出生时母亲做了梦,梦见他是天上的太白金星,所以才给他取这个字。后来他又预言了明朝的衰亡。他死后,应该会被接到天上继续当太白金星吧。"


    不仅是汉武帝刘彻,很多李白的粉丝都是这么想的。>


    卷入叛乱都不重要。李太白是个仙人,在乎这点名声吗?


    这啦啦的出田不干去本土巾这肌肤的世界不适合学太白。


    李太白啊,你早点在人间渡完劫,回到天上去吧!


    【可半路上,李白生病了,没去成,只能辗转来到安徽当涂投奔自己的族叔李阳冰。】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李白名声满天下,在这里也混得开。有很多人邀请他参加宴会,请他写诗。


    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他是谪仙李白。


    这天晚上,明月高悬,清风裹挟着花香,清新宜人。


    李白穿着华丽的锦袍,带着酒葫芦,离开宴会。


    近些年来,他愈发感觉到精力不济,隐隐约约察觉到大限将至。


    曾经他向李邕放出豪言壮语:“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而上九万里!”


    可世间容不得大鹏,他们想把大鹏的翅膀压下来,好让自己跟大鹏在同一个高度。他这只大鹏鸟终其一生也没能扶摇而上。


    干年前,有人抓到了长相奇怪的动物。人人都不认识,以为这是不祥之兆,于是把动物打死了。孔子一看,痛哭流涕:"这是祥瑞的神兽麒麟啊!"


    这天下只有孔子识货。


    不知道自己死后,有没有人像孔子哭麒麟一样为自己这只郁郁不得志的大鹏鸟而哭泣呢?


    他一边喝酒,一边吟诗:“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他喝得醉醺醺的,走路跌跌撞撞,走着走着,来到湖边。


    夜晚的灯光微微照亮清澈的湖水,水底的鱼儿卷起圈圈连漪,凉风轻轻吹过李白的脸颊。


    李白感受到丝丝寒意,酒有些醒了,定睛一看,湖中赫然映着明月的倒影。


    他一时间心神都被吸住了,怔地说:“好美的月亮。”


    他自幼喜欢观察月亮,也独爱月亮。“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


    他的诗抖一抖,全是月亮。


    酒醉的他如今看到这么美丽的月亮,于是见猎心喜,喃喃低语:"月亮啊月亮,你缘何落入人间,是像我一样被贬谪到人间来了吗?


    来,让我把你捞起来,我们一起喝酒,同销万古愁,岂不美哉?”


    他曾经欲上青天揽明月,可青天难上。现在明月已经落入水中,不捞的话,太可惜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伸出手,想要捞起那轮明月。


    只听扑通一声,白衣入水,溅起朵水花,湖面掀起涟漪。


    良久过后,涟漪消散,湖面倒映着明月。这世间却少了一个李白,好像他从来没有来过人间。


    【据传,李白揽月而逝!】


    一时间,众人怔愣不已。


    李白的生命犹如一场灿烂的火树银花,他诠释了生命到底能璀璨到什么地步。


    现在李白揽月而死,虽然死的很浪漫,比病死醉死好多了,但众人没有办法接受。


    李白就不应该死,他应该永远年轻,生老病死跟他没有任何关系。


    连汉武帝刘彻也有一瞬间的怔愣:“死了?就这么死了?朕等了半天,就是想等仙人下凡来接他,到天上去啊。”


    汉武帝刘彻耐心地等了半天,希望下一秒,李白就会从水面中浮起来,仙人扶他顶,结发受长生。


    可是什么也没有发生。汉武帝等了半天,那湖面还是波澜不惊。


    汉武帝刘彻做了个深呼吸,作出让步:"看来没有人接李太白上天当太白金星,李太白没有仙缘,但是这不对啊!”


    “王勃死后被接去了蓬莱,李贺都被接到了天上写诗。虽说是假的,但是也有这一段情节!天幕不是说了很多人喜欢给这些诗人编话本吗?不能编一个他成仙的情节进去吗?"


    司马相如:  "陛下,你之前看到他们俩假成仙的时候,不是觉得自己被骗了,很生气吗?怎么到了李白这里,你反而期待天幕骗你了?”


    汉武帝刘彻一时语塞,心中闷闷。


    对于旁人,他能抱以平常心,但这是诗仙李白啊。他不能接受这样草草了结的结局。


    汉武帝刘彻冷脸分发任务:"朕不满意李白的结局,这样吧,你给他写一个结局。他死后,到天上当太白金星了,在天上给那些神仙写诗,过得不比人间差。


    那什么狗同的唐玄宗死后发现,自己曾经瞧不起的人居然是天上真神,直接痛哭流涕,道自己有眼无珠……”


    汉武帝刘彻像是看了一场悲剧电影,为了满足遗憾,开始找大神写同人文了。


    他自欺欺人地想,即使是骗他也好啊!


    司马相如:“……”


    汉武帝刘彻文采也不差,写过不少诗,脑洞很大,将自己的一腔遗憾全部化为灵感,越说越乐在其中,甚至搞起了联动。


    “朕记得《长恨歌》里面,杨贵妃也成仙了,那个杨贵妃好像也看不起李白是吧?杨贵妃成仙之后再厉害,能够比得上太白金星?"


    汉武帝刘彻本身就是个龙傲天,想的情节也是龙傲天标配。


    司马相如被雷得外焦里嫩:“……这,很难写。”


    感觉自己写了之后,逼格要跌穿地心。


    汉武帝刘彻一个冷飕飕的眼刀甩了过来。


    司马相如话锋一转:“虽然很难写,但不是不能写。容臣思考几日,把东西送过来。”


    汉武帝刘彻这才满意地点点头。


    李白从小就学司马相如的文章,以司马相如为偶像。如果知道司马相如被逼着写他的同人文,不知道有多受宠若惊。


    第73章 李白:他们给的太多了


    【李白很仰慕谢脁,谢眺曾经当过宣城太守,所以李白多次来到当涂,遍访名山大川,寻访谢公遗迹。


    李白想葬在谢公山,和偶像更近一点。可是家人手头拮据,只能将他草草埋葬。】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这是古青青从李白纪录片里剪出来的内容。央妈出品,必属精品,镜头语言非常精妙。


    李白揽月而死,尸体在河的下游浮了上来。


    果然如同李白所想,他死后,人们争相传之,都为才子之死感到惋惜。


    天幕的众人也和李白的朋友一样惋惜,有些难以接受。这么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不应该经历死亡啊!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死了也应该风光大葬,怎么能这么草草了事!


    有垂髫小孩抿了抿唇,有些谜茫,冲着大人说:“那个穿着白衣服的人怎么好久没见到了?我还想听他说那些好听的话!”


    大人:“因为他死了,死了就是要被埋到山包包里面,再也不会动了,也不会讲话了。”


    小孩一幻想那幅场景,顿时受不了了:“不要他死,不要他死!”


    镜头给向李白的墓碑,从此固定下来,并不移动。


    左上角打上了年份的字幕,李白逝世的时候是762年。


    然后视频开始了倍速播放。


    随着时间流逝,日夜轮转,很多穿着古代服饰的人前来凭吊,之后又匆匆离开。他们有李白的家人,好友,还有从各地来的仰慕者。


    这个数字被飞快拨弄着,从李白逝世的【762年】变成【817年】。


    五十年过去了,一个文士模样的人来到了墓地前面,与此同时,视频也停止了倍速播放。


    经过风雨的冲刷,李白的墓碑残破不堪,碑文模糊不清。


    这文士把李白的墓地打扫干净。


    他是李白好友范伦的儿子范传正,从小就仰慕李白的风采。在李白逝世的五十年后,他来到墓前,凭吊这位曾经名动大唐的诗人。


    与此同时,他还是个地位举足轻重的朝廷命官。


    站在他旁边的,是李白的两个孙女。乡间的路不好走,多亏有李白的孙女带路,范传正才找到这块墓地。


    范传正望着这个村妇打扮的人,在他父


    亲的描述中,李白是多么的风姿绰约,可是李白后代居然跟普通百姓并无差别。让人很难相信这居然是诗仙的后代。


    他说道:“李翰林除了你之外,还有其他后代吗?”


    李白的孙女一五一十地说出来了。李白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曰伯禽,次子下落不明,女儿病死。


    所以李白只剩下长子。长子伯禽一生跟随李白左右,在李白逝世之后留在了当涂。


    伯禽生了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他的儿子想学爷李白当游侠,结果没有爷爷的嘴皮子和好武艺,外出十三载,不知所踪,估计死路上了。


    所以李白只剩下两个孙女。


    李白和李白的儿子伯禽并没有留下什么财产。两个孙女生活困顿,种田织布为生,不得不嫁给了当地的农夫,只求生存。


    范传正听完,心中唏嘘。他跟李白的孙女深入交流之后,才发现对方进退优雅,读过诗书,谈吐不错,并不是普通的村妇。


    他不禁惋惜:  "原来李翰林只剩下了你们二人,你们姐妹嫁给农夫,实在是辱没了。不如我助你们改嫁。”


    盛朝高士的孙女起码也得嫁进士族啊。


    两个孙女却拒绝,如果嫌贫爱富,死后哪里敢去见李白?


    范传正见她们不肯,只好答应了。


    两位孙女又说:“祖父的遗愿是葬在谢公山,但当时生活拮据,没有钱财将他安葬在那里。唯有祖父这件事,请大人帮帮忙。"


    范传正于是会同当涂县令诸葛纵,把李白的墓地迁移到梦寐以求的谢公山。


    碑文已经残破不堪,范传正干脆重新立碑,并为李白撰写墓志铭,《赠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天幕补充了一句:【后来,李白的两位孙女也没了消息。李白不仅才华没有人继承,最终也绝嗣。】


    天幕下,杜甫很震惊:“太白兄,你好像绝后了!”


    李白心想,能不能别说了?他听清楚了!他正郁闷着呢。


    他一心想求功名,所以把儿女放在山东,一个人外出求官,但他不是不在意子女。


    他给自己儿女取的名都非常不错,寄托了他对儿女的重望。他甚至把小女号做平阳,来源就是那位以军礼下葬的大唐


    平阳昭公主。


    外出求官的途中,他也多次给山东儿女寄信。


    谁曾想未来自己的儿女基本都下落不明,孙女生活拮据,几乎无法生存。但是孙女却很有气节,不嫌贫爱富,依旧记挂自己这个祖父的遗愿,要把他葬在谢公山。


    他端着美酒,却一点喝不下去了,良久之后说了一句发自肺腑的真心话:"我亏欠儿女的太多了。”


    他遥望着山东的方向,暗下决心。等到他扶摇而上九万里,一定不让孩子们重蹈覆辙。


    杜甫心中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安慰道:“太白兄,你死之前写了诗,说你死后没有人像孔仲尼一样为你哭泣。但我懂你,我会为你哭的!"


    “你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他神色悲戚,好像马上就要哭出来了。


    李白望之,既觉得有点感动,又觉得有些违和:"别哭,我还没死呢,急着给我哭丧做什么?"


    有一说一,实在有点晦气!


    杜甫连忙擦擦眼角,收回眼泪,还不忘了补充:“但我就是太白兄的


    孔仲尼,没有之一。”


    然而接下来,天幕播放的视频,让杜甫渐渐有了危机感。


    李白的仲尼怎么这么多?!


    视频又开始倍速播放,左上角的数字不断变大,来到【818年】。


    李白的墓地简陋,荒凉,无人收拾。山边长着无边无际的荒草,冷清寂寥又萧瑟。


    一个男子来到李白墓前。他身穿圆领桶袍,腰间配着玉佩,穿着黑色长靴。


    男子望之,心情百转千回,眼角湿润。


    他如今被贬到江州当司马,前途一片暗淡,他的心情犹如李白墓地一样萧瑟。


    他作诗一首:“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他郑重地行了个礼,随后离开了,没有留下一片云彩。


    画面右边给出他的名字:【白居易】。


    白居易的演员离开之后,时间轴继续滚动,过了几秒,停了下来。


    唐朝诗人陆荀鹤在墓前,痛哭流涕:"先生在的时候,由你领导诗坛,所以诗


    坛日新月异,先生为什么要离开我们?”


    “虽然先生走了,但是先生的英名永远活在天地之间。”


    “谁能去湖南把杜工部的墓移过来,让两人相邻相伴,吟诗作赋?”


    紧接着,时间轴继续滚动,日月轮转,岁月更替,大唐已经灭亡,来到宋朝。


    宋代诗人陆游身穿宽衣大袖,冠小仅束髻,来到李白墓前,站在无数先人所站的地方。


    他长长叹息,恨不能与李白一见。


    他望着青山绿水,感受着山间松风,恍惚间,感觉自己好像看见了那个意气风发的李白。


    陆游:"李翰林喝酒似长鲸吸川,写诗像渴骥勇奔泉。"


    “大将军桓温的墓地也在当涂,想必李翰林,你的愿望也是成为他这样的英雄吧。”


    陆游擦着眼角的眼泪,甩了甩袖子,依依不舍地离开。


    时间匆匆而过,来到元明清。


    元朝文人戴天锡,明朝文人方孝孺,清朝文人钱谦益……都来到墓碑前,为诗仙哭泣。


    天幕下的人还没看过这么神奇的倍速播放模式,好在不难理解,略一思考之后便搞懂了。


    唐太宗李世民感叹:“这种方式挺有意思,当真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如果眼泪不会干,估计千百年来,这些人的泪水都要将李白的墓给淹了。”


    天幕下的人都很羡慕,其中不乏一些王公贵族。他们葬的位置再好,陪葬的金银珠宝再多,往下一埋,多年过后,除了子孙还有谁会来凭吊?


    甚至连他们的子孙不看族谱,都未必知道他们的全名。


    李白明明草草下葬,但是身后事可一点都不寂寞。甚至超越了无数王侯将相。


    时光会流逝,王朝会更迭,可李白的声名不朽。


    唐太宗李世民不知道自己的身后事有没有这么热闹,羡慕地说:"李白死前说没有人知道他这只大鹏鸟,可事情截然相反啊,如果那李白还活着,会如何作想?”


    在这些诗人之中,杜甫最倾向那个提议李杜合葬的人,想法直中他下怀。


    如果能和李白合葬,以后相互唱和,黄泉生活不再寂寞,美哉美哉。


    杜甫好奇地问:“  太白兄,未来有这么多诗人来凭吊你,还留下了诗篇,你最喜欢哪一个?白居易吗?”


    在这些诗人之中,杜甫就认识一个白居易,也晓得他的名气大,因为白居易上榜了。


    杜甫以为李白会选白居易,结果李白笑着说道:"陆游。"


    其他人夸他写诗写得好,他高兴不假,但高兴的程度有限,写诗只是兼职。他的梦想是军功封侯或者布衣拜相。


    唯有陆游将他跟恒温相比,所以他pick的是陆游。


    他找到了自己的孔仲尼!


    李白举起酒樽:“如果没有天幕,谁能知道自己的身后事?为此等美事,当浮一大白!”


    他觉得陆游就是最懂自己的人,然而随着天幕播放,他的思绪开始摇摆。


    视频经过元朝明朝清朝之后,时间来到了现代。


    人们穿着两截衣服、好像受过鬓刑,头发都不算长。


    可他们不像犯人。因为他们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上面的花纹精致繁复,手艺高超的绣工细看都要惊呼天人。


    他们拎着花花绿绿的酒水,在墓碑前摆好。


    有的人嘴里念念有词:"听说白哥最爱喝酒,上好的老白干啊,五十年陈酿,听说一口下去贼销魂。从我爸那里顺来的,我爸都不舍得喝,都送您了。保佑我古诗文默写满分昂。"


    有人送上泸州老窖:“哪能喝老白干?李白四川人,要我说,还是这瓶泸州老窖最地道,对四川老铁的味。白哥要保佑也是得保佑我。"


    有人送上茅台:"贵州茅台才是永远的神!什么酒来了都得跪。"


    还有人送上国外葡萄酒:“你们送这么多白酒,人家都要喝腻了,来喝点红的,说不定诗仙都要写上英文诗了呢。那不得拳打雪莱,脚踢拜伦啊?"


    李白的墓前已经被办成了名酒博览会。


    李白心动了,他平生最爱两件事,一件是求官,一件是喝酒。有时甚至嗜酒如命。


    官可以不当,酒一定得管够。


    对不起,陆游,他们给的太多了。


    他们才是最懂自己的人!他们才是自己的孔仲尼!


    第74章 后续+盘点十大帝王诗人


    【传说,李白揽月而死,其实李白应该是病死的,前者只不过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罢了。李白晚年缠绵病榻的时候,把自己的诗文草稿交给自己投靠的族叔李阳冰,请他为诗集作序。


    众所周知,诗人的诗大多散佚,可李白好像更惨。


    李阳冰:"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自从安禄山造反之后,李白就到处逃亡。


    划重点,如果李阳冰说的是真的,那么李白的诗十丧其九。】


    现代观众:“!!!”


    弹幕:(我靠!!!!真的假的!李白也太惨了吧!)


    (难以想象那是一笔多么巨大的文化宝藏。【痴呆】)


    (举手提问,如果我穿越到唐朝,把李白的诗文全部带回来,能收到多少钱的奖励?)


    (小了,格局小了。参考之前捐文物的新闻,直接记一等功!)


    (啊,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很爽吗?这简直是学子福音啊……)


    年轻的杜甫有些惊讶:“我记得太白兄对自己的文稿向来妥善保存,结果居然遗失了这么多?这怎么可能?”


    李白若有所思:“毕竟晚年颠沛流离,怎么能保存那些文稿?”


    杜甫有些恍然,也是啊,战乱时期连命都没有办法保证,哪还有精力去照顾那些诗文?


    他眯着眼睛看着天幕中飞速划过的弹幕。


    只有视力好的人才能看清弹幕,很多视力差的人根本看不清楚。杜甫现在年轻,也不是近视眼,看得很清楚。


    杜甫哭笑不得:“太白兄,你接下来准备出自己的诗集吗?有人希望你尽力保留你的文稿,有人不希望。”


    他们都知道,那些不希望李白出书的人是促狭鬼。


    李白含笑说道:“虽然都是些胡言乱语,但还是有人喜欢的,所以还是得出,不然不就辜负了他们的厚爱吗?”


    千年之后,课本见。


    杜甫准备资助李白出诗集,这年头印书很费钱。可是压根不用他出钱。


    一些商人早就闻到了金钱的甜美气息,到处寻找李白,想给他出诗集。如今李白风头最盛,要是能出一本《李太白全集》,那得多赚啊?


    受到同样待遇的还有杜甫,两个人的门槛都被踏烂了。


    那些李白随手一丢的墨宝,都被人喜滋滋地当成绝世珍宝收藏起来,当作传家宝。


    这就导致,李白诗文遗失得很少,因为精品太多,所以选入课本的非常多。


    后世学子叫苦连天,要背的诗文直接翻倍了。


    【据说李白的诗十丧九,那么他凭借着流传下来的诗,在如今的华夏占据什么地位?】


    紧接着,天幕放了一段央视的视频,有人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如果没有李白》。


    大意是:【如果没有李白,似乎没有太大的影响。《全唐诗》会变薄一点,但程度相当有限,如果没有李白,几乎所有唐代大诗人的地位都会提升一档……】


    【如果没有李白,我们的生活应该会失去不少鼓励。犯了难,说不了长风破浪会有时,想辞职,说不了我辈岂是蓬蒿人……】


    【我们不再知道黄河之水哪里来,庐山瀑布有多高……】


    【幸甚至哉,我们的心中有一个李白,你是谪仙人,你是明月魂。】


    这个朗诵节目,把李白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性诠释得淋漓尽致,几乎没有人看到之后不动容。


    视频在这一刻来到了高潮。


    弹幕直接炸开了锅,无数人疯狂敲键盘。


    (啊啊啊啊啊啊,吹爆我家白哥!)


    (谪仙下凡造福世人,辛苦了。)


    (余光中老师说得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大刘写得才好,李白把太阳系粉碎后造了一篇诗云。)


    (看李白的诗真的有一种,我要是能这么写,即使现在死了也值得的感觉。他真的,我哭死。)


    古青青的视频热度还算可以,在这段时间,弹幕超级多。这些蝇头小字几乎将天幕遮得密密麻麻,一时间人们只能看到这铺天盖地的弹幕,都看不见背后的演讲节目了。


    很多人惊叹,李白的地位太高!


    可是韩愈并不觉得稀奇,闭上眼睛,自言自语:"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一代文圣,李翰林当得起。”


    他深深为李白在未来呼风唤雨而


    感到高兴,像是想到什么,有些嘲讽意味地笑了笑:"李翰林活着的时候被人轻慢,死后人人都来攀。那些人若是还活着,不知道有多后悔。"


    唐玄宗李隆基就是曾经轻慢李白的一员,地位在这些人中最高。


    直到看完这段视频,李隆基这才深刻意识自己赶走的人在未来的影响力。


    人的名,树的影。


    他心里震惊,迷茫,羡慕,甚至还有一丝丝嫉妒。那些未来人提及自己没有好话,提起李白就全是溢美之辞,凭什么李白的风头居然压过自己?


    他才是大唐之主,天潢贵胄!


    他们俩还都姓李,李白好像也有皇室血脉,凭什么自己就不如他?


    李隆基选择性地忽略了他未来的昏庸事件。


    高力士见他这副模样,隐隐约约猜到他的想法:"陛下,李太白本来风头就很盟,天幕出现之后想必会更加出名,不如把那李太白召回来。”


    唐玄宗李隆基却放不下身段,他刚刚才把李白赶走了,天幕一出,他就屁颠屁颠让李白回来,天子威严何在?


    而且他有更深的考量。李白想当宰辅,如果把他叫来朝廷又没让他当,想必他又会写很多诗攻击自己。


    总而言之,李白是个烫手山芋,他不想沾,只想敬而远之。


    他含含糊糊:"此事日后再议。"


    高力士闻言松了口气,他跟李白有嫌弃,可不想让李白回来:"陛下没有征召杜甫,此时又没有征召李白。想必朝堂和乡野之间会有所微词。"


    之前,唐玄宗李隆基并不喜欢杜甫那些讽刺朝廷的事,所以没有立刻征召杜甫。


    唐玄宗李隆基:  "管那些做甚,让他们说去罢!朕堂堂天子还能受他们的威胁?"


    太子李亨随侍左右,心中无语,越发意识到父皇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个善于纳谏,英明神武的帝王了。


    如今他夜郎自大,自欺欺人,心胸狭小,还特别好面子。


    太子李亨如果是现代人,想必都会怀疑一下父亲是否有老年痴呆的前兆。


    他暗暗下决定,等到他继位,一定会重用李白和杜甫。


    如果是曾经的李白,可能很在


    意唐玄宗的心意。他入宫之后被皇上冷遇,还写了闺怨诗。


    可现在他真的没那么在意唐玄宗了。


    因为唐玄宗晚年昏庸,天怒人怨,居然导致安史之乱爆发,人们嘴上不敢说什么,心里都是有怨气的。


    李白对于唐玄宗的明君滤镜有点碎了。


    而且他在乎唐玄宗的看法,是因为他想封侯拜相,大唐男子最好的出路就是当官。


    他在未来获得了千万倍的尊重和爱戴,心中的郁气一扫而空,吐出浊气。


    未来的伯乐很多,他这只大鹏终究扶摇而上九万里!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这种情况也不复存在。


    他暗下决心,目前大唐还有安禄山的隐患,他要借着天降的气运匡扶天下。等到大唐江山社稷稳定下来,他便学张良倘徉于山水之间吧。


    但是这一次,他不再是心灰意冷地放逐自己,而是主动用脚步丈量大唐的美好河山。


    古青青:【李白的事情讲完了,视频也到尾声,这个系列的视频总共盘点了十位诗人。】


    【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要盘点诗人?】


    【相传在远古时期,仓颉创造文字。在文字诞生的那一刻,天地都寂静了,日月不再轮转,鬼神为之哭泣。


    自从仓颉造字,华夏大地上就出现了一条文脉。建筑会消亡,制度会腐朽,可文脉奔腾不息。


    汉字一笔一画,以象为行;一撇一捺,以德为骨。是文字赋予了我们开天辟地、薪火相传的力量。


    我们现在好奇的东西,几乎都可以在文字里找到答案。


    而唐诗和宋词就是文脉上最灿烂的繁星。


    诗人反复推敲,呕心沥血,写下诗篇。


    虽然现在的高考作文加了一句“诗歌除外”,但用心血写下来的诗篇,自然不能被遗忘,理应被传承。


    这就是主播做视频的原因。


    祝华夏文脉永不干涸,祝诗歌之魂永不熄灭!】*


    韩愈,孟郊,贾岛,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等著名文人心中激动。


    虽然他们之中很多人没有被天幕提到,但是都被这一席话感染到了。


    他们寒窗苦读多年,呕心沥血、字斟句酌地写文章,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让自己脱颖而出,并且留遗泽于后人吗?


    古青青定了他们的作用,听起来真是


    顺耳极了。


    年轻的杜甫垂眸笑了,诗是吾家诗,他杜甫一定要比肩未来的自己,为华夏文脉添上浓墨重彩的笔。


    词人柳永闻言哈哈大笑,叫来笔墨,激扬文字,和歌女高歌,随后昏沉沉睡去。


    欧阳修心潮澎湃:“说得好啊,诗以明志,而文以载道。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愿华夏文脉,生生不息,后世子孙,文风昌盛!"


    紧接着,视频结束了,天音消散,那洁荡的天幕消失不见,好像从来没有出现过。


    可脖子都仰酸的人们知道,天幕曾经惊天动地地来过。


    在天幕的影响下,无数人的命运出现了转变,偏离了历史的轨道。其中,诗人的命运改变最大。


    王勃终于看清了自己情商不够,索性放弃当官,如今游历大好河山,锦绣文章跟不要钱一样地往外冒。父母如今都身体康健,日子和和美美。


    李贺知道自己表弟把自己的诗集毁了之后,很生气,跟他们一家断了交,如今在家疗养身体,也编自己的诗集。


    李清照走出闺阁,正和有识之士筹谋抗金大事。


    辛弃疾官拜将军,摩拳擦掌,准备学霍去病一样北上收复大好河山。


    李商隐在朝廷中讨了个清闲的校书官职,和妻子感情和睦,应该不会失落地写下"何当共剪西窗烛”。


    比起李白和杜甫,有七窍玲珑心的王维做事更加妥帖,得唐玄宗李隆基看重,官位节节擎高。王维一边当官,一边攒修别墅的钱。


    苏轼被调回京城,名气大,威望盛,再也没有人能对他发动乌台诗技能了。


    李杜二人则去投奔了他们仰慕的哥舒翰。哥舒翰喜出望外,欣然接受。


    俗话说文章憎命达,诗人的命运往往比普通人还要坎坷一点,他们那些锦绣文章往往是蘸着鲜血写出来的,也是燃烧生命的文学光环。


    如今天幕来了,他们的命运出现了巨大的转折。


    所以他们都感激古青青以及天幕背后的神仙。


    各个世界的人们也习惯了五天看一


    次视频,因为在娱乐匮乏的年代,天幕能秒杀各种话本戏曲,成为最有趣的乐子。


    可很快有人注意到,这一次天幕并没有出现【下一段视频将在五天后播放】。


    明明之前每一次视频结束后都会出现这个预告。


    很多人泛起了嘀咕,难道天幕要消失了?以后不盘点了?


    消息甚嚣尘上,很多人都信了。许多没有被盘点的知名文人心里都有些遗憾,看来自己没有这个福气了。


    在其中,以乾隆最为惆怅。


    “朕一直以为唐宋诗人盘点完之后,肯定会有清朝诗人。正一直等着呢!怎么就不盘点了!”


    和珅心中松了一口气,面上却唉声叹气,安慰道:“大清黎民百姓不能看到圣上的文章,真是一大憾事。”


    嘴上这么说,但他心里高兴坏了,还好天幕没有盘点乾隆的诗文,也没有把乾隆的诗文广而告之,不然他们的谎言不就要被戳破了吗?


    乾隆爷不就要知道自己写的诗很烂了吗?


    天幕就应该再也不盘点了!


    在这场乾隆爷的新衣游戏里面,这些阿谀奉承之辈可不想有一个小孩子跳出来说皇帝没穿衣服。


    乾隆也非常失望,御膳都用得少了,盖章也没有往常盖得勤快,晚上睡觉都睡得不怎么香,显然对不能上榜感到非常遗憾。


    他在心中祈祷,神仙请不要消失,留在大清朝吧,请盘点一下朕的诗文,再盘点一下朕的文治武功,朕以后一定会建庙祭祀您。


    好像有神仙听到了他的祈祷。第二天,也就是天幕消散的十天后,久违的天幕回来了。


    之所以隔这么久,那是因为古青青剪视频需要时间。而且这一次的主角有些特殊,要找的素材比较多,所以用时更长。


    那耳熟的女子声音传至耳边。


    古青青欢快地说:【Hello,大家好啊,我又回来了。上一期《盘点唐宋十大诗人》反响还行,所以又接着做了一期。


    这一期应该比上一期要热血一点,应该比《博人传》要燃。


    新的视频是————《盘点十大帝王诗人》。


    在这期视频里,我们盘点一下那些会写诗的帝王。古话说,托诗以言志,现在又有人说,作家写下来的每一个字都是


    心灵世界的投射。


    我们就通过这些帝王的诗,看看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乾隆:“!!”


    他懂了,这下肯定有他了。


    神仙,朕绝不食言,这就建庙祭祀您。


    天幕此话一出,无数帝王眼睛亮了。他们文采比不上专业诗人,毕竟并不专研艺术,除了某位“宋画宗”。


    他们一直感觉自己不能上榜,结果居然有机会上。


    秦始皇想到自己那首关于洛水的诗,感觉自己写得尚可,也不知道能不能上个榜?


    他倒是不在乎虚名,只是想通过这个契机看到后世更多关于秦朝的信息。


    曹操心中特别失望:“唉,这次盘点的是身为帝王的诗人,跟老夫无关了。什么时候能盘点一下文武百官的诗?


    老夫应该是文官里最能打的,武官里最会写诗的了。"


    现在的他,还不知道自己死后子孙给他封了皇帝。


    李世民意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那些大臣都说这一句写得特别好,足够流传百年。不知道自己凭借这一句能不能上榜?


    武则天也写过不少诗,此时跃跃欲试。可是期待地跟别人不一样。比起诗文上榜,她更在乎帝王这个称呼。


    因为总有些跳梁小丑说她得国不正,只是以儿媳代掌李唐,将来要还回去。


    武则天为了避免重蹈吕后死后被除族的覆辙,于是摸着吕后过河,杀的那叫一个人头滚滚


    如果天幕都承认她是帝王,她的底气就更足了几分。


    不知道武周能绵延几世?


    武则天心中不确定,应该不至于像短命王朝秦朝隋朝,那样二世而亡吧?


    李煜心情惆怅,他知道自己写词写得好,即使这个盘点的范围是全体诗人,他应该也能被提名。所以这帝王诗人榜单他应该能上。


    可是——


    他环顾四周,用度朴素,哪里还是曾经的皇宫?他如今已经成为了大宋的阶下囚,生死系于赵匡胤一念间。


    赵匡削得国不正,急需打造仁德的形象,对待这些亡国之君还算不错,但他还是没有安全感。


    李煜品着浊酒,心情欠佳。假如他


    能上榜,如此出风头是好事吗?


    【前排提示,帝王写诗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帝王写诗写得不行,只是因为值得盘点,所以加在里面了。


    这次排行基本按写作时间顺序,从后往前排。】


    【第一,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天幕此话一出,秦汉唐宋等等无数朝代的人都愣了。


    他们没听错吧?爱新觉罗明显不是汉族人的姓氏,未来居然出了大一统的异族皇帝!


    朱元璋原本就不白的脸,此刻更加黑了,这个消息无异于晴天露露。


    “爱新觉罗,好一个爱新觉罗。咱之前听这人说过朝代歌,明朝之后是清朝,咱一直以为是汉人,没想到这清朝皇帝居然是外族人啊!”


    元朝的时候,中原大地汉人苦不堪言,“白骨露于野,干里无鸡鸣”。


    他曾经叫朱重八,后来改名成朱元璋,也就是诛元之璋。无数将士用鲜血将蒙古赶出中原,结果又被外族人……


    文武百官都炸了,吵吵嚷嚷,想知道这爱新觉罗到底是哪个外族。结果大家都不知道。


    因为是努尔哈赤用了这个称呼,在明朝末年,这个称呼才正式登上舞台。


    唐太宗李世民面色也不好。


    大唐兼容并包。昆仑奴,菩萨蛮,新罗婢很有异域风情,都很受贵族们欢迎,有些昆仑奴还是黑人。


    很多外国人来到大唐学技术,官方基本上都是热烈欢迎。


    毕竟他们是天朝上国,理应做出老大哥的风范。


    五胡乱华那都是很久远的事情了,久到人们不怎么记得这段阴影了。


    唐太宗李世民暗道:“又是靖康耻,又是清朝,竟至如斯……”


    异族人如果和平相处,融入中原也好,可事实证明,每一块地都是用刀刃拼出来的,从没有和平可言。


    长孙皇后劝说道:“陛下,太医说了你要注意身体,不要动怒,恐伤寿元。你又不是未来的人,力有不逮,鞭长莫及。不要过多烦恼。”


    “唉,你说的是。”


    唐太宗李世民不想让对方担心,于是拾头望向天幕,想要看看这位异族皇帝的诗文。


    他转移话题:“好的语言越写越多,到了清朝,诗文肯


    定越写越好。而且这个皇帝能被放在第一个讲,说明他的文采不差。朕要以未来为镜,向他学习啊。”


    不只是李世民,很多皇帝都对这位异族同行产生了好奇。


    他们都吩咐自己的左右,要好好誉抄这位诗人的大作,方便以后观察学习。


    毕竟乾隆是皇帝,视野更加广阔,写的诗很具有参考意义啊。


    第75章 乾隆:学生最爱的诗人


    【等等,这么轻飘飘地介绍乾隆皇帝实在太不尊重他了,让我们隆重地请出今天的第十名。


    站在你们面前的是:


    cosplay爱好者、十全老人、藏地尊奉的文殊大菩萨、弹幕狂魔、华夏写诗最多的人。


    清纯帝————爱新觉罗*章总


    乾隆的庙号是清高宗,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所以清朝人也称呼乾隆为纯皇帝。】


    乾隆乐呵呵,他向天求了无数遍,终于等到他上榜了!


    他觉得天幕说的哪个信息都好。什么弹幕狂魔,他不太听得懂,所以都当是夸赞。


    乾隆志得意满:"和珅,你可知道,有多少个皇帝有机会能够知道自己的谥号?"


    他并不知道这个天幕也在其他的平行世界播放,很多皇帝都提前知道自己的谥号了。


    "那自然是没有的。"和珅立刻拍马屁:"而且中正精粹日纯;见素抱朴曰纯;安危一心曰纯;志虑忠实曰纯。这个谥号真符合陛下这个完美的十全老人啊!"


    “更重要的是,天幕都盖棺定论,你是天底下写诗最多的诗人了!天下文人无不拜服,恭贺皇上!”


    乾隆抚着自己的胡须笑得牙不见眼,嘴上还要装着谦虚:“你这说的什么话,也就是随便写写罢了,怎么敢和天下人相比?”


    和珅:"陛下真是太谦虚了,敢问现在哪个皇族哪个大臣不背诵陛下的御诗?又有哪一个不说好?”


    乾隆几乎每天都写诗,写完之后还会交给大臣润色,每年都要出诗集。很多皇族都要背他的诗。


    乾隆哈哈大笑,非常受用:"来人啊,笔墨伺候!朕要写诗了!"


    太监宫女们对乾隆的要求太熟悉了,很快就送上笔墨。


    和珅面上含笑,其实头痛不已。


    乾隆非常精明,拍马屁的时候又不能太浮夸,又不能太简单。


    和珅熬了这么多年,演技越来越好,快要被逼成影帝了。可偏偏天幕来搅局。


    和珅发自内心地祈祷,天幕,求你了,千万别揭陛下的短!


    在乾隆兴致勃勃写诗的时候,天


    幕继续播放。


    【陆游算是很高产的诗人了,他流传下来9300多首。


    南宋诗人杨万里据说写了两万首,现在存诗4200多首。


    白居易3800首。


    杜甫1400首


    李白990首。


    《全唐诗》收录唐诗四万多首。可他们都比不上乾隆。


    清纯帝乾隆写了四万多首,碾压无数诗人,一人可抵全唐。


    人一辈子也就两三万天,算下来,乾隆几乎每天都要写上一两首诗。什么叫大清写诗狂魔啊?(狗头)】


    没有一个诗人听到这个数字,不感到震惊。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四万首诗可一点都不好写。


    陆游哑然失笑:“在下对这个最高产诗人的称号有点不服,谁曾想这位帝王居然如此优秀。君主日理万机,却还要拿时间写这么多诗,想必是个爱诗之人啊!”


    明明是个外族人,却如此深爱汉家文化。明明是个很忙的皇帝,却天天要抽时间写诗。


    乾隆让人敬佩。


    那些身为帝王的诗人,都感觉到了深深的压力。


    刘邦震惊之余,嘴里的草根都掉出来了。


    “四万首!!开玩笑呢?这皇帝是诗中仙人转世吧?”


    论起写诗数量,就连专业诗人,都比不过乾隆。这乾隆实在是太卷了!让后面出场的诗人怎么跟他比!


    大臣还在夸刘邦:“陛下,不管那个人是不是诗中仙人,您的诗也不差,朗朗上口,气势磅礴,一定能上榜的。”


    刘邦心中叫苦:“算了吧,别搁这瞎吹了。那可是四万首啊!肯定有很多名作。朕也就两三首写得还行。


    唉,不想跟他出现在一个榜单上,到时候要丢大脸!”


    李煜掩面,小声自言自语:"在下不算勤政,平时喜欢钻研诗文,也不过写了三千多首诗,竟然不及他的零头。”


    他旋即放下袖子,饱含期待之情地望着天幕。他跟乾隆都是皇帝,视野跟普通人不一样,乾隆的诗肯定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他要向乾隆学习!


    家门口,儿子抬头望着父亲曹雪芹,声音稚嫩:“爹爹,陛下好厉害呀!是你的文采好还是皇上得好啊?”


    虽然家徒四壁,可曹雪芹重视儿子的教育,儿子天性聪明,早就在学诗了,对皇上写的诗非常好奇。


    曹雪芹捂住儿子的嘴,左顾右盼,见周围没有人之后稍稍松口气:"可不能妄议陛下!"


    “这是陛下的诗集,你自己看就知道了。”


    儿子兴奋地拿起来看,没过多久,面色变得有点古怪:“爹,你拿错书了,这不是陛下的诗。”


    【俗话说,知人论世,和上期视频一样,简单介绍一下乾隆这个人。


    他的祖父是康熙。康熙曾经来到雍正的府上,看到了十几岁的乾隆,当时就很喜欢,觉得这小孩有灵气,连带着对雍正的好感都增了不少。


    可是康熙的儿孙太多了,连儿子都有三十五个,孙子根本数不过来,乾隆到底是怎么脱颖而出的?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这个皇帝很喜欢搞封建迷信,经常找人算命,连他自己都会相面。


    答案可能是,乾隆的生辰八字非常优秀。


    之前故言博物馆公布了乾隆的资料,也透露了乾隆的生辰八字。据说,有这个生辰八字的人一生没有大的困难,几乎一生顺遂,贵不可言。


    迷信的康熙一算,这不是天选的孙子吗?


    他于是把乾隆接到了宫中,亲自教养。


    乾隆跟康熙的关系很好,后来还写诗描述他跟康熙的祖孙情。除此之外,康熙还是乾隆的模仿对象。


    康熙曾经多次南巡,乾隆于是也南巡。康熙曾经搞过千叟宴,乾隆也照葫芦画瓢。甚至于,乾隆死后葬在康熙的东陵,没有葬在父亲雍正的西陵。


    可以看得出来,他有多喜欢祖父。


    不过雍正对乾隆也不差,康熙朝九子夺嫡的事情都被拍成电视剧了,"兄友弟恭"的情况时有发生。


    雍正寻思着这样不行啊,不能让儿子也重蹈覆辙,于是秘密立储。


    虽然是秘密,但这是一个朝臣都知道的秘密,懂的都懂。


    古往今来很多大子阴自辛关系都不吃样品后往往站价的菠草白仕今来,很多太子跟皇帝大奈都不作样,最后在往庙地的洛鼎。


    可是乾隆这个“好圣孙”就没受过什么苦,爷爷喜


    欢他,爸爸看中他,储君的位置坐得特别稳。


    而且雍正也不是什么长寿皇帝,不至于让乾隆当三十年太子。雍正一死,二十五岁的乾隆就继位了,正值壮年。


    所以,乾隆是个幸运S,基本上没踩坑。


    无数太子看了都要流下羡慕的眼泪。


    而且清朝皇室对皇子的要求非常严格,据说皇子们


    天不亮就要起床读书,一直读到下午。所以乾隆读了很多书,肚子里藏了很多典故,感觉自己肚子里墨水非常多。


    乾隆:“无敌是多么的寂寞!”


    优渥川顶遂又尊贵的生活为乾隆的性格埋下伏笔————他非常自恋。】


    别的太子有没有流泪,太子刘据不知道,但他自己是真的流泪了。


    他是汉武帝刘彻的儿子,生母是卫子夫,拿的剧本比乾隆还好,简直贵不可言。乾隆出生的时候,雍正还没当皇上呢。


    可是汉武帝刘彻比雍正长寿多了。


    太子刘据发愁,父皇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眼看着还能活好几十年。可他已经三十多岁了,这天下岂有三十多岁的太子?


    唉,当太子难,当千古一帝的太子更难。


    朱元璋若有所思,古青青的话落在他的耳里,很不中听啊。咋啦?皇帝还不能活长一点?非要早死给儿子腾位置?


    他可一点都不同意!


    这时,他猛然想到了太子刘据那尴尬的结局,心里于是泛起嘀咕,朱标不会也有这种念头吧?


    他摇摇头将这个想法甩出去,他的儿子他清楚,打死他也不会造反。


    不过朱元璋还是进行了适当的安抚,他给朱标赏赐了宝剑:“这是北边进贡来的好东西,咱自己都不舍得用,都给你了。所以该给你的都会给,你知道不?"


    朱标性格纯善,从来没有造反的想法,不过他人也不傻,听出了朱元璋的画外音。他连忙点头答应。


    “这就对了。”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


    朱标就是他心目中的继承人,没有之一。


    虽然儿子已经三十多岁了,到了中年,但再熬一熬嘛,总能熬出头的。


    老天不可能让他白发人送黑发人吧?


    【当皇帝之前,乾隆没受过什么苦,


    当皇帝之后更是顺风顺水,自恋的程度越来越重。这种性格体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皇帝,乾隆的爱好非常健康。


    他说:"几务之暇,无他可娱,往往作为诗古文赋。"闲着没事干就写诗,把一肚子的墨水全部融进诗里。


    在写诗这方面,他依旧自恋,经常碰瓷诗坛大v。


    他点评这些大v的诗文,还把自己的点评收进了《四库全书》。


    其中有一位大v就是杜甫。


    “杜诗于我有何缘,每一见之不忍舍。”


    “平生结习最于诗,老杜真堪作我师。”


    他特别喜欢杜甫的诗,觉得自己写诗的本事都是跟杜甫学的。


    众所周知,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以诗记载历史,价值非常高。


    乾隆曾经说自己的诗:“其间天时农事之宜,莅朝将事之典以及时巡所至,山川名胜,风土淳漓,莫不形诸咏歌,纪其梗概。”


    乾隆把山川名胜和风土民俗都写进诗里,希望自己的诗能作为大清的诗史。】


    李白:“杜子美,这位皇帝跟你学写诗呢。看来将来你连皇室都一网打尽,果然是一代诗圣啊。”


    杜甫脸都有些红了,是被臊得:“别取笑我了。”


    他听到乾隆跟着自己学诗,有些受宠若惊,自己居然有一个皇帝徒弟呢。对古代文人来说,帝王师就是最高的荣誉。


    他好奇不已,不知道这"徒弟"学得怎么样啊?


    李白:“话说回来,这天幕说乾隆自恋,这个词挺有意思,听起来不像是夸人。”


    杜甫选择给徒弟说话:"嗨,哪个文人不狂?太白兄难道不狂吗?越自恋,说不定写得越好。"


    【除了杜甫,乾隆还很喜欢苏轼,经常和苏轼唱和。


    乾隆给最爱的妻子也就写了一百多首,却给苏轼写了七十三首。


    其中有一句是"余杭此去读奇作,缀辞拙速吾犹堪。"


    他觉得自己写给苏轼的诗很好,完全能跟苏轼唱和。】


    艺林佳话不清楚,但他如今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诗人!】


    一句"学生最喜欢的诗人",无数个平行世界炸了。


    这是李白和杜甫都没得到的荣誉啊!


    这乾隆居然不亚于诗仙和诗圣,真厉害!


    无数文人百姓的好奇心都被调动到了极点。


    他们交头接耳:"一个人写了四万多首,还写得这么不错,哎哟,这个皇帝真了不得。"


    “乾隆皇帝跟苏轼的唱和真是文坛佳话。”


    “听说他生辰八字不错,恐怕不仅是紫薇帝星转世,还是文曲星转世!”


    曹操望着自己的儿子曹丕,指指点点:“丕儿,人家是皇上,写诗都写得这么好,你文采不如子建,更应该勤勉才对。”


    “赶紧学乾隆这么努力作诗,好不好?”


    曹操虽然是宦官之后,还是武将,却非常在意文采。他经常举办宴会,让儿子吟诗作赋。


    这些儿子中,曹植文采最好,最让他长脸。


    曹丕性格阴沉,处事更加圆滑,但是文采差了一点。曹操对此非常遗憾。


    曹丕闷声不言,默默点头。处在文学气息浓厚的家庭中,他也渴望有个好文采,能讨父亲欢心,可惜总是比不上弟弟。


    唉,还是乾隆厉害,确实值得学习。


    他抬头望着天幕,乾隆的代表作是什么?他要立刻背下来,反复揣摩。


    紧接着,天幕就开始播放乾隆的诗文。


    【乾隆的代表作是什么?想必有人会说是那一首《咏雪》。


    不过这首诗有争议。有人说这首诗是合作写的,有人说这首诗不是乾隆的诗,这里就采用教科书的说法了。】


    在文人眼里,雪纯白无垢,往往被视为纯洁的化身,所以古往今来,咏雪是个热门主题


    前有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后有白居易的“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文人墨客在雪这一主题上留下了绚丽的笔墨。


    但在这一刻,那些写过咏雪诗的人都有些压力。


    乾隆可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诗人”,写诗写得好


    得不得了,这首诗作为他的代表作,肯定好到举世罕见!


    想必乾隆的诗一出,再也没有人敢写咏雪的主题了。


    杜甫则有些欣慰,毕竟乾隆自称朝他学诗,算是他半个徒弟,徒弟写得好,他面上也有光啊。


    在万众期待中,天幕一行一行地放出了那一首《咏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


    谢道韫、岑参、白居易、辛弃疾等写过咏雪诗词的人:  "……"


    天幕下的观众:“……”


    就这???小孩子都能写吧。


    帝王师父杜甫:“……”


    他有教人这么写诗吗?


    第76章 乾隆:混账!!


    一般来说,诗人很少会在诗里插入数字。因为写数字会破坏美感,显得非常大白话。如果必须要写,也用得非常讲究。


    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种时候,数字反倒成为点睛之笔。


    可乾隆明显在堆砌数字,有些不知所谓。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席话。他好像说了什么,又什么都没说。


    李白没忍住,笑出了声。


    杜甫一时间沉默住了。明明天幕公开处刑的是乾隆,但是他感觉自己也挨了一刀。


    因为乾隆说杜甫是他的老师,徒弟水平如此,老师脸上无光。


    他听到李白的笑声,不晓得乾隆尴不尴尬,但这一刻,他尴尬了。


    杜甫赧然:"太白兄别急,这首七言还没放完呢,最后一句说不定不错。"


    紧接着,天幕将最后一句放了出来。


    【……飞入芦花都不见。】


    相比前面,这结尾简直天神下凡,拯救了整首诗。让它不至于成为废诗,综合下来,勉强达到及格线的水准。


    杜甫望之,稍稍松了口气:“太白兄,我就说吧,这乾隆写诗没那么差。之所以写得这么简单,很可能是他幼年写的,会越写越好的。”


    他自幼早慧又性格和善,小时候兄弟们都向他清教问题,杜甫欣然解答。现在乾隆认杜甫为老师,杜甫当然对他好感满满,希望乾隆越写越好。


    杜甫相信乾隆的水平,乾隆的家人更是如此。


    另一个清朝的世界中,康熙带着文武大臣,望着天幕。他腰杆挺得笔直,与有荣焉。


    这个时候,他的孙子还没出生,可是他对孙子的好感已经爆表了。听说孙子生辰八字好一生顺遂,还是未来学生最喜欢的诗人,这多厉害!


    想不到,他大清皇室居然出了个诗坛宗师,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康熙怎么看乾隆怎么觉得顺眼,这首六十分的诗也被抬到了八十分。


    “这小子,年纪轻轻,就能写出这样的诗,算是很不错了。将来大有可为!”


    文武百官纷纷恭贺,气氛无比和谐。


    乾隆如果知道杜甫和爷爷这么说,估计说不出话。


    因为这首诗


    是他成年之后写的,而且最后一句也不算他的。


    乾隆那时已是一国之主,冬天特意带着大学士们来到湖边游玩,银装素裹,飞雪飘飘。


    他诗兴大发,于是说:"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然后卡壳了。


    气氛无比尴尬,这时有一位大学士跳出来说:“飞入芦花都不见。”


    乾隆高声赞扬,群臣尽欢。


    普通人如果看到不是自己写的诗句上榜,估计会很尴尬,但乾隆一点都不在意。


    他在《乐善堂全集》说:"自今以后,虽有所著作,或出词臣之手,真赝各半。"


    古代没有知识版权。他写完诗之后,基本上都会交给大学士润色,这种合作写诗的事情有什么可稀奇的?


    他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合作写诗。


    乾隆捋着自己的胡子,笑着说道:“昔日,有卓文君写下《怨郎诗》,就是一首数字诗,朕写的没她长,含义没她丰富。但是应该能比上那首《山村咏怀》吧,都是童趣盎然的佳作啊。"


    《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和珅和纪晓岚等文人嘴里夸赞的话和不要钱一样往外冒,夸得这首诗天上有地下无。


    乾隆以前听着觉得很舒服,现在却觉得有些腻味了。他眯着眼睛,试图看见那蝇头小字的弹幕,心中暗道:“让朕看看这些未来人是怎么夸朕的。”


    弹幕:(如果遮上名字,我怀疑是我侄女写的。)


    (乾隆:big胆,拖下去斩了!)


    (这首诗入选了小学课本,是我背的第一首诗呢,小时候还以为他是什么大诗人,谁能想到……)


    (我们这边的小学教科书根本没有乾隆的大作,教育部,把陛下的大作放上来,搞快点!)


    乾隆缓缓收起笑容,他虽然自大,但是也有脑子,非常精明。他怎么感觉这些人有点阴阳怪气?是他的错觉吗?


    他于是问:“和珅,这些人什么意思?除了这首咏雪诗之外,未来的书本都没有选朕的诗?”


    和珅吞了口口水,背后冷汗直冒,连忙找补:“这小学应该是蒙学的意思吧?陛下写诗用典堪比李商隐跟辛弃


    疾,内涵非凡人所能及。


    蒙学的小孩子怎么能看得懂呢。那些学识渊博的人才能品味得出御诗的真味啊。”


    乾隆面色稍霁:"哈哈,爱卿说得有理。"


    【除了这首诗之外,乾隆其他的诗水平怎么样?


    戴逸老师曾经写了本书,评价乾隆的诗。


    影视剧中的乾隆穿着黄袍,拖着辫子,今天覃雨荷,明天香妃,好像非常风流,想必有人觉得,乾隆写的诗应该很风流,其实不然。


    他的多数诗是述职报告,像是领导在朋友圈讲话。


    某天,他接到了一首北京下雨的报告,于是写了首诗。


    “阎报例应隔日至,均称二寸雨欣滋。然斯乃谓十八彼,料彼未知旬九斯。”


    明明没有一个生僻字,但愣是不知所云,不看乾隆的注解,都不知道在写什么。


    写诗有很多忌讳,其中有一条,就是得以情动人。


    乾隆却是个没得感情的机器,把收到的报告记录一下,凑够五个字或者七个字就算完事。什么诗词的美感,他完全不管。


    有时候,凑五个字七个字对他来说,都有点难。


    他干脆不费时间想了,直接瞎写。


    “晓趁轻凉出苑门,札什伦布焕崇垣。□□辎重先云至,夏季生衣预沛恩。”


    这个寺庙其实叫做“札什伦布”,但是他非要写成“札什伦布焕”。像不像学生为了凑作文字数,瞎写的样子?


    他于是又犯了写诗第二个忌讳——生编硬套。】


    【乾隆还犯了其他的忌讳吗?


    当然还有,诗文用典很重要,在这方面,李商隐和辛弃疾算是不可逾越的高峰了。但是典故这东西也很讲究,用得好就是有内涵,用不好就是掉书袋。


    某个曾经在军机处当过官的人写了本书,爆料了乾隆的八卦。


    乾隆每天都要写


    好几首诗。喜欢用典故,但特意不标明,故意让那些大臣去查,然后给自己的诗作注解。很多典故用得非常晦涩,古代又没有百度,根本查不出来。


    乾隆也很得意。


    在大臣们都查不出来的时候,他才姗姗来迟,亲自给自己的诗作注解,收获无数夸夸。


    比如,"虚舟若悟南华旨,所遇欣之总大佳。"这个虚舟就出自《庄子》。


    《雨猎诗》,其中有"著制",这个官员根本查不出来,后来才知道这个词出自《左传》。


    乾隆的诗仿佛透着一句话:“朕读书多吧!就问牛不牛逼?”】


    【用一句话总结乾隆的诗:句句硬如铁,读来满嘴血。】


    为了证明自己的话,古青青还放出了很多乾隆的诗。乍一眼看过去,根本不知道乾隆在写什么。


    别说普通百姓了,连很多饱览群书的文人都不能解读乾隆的诗。


    普通百姓:“俺没见过几首诗,以为所有诗人都是李太白那样。谁曾想……”


    “谁不是呢?”


    前一期视频神仙打架,众人审美都被提高了,因为很多诗人写的诗都脍炙人口。结果乾隆给了他们一巴掌,告诉他们什么才叫诗坛的参差不齐。


    他们只好翻出李白等人的诗集,给自己洗洗眼睛。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曹丕、李煜、刘邦等人原本对乾隆期待极了。他们眼巴巴地望着天幕,准备学乾隆写诗,现在都沉默了。


    事到如今,他们几乎都反应过来了,乾隆根本就不是什么学生最喜欢的诗人,这个称号完全在阴阳怪气。


    他们将手头的竹简和纸张都丢了,心里都有点愁。


    从前,他们忧心和乾隆一起上榜,让自己丢脸。


    现在,他们还是忧心和乾隆一起上榜,让自己丢脸。


    李白笑了:“如果这能叫做诗,杜子美,你应该能写几十万首吧?”


    沉默,沉默是今天的杜甫。


    面对李白的夸赞,杜甫笑不出来。痛,实在太痛了,他的徒弟怎么这么丢人?


    写诗,一要以情动人,二要力图准确,三要诗意流畅。


    乾隆绕过了所有的正确答案,选择了最错误的那个。


    清朝到了康熙年间,皇室受汉文化影响很深,就连皇帝也能吟诗作赋,康熙也不例外。


    康熙有审美能力,也不是瞎子。他看着天幕中滚动播放的诗,神色晦暗不明。


    康熙的朝臣发现,不知何时,康熙已经不再


    满面笑容了,空气中弥漫着尴尬的气息。


    事到如今,乾隆已经明白过来,面色阴沉。


    他自从开始写诗,就没听见过几句批评,几乎所有人都把他夸得天上有地下无。


    和珅曾经夸:“皇上几余吟咏,分章堡韵,精义纷纶,立成顷刻,真如万斛泉源,随地涌出。”


    纪跷岚曾经夸得更有文采一点:"自古吟咏之富,未有过于我皇上者……是以圣学通微,睿思契妙,天机所到,造化生心。如云霞之丽天,变化不穷。”


    古青青说什么“学生最喜欢的诗人”,明摆着是在说反话,暗翟戈地嘲讽他。


    面对古青青的拆台,他一时间脑子都嗡嗡的。恨不得叫人把这女人从天上拖出来,乱棍暴打。


    诽谤!这是赤.裸裸的诽谤!


    他的诗明明非常好。古青青认真读过自己的诗吗?知不知道胡说八道是要砍头的?


    乾隆希望有弹幕能跳出来反驳古青青,结果满屏幕都是“哈哈哈”。


    他面色越来越冷:"和珅,纪晓岚,朕写的诗到底如何?你们两个通晓四书五经,跟未来的人不一样,肚子里的墨水多多了,不会只说''哈哈''。朕只相信你们的话!"


    和珅和纪晓岚额头冷汗直冒,如今有小孩说皇上没穿衣服了,他如果继续溜须拍马,万一皇上幡然醒悟,反攻倒算怎么办?


    乾隆:“你们俩人怎么都不说话?”


    和珅眼珠子一转,说得保守:“陛下,别管那些非议,您写的诗比不上诗仙和诗圣,但比普通才子好太多了。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讥讽而妄自菲薄啊!"


    乾隆面色稍霁。


    纪晓岚心中暗恨,可恶,和珅把他的台词给抢了。


    纪晓岚只能另辟蹊径,转而说道:"陛下,您是日理万机的皇上,能抽空写点诗已经是造褶天下了,哪有时间去精雕细琢?"


    乾隆吐出一口浊气,顺水推舟地接受了这个答案,这个借口很不错。


    “你说得对,这女人说话太偏颇了。朕是皇帝,如果要评价朕的诗,得用其他皇帝啊。朕写的诗文在皇帝群体里面可一点都不差。”


    纪晓岚尴尬不已,默默不言。


    从前,乾隆觉得自己的诗可比苏轼。现在却改口,要和同为皇帝的人相比了。


    看来乾隆表面没有异常,实际上已经被天幕打击到了。


    让乾隆心惊的是,古青青仿佛听到了乾隆的话,开始盘点其他皇帝的诗。


    【可能有人要说了,乾隆文治武功不错,每天都忙于政事,能写这么多诗已经很厉害了,其他皇帝还没他厉害呢。


    那些文采飞扬的皇帝诗人表示不服,他们的写诗水平不亚于那些著名诗人。


    不过拉他们出来,有点欺负乾隆。我们就来看一看清朝皇帝写的诗吧。


    康熙也写了很多诗,现存1100首,比李白还多,数量一点也不差。


    《澄海楼》:“危楼千尺压洪荒,聘目云霞入渺茫。吞吐百川日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波涛滚滚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阆苑蓬壶何处是?岂贪汉武神方。”


    诗词的基本忌讳,康熙一个都没犯。通篇读来荡气回肠。


    而且这首诗是康熙十八岁时写的诗,划重点,十八岁,还是个高中生。


    乾隆的父亲雍正写得怎么样?


    雍正《清凉纪游:入山》:“清凉境界梵王宫,碧染芙蓉耸昊穹。万古云封五顶寺,千株松纳四时风。”


    爷爷的霸气十足,父亲的文雅闲适。


    就连慈禧也写了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乾隆要想跟那些著名诗人比,得先打过自己的爷爷和爸爸。】


    乾隆有些破防了:“……”


    啊啊啊!!!混账!他要砍了这个女人的头!


    第77章 乾隆——大清章总


    清朝文人赵翼听到天幕的话,若有所思,看着手头的笔记。他怎么感觉天幕提到的那个爆料乾隆八卦的官员是自己呢?


    他曾经在军机处当过官,也写了本笔记,里面有乾隆皇帝的趣事,各种信息都对得上。


    他心思一转,赶紧把笔记藏起来,然后给家里供奉的神像上了三炷香,嘴里念念有词:"多谢天幕老爷没有说我的名字。”


    赵翼曾经多次见过乾隆,打过很多次交道,晓得他的性格。


    乾隆刚上位的时候学习康熙还算宽仁,中期更像雍正,行事作风非常严厉。


    现在天幕如此取笑乾隆,可想而知乾隆有多生气,谁撞上去都没有好果子吃。


    要是乾隆知道是赵翼爆料,说不定连他的头都要砍。


    赵翼上完香之后,心中的大石落下。


    这时,他的妻子和儿女们都鬼鬼祟祟地走了进来,像发现什么大新闻一样。


    “皇上写诗真的是这样?皇上真的这么自恋吗?”


    俗话说皇权不下乡,有的山沟沟里的百姓连皇上是谁都不知道,可天幕的波及范围太大,所有人都被迫认识了乾隆。


    #乾隆爷的四万首诗#一下子成了整个大清最热门的话题。


    他们在明面上不敢妄议皇上,私下里可一点都不收敛。


    乾隆面色阴沉。


    说句大不敬的,乾隆其实并不觉得爷爷和父亲写的有多好。


    因为乾隆最不喜欢言之无物的诗文,比如天天发牢骚的李煜。他也很讨厌那些风流的诗,在他的诗里,几乎找不到一个“酒”字。


    在乾隆眼里,什么霸气十足,什么优雅精致,什么哭哭啼啼,都是些没用的东西,像杜甫那样以诗来记录历史才是最牛的。


    只有自己这样的诗,才能被称为诗史,才能让后来的人看到大清的风貌。


    在他眼里,自己的诗比康熙雍正的好很多!


    他眯着眼睛望着天幕,希望有人跳出来说自己的诗比父亲和爷爷好。


    谁知绝大多数人都在夸康熙和雍正。


    一时间,乾隆都有些怔了。


    他的诗真的有这么差吗……


    乾隆不愿意服输,腰杆挺得笔直,冲


    着天幕大喊,好像想把声音传达给古青青。


    “朕的祖父和父亲受名师教导,才高八斗,非普通人所能及。朕是他们的子孙,你缘何要将朕跟祖父和父亲相比!简直不敬尊上!真是气煞人也!”


    纪晓岚尴尬地低头,乾隆爷之前说自己的诗在皇帝里面算厉害的,现在却搬出孝道。看来乾隆爷嘴上不肯承认,实际上也受到那些差评地影响了。


    纪晓岚发自内心地祈祷,求求神仙了,让视频赶紧结束吧,给乾隆节留点面子吧。


    没看见乾隆爷都快气爆炸了吗?


    谁知古青青火上浇油:【可能有人要说了,清朝皇室请了很多师傅,教他们汉学。在这种高压教育中,康熙和雍正的汉文化水平都不差。


    拿他们的诗出来,实在有点欺负乾隆了。


    说得有道理,那就来看看那些没怎么读过书的人写的诗。


    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定乾坤诗》:“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


    闯王李自成《临江仙》:"一朝坐上真龙椅,江山难料峥嵘。红颜总会去英雄。角逐山海后,敢闯岂能赢?”


    他们写的比不上著名诗人,但起码他们用了真情,又认真写,还不掉书袋。


    可乾隆写的很多诗,给人一种感觉,他是为了写诗而写诗,就像化妆的时候,什么好东西都要往脸上涂,结果涂成大花脸。】


    【杜甫的代表作《石壕吏》情感满满,在史之前,它先是诗。


    可乾隆那流水账式写诗,完全是史了,而且随便下点雨都要往里面写,史料的价值不高。】


    【其实他另辟蹊径写点打油诗,娱乐大众,也不错。


    比如某位张将军也写了一首咏雪诗:“什么东西天上飞,东一堆来西一堆;莫非玉皇盖金殿,筛石灰呀筛石灰。”


    总而言之,乾隆想写厉害的诗,结果写不出来,又不愿意写接地气的诗,所以高不成低不就。】


    张将军这首诗一出,无数人笑出了声,尤其是那些百姓,笑得最大声。


    “天上的雪是玉皇大帝盖金殿的石灰?”朱元璋笑得直拍大腿:“这张将军也不知道是哪路俊杰,写诗写得真有意思!俺爱看!”


    他从来没有看到一首诗之


    后,笑得这么大声过。


    那些文武百官一边觉得离经叛道,一边也笑出了声。


    有的老古板官员觉得不好:"怎么能把雪比作灰,这也太糟蹋雪了,不配为诗。"


    朱元璋:“这个张将军的咏雪诗比那乾隆的有意思多了。咱宁愿看一万首这种诗,也好过看乾隆的诗!”


    乾隆面色阴沉,脸黑得仿佛要滴出水来。


    他能勉勉强强承认自己的诗不如著名诗人,也不如爷爷父亲。但古青青居然要来一首打油诗来和自己相比,伤害性很大,侮辱性极强。


    这打油诗粗俗不堪,令人作呕。


    他难道还比不过这个写打油诗的张将军吗?


    他眯着眼睛,试图看清那些弹幕。这一下,总会有人出来支持自己了吧!


    弹幕:(张将军的诗太魔性了,哈哈,忘不掉了。)


    (张将军挺高产的,乾隆都比不上只有两首诗的刘邦。乾隆四万首,不及刘邦吼。)


    (张将军起码是在认真地搞笑,乾隆是在认真地装逼,俺选张将军!)


    乾隆在这一刻,彻底破防了。


    他把手边的诏书丢进火盆里,任由火苗烧灼诏书,把它烧成了灰。


    纪晓岗战战兢兢:“陛下,你不是刚准备下诏,让工匠给天幕神仙建庙吗?现在不建了吗?”


    之前乾隆说了,如果天幕盘点他,他就给送来天幕的神仙建庙。


    乾隆面色晦暗不明:“朕想起来了,江南水患,需要赈灾,如今国库空虚,不宜大动土木。想必神仙也会理解的。”


    纪晓岚:“……”


    【乾隆的四万首诗里面有写得还不错的吗?还真有。


    他给妻子富察皇后写的诗还不错。


    富察皇后是乾隆的第一任皇后。现在博物馆还保留了画像,她是位美人。


    据记载,富察皇后非常节俭,还特别会关心人。乾隆得了病,富察皇后亲手喂药,天天伺候他。而且皇后还能陪乾隆骑马打猎,一起疯玩。


    富察皇后的性格非常多面,既能做贤内助,也能做好朋友,所以乾隆很喜欢她。


    皇室成如雷都是父母之言,媒妁之约,乾隆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另一半,真的非常幸运。


    他们俩生了两个嫡子,乾隆非常宠爱。可长子九岁的时候不小心得风寒死了,次子两岁的时候出痘死了。


    富察皇后遭遇丧子之痛,心情急转直下,身体越来越差。


    第二年,乾隆看皇后心情不好,于是带她去山东济南玩,他们去看了趵突泉,也拜了孔庙,登了泰山。


    回来的路上,皇后死了,年仅三十六岁。


    乾隆非常悲痛,说:“如果皇后能一直在济南休养,说不定就不会死了。是她觉得太过奢靡,所以急着上路,才导致早逝。”


    他给皇后办了隆重的葬礼,还给她加了“孝贤”的谥号。这是谥号中最好的一个。】


    >


    【皇后死后,乾隆痛不欲生。他们是少年夫妻,结婚二十多年,早就密不可分。


    他写下了:“忍诵关雎什,朱琴已断弦。”


    他再也不想看《诗经》中的《关雎》了。因为他的朱琴已经断了弦。


    他经常会梦到皇后来找他:“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我知。”富察皇后说她在地下过得很好,来报个平安。


    他有时也迁怒:"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


    皇后因为失去孩子,身体变得不好,早知道这样当初还要什么孩子。”


    皇后死后,宫中来了新人,乾隆觉得都不如旧人,于是写下:"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


    乾隆后来也多次前往山东,但从来没有进济南城这个伤心的地方,每次都是绕道而走。


    随着时间流逝,乾隆越来越老,一般人可能连妻子都忘了,但他还是没忘了富察皇后,经常去她的陵墓:“曾孙毕姻近,眠者可闻知。”


    他们的曾孙都要成婚了,睡着的人听见了吗?


    后来,乾隆八十多岁了,步履瞒跚地来到陵墓前:"三秋别忽尔,一晌莫酸然。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别人都说他能长命百岁,他却不想活那么久,因为他想早点和皇后团聚。】


    【王国维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最好的诗都是以心血写成的,饱含着情感。


    对于其他的诗,乾隆莫得感情。唯有这一百多首诗,他是真的动了感


    情。


    诗人动了情,方能感染人。】


    和珅见古青青终于开始夸乾隆了,心里舒服极了,连忙溜须拍马:"这女人胡说八道了半天,终于说了一句公道话。


    就是她夸得还不够,皇上对孝贤皇后的感情天地可鉴,写的悼亡诗也令人见之落泪。”


    他擦着眼角并不存在的泪水,一副伤心的模样。


    和珅以为乾隆会哈哈大笑,得意洋洋。结果等了半天也没听见乾隆回答他。


    他悄悄抬起头,只见乾隆双手负在背后,怔怔地望着天幕。


    乾隆并没有得意,反而非常怅然。


    要是天幕早些来到大清,她说不定……


    乾隆给富察皇后的诗,在技巧上也就一般,比不上苏轼和元稹的悼亡诗,但真情流露。


    原本那些看不起乾隆的人,也稍稍收回了心中的成见,乾隆还是有点东西的。


    杜甫微微叹气:“天人永隔,真是可惜。”


    他收回思绪,耐心品味这些诗:"太白兄,我觉得这位乾隆皇帝是有天赋的,可惜文章憎命达,除了皇后之外,他的一生太过顺遂,没吃过什么亏,自然写不出动人的诗文。”


    “而且他是九五之尊,周围的人太过阿谀奉承,导致他走歪了路。”


    如果随便写什么东西,都会赢得夸赞,那么久而久之,就会飘。导致乾隆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短处在哪里,自然无从改正。


    李白:“确实是块璞玉。”


    古青青说完了乾隆的诗,进入了杂谈时间。


    【很多皇帝一辈子没写诗,都没有被人诟病。为什么乾隆的诗为人诟病?


    主要是因为乾隆太装了,心里一点没数。他经常出诗集,让那些人看自己的诗,久而久之大家就逆反了。


    就跟娱乐圈一样,人设立得越很狠,反噬就越重。


    乾隆活着的时候,大家都被逼着看他的诗。


    现代领导发朋友圈,不点赞的话,领导看了说不定有意见。可到了乾隆年间,文字狱风气高压,不给乾隆点赞,说不定就要被砍头。


    乾隆死后,嘉庆继位。


    据说,当时有个读书人,准备拍嘉庆的马屁,于是从乾隆的诗集中


    挑出了两百多个句子,组成诗,交给了嘉庆。


    乾隆写了那么多诗,这个读书人需要耐心整理,可想而知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


    嘉庆非常感动:“父皇死后,江南学子都不爱看他的诗文了,难得有人愿意看他的诗,说明你真的很崇拜父皇啊。”


    从侧面反映,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乾隆死后,大家就把他的诗集抛到脑后了。


    总而言之,如果乾隆不爱立人设、不爱装,那风评说不定会变得非常好。


    毕竟他写了四万多首诗啊,谁看了不得说一声牛?至少也会夸他一句勤奋吧。】


    乾隆正怀念孝贤皇后呢,突然被打断思绪,面色不好。


    不管他心里怎么想,他的嘴上依旧倔强:"什么叫装,什么叫立人设,简直一派胡言!!!!朕本来就是十全老人。”


    他为了证明自己的话,让人拿出许多自己盖章的书画瓷器:"写诗不过是朕的一点小小爱好,朕还热爱品鉴金石书画。在这方面的造诣堪比易安居士和墨林居士,可一点都不亚于写诗!"


    和珅连忙拍马屁:  “是啊,陛下经常在上面写评语和诗句来点评它们,可谓字字鞭辟入里,最后又盖上印章,为其增色。”


    “陛下乃九五之尊,能屈尊降贵给这些死物写诗盖章,那是莫大的荣耀。想必书圣他们活过来,都会感激涕零。”


    乾隆嘴唇微抿,面色好了不少。


    古青青继续说杂谈:【乾隆还有一个称号叫做章总,其实就是说他爱盖章。


    乾隆自诩书生皇帝和风流文人,除了写诗外,还有一个高雅的爱好————品鉴书画。


    齐白石曾经说三百石印富翁,普通人有三百个印章就能算富翁了,据说,乾隆足足有一千八百多个印章,是之前朝代的总和,光是常用的就有五百多个。】


    【印章这种东西古来有之,是权力的象征。唐朝之前,人们写书作画,一般不怎么盖章落款,很多画家都会把落款藏在画里。


    到了宋元时期,文人开始盖章。


    因为印章可以改变书画的布局,调整书画的重心,也可以为黑白的书画增添颜色。总之,锦上添花。


    而且盖上印章,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最重


    要的是,可以防止伪造,方便流传。】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书画界的神作,都没能逃得了乾隆的毒手。】


    苏轼摸着自己保养极好的大胡子,乐呵呵地望着天幕,还对天幕之前放的诗文意犹未尽。满脑子都是“筛石灰呀筛石灰。”


    他性格乐观,平生也最爱看乐子。不管是乾隆还是张将军,都让他笑个不停。


    等到天幕说印章,他才回过神:“啊,后人这么喜欢盖印章吗?在下基本上从来没有在书画上盖过印章。


    书画清清白白,方才尽显真味。添上印章、题跋和落款岂不喧宾夺主?”


    “这乾隆皇帝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这么喜欢盖章,不仅没有赢得美名,反而赢得了骂名。”


    至少在苏轼的时期,文人们还没有这种臭习惯。


    他找出自己的《寒食帖》,上面几乎干干净净,留白很多,让他非常满意。


    他看向弟弟苏辙:“对了,子由,这是我之前在黄州写的,还没来得及给你看呢,写得怎么样?”


    苏辙自然是一顿彩虹屁,同时有些担心:“哥哥的书法写的这么好,不会遭到那乾隆皇帝的毒手吧?”


    苏轼倒是开朗:“其实我写的也就一般,又比不上颜柳,应该不至于吧?”


    谁知紧接着,天幕就开始播放那些被乾隆疼爱过的书画。第一副,赫然就是他的《寒食帖》。


    爱看乐子的苏轼:"……"


    第78章 让我们请出下一位受害者


    【据说,乾隆的章分为很多种类,第一类是人名章。


    他当太子用的时候是“皇四子印”等等,当皇帝之后开始用”十全老人“等等。


    七十岁开始用“古稀天子之宝”,八十岁开始用“自强不息”,让位给儿子之后开始用”太上皇帝"。*


    第二类是地名章,有"重华宫“”养心殿“”避暑山庄"。


    第三类是发表心情的鉴赏章。


    所以,乾隆每次盖章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先:先拍照发个朋友圈,底下配上定位,再美美写上文案,这就算一次打卡。


    三十岁拿出来打一次卡,四十岁可能再来一次,五十岁又来一次。他越喜欢哪个,往往盖得越多。


    但这样还不够,印章毕竟太小了,没有办法完全表达他的心情,他干脆在空白处写点评或者打油诗。


    让我们请出今天的第一位受害者,苏轼《寒食帖》。】


    【这幅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造诣非常高。更重要的是,这是苏轼苏东坡流传下来的唯一手稿,是他在人间最美的留墨。


    所以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


    紧接着,天幕放出了《寒食帖》。


    其实这幅作品流落到纳兰性德手里,纳兰性德也噼里啪啦盖了很多章。


    乾隆一看,纳兰性德都敢盖这么多章,自己这个皇帝哪能输啊?


    他于是毫不留情地盖了一堆,足足有三四十个。"弘历之宝“”古稀天子"……数不胜数。


    书法表面全是红盖印子,宛若红彤彤的牛皮癣,突兀极了。


    而且乾隆并不满足,亲手在后面写上一大堆心得体会。


    他又想到苏轼在黄州的东坡雪堂,为了表现自己书读得多,在上面题了四个大字"雪堂余韵。"乾隆惆怅地想,人们只能通过这篇《寒食帖》,看见那东坡的余韵了。


    众人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盖章和题跋,能清到乾隆得到至宝的高兴。可他们一点儿也没有办法和乾隆感同身受!


    尤其是苏辙,握紧拳头,手上青筋直冒:"我竟分不清这是哥哥的作品还是乾隆的作品,他居然敢如此糟蹋


    哥哥的书法!真是可恨极了!"


    他比苏轼还要气,恨不得来到乾隆身边,把他那些章子都毁了。


    苏轼倒是看得开,不就一幅书法作品吗?大不了再写一副就是了,犯不着为这点小事生气,不值得。


    但是他看着弟弟这么生气,自然顺着来。他左怼王安石,右怼司马光,从来没怕过任何人。


    “昔日,楚国有人请门客画蛇,有人画得好好的,偏偏最后添了足,导致本该得到的赏赐飞了,乾隆此举不亚于画蛇添足。


    他写诗是强说愁,品鉴书画也是如此,真是不知所谓!"


    乾隆此举也惹到了无数苏轼的粉丝。


    苏轼原本就是大宋的超级明星,经历过天幕事件之后,名气直接爆了。


    一时间,无数人骂骂咧咧。


    天幕继续火上浇油:【让我们请出接下来的受害者。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


    这三位都出自琅琊王氏,书法水平非常高。


    乾隆得到这三样宝贝之后,爱不释手,觉得自己的书房都配不上这三件宝贝了,于是为它们开辟了新的书房,叫做三希堂。】


    天幕放出了乾隆最爱的三件宝贝,其中,王羲之最为惨烈。


    最爱的作品当然得配最爱的印章。他掏出自己巨大的传家宝”“乾隆御览之宝”,嚼里啪啦一通盖。


    据不完全统计,王羲之写了二十八个字,乾隆却盖了一百七十二个章。


    他越看越觉得王羲之厉害,于是提起笔在上面写了一个巨大的"神"。比王羲之写的字还要大!


    不仅如此,他还想写心得,可是王羲之的书法,篇幅太少,不够他写。他干脆接纸,畅快地写心得体会。


    到最后,王羲之的原帖不到整个篇幅的十分之一。要不是古青青画图标注,很多观众都不知道哪部分是王羲之写的。


    如果说乾隆对苏轼的作品还算保守,那么现在就无比奔放。


    华夏的书画讲究留白,可是乾隆一点都不管,恨不得霸占每一块空白,跟书圣贴贴。


    王羲之忠实重量级粉丝*唐太宗李世民深深破防了。


    他气不打一处来,额头青筋直冒,难得这么生气:"朕每次观看书圣的大作,都要沐浴净手,不敢有一点儿懈怠,从没有如此亵渎他的大作!"


    “竖子尔敢!”


    唐朝文人还没有养成盖章题跋的习惯,连作者的落款都要藏在隐蔽的地方,唐太宗也不会在书法上盖章。


    他快步回到书房,找到王羲之的真迹。他手上的书圣作品还干干净净,没有沦落到浑身牛皮癣的地步。


    他心里稍稍舒服了:“呵,朕把书圣的大作都陪葬进昭陵,应该就不会被他亵渎了吧?”


    王羲之不知道自己的作品上榜了,他正在书房废寝忘食地练字。不一会儿肚子饿得咕咕叫,方才想起要吃饭。


    他于是拿起大饼,蘸了蘸汤,胡乱往嘴里塞。然后接着写字。


    他的儿子王献之在院中看天幕,现在惊讶不已,快步走进书房。


    “阿父,您快来看看,你的《快雪时晴帖》被……”


    这时王献之像是看到了什么,愣在原地,一时没了声音,他的父亲居然满嘴是墨。


    直到王献之提醒,王羲之才回过神,他以为自己蘸的是汤水,结果居然是墨水。


    他倒也没在意,含笑说道:"这下可好,一肚子墨水了,下笔应该会更加顺畅吧。"


    王献之无语:“阿父,你还笑得出来。对了,天幕提到了您……”


    王羲之从儿子嘴里得知了前因后果,好奇地走出书房,微微抬头,便看到了乾隆的大作。


    有些书呆子的王羲之一时间迷茫了。


    如果乾隆不喜欢,为什么要盖章?如果他喜欢,又为什么要盖章?


    他真是搞不懂了。


    另一位王羲之的粉丝梦白也有些动怒:"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他如此对待右将军的书法,这幅作品还哪有潇洒可言?”


    他直接拔出剑,剑光森冷,恨不得穿越到乾隆面前,让他不要瞎盖。


    他倒也不是替乾隆说话,就是不想让李白这么生气以至于伤身。毕竟乾隆是一千年之后的人,他们鞭长莫及。


    他还想让李白多活几年呢。


    结果这时,古青青接着说:【让我们请出今天的第三位受害者,李白《上阳台帖》。】


    【跟苏轼一样,这幅作品是李白留在世间的唯一真迹。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幅作品写得好不好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能透过这幅作品,看到更多的东西。


    李白不是虚拟的人,不是虚拟的符号,他直正地来讨人世间.


    尤其是,这幅作品,还写得很好。和李白的诗


    一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让伟人也非常赞叹。】


    紧接着天幕放出了博物馆收藏的《上阳台帖》。


    宋徽宗在上面写了评语,瘦金体很好看,但给天下人开了坏的先例。后来的人有样学样,写的题跋一个比一个多,几乎都是李白写的两倍。


    到了明代墨林居士项元汴这里,他看这么多人都在上面写了东西,觉得自己多盖点章也不过分吧?


    他于是噼里啪啦盖了几十个章,几乎把李白的书法围了起来。据不完全统计,这上面有六十三个章,大部分都是他盖的。


    时间来到清朝,乾隆一看,不好,他来得太晚了!这上面给他发挥的空间太小了!


    他只好避开前人盖的章,见缝插针地在字里行间盖章,比如乾隆御览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古稀天子”。


    他盖完之后,还觉得自己没吐槽完,所以又在后面写题跋。


    特别有意思的是,乾隆给其他作品写评语的时候,往往会写几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文采。可面对诗仙的作品,他老老实实地写评语,并没有写上几首打油诗。


    这一回,他好像有自知之明了。


    杜甫:“……”


    杜甫从李白手里抢走剑,狂砍旁边的树,好像是把这树当做乾隆。


    他胸口剧烈起伏,好像被糟蹋的不是李白的作品,而是自己的。


    “太白兄你说得对,乾隆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等到了地府,他必须给你脱靴研墨,方才能解这恶气。”


    他再也不会承认这个徒弟!


    之前是李白劝杜甫不要生气,现在反倒是李白劝杜甫消消气。


    生气的不光是杜甫,还有无数李白的粉丝。


    项元汴的邻居不停骂着乾隆:“果然是异族人,山鸡怎么学也学不成凤凰,都是附庸风雅之徒,哪有这么盖章的?他若在我面前,我一定要给他两巴掌,打得他满地找牙。”


    一般来说,众人不敢妄议天子,但他们是明朝人,乾隆又不能来打他们。而且他们骂异族皇帝,说不定皇帝还要赏他们呢。


    所以,新仇旧恨之下,明朝人骂乾隆骂得最狠。


    邻居的声音太大,传到了隔壁院子项元汴这里。


    明代文人项元汴望着书桌上的《上阳台帖》,一时间尴尬不已。他刚刚花下重金,买来这幅作品,准备把它当作传家宝,现在正准备盖章呢。


    邻居只知道隔壁是位收藏家,并不知道他家有多少传家宝,也不知道项元汴盖得一点都不比乾隆少。


    项元汴搓了搓鸡皮疙瘩,恐怕自己未来的名声不会比乾隆好多少。好在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现在还没盖章。


    项元汴鬼鬼祟祟地收起了印章,好像那个盖了章的人不是自己。


    他高声大喊,和邻居一唱一和,骂骂咧咧:"是啊,没有人会这么盖章的!乾隆真是无耻之徒!在下耻于与之为伍!”


    紧接着,天幕说出一个又一个受害者。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杜牧行书《张好好诗卷》】


    【柳公权行书《兰亭诗卷》】


    【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卷》】


    【米芾行书《菩溪诗卷》】


    那些传世的书画,乾隆几乎一个都没落下,全部打上了"到此一游"的标记。如果是锦上添花倒也还好,可乾隆盖的一点美感都没有。


    乾隆有的时候,甚至不在空白处盖章,直接在字上盖章,在山水画中间写字。


    人们没看出乾隆的水平,反而看出乾隆浓到变态的占有欲。


    文人大多爱风雅之事,所以无比推崇这些书画名家,结果都被乾隆糟蹋了,这让人如何不气?


    可以说,乾隆以一己之力炸了


    无数个文艺界超级明星的粉圈。


    世界上最不能惹的就是读书人,因为他们真的很会骂,战斗力极强。他们能引经据典,骂人都不带脏字,喷到人说不出话。


    一时间,乾隆的名声臭不可闻,谁见了都要啐几口,狗见了都要摇摇头。


    天幕下,乾隆面色黑沉沉,仿佛风雨即来,空气几乎落针可闻。


    和珅见状,浑身发凉,连忙指着太监拿的《富春山居图》,振振有词:"陛下盖章是为了表达喜爱,一般人可没有这样的待遇。这一幅图,经过陛下之手,价格恐怕都能翻好几倍,这是何等的朱荣啊?"


    乾隆面色稍稍好转。


    他以为那些文人见到自己的作品被他盖章会很高兴,实际上,几乎没有人不骂他。


    好在现代观众说出了对乾隆的评价。


    古青青:【乾隆自诩是风流文人,鉴赏水平非常高。据传,他特别喜欢黄公望画的《富春山居图》,但是他收到了两幅画。


    乾隆觉得一副是真的,另一副是假的,于是把真的那一副天天带在身边,爱不释手,据说写了五十多次评语。


    可是后来经专家鉴定,他爱不释手的那幅画是假画。


    他弃之不理的那幅画居然是真画。】*


    弹幕一时间炸了。


    弹幕:(哈哈哈我居然毫不意外,这太符合他的画风了。)


    (完蛋,我替别人尴尬的老毛病又犯了,脚趾从来没有接过这么大的工程,直接抠了一个布达拉言。)


    (我们花时间去博物馆,难道是为了看乾隆的章子吗?)


    (写诗不行,鉴赏也不行,干啥啥不行,吹牛第一名。)


    (十全宝宝!)


    很多现代观众都在刷"十全宝宝",伤害性很大,侮辱性极强。


    很多太监宫女使尽全力咬着嘴唇,几乎都要咬出血来,方才忍住笑意。


    和珅尴尬极了,心惊胆战,心中暗道,你们这些未来人骂得爽,可苦了我们这些大清人,万一乾隆爷砍他们的头怎么办?


    不过乾隆和他的父亲一样精明,城府很深,应该不至于因为这点嘲讽暴怒吧?


    他悄悄抬起头,像是看到了什么,惊慌失措地大喊:  "陛下!陛下!"


    “假货,十全宝宝……”乾隆喃喃低语,气血逆涌,急火攻心,身体的力气仿佛被抽走了,摇摇欲坠地倒下。


    竟是直接昏了过去。


    多亏有太监宫女一拥而上扶住了乾隆,他才没有摔到地上。


    他们几乎都惊呆了,乾隆身体非常好,到了这个年纪,还吃嘛嘛香,连病都很少生,结果现在居然昏过去了……


    乾隆一直面色镇定,要不是出了这事儿,他们都不知道乾隆有多破防。


    和珅尴尬不已,看来对于爱面子的陛下来说,天幕这么一搅和,比杀了陛下还难受。


    不知道时光倒流,乾隆爷还会不会期待天幕盘点他这个十全宝宝?


    他思及此,连忙给了自己一个巴掌,他怎么能这么说陛下呢?可恶,都怪这词太洗脑了,他忘不掉了。


    第79章 第九位皇帝(感谢柠宁的浅水炸弹)


    古青青:【那今天的视频就到这里结束了,下期再见。】


    随着话音落下,天音戛然而止,天幕消散,天空恢复了往常的模样。


    可人们的心情却无法恢复如初。


    大清,整个太医院都忙活了起来,给乾隆喂药,掐人中,擦身体……


    过了很久,乾隆才悠悠转醒。


    太医:“陛下,您急火攻心,肝火郁结,下次可千万不要动怒了。”


    乾隆呵斥道:“朕动了什么怒!朕有什么可动怒的!”


    太医连忙摇头说没有,心想,陛下的嘴可真硬啊。


    乾隆平时不生病,一生病就躺了很久,直到身体好转,他才慢悠悠地起床。


    上朝的时候,那些文武百官一本正经地汇报工作,好像跟平时没什么区别。可他们低头的幅度比之前要大得多,好像生怕乾隆看清表情。


    乾隆冷着脸上完朝,便甩袖离开,下意识跟之前一样来到三希堂。


    他平时下朝之后往往来到这里品鉴名家字画,并且挥毫写诗。


    然而这一次,他拿着浪毫笔,却久久没能落下笔尖。在书房待了一上午,都没能憋出一首诗。


    宦官为了哄陛下,连忙睁着眼睛说瞎话:“陛下,可干万不要把那女人说的话当真,升斗小民读的书都没有陛下多,怎么能理解陛下的诗呢?"


    乾隆冷哼一声,把笔重重丢在桌子上,墨水在洁白如雪的宣纸上落下残痕。


    “你说得对,朕不会作诗给他们看了,他们不配看!”


    从此,乾隆除了给家人写诗之外,几乎再也没有动过笔了,每年推出的诗集也少了不少。


    大臣们皆是松了一口气,太好了,他们确实不配看!


    ———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深深记下了乾隆的名字,不仅对他的四万首诗印象深刻,还对他异族人的身份印象深刻。


    天幕结束之后,他一直在思考大清的事情。


    这天,他询问儿孙们:"这清朝皇帝到底是哪个部落的后裔?你们有头绪了吗?"


    皇太孙朱允炫摇摇头,老老实实地说:“尚未查到,北边的部落很多,还需要时间摸索。”


    朱元璋:“老四,你呢,你在北边待过,消息应该挺多的吧?”


    一般来说,藩王无故不得进京,每三年才能面圣一次。最近,正逢藩王进京的日子。


    朱元璋也挺想念这些儿子,便办了场宴会,把他们都喊来。恰好今天也是天幕播放的时间,席间非常热闹。


    青年朱棣意气风发:"父皇,昔日唐太宗御驾亲征,横扫夷狄,周围的部落无不臣服。我大明岂能落后?哪需要花时间去找啊?直接把他们全处理掉不就行了!”


    朱元璋看了朱棣一眼,朱棣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气势非常像他。


    朱元璋:“说得好!老朱家的子孙就该有这种魄力!老四,那这事就交给你了。”


    朱棣很想建功立业,闻言忙不迭点头:"儿臣愿意。"


    朱元璋心里美美的,皇太孙朱允炊仁德宽厚、声望很高,是个守成之君。儿子朱棣等这些藩王勇猛能干,以后牢牢拱卫着京师,大明江山稳若泰山啊。


    他老朱怎么就这么会生孩子呢?


    今天,天幕即将播放。朱元璋心里有些期待。盘点完清朝之后应该要盘点到明朝了吧。他年少时没有书读,但一刻也没忘了读书的重要性,一旦有机会就发奋苦读。


    文人推崇吟诗作赋,他也学了点,自认做得还可以,反正不会比乾隆差。


    能不能盘点一下他?


    如果他不能上榜,他的子孙上榜也可以,反正肉都烂在朱家的锅里,没什么区别。


    他想通过天幕得知更多大明的未来。比如,朱允纹做得怎么样?他老朱家的子孙生活过得好不好、能不能吃上饭?大明传了多少年才被外族人终结?


    在无数人的期待中,天幕准时播放。


    【Hello大家好,之前说了,这个榜单中的帝王诗人写诗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皇帝写的未必有多好,只是因为值得盘点,所以上榜了。


    排行第九的皇帝就是这种人。


    让我们掌声有请第九名,大明的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皇帝。】


    朱元璋脸上瞬间绽放纯粹又真挚的笑容:“终于盘点到大明了,咱都等急死了!都有十一位皇帝了?看来大明国祚不短啊。允炫,你的后代可以啊。”


    至于天幕说这位皇帝作诗的


    水平可能不咋地,他觉得无所谓。皇上能研究吟诗作赋,但不能太过沉迷。


    如果大明的皇帝是一位诗坛宗师,那朱元璋就要担心了——隋炀帝、南唐后主和宋徽宗投胎到他们这里来了?


    有个藩王奉承道:“父皇,侄子饱览群书,骑射水平也不差,总之文武双全,子孙后代当然不差。”


    他话音落下,一个又一个的藩王恭贺朱允炫,把他夸得天上有地下无。


    他们也有几分真心。朱标是他们的长兄,对他们很好,有事儿朱标是真护着他们。二是,朱允坟挺像朱标,性格很温和,对他们这些叔叔不错。


    他们都觉得,未来在朱允坟手里讨生活应该不错,不比大哥朱标差多少。


    连朱棣都笑着说了几句漂亮话。


    朱允坟脸上含笑,立刻举起酒樽,温声谢过叔叔。


    觥筹交错之间,其乐融融。但朱允坟低头喝酒的时候,好整以暇地想。


    他爷爷朱元璋给这些藩王的权力太大了,迟早会威胁到京城,极大可能酿成类似"七国之乱"的苦果。可朱元璋非常信任朱棣他们,所以朱允炫还不敢向叔叔们动刀。


    他将酒一饮而尽,姿势潇洒极了,迟早他要削藩。


    不知道到了那一天,这些叔叔们会如何作态?还会像今天这样恭贺自己吗?


    众人心里各怀鬼胎,但有朱元璋压着,表面都其乐融融,气氛和谐。


    天幕下,嘉靖皇帝年间,西苑


    嘉靖皇帝不穿作为天子象征的黄袍,反倒交领右衽,一身道袍,看上去风流倜傥。


    看上去跟山里面的道士没什么区别。


    他等候在丹炉旁边,反复踱步,急不可耐。明明外面正在放天幕,他却并不怎么关心,所有的心神都交给了面前的丹炉。


    他等得有点急不可耐,于是问旁边的道士:“丹药要什么时候才能好?”


    道士说道:“快了,马上就能开炉了。”


    嘉靖皇帝像是想到什么,有些踌躇:“上次,那天幕说,丹药往往有重金属。你们青山派的丹药不会也有吧?”


    道士连忙解释:“天幕说的那些都是野狐禅,当然有毒了。唯有咱们青山派,才是道家正统。陛下,您经常吃咱们门派的丹药,一点


    问题都没有,你自己的身体你自己还不清楚吗?”


    嘉靖皇帝面色稍缓:“谅你也不敢欺瞒朕!”


    这时,脚边的猫发出"喵喵"的叫声。这只猫养尊处优,皮毛华丽,眉毛洁白如雪。它的性格也非常乖,不用绑绳子,都寸步不离。


    嘉庆皇帝一把捞起猫咪,轻柔地摸着猫毛,笑意盈盈:“虬龙,你叫得这么大声,是因为你也急着吃药?放心,少不了你的。”


    没过多久,丹药出炉,清香扑鼻,令人心旷神怡。


    嘉靖皇帝嗅着丹药,神色陶醉,心中暗道:“据说吃完一千粒就能成仙,道爷我马上就成了!”


    正当嘉靖皇帝沉迷丹药的时候,有人进来禀报:“陛下,天幕盘点到您了!”


    嘉靖皇帝一怔:“什么?”


    他抱着猫,离开凡房,恰好听见天幕提到自己的过往。


    他唇角上扬,心中暗道:“盘点得好啊,让朕看看,道爷我多少岁才能得道长生!”


    【这位嘉靖皇帝跟乾隆一样,也是一位梗王。老规矩,讨论他的诗之前,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他这个人。


    【1521年,大明第十位皇帝正德皇帝死于豹房,年仅三十多岁。他一脉单传,又没有生下孩子,导致皇位无人继承。


    张太后便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商量,在宗室里面挑一个人,来做这个皇帝。一时间,冒出了许多皇位继承人备选。


    嘉靖皇帝是正德皇帝的堂弟,跟正德皇帝的亲缘比较近,而且年纪也比较大,比较符合礼法。


    所以,十五岁的嘉靖皇帝捡漏了他堂哥的皇位,一步登天。】


    【在张太后和首辅杨廷和眼里,嘉靖皇帝身为宗室子弟,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培养,应该是一朵不谙世事的小白花,很好拿捏。


    天降皇位,想必嘉靖应该战战兢兢,唯唯诺诺,生怕惹了任何一个人。


    但是事实证明,嘉靖皇帝是个天生的权力机器。】


    【年少的嘉靖皇帝来到紫蝶城的脚下,首府杨廷和让他以太子的礼仪进门,不让他以皇帝的礼仪进门。


    在我们眼里,这可能没什么差别,但在他们眼里差别太大了。


    如果以太子的礼仪进门,说明嘉靖皇帝是从宗室过继给张太后


    的,要认张太后当妈。张太后以后也是正经的嫡亲太后,位置稳稳地。


    对于杨廷和这些大臣们来说,这样做好处也多多,很像一次服从性训练。他们通过这事能摸清皇帝的脾气,进一步教导皇帝,将来不就是皇帝的亲信了吗?


    就像汉文帝跑到长安来继位,周勃非要拉着汉文帝说话,也是一样的道理。


    “你这个皇帝是我们文官集团拥立上来的,你必须得听我们文官集团的!做人可不能忘本!”


    结果嘉靖皇帝一摆手,拒绝进行服从性训练:“先皇的遗诏是让我继位,又不是让我以太子的身份继位,我要是认了太后当母亲,我喊我母亲什么?"


    杨廷和还是不同意,结果嘉靖皇帝打死都不肯同意进门。


    最后还是张太后出来调停,嘉靖皇帝才肯进门。


    别人以为嘉靖皇帝会害怕杨廷和。可皇帝一点儿不怂,他相信杨廷和称霸太久了,一定会有人对他不满,他这个皇帝一定会有支持者。


    后来,嘉靖皇帝和文官集团吵了整整三年。一开始还算理智,最后两边都疯狂了。


    最终皇帝压倒了文官集团,提拔了另一批忠心自己的朝臣,把杨廷和这一脉的文官都发落了,这期间死了很多人。叱咤风云几十年的杨廷和集团就这么落幕。


    嘉靖皇帝成功把自己的父母都加封了。


    按照周礼,太庙有七个房间,可以供七个皇帝,朱元璋改成了九个。到了嘉靖这里,里面已经满了,但是他想把自己作为藩王的父亲抬进去。


    一来二去,他瞄上了明太宗。但明太宗名气太大了,他不敢动,而且一旦动了,他们这一脉的合法性怎么证明呢?要知道明太宗也是藩王继位啊。


    但他还是作势要踢,假如大家都不同意开窗,那么就提议开个屋顶,大家就会同意开窗了。


    大臣们当然哭天抢地,打死都不同意。最终两边各让一步,明太宗被抬成了明成祖,把存在感不强的明仁宗踢出去,让嘉靖的爸爸进去。


    有人说,嘉靖皇帝一生自私,唯独对父母是真的好。其实未必,这场争斗是权力的游戏。】


    朱元璋听到嘉靖皇帝精于权谋,几年之间就斗倒了大臣,却并不开心。


    唐朝,唐太宗是第二位皇帝,宋朝,宋太宗是第二位皇帝。久而久之,太宗已经约定俗成地等同于“第二个皇帝”。


    这太宗居然不是朱允炊?


    所有藩王大惊失色,纷纷侧目,想找到谁是“明太宗”。


    朱棣也惊疑不定,左看右看,总觉得兄弟们如今变得很陌生,好小子,哪个浓眉大眼的背叛了大哥的儿子?


    他一定不轻饶!


    第80章 嘉靖嘉靖,家家皆净


    自从天幕说出:"明太宗也是藩王继位"之后,老朱家的人都惊疑不定。


    电光石火之间,众人顺着自己内心的猜测,看向自己最怀疑的对象。


    朱元璋分封了二十多个朱家藩王,除了九大边塞藩王之外,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太平藩王。


    这九大塞王之中有两位最引人注目。一是燕王朱棣,二是宁王朱权。


    燕王朱棣从小就跟着朱元璋打仗,骁勇善战,名声赫赫。如今被封在北平,抵御异族,手下有兵有粮。


    除此之外,还有宁王朱权。朱权十几岁就领着几万大兵在北边打仗,把几个部落打得妥妥帖。更重要的是,他手上有大明最能打的军队之一———朵颜三卫。


    朝中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朱元璋将这两位骁勇善战的儿子封在最重要的边境,相当于把大明的生命线交给了他们。


    这两位藩王造反的话,成功概率应该是最大的。


    于是,一半人看向了朱棣,另一半的人看向了朱权。


    他们的眼神饱含震惊、疑惑、好奇之情。


    宁王被一群留着大胡子的哥哥望着,一时间接受不能,差点儿被酒呛着:"你们看我做什么,不会以为我要造反吧?父皇,我对太孙的忠诚,天地可鉴啊!"


    朱棣心里打起了鼓,对于宁王的解释,一个字都不信。小十七打小就聪明,不像是朱家的种。聪明人心思多,而且有兵有粮,造反太容易了。


    朱棣拍了拍宁王的肩膀,一阵唏嘘:"我看你死后怎么去见大哥!"


    有朱棣带头,其他王爷都面色愤慨。


    宁王欲哭无泪,他没有造反的想法呀,至少现在真的没有!


    他为了洗清身上的嫌疑,连忙看向朱允炊,改用亲切的称呼,像普通叔叔一样说道:"大侄子,你出生的时候我还抱过你呢,你可不能冤枉了你叔父啊。大哥对我们多好,我们到今天都忘不了,我怎么可能丧良心去造你的反呢!”


    不管朱允炊心里怎么想,面上还是和和气气:"叔父别急,且再听听天幕怎么说。"


    他的目光扫过所有的王爷,论成功率,宁王造反成功率


    最高,但其他王爷就没可能成功了吗?


    比如燕王朱棣。


    气氛变得剑拔弩张,唯有角落冷清寂寥。


    晋王朱桐望着杯中美酒,整个人发呆,左右环顾,有人怀疑宁王造反,有人怀疑燕王造反,偏偏他这个王爷无人问津。


    明明他的藩地太原很富庶,势力很大,怎么大家都忽略了他,他就这么没有排面吗?


    他真的很想享受一下宁王被怀疑的待遇。


    具体原因他也能清到一些。曾经,他在自己的领地干了不少坏事,惹怒了朱元璋,导致自己的王爵差点被废。那时候哥哥朱标还在世,多亏他周旋,自己才没有被废。


    可现在哥哥已经死了,母后也早早去世了,还有谁能劝动朱元璋?自己这个晋王不是特别稳,起兵的可能性自然不大。


    晋王心中叹气,如果哥哥朱标还在,自己就不会被忽视了。


    哥哥死后的第XX年,想他。


    他怀念哥哥,于是便怒目而视:"十七,太孙殿下对你哪里差了?你怎么能这么对殿下?"


    宁王被围攻,头皮发麻,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好家伙,这造反的人不会真是自己吧?


    紧接着,他们便听到天幕顺口一提地剧透了明太宗的姓名————


    【说嘉靖皇帝朱厚熄不孝顺吧,他又对父亲那么好,说他孝顺吧,他又不怎么尊敬明太宗朱棣。


    如果不是朱棣能干,他们这一脉还不知道在哪个山沟沟里抠脚呢。


    不知道朱棣知道这事,会不会掀起棺材板教训这个不孝子孙。】


    朱元璋仿佛如梦初醒,冷眼看向朱棣:“是咱耳背了吗?这人说明太宗是朱棣?”


    “朱棣,你怎么穿了允炫的黄袍啊!”


    宁王:“……”


    好小子,原来我给你背了锅!!!


    其他兄弟瞪大眼睛:“……”好家伙,四哥牛!


    朱允纹的面色瞬间冷了下来,这个答案在意料之中,心中气急,声音带着薄怒:"四叙,你刚刚还说宁王死后没法去见父亲,那您呢?”


    这一下,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朱棣,朱棣长这么大,还从来没见过这种诡异的世面。


    青年朱棣大惊失色:“……”


    他,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啊!他现在没这种想法!


    他感觉到父亲的目光如芒在背,连忙解释道:“继位又不是特指造反。说不定就跟这个嘉靖皇帝一样,兄终弟及呢。”


    他巴拉巴拉解释了一堆,可他知道自己的理由非常扯,所以声音渐渐低了下去。


    朱元暄冷哼道:“标儿有五个儿子,去掉早逝的,还有四个。所以允炊有三个弟弟呢,怎么轮到你朱棣继位呢?是京师地龙翻身,还是瘟疫横行,把他们一家人都带走了?"


    朱棣小声说道:"天灾人祸,命中注定。又不是不可能。"


    朱元璋:“混账,你就是这么咒你侄子的!你把咱家兄友弟恭的传统放到哪里去了?”


    朱棣委屈:"这不是您说的吗?我只是复述了一遍。"


    朱元璋轻咳一声,反正是不肯相信这种说辞,阴阳怪气道:“不管怎么样,你都夺了允坟的皇位!你真是朕的好儿子!”


    他像是想到什么,悲伤地转头望着朱标陵墓的方向,因为曾经望过无数次,所以非常熟练:  "标儿啊,你在地下可知道,你走之后,你父皇过的是什么日子啊,他们都不听话啊!这天下哪还有朕这么惨的爹爹?”


    朱棣忍不住补充道:“父皇,那嘉靖皇帝也想把我移出去,我比你惨多了。”


    朱元璋被这么打岔,心中的愁绪化为乌有:"……滚!"


    天幕的剧透,搅动了老朱家的浑水。


    可古青青并不知道这回事,继续说嘉靖皇帝的事情。


    【嘉靖皇帝通过给生父生母争名分,拉一派,打一派,把朝堂收拾得干干净净,皇权压倒了相权,内阁成了他的一言堂。


    这个心机男上位之初,做得不错,严以治官,宽以治民。据说民间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文化和科技空前繁荣。


    除此之外,他在对外征伐上也有建树。


    这一年,嘉靖皇帝喜得皇子,算是国之喜事,按照惯例,那些小国都要来朝贡。可安南,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很久没有来朝贡了。


    嘉靖皇帝很生气,于是安排将军毛伯温去讨伐安南。


    临行前,他给


    毛伯温写了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送毛伯温》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毛将军像麒麟一样征讨安南,那些叛军犹如蝼蚁一样溃逃。”


    后来,毛伯温果然不费一兵一卒,就把那边的人吓得屁滚尿流、俯首称臣。


    这首夹叙夹议的诗写得非常出色,霸气十足,从这首诗我们能看得出来,嘉靖执政初期的残留风,气。


    直到今天,郭德纲先生还用过这首诗当定场诗。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也被大家玩坏了。


    “大平待诏归来日


    有人把这首诗跟《长恨歌》结合在一起:“  QQ这自讨论  I  长家以为  扫描上在  地,  人士付旧门不口,  关各项


    “朕与将军解战袍,从此君王不早朝。”


    嘉靖皇帝喜好美色,也是个猫奴,特别喜欢炼丹,不过没有那方面的传闻。


    可能有人要问了?有明朝皇帝养男宠吗?据说,真的有,但没有汉朝那么多。


    如果放在汉朝,大家可以这么问,汉朝有哪个皇帝不养男宠?】


    白居易本来还在欣赏这首诗:"这嘉靖皇帝还是有些文采的,写的战场场景很真实,想必是亲眼见过的。”


    结果便看到了一些不堪入目的诗。


    白居易大惊失色:“……怎么能这么组诗!简直有悖伦理纲常,真乃淫词艳曲。”


    啊,他突然感觉自己的《长恨歌》脏了。


    【嘉靖皇帝自称天池钓叟,也就是钓鱼佬。不过这个钓鱼不是物理意义上的钓鱼,说的是三国时期刘晔的钓鱼术。


    这个人曾经说:“钓到大鱼的时候,不要心急。先把鱼拖得精疲力尽,再把鱼拉起来,这样才能成功上钩。”


    嘉靖皇帝早期玩得还可以,大明好像等来了春天。可是后来,他沉迷修道。


    据说,他让言女为他采集露水,苛待宫女。宫女非常不满,于是联合起来造反,想要勒死皇帝。但是宫女杀人手艺不熟练,不小心打了个死结,所以没有


    刺杀成功。


    嘉靖侥幸逃生。


    嘉靖皇帝觉得自己死里逃生是多亏了道君保佑,于是越发沉迷道教。


    他将居住的地方搬到西苑,每天待在这里,沉迷修道。


    他将自己封为:“太上大罗天仙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经常服用丹药,祈求长生不老。他是历史上第二个自封为道君的皇帝,第一个是宋徽宗。


    从此,他二十多年没有上朝。】


    天幕下,一众老朱家的人都惊呆了。


    朱元璋破口大骂:“这天下哪还有不上朝的皇帝?这嘉靖皇帝是干什么吃的?怎么没懒死在床上?”


    “还喝露水吃丹药,有本事别吃饭,就光吃这些东西,看他能活几天!”


    历史上也有不上朝的皇帝,比如汉灵帝,那可是出了名的昏君啊。


    他越说越生气,咆哮道:"朱棣,你看你生的好子孙!这就是个坏种!"


    朱棣浑身一颤,有些心虚,他也没有想到后代这么奇葩。


    朱棣甩锅:“父皇,别光说我了,这也是您的子孙,一笔写不出两个朱,都是老朱家的人。”


    朱元璋:“……”


    【官员海瑞痛骂他:"嘉靖,嘉靖,家家干净!"


    海瑞的名气太大了,从此,这个梗就成了嘉靖的代名词。


    据传,当时嘉靖皇帝都快被气炸了,想砍了海瑞。


    但有人说海瑞连棺材都准备好了,要是杀了他,估计还能让他干古留名。


    嘉靖皇帝于是没有杀海瑞,但不妨碍海瑞干古留名。】


    【嘉靖在文辞上的水平不错,也写下了《送毛伯温》这种脸炙人口的名作,但他将更多的笔墨留给了青词。道家办法会的时候,写给老天爷的词,就叫做青词。


    他这一辈子都想成仙,但是都没有成功。


    据传,他服用丹药过多,□□中毒,死状凄惨。】


    【那些为国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死后基本上都进了庙,享受香火供奉。比如张良、关羽、李靖……


    倘若这世上存在神秘力量、人死后能成仙成神,也应该是这些人靠功德成神。有句玩笑话是这么说的,华夏大地,不养


    闲神。


    嘉靖这种自吹自擂的神仙,谁会信啊?】


    【总之,大明是个很有争议的朝代,而嘉靖皇帝是这里面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伟人曾经说他:“炼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几年的天下,就是不办事。”


    也有很多人说大明实亡于嘉靖。


    嘉靖不算高产诗人,代表作极其稀少。所以这一期的视频比较短,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下期再见。】


    天幕下,嘉靖皇帝的笑意僵在脸上。


    什么,他这一辈子都没成仙?道爷他没有成?


    毛茸茸的猫咪正叼着丹药,往嘴里咽。嘉靖皇帝宠爱这只猫咪,有什么好东西都会喂它。很多人求也求不来的名贵丹药,嘉靖皇帝也愿意和猫咪分享。


    嘉靖皇帝冷着脸掐住猫的嘴巴,从嘴里掏出丹药。


    他这一生,只追寻两件事,一件是掌控大权,另一件事是追寻长生。


    前者成功了,但没有完全成功,他活着的时候,尚且能压制住反对的声音,死后却沦为笑柄。


    至于追寻长生,最后也是笑话。


    他抱着毛发油光水滑的猫咪,面色沉沉,反复琢磨着那一句:“功德成神”。


    突然间,他顿悟了,整个人茅塞顿开。


    内阁首辅徐阶看完天幕之后非常尴尬,不想去西苑给嘉靖皇帝汇报工作了。


    这期视频非常短,但侮辱性极强,几乎把嘉靖皇帝值得损的地方都损了一遍。


    什么“修仙皇帝”,“道君皇帝”,已经在乡野之间流传开了。


    按照他对嘉靖皇帝的了解,如果古青青出现在大明朝,估计坟头草都长满了。


    如今皇上应该在气头上,他跑去递交奏折,这岂不是要命?


    他想让别人代替他,结果人家也不愿意,徐阶只能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情前往西苑。


    等到听到什么的时候,他大惊失色:“陛下,你要去上朝?”


    “怎么?皇上还不能上朝了?还是说,你们有事瞒着朕,不想让朕知道?”


    徐阶反应过来之后喜出望外:"臣只是觉得这是件大喜事,无数新进的官员都想得见天颜,但一直未能如愿,倘若能见到圣颜,他们恐


    怕连死都愿意。"


    对于文武百官来说,有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嘉靖皇帝终于愿意上朝了!


    从此,嘉靖皇帝像刚上位一样励精图治,还不计前嫌地提拔了天幕提到的海瑞。


    因为有皇上重点关照,海瑞这位两袖清风的清官日子比之前好过了一点,总算没那么穷苦了。


    最重要的是,皇帝不再相信各地的道士,也不再服用乱七八糟的丹药。


    大臣们高兴地痛哭流涕,以为皇帝终于放弃荒唐的寻仙访道。


    谁知道,嘉靖皇帝是想试一试功德成仙,其实根本没放弃成仙。


    他心里有一个模糊的计算方法,上朝,功德加一。提拔好官,功德加一百。总之,做法越利国利民,那么得到的功德就越多。


    古青青并不知道,她说的玩笑话居然对嘉靖皇帝造成了如此大的影响。


    嘉靖皇帝其实也没有全信,只是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想法。既然服用丹药还是会死,那么就试一试功德成仙吧,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于是,嘉靖皇帝便在另一条神奇的修仙路上狂奔。


    一


    五天过后,视频准时播放。今天的bgm慷慨激昂,隐隐可听到擂鼓声,好像一位将军骑马驰骋,盔甲上裹挟着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


    古青青熟悉的声音传至人们耳边。


    【人分出名和不出名,皇帝也是如此。第八位诗人是一位著名皇帝,名气比嘉靖皇帝大多了。】


    【他是华夏历史上得位最正的皇帝之一。】


    【他是乞丐皇帝,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


    “乞丐皇帝”这个称呼犹如巨石落入湖中,掀起滔天巨浪。


    无数不了解他的人听懵了,开什么玩笑,乞丐还能当皇帝?


图片    请收藏魔.蝎.小.说.网 WWW.MOXIE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