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苏辙:东坡肉?哥哥苦啊!


    【诸葛亮不仅草船借箭,还火烧赤壁,三气周瑜,未来还有空城计和七星灯续命。这些都是虚构的内容。诸葛亮在小说中的形象被神化到了一种空前的程度。】


    很多谋士看向诸葛亮的眼神都不对了,罗贯中到底有多喜欢他啊?都把他描写成神乎其神的道士了。


    诸葛亮有些无奈:"在下真的不是术士,招不来东风,点不了什么灯。"


    什么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给诸葛亮本人都弄沉默了。


    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拜师学了法术……


    然而,刘备为丞相感到高兴:"这所谓的《三国演义》毕竟是话本,有点虚构情节怎么了?我看写得好,要是罗贯中生在大汉,可以给他个官当当。"


    一个谋士见诸葛亮如此出风头,有些不满,含沙射影地说:"主公,罗贯中为何要如此歌颂诸葛亮?难道诸葛亮未来会造反?”


    刘备闻言非常生气,他向来相信诸葛亮:"胡说八道,谁都有可能造反,但他绝对不会。"


    诸葛亮望着那个谋士,冷着脸说:"主公是在下的燕昭王和齐桓公,在下绝对没有造反的意思。”


    谋士冷笑道:“这可说不定呢?”


    诸葛村夫一定会造反!


    紧接着,便听天幕说:【其实诸葛亮不是从罗贯中写书才开始出名的。唐宋两朝的诗人也多有讴歌他的忠诚。


    诸葛亮的社会地位为什么会这么高呢?


    因为诸葛亮擅长治国理政,不负托孤重任,让刘备的儿子稳坐位几十年。他给政坛再度带来了一段政治童话,让人感觉到原来周公这样的人并没有绝迹。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让无数人相信了爱情,啊不对,信任。】


    天幕此话一出,无数怀疑诸葛亮忠诚的人非常震惊,心中羞愧。


    未来主公死了,诸葛亮居然都不造反?这也太忠诚了!


    刘备本来就很相信诸葛亮,听到天幕说的话,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


    他便看着刚刚质疑诸葛亮的人,面色肃然,下了逐客令:"看来在下的小庙,容不了您这座大佛了!"


    谋士掩面羞愧而去。


    诸葛亮心胸豁达,没有在意这点小插曲,谦虚地说:"我承受不起罗贯中的喜爱啊!"


    在那谋士走后,关羽看热闹不嫌事大:"孔明,你也不要局促,罗贯中也是喜欢你,才会这么写的。”


    谁知紧接着,天幕又说:【其实罗贯中也给关羽虚构了很多情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斩颜良诛文丑。


    其实真正斩华雄的是孙坚。斩颜良是真的,文丑的死因不可考。】


    关羽:“……”


    他原本就有点红的脸,此刻更加红了,再也没办法夸罗贯中了,特别不好意思。


    “这罗贯中真是瞎写,既然我没有做,怎么能瞎编呢?如果后来有人看了正经的史书,得知这些事迹是假的,想必会认为我是那沽名钓誉的人。"


    关羽瞬间就理解诸葛亮了。罗贯中把他们夸得太优秀,这也是一种烦恼啊!


    张飞却觉得他们太矫情,哈哈笑道:“我觉得写得不错啊,不知道罗贯中怎么夸我?”


    结果紧接着,便听到天幕说:【在《三国演义》中,张飞身高八尺,豹头环眼,后来还有戏曲送了他一张黑脸,是个长相粗犷的汉子,标准的武将模样。


    其实在史书中,没有描述他的长相。】


    张飞:“……”


    张飞气得直跺脚:“这罗贯中混蛋!怎么对你们就是夸赞,就给我一张丑脸!”


    ……


    蜀汉阵营还算好的,毕竟罗贯中对蜀汉以夸为主。


    其他阵营的人气得直跳脚。


    孙权咬牙切齿,指着老天,仿佛想把声音传达给罗贯中:"罗贯中,再给你说一遍,那是我爹温酒斩华雄,不是关羽!”


    他爹的棺材板都要按不住了!


    “又污蔑周瑜,又乱说我爹,不要叫《三国演义》了,叫《刘备演义》吧。”


    他气得不行,却又无可奈何,毕竟天幕说了,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听着就感觉遥远。


    他把辛弃疾和苏轼的诗词拿出来安慰自己,还是他俩好,知道夸东吴!


    西晋文人陈寿望着天幕,生气不已,把手里的竹简摔在地上:“即


    使是话本,也不能却说八道啊,戏说不是胡说,要遵循真实历史的!"


    “诸葛亮不是妖道,周瑜也不是小气鬼!”


    他打小就聪明,熟读史书,文章写得非常华丽。


    年轻的时候在蜀汉当官,后来蜀汉被晋朝所灭,他又去西晋当官。


    可以说,他是三国时代的亲历者。他见过无数英雄豪杰,脑子里存了无数故事。


    时间流逝,英雄死去,故事会被人遗忘。


    倘若有一本和《史记》《汉书》类似的史书,那么这些英雄就不会被人遗忘了。


    自从冒出这个想法后,为英雄著书立传的念头就在心头盘旋不去。


    如今看完那湖闹般的《三国演义》,这个念头在心头生根发芽,长出参天大树。


    他下定决心,他要写本《三国志》,以正视听!


    ……


    如果罗贯中知道《三国志》的作者居然会如此评价自己,一定会大声喊冤。


    “我都说了,我这本书叫做《三国志通俗演义》,不要把话本当历史看啊!”


    他努力把枯燥乏味的史书写成精彩纷呈的文学作品,他付出了多少,别人知道吗?


    光是把三国志这种纪传体史书改编成编年体,就超级废头发了好不好?


    罗贯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到了无数三国英雄好汉的怨念。


    他自己正高兴着呢,几乎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天幕说他的《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是何等的殊荣?!


    而且很多弹幕表示是诸葛亮火烧赤壁,而非周瑜,罗贯中的作品影响力可见一斑。


    朋友们皆来道贺:“恭喜罗兄,青史留名。”


    “苟富贵,勿相忘啊,哈哈。”


    罗贯中家境还算可以,父亲是丝绸商人,元末的时候到杭州来做生意。可罗贯中本人对商业不感兴趣,浪迹天涯,流连于市井民间,结识了很多戏曲作家。


    他的朋友都是三教九流,没那么多知识分子的清高,和罗贯中玩得特别开。


    罗贯中心中很高兴,嘴上矜持:"我写的算什么,我师傅写得才算好呢。"


    “施耐庵。”


    罗贯中迫不及待地收拾东西,准备给师傅报喜:“不说了,我要去找师傅了,我正在跟他一起编书呢。”


    古代是官本位,因为选拔制度,很多文人诗人是官吏,所以地位高。小说家基本没什么官运可言,属于下九流。


    明清时期,小说家地位有所提高,但是不多。


    罗贯中这下是扬眉吐气了。他父亲是商人,属于社会鄙视链的尾端,可父亲也看不惯他写小说,觉得这不是正途,要他去考科举。


    谁说写小说死路一条?


    写小说也能写出四大名著!


    清代文人曹雪芹听到罗贯中写的书是四大名著之一,闭上眼睛,心里说不羡慕是假的。


    他家里曾经非常富贵,祖父曾经是天子近臣,深受康熙宠幸。也算是享受了一段风流的生活,可是雍正年间被抄家,全家人不得不回到北京老宅。


    至此,家道中落,穷到什么地步呢?


    曹雪芹拿起了一块硬得像石头一样的馍馍,端起白粥,用粥配着吃,才能艰难下咽。


    如今有食物下肚,饿得火烧火燎的胃才缓缓安静。


    这样的饭食还算少的,要不是今天运气好,卖了一副字出去,他还不敢吃这么饱。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


    曹雪芹囫囵吞完白粥,继续写自己的《石头记》。


    邻居路过看到了,觉得好笑:“罗贯中的书那是写得好才能成为名著,就你这模仿《金瓶梅》的书,还能出头?别做梦了!洗洗干净,赶快去考个功名才是。"


    他语气尖酸刻薄,可也是在为曹雪芹考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曹雪芹知道他是好意,摇摇头:“没想着写话本出头,就是写着玩玩。”


    普通人不想考清华北大?难道是不想考吗?


    清朝《钦定礼部则例》规定了,考童生要查祖宗三代。曹雪芹是罪臣之后,过不了政审。


    不知内情的邻居拍拍屁股走了,留下曹雪芹枯坐写书。


    曹雪芹在纸上写了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写完之后,曹雪芹深深叹息,日子太寒酸了,他面黄


    肌瘦,得了病都得靠硬挺,身体远不如从前,不知道能不能熬过这个冬天。


    他倒是不在乎他的小说能不能出名,他只担心自己写不完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故事。


    【其实苏轼也不确定这个地方是不是赤壁,所以在词中写“人道是“。


    那个地方确实不是赤壁的古战场,但是苏轼这么一写,这个地方就是了。


    现在湖北有两个赤壁,一个是文赤壁,一个是武赤壁,苏轼让黄州有了一个文赤壁。


    其实别说苏轼的朝代了,就连现代都有很多争议,总共有20多个可疑的地点。这些城市谁都不服谁,都想把赤壁的古遗址定在自己省。


    这也没什么稀奇的,有些城市为了争名人故乡的名头,还闹到了部委那里去。连西门庆的故乡都有5个城市在争呢。


    所以没必要在乎赤壁之战到底在哪。


    其次,诗人写词往往非常考究,生怕写错了什么东西被读者喷。


    苏轼写“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突出周瑜的风华正茂。


    其实周瑜打赤壁之战的时候,都跟小乔结婚十多年了,怎么是刚结婚呢?


    可是一错二错,却是那么的精彩,导致后来无数人效仿。


    什么韵律?什么典故?这些东西重要吗?写得开心才最重要!


    可以说,苏轼拓宽了词这一文体的范围,是真正的豪放派。】


    天幕此话一出,很多名人忧心忡忡,后世人这么闲吗?连故乡都要争?


    他们暗下决心,要在书中把自己的故乡写得更清楚一点。


    别到时候鬼门大开,他们回到人间,都不知道自己的故乡被后人挪到了另一个地方。


    张怀民有些惊讶:"你现在怎么这么豪放不羁,你年轻的时候是这样的吗?"


    苏轼笑意盈盈,没有什么羞愧的意思:“你可能对我有什么误解,我年轻的时候就敢乱编典故啊。”


    张怀民哭笑不得:“……”


    苏轼甩甩袖子,洒脱不羁:“我就烦程氏兄弟那些死板的人,庄子说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不要那么在意外在的形式,写得有内涵就够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被天幕广而告之。


    那些没有看过苏轼文章的人,都为这一首词而感到惊艳。


    没有什么晦涩的典故,没有什么生僻的语句,普通人都能看得懂。读来感觉酣畅淋漓,心情激荡,浑身都汗直冒。


    文人们说道:“怪不得这排榜单的人喜欢他,确实精彩绝艳。”


    “赤壁之战相关的诗很多,可我觉得没一首能比化得上苏轼。这应该就是他的代表作了吧?”


    “那当然了,我想不出还有比这首词更好的东西了。”


    谁知,紧接着天幕就说道:【苏轼还有代表作吗?当然还有。】


    【那一年,苏轼在黄州灵感爆发,高产到让粉丝感动到落泪。


    他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题西林壁》《寒食帖》……


    个个流传千古。


    他总共写了两首《赤壁赋》,一首被称为《前赤壁赋》,一首被称为《后赤壁赋》。两首都是绝佳之作,课本上要求全文背诵并默写的是《前赤壁赋》。


    这篇文章折磨了无数学子,让他们流出了辛酸泪。


    对了,还要加一篇《核舟记》。不是苏轼写的,但和他息息相关,同样要求全文背诵并默写。


    想必他们无数个午夜梦回,都在痛骂苏轼,为什么要游赤壁?!】


    与此同时,天幕出现新的画面。


    天幕中,苏轼的演员和朋友泛舟于江水之上,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天幕把《赤壁赋》的原文一行一行地放了出来。


    刚刚那些文人觉得苏轼已经到顶了,《水调歌头》和《念奴娇》就是他的代表作了,结果苏轼告诉他们。


    他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plus版本!


    李白眼睛都要冒爱心了,他也修道,他也爱看老庄的文章。


    他感觉自己就坐在苏轼身边,乘坐那一叶扁舟,一同游玩,共同感叹天地之大和人之渺小。


    他感慨之后,又细细品味,仿佛含英咀华,满口香味。


    他击节称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写


    得好啊!”


    “在下仿佛看到了屈原,宋玉在世。”


    “读他的赋,我也有了遗世而独立的想法。”


    朋友高适还沉浸在这篇文章之中,闻言以为他有轻生的意思,连忙说道:“太白兄,你可不要想不开!"


    李白把小伙伴给吓坏了,笑着说道:"不用担心我。在下还没有建功立业,如何能够登仙呢?就是随口一说罢了。”


    高适连忙松了口气。


    李白满饮一杯,痛快地说:“苏轼不要叫词圣好了,这个称呼太庄重了,和他的风格不搭配。”


    “他如同天仙化人,不受世俗牵绊,天马行空,空旷高远。”


    “我觉得他干脆叫词仙,或者诗仙也行啊!”


    这首赤壁赋很长,没有一句是废话,每一句都很美,比《赤壁怀古》长多了,读起来的爽感也加倍!


    很多文人都不舍得把眼睛移开,都忘了要抄录的想法,好不容易回过神,才赶忙拿起笔开始抄写。


    北宋文人司马光看到这篇文章之后,惊艳不已,实在是手痒,所以拿起笔想要模仿一下苏轼的文风。


    他费了好半天,终于写了一篇文章,沉默地看了一会,随后全都丢了。


    有一说一,他写得不差,但是和苏轼这种浑然天成的文风还是差得远了。


    司马光默默心想,苏轼现在被贬到黄州,犯罪的官员没有钱拿,而且不能离开黄州,听说苏大才子一家现在都务农了。


    如今王安石接近半隐退状态,他们这些守旧党派即将看到曙光。


    李商隐情商不太够,喜欢在两党之间反复横跳,所以得罪了牛党。苏轼这个守旧派不太一样,他很聪明,什么都懂,可是不愿意结党营私,所以在两党之间都落不了好。


    当苏轼出事的时候,没有多少守旧派愿意出手帮他。


    不如把苏轼召回来吧!


    到时候他好好调.教一下苏轼,苏轼应该就能和宋仁宗期望的那样,成为合格的宰相之才。


    赤壁赋让无数人为之着迷,争着来模仿,可总是学不来其中的韵味。


    别人都很羡慕苏轼的文采,苏轼的弟弟苏辙却没那么高兴。


    妻子似有所悟,默默说起了杜


    甫的话:“文章僧命达,是乌台诗案让他成长。如果没有乌台诗案,或许他就不会写出这么出名的文章了。"


    然而苏嗽却心疼地说:"自从他被贬到黄州之后,我的诗文水平就再也比不上他了,可是我宁愿他不要青史留名。”


    妻子有些诧异:“为什么不愿意?这不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吗?”


    苏辙叹息:"这些都是兄长用命换来的文采。光宗耀祖有性命重要吗?"


    苏轼被关了接近半年,整个人被严刑拷打,无数次接近死亡的边缘,在苦难上绽放出了思想的花朵。


    他宁愿让哥哥苏轼只当一个普通的才子,也不想让他经历乌台诗案。


    别人看到了苏轼的鲜花似锦,亲历者苏辙却看到了背后的烈火烹油。差一点,他就要和苏轼天人永隔了。


    苏嗽又说:"而且感谢乌台诗案做什么?是兄长百折不挠,才能熬过去。兄长只会感谢他自己。"


    妻子闻言哑然失笑,赞同地说:"确实如此。"


    苏辙望着天幕,他的哥哥现在在黄州,前不久,兄长还特意把自己写的赤壁相关诗文誉抄了一遍,写信送给了自己。


    这说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未知的了。


    苏轼的未来,自己的未来……所有人的命运都是未知的。


    苏辙打起一万分精神,眼神一刻也舍不得离开天幕:“兄长写信说自己在黄州过得很好。可他向来报喜不报忧,我其实是不太相信的。”


    他认定了苏轼在黄州过得不好。


    可紧接着,天幕开始播放新的画面。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分水岭,在这之前,他是抱着致君尧舜梦想的政治家,在这之后,他选择躺平。


    不躺平也没有办法,毕竟是个罪官,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再没有什么政治前途了。


    王维的躺平是买个大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苏轼不一样,他对生活依旧积极乐观。他是个夜猫子,晚上睡不着,经常喊好友起来嗨。


    这天,他来到承天寺,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张怀民:"怀民!开门啊!是我!"


    “你睡了吗?你肯定没睡,你这个年


    纪你怎么睡得着觉的?”


    至今我们仍未知道,在那一晚,张怀民到底有没有睡觉。】


    《记承天寺夜游》本来是篇正常的文章,结果被网友玩出来花,很多人觉得这么晚了张怀民肯定睡了,但是只能装作没睡,陪苏轼游玩。


    这个梗出来之后,原本数量不多的弹幕突然跟炸了一样。


    弹幕:(哈哈哈,怀民,别睡,起来嗨!)


    (有没有一种可能,张怀民经常被苏轼吵醒,只不过只有这一次被记下来了。)


    (张怀民:听我说,谢谢你,有你是我的福气。


    (据说苏轼的弟弟是个高官,所以情况是这样的。张怀民:我睡了。苏轼:看看我弟弟,然后再跟我说一遍。)


    苏轼连自己被称为词圣,都没有大惊失色,现在却如遭雷劈。


    “什么?张怀民,所以我昨天晚上来的时候你没有睡?我记得你衣衫不整,正准备睡觉啊。”


    张怀民望着天真的苏轼,眨了眨眼睛,一本正经地撒谎:"没错,我确实正准备睡觉,绝对不是我因为听到你的敲门声刚刚起床。”


    苏轼:“……”


    苏轼倒吸了一口凉气,脑海里灵光乍现。衣衫不整可以是脱衣服正准备睡,也可以是起床穿衣服。


    所以他很可能吵醒了张怀民!?


    他心里感动,也有些疑惑,张怀民为什么不怪自己?


    有弹幕说他弟弟是高官,可弟弟被自己连累,也被贬了。


    这时听天幕说道:【有人说,苏轼的弟弟是高官,所以张怀民不得不舍命陪君子。


    其实苏辙在乌台诗案中,主动提出交出自己的言位,为哥哥赎罪,最后被贬为芝麻小官,也就比哥哥好一点。这说明,他们大概率真的是好基友。】


    苏轼心中泪汪汪,一切尽在不言中:“怀民————我就知道你好。”


    多么纯洁干净的友谊!


    张怀民见事情说开了,索性揉揉眉心:“那下次能别吵我睡觉了吗?”


    苏轼委屈巴巴:“……好吧。从此以后,我就学习王徽之,走一半就回家。”


    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行事豪放不羁,大半夜去找朋友玩,船行了整整一夜,马上就要到朋友


    家了。结果他让船夫调头回去,船夫表示不解。


    王徽之说:“我本来就是一时兴起想来玩的,现在没有兴致了,那就不用去找他了,为什么要一定要见他呢?”


    成语“乘兴而来”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张怀民见他怪可怜的,心生不忍,微微叹息:“这样吧。你要是想夜游,提前跟我说,我就不睡了,这样就不会惊醒了。”


    苏轼脸上瞬间绽放笑容:“好。”


    不管张怀民睡还是没睡,苏轼乘兴而来,他就起床了。文人最喜欢这种和谐的友谊。


    比如之前有一个文人也是半夜去找朋友玩,因为去的特别急,所以朋友没有做准备,家里没有酒喝,也没有茶喝,只有醋。


    两人于是以醋代茶,聊了整整一晚上。大家又觉得惊骇,又佩服他们的友谊。自此之后,这件事情传成美谈。


    苏轼和张怀民的事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时间,苏轼和张怀民之间的友谊为众人津津乐道。


    苏辙心里稍稍安下心:"看来兄长在黄州交到了好朋友。人生在世,知己难求,想必他就不会那么寂寞了。”


    但是他还是忧心忡忡:"可是光有知己还是不够的,民以食为天。兄长又没有什么俸禄,还要养一大家子,饭都吃不起,肯定吃不好睡不好,所以才会半夜睡不着找人起来玩。”


    哥哥午夜梦回,肯定会回忆狱中的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可紧接着,天幕又说:【苏轼不仅在黄州这个新地图上找到了很多好朋友,还开发了副业——美食博主!


    苏轼心想:朝廷不让他当官是吧?那他就去当美食家了。


    提到苏轼苏东坡,就不得不提以苏轼名字称呼的无数美食,最出名的当然是那一道东坡肉。】


    第53章 (过渡章)苏轼:司马光这个大倔牛!


    苏辙完全没有办法接受东坡肉,怀疑哥哥真的穷的不得了。他倒不是笨,只是一碰到哥哥的事情,就没有办法冷静看待。


    谁知,紧接着天幕就开始播放东坡肉的视频。


    画面中,胖胖的肉浸在金兔l(k山的肉汤里,仿佛戳一戳,都会发出"Duang,Duang"的波纹。


    光是看着,便能想象到那肥而不腻的口感。


    【苏轼本来是个市长级的人物,结果陷入乌台诗案,成了罪官。他这种官员不能轻易离开黄州,也没有什么俸禄,一大家子总要吃饭,于是开始想招数。


    比如租借农田,自己开垦。他喜欢白居易开朗的精神,所以把这块地叫做东坡,幽默地自称东坡居士。比起其他人的称号,他的自称简直太接地气了。


    可是光有粮食不行,没肉吃啊。


    苏轼买不起那些昂贵的肉,比如羊肉。只能把目光投向了猪肉。猪肉有股猪骚味,贵族瞧不起,普通百姓不会料理,所以没什么人买,价格非常低。


    他把猪肉烧的特别好吃,一下子风靡开来。


    其实苏轼没有把它取名叫做东坡肉,是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种肉叫东坡肉。


    而且当时做法没这么复杂,后人也改良了工序。】


    苏轼的弟弟苏辙顿时心疼不已,宋朝以羊肉为尊,哥哥穷的吃不起羊肉,只能吃贱肉,太惨了!


    不行,他得赶紧寄点银两和衣物过去。


    天幕把苏轼相关的美食照片全部都放了出来。


    【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凉粉,东坡饼,梅菜扣肉……都跟苏轼有关系。


    虽然经济方面非常困难,但是他的过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还为自己赢得了美食家的称号。】


    苏轼的弟弟苏辙陷入了沉默,突然觉得哥哥好像没那么可怜了。


    这生活还不好,那估计没什么人生活好了!


    哥哥经历了乌台诗案,还有心情搞这么多美食,说明一点都不抑郁啊!


    各种美食的图片被放了出来,让无数人情不自禁流下口水。


    香啊,太香了!


    很多人的肚子都开始叫了起来,心中有无数怨念,突然感觉到了什么叫做深夜放毒。


    他们能看到,却吃不到,太心痛了。


    元稹捕捉到关键词,笑着说道:“原来这个东坡的称呼是来自于乐天你啊。你们俩好像。”


    白居易倍感神奇,他听惯了来自粉丝的彩虹屁,早已宠辱不惊。可现在却像毛头小子一样,有点受宠若惊。


    普通粉丝只看到他诗文的华丽,却不够懂他。苏轼懂他,还传承他的称号。


    他感觉自己的生命好像得到了延续。


    白居易摇摇头:“普通人被贬官之后,往往妻凄惨惨,苏轼却能玩出花来。在这一点上,我都不及他乐观。"


    他被贬到江州,也不得不说"江州司马青衫湿"。


    【1086年,苏轼五十岁了,在黄州住了好几年了。


    神宗以雷霆手段搞变法,苏轼这种保守派怎么也出不了头。他以为自己的一生再也没有希望,结果好消息来了,神宗驾崩!


    当时的宋哲宗只有十岁,大宋以孝治国,所以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换句话说,这个时期,真正的皇帝是高太后。


    高太后并不支持变法,重用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


    而且高太后是苏轼的铁杆粉丝。


    高太后:必须得给偶像升官加薪!


    在高太后和司马光的提携下,苏轼短短几个月,从一个芝麻小官,升成正三品的大员。


    苏轼媳妇熬成婆,好日子来了。


    可是,苏小刀还是坚持“一心为民、实事求是”的方针。


    曾经王安石得意的时候,苏小刀觉得:"变法搞这么快,劳民伤财,是不是有那个大病?"


    所以成功得罪了王安石。


    现在司马光得意了,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决定"去王安石化"。比如王安石推行了差役法,司马光决定废除。


    可苏轼深耕民间,觉得差役法挺利国利民,所以不应该废除。觉得司马光跟王安石没有区别,也走向了极端。


    明代有笔记说,有一天,苏轼和司马光讨论工作的时候,两人出现了分歧。


    苏轼就说:“司马光啊,你知道鳖厮踢吗?”


    司马光第一次听的时候还没听明白:“王八还会打架吗?这么神奇啊。”


    苏轼就说:“这有什么可神奇的?你现在这副模样不就是真实写照吗?”


    鳖这种生物胆小谨慎,碰到对手之后只会不顾一切往泥巴里面钻,所有的腿都在乱蹬。


    苏轼就是在说,司马光胡乱打压变法派,像个乱蹬腿的老王八。


    苏轼说得口干舌燥,可是司马光就是铁了心要废除。苏轼于是回家大骂:“司马牛!司马牛!司马光就是头倔牛!”


    以一己之力,得罪两大宰相,直接把路走窄了。】


    天幕下,无数人没忍住,笑出了声。


    本来是场残酷的政治斗.争,结果有苏轼这个真性情的人插在里面,画风都有点突变了。


    他们都没听说过这生僻词语呢。果然是文化人,骂人就是有水平。


    原本那些就喜欢苏轼的人更加喜欢了,苏轼这样不随波逐流、攀炎附势的人太少了!


    李商隐哑口无言:"我也算深陷党派之争,可是我也只得罪了一派人啊。苏轼这不是瞎闹吗?白白葬送自己的前途。”


    他因为娶妻,得罪了牛党,被划分到了李党的范畴。他觉得自己够惨了,没想到苏轼比自己更惨,直接得罪了两派人。


    妻子却很喜欢苏轼这种性格,直言不讳道:“苏轼和你不一样,他比你聪明,他是大智若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才会得罪两派人。"


    潜台词就是,李商隐不够聪明。


    李商隐:“……”


    天幕下,司马光:“……”


    他硬生生捏断了手里的笔,手腕上青筋直跳:"骂我是个老王八?呵呵。"


    目前宋神宗没有驾崩,苏轼没有被召回京城。


    司马光看完赤壁赋之后,不免对苏轼升起了爱才之心,想把他抓回来好好调.教。


    他原本觉得,假以时日,苏轼这个大才子能成为守旧党的一派大员啊!


    现在他恨不得穿越回去,打死那个下结论的自己。


    他再也不想把苏轼这玩意召回京城了,气死人了!


    他是个正经人,向来严肃,不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但是现在,他却感觉到暗爽。司马光是他一身的政.敌,恩怨太多了。


    想不到啊,那司马老贼还有今天!


    他突然觉得苏轼那张嘴也没那么贱。只要他嘲讽司马光,他们就是好朋友!


    他笑过之后,心中忧虑,在纸上记下天幕说的时间。聪明如他,早就搞明白了这种新的纪年法,觉得非常简洁有用。


    算算时间,宋神宗好像也没几年寿命了,人死政消,残酷如斯。


    宋神宗一死,这大宋还能继续变法吗?


    他发愁之余,像是想到什么,心中苦涩,有什么可担心宋神宗的寿命。


    宋神宗现在没死,可是早就被一张流民图给吓坏了,变法的心思动摇了。自己的宰相职位已经被罢免,新法岌岌可危。


    这大宋到底不像大秦,没有商鞅变法时的土壤啊!


    他王安石死后,想必也会成为人们茶余饭资的大笑话吧!


    朝堂内的宋神宗心神忧虑,神色动容。


    他年轻的时候,压下所有反对声音,以雷霆之势推行王安石变法。可新法弊端重重,百姓流离失所。


    那张《流民图》画面惨不忍睹,至今历历在目,没有办法忘却。让他日不能寐,辗转反侧,彻夜不眠。


    他每时每刻都能听见大臣们反对变法的声音。不光如此,慈圣和宣仁两位太后都向哭诉"王安石乱天下”。


    面对这么大的压力,他不得不罢免了王安石。


    宋神宗闭上眼睛,心里百感交集:"朕没有想到自己死后谥号居然是神,变法到底对不对呢?"


    民无能名曰神,亿万百姓没有办法用言语来形容皇帝,就用这个谥号。可以理解为他的功绩太大了,百姓都讲不出来他到底有多好,勉强算是个好谥号。


    可宋神宗总觉得哪里不对。好的谥号那么多,为什么偏偏用这个新奇的谥号呢?礼官好像在耍滑头,不想对自己作出评价。


    就像他现在分不清王安石变法是好是坏一样。


    皇后其实也不支持王安石变法,可是现在却动摇了:“陛下,不变的话,大宋国库空虚,万一还会发生靖康耻怎么办?”


    如果选择不继续变法,重回历史老路,北宋恐怕会灭亡。摆在大宋面前的好像只有一条路,继续变法。


    宋神宗望着天幕,思考很久之后说道:“先把苏轼召回来,朕再和大臣好好商量吧!”


    肯定得变法,但到底怎么变,是门大学问,还得继续商议。不能和之前那样一意孤行了。


    宋神宗看到现在,深深感觉到了苏轼的特别。


    苏轼并不参与党派争斗,能骂王安石操之过急,也能骂司马光冥顽不灵。他是真正下过民间的人,提出的建议是为了百姓考虑。


    他都有点后悔了,或许就不该贬谪苏轼,有这样一个人在身边,他就能听到百姓的声音,及时为新法查漏补缺。


    他要感谢天幕给他送来了一个孤臣啊!


    第54章 程颐:牝鸡司晨!


    北宋文人程颐望着天幕,面色很不好。


    或者说,从天幕出现在大宋,他的面色就没好过。天幕透露出来未来的信息当然是好事,或许能帮北宋避免灭亡的命运,他对此是高兴的。


    可是他并不喜欢古青青。


    他攥着书籍,骨节凸显,心中不高兴:"未来的世界也太过荒唐,先不说没有君主,就连女子也可以如此抛头露面吗?”


    “这天幕背后的神仙也很不知所谓,那么多好男儿不选,偏偏要选一个女子来给皇上说未来的事情,简直荒谬。”


    在他眼里,合格的女人就该老老实实待在家里,相夫教子。结果古青青这个女人跑来说书,还经常说笑话,一看就不是个正经人。


    未来的世界他管不着,他很担心大宋的女人看了古青青之后,学坏了!


    当然,这些话他不敢直接说出来,只敢在心里说。担心触怒了天幕背后的神仙,导致遭受天罚。


    更重要的是,他还很讨厌苏轼这个口无遮拄的人,认为他一点也没礼貌。


    他腹诽道:  “果然是一个女子,排出的榜单一点也不可信,唐宋两朝比苏轼厉害的人可多了,换成是我,我都不会让他排进前十。”


    “没想到陛下居然快驾崩了,苏轼这竖子居然还能被高太后赏识……苏轼怎么老是被女流之辈看重?”


    他心里贬低苏轼,其实也隐含着一点艳羡和期待。这个视频播放之后,苏轼肯定会比之前还要风光。他也是个知识渊博的文人,和哥哥一起编著书籍。


    他和哥哥在未来的评价是怎么样的?


    他心里把握挺大的,他发展了孔圣人的学说,桃李满天下,不敢说自己能比得上孔圣人,但应该能和董仲舒做比较吧?


    他满怀期待地望着天幕,渴望听到自己的片段。


    好消息是,很快就听到了。


    坏消息是,很难听。


    天幕继续播放:【司马光被苏轼嘲讽了,当然不会高兴,可惜他也没有办法。


    宋哲宗年纪太小了,祖母高太后,也就是高滔滔才是实际意义上的皇帝。


    她铁了心想保的人,谁搞也不行。


    高太后重用苏轼兄弟二人也有原因,这对兄弟为人比较正直、两袖清风,


    不怎么结党营私。


    高太后希望用这对兄弟来平衡朝堂的斗争。


    苏轼这一生不仅有“弟弟,捞捞”,还有“太后,捞捞。”


    苏轼背靠大树好乘凉,嘴欠的毛病那是从来没改过。


    程颐,就是搞程朱理学的文人。他跟苏轼是同龄人,还先后进京赶考,在各自的领域闯荡,都闯出了一片天。


    如今,他们在朝堂上当同事。


    苏轼并不喜欢他,觉得他太古板了。】


    与此同时,天幕出现新的画面。


    苏轼从黄州回来没多久,司马光就去世了,算下来砸缸的司马光当了八个月的宰相就嗝屁了,宰相府于是开始办葬礼。


    巧的是那一天,宋哲宗正在把宋神宗的灵位送入太庙。事情办完之后,文武百官都急着去宰相家里吊唁。


    程颐的演员不知道是不是想抱皇上大腿,于是拦着那群人不让他们去:“论语里面说过,哭过之后就不能歌唱了。我们刚刚给神宗办了吉祥的典礼,怎么可以又去参加葬礼呢?


    庆典和丧事不能一起办。所以别去司马家了!"


    苏轼的演员很真性情,他不喜欢司马光办事极端,但这只是就事论事,他还是很尊重司马光的。


    司马光这一辈子都在为大宋操劳,他活着当宰相的时候,程颐多热情啊。现在人刚死,程颐就冷着脸划清界限了。


    人走茶凉,未免太过小人作态了!


    司马光曾经还举荐程颐当皇帝老师呢,要是没有司马光,他还不知道在哪个地方抠脚。


    他嘴上说着孔圣人的话,一点也不干人事儿。


    苏轼于是发动了嘲讽技能:“这又不是孔子制定的礼仪,这是那个乡下人叔孙通干的好事,浑身污垢,和泥里爬出来的一样。"


    叔孙通是秦汉时期的儒学家。苏轼这么说,就是在含沙射影地朝讽程颐像个老学究一样食古不化。


    此言一出,文武百官哄堂大笑。


    程颐面色涨得通红,咬紧牙关,暗暗记恨。


    天幕下,程颐不悦,在心中愤愤地骂了一句苏轼。


    他觉得自己明明说得很有道理,苏轼却胡搅蛮缠,真是无耻狂徒!


    他仔


    细地看着弹幕,希望有人能支持他,谁知这些网友铺天盖地说。


    (哈哈,苏轼骂得好!)


    (原来苏轼骂过程颐,对不起,我爽到了,更加喜欢东坡了。好活,当赏!)


    程颐整个人面色瞬间不好了,眼睛瞪得老大,不放过任何一条弹幕,希望找到一条支持自己的留言,结果一条也没有。


    天幕说了他很出名,但好像不是好名声。


    他突然有些失去力气,一屁股坐在地上,自己在未来的名声这么差?


    不可能啊,他和哥哥编著的学说都是真理啊,没有一个人识货吗?


    【后来苏轼又骂程颐是个奸臣。


    程颐也回怼苏轼是个搅动风云的纵横家、不搞事心里不快乐。


    即使没有这件事情,这两位皇帝的老师最终也会结怨,因为他们的思想差别实在是太大了,都是对方最讨厌的类型。


    看事物需要辩证来看。程朱理学并非没有进步性。它是为统治阶级准备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学说的创始人活着的时候没受到什么重视,死后被抬到高位。


    可是老百姓就不高兴了,"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很多说法都很违反人性。


    所以这东西自古以来就是负.面评论居多,有人说它是个虚伪的邪说,毒害了社会千年。】


    天幕下,程颐竖着耳朵,还想听更多东西,结果便听到了一句毒害干年。


    他面色唰地一下变得雪白,感情上他不想再听下去了,但理智告诉他,他想知道到底是怎么毒害的。


    可天幕没有继续说他了,话题回到了苏轼身上,毕竟他只是苏轼生活的一个配角,不值得古青青费那么多口水。


    他听了很久也没听到自己的信息。


    很快,他的一些学生悄悄收拾了行囊,趁他不注意,跑了。


    程颐伸手想拦,但想了想,手还是无力地垂了下来,枯坐在地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他的学说对社会稳定来说很有利,他本来能凭借这个学说飞黄腾达。这些学生跟着他学习是为了前途。


    那些追名逐利的学生当然赶紧跑了。


    有些心思单纯的学生还想继续跟着程颐学习,他们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为了纯粹的知识。程朱理学是个完整的体系,内容非常多,还是有些真东西的。


    可程颐整个人仿佛老了十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根本不见人。


    他怀疑人牛,孔圣人流芳千古,苏轼青中留名,他溃臭万年吗?


    【苏轼惹了程颐,理所应当被他的学生联手报复。


    他们又搞了一次乌台诗案,说苏轼不尊敬皇上。


    结果高太后比宋神宗好多了,铁了心保下苏轼。


    当时还有官员表示不满:"为什么太皇太后老是要偏袒苏轼呢?"


    高太后嘴上不愿意承认:"老身哪有偏袒他,他又不是我的亲戚,只不过是因为神宗喜欢他,经常夸他是奇才罢了。”


    事实上,高太后连宋神宗的变法都不支持,会仅仅因为宋神宗的几句话保护苏轼十年吗?她是真的非常相信苏轼。


    当时司马光死了,守旧党派群龙无首,宰相的位置空出来。


    高太后有一次接见苏轼,散会的时候,让侍从把御前的金莲花烛撤下来,送苏轼回翰林院。


    这可不是普通的莲花,金莲花烛相送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恩宠。


    唐朝的时候,令狐绚,就是李商隐恩师的儿子,也是李商隐曾经的好兄弟。


    他晚上被唐宣宗接见,临走的时候,皇上用御前金莲花烛送他离开。不久,他荣升宰相。从此,这就成了一种政.治信号。


    苏轼马上要升宰相了!


    苏轼受宠若惊,可是当宰相有什么用?


    当时他们这些守旧党派内部也开始厮杀。苏轼的朋友黄庭坚、秦观……总是被不停弹劾。他的弟弟苏辙当谏官的时候,也得罪了不少人。


    苏轼厌烦了党派争斗,如果自己不离开朝堂,那么他的朋友就一直会被攻击。


    他所以申请外任,到杭州当市长。在朝堂之中只能天天搞斗争,一点实事干不了,还不如到地方治理百姓呢。


    他的态度非常坚决,高太后只能放人。


    他在杭州治理瘟疫,建立了最早的"火神山医院给百姓熬药。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药方是他自己提供的。


    没错,苏轼还擅长中医,他经常亲自上山采药,给人治病,和沈括一起整理药方。


    他有个医生朋友,医生手里有个药方特别好用,连自己儿子都不愿意传,苏轼苦苦哀求,终于求来了药方。


    这种药方叫做“圣散子”,药材的价格非常便宜。巧的是,这个方子特别对症,治好了无数百姓。


    他把这个药方传给了当地的名医。名医把这个药方记在了《伤寒总病论》,直到明朝嘉靖年间,这个药方已经广为流传。】


    古青青顺手把苏轼用的政策以及配方全部都放在了屏幕上。


    圣散子方在古代人眼里,已经非常先进了。比如汉代巫医不分家,还流行请巫师驱鬼呢。


    很多朝代的人趁着这个机会,疯狂抄录文章。


    东汉名医张仲景连忙记下药方,东汉时期疫病流行,短短二十年,死了许多万人,居然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亡,导致十室九空。他把这种病称为伤寒。


    如果这圣散子方能对伤寒有用,那就太好了!


    这方子的材料非常便宜,张仲景试着熬了药,给自己的患者服用。对有些患者来说没用,而另一些患者病情好转。


    传染病分不同种类,圣散子方并不万能。但能治好一些人,已经非常难得。


    后来,不少被治好的人如同天幕中的杭州百姓一样,干恩万谢,家中挂着苏轼的画像,每到吃饭必定


    拜一会。


    李白望着天幕,有点发呆,心中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会写诗,会治水,会画画,会做饭,还会治瘟疫……好像没什么他不会的事情。


    他以一己之力拉高诗人这个榜单的技能数啊!


    高适也深有同感,忍不住说:"太白,我觉得你肯定能上榜,也就是第一第二的区别。第三的苏轼居然如此博学,你有什么能压倒他的技能吗?不然到时候……"


    天幕盘点的不只是诗词,而是这个诗人,像是给诗人做传记,会提到诗人整个人的闪光点。


    苏轼整个人好像没什么短板。在他之后的诗人,都要有压力了。


    李白想到了言位,可是他也就六品官,苏轼可是升到了三品啊。要说政绩,李


    白也想治理地方,可是皇上没给他机会,所以政绩这方面也不行。


    李白想来想去,陷入沉默,他酒量特别厉害,这能算吗?


    如果他知道现在的网络用语,那么他会说:“苏轼也太卷了吧!”


    与此同时,北宋还有一部分人对天幕中的高太后表示不满。


    目前,宋神宗还没有逝世,所以母亲高太后还没有走向前朝。


    立刻有大臣劝说宋神宗:"陛下,你绝对不能把事情交给高太后啊。高太后不仅不同意陛下的变法,还胡乱提拔人才,这是要让国家大乱吗?"


    “是啊,牡鸡司晨,惟家之索。”


    宋神宗心中忧虑,没有说话。


    算算时间,他也就几年寿命了,他的儿子年纪还小,不让太后垂帘听政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死局,没有办法解开。


    他也不怨恨高太后不支持他变法,因为压根就没几个人支持他。他早就有预感了,自己一旦驾崩,变法就会消亡。


    宋神宗说道:“母后贤良淑德,见多识广,爱卿们为什么觉得她做得不好?”


    立刻有大臣说:“苏轼文章做得好,政绩也不错,可是当宰相还差得远了。高太后凭一己之私,非要抬苏轼兄弟上位,说不定大宋就亡在这一代。"


    这个大臣为什么如此激进,那是因为他家跟皇后娘家关系不错。宋神宗死后妻子和母亲到底哪个摄政,能让他们打得你死我活。


    宋神宗一听,觉得挺有道理,心里直打鼓。


    可没过多久,听完天幕后,他们的面色都变了。


    什么?高太后居然被称为"女中尧舜",这么优秀的吗?


    【五十岁到六十岁这十年,是苏轼最春风得意的时候。位高权重,名声斐然。


    他治好了杭州的瘟疫,过得非常惬意,本以为可以在这里终老。


    可1094年,保护伞高太后去世了。


    高太后这一生勤俭节约,励精图治,连自己的亲戚都不提拔。这段时间被认为是北宋最后一个国力较强的时代。


    仁慈的高太后于是告诉苏轼他们这些旧臣,要主动隐退,以免被报复。】


    “女中尧舜”这个称呼简直让无数人下巴都掉下来了。


    吕后称制、武则天称帝……或多或少都为人诟病,但是高太后居然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那些反对高太后提政的人说不出话了。别说女中尧舜,就连数量特别多的男性君主也很难得到这么高的评价。看来高太后是真的一心为民啊。


    宋神宗也稍稍松了口气,看来母后做得比他想象的还要好。


    如果母后能同意变法,等过几年,他的身后事或许可以托付给母后了。


    唐高宗李治轻咳两声,这些年,他的身体是越来越不好了,他的孩子还太年轻,未来肯定也是媚娘辅佐。


    他仿佛无意一样地说:“媚娘,女中尧舜这个称号真好听。”


    武媚娘能做到吗?


    武媚娘听出他试探的意思,笑笑:“是啊,主少国疑,高太后真不容易。”


    唐高宗李治:“你能做到吗?”


    武媚娘心神震颤,来了,终于来了。他终于把身后事提到明面上来了。如果回答得不好,自己可能就跟大权无缘了。


    武媚娘连忙说:“陛下您这是何意?不要想这些事情。”


    唐高宗李治喜欢武媚娘有野心,不过恰当的野心才是好的,多了就过犹不及。武媚娘要真开始思考自己能不能比得上高太后,唐高宗李治就要忌惮了。


    唐高宗李治拍她的手:“好,不说了。不过在朕眼里,媚娘肯定比高太后好。”


    武媚娘唇角含笑,心中不以为然,当太后哪里有当皇帝爽?


    【高太后的担心是正确的。


    果不其然,宋哲宗并不赞同高太后,反而非常支持父亲宋神宗,变法派重新燃起了火光!


    得势的是苏轼曾经的好朋友,变法派章淳,他官至宰相。


    曾经在乌台诗案中,章淳还给苏轼说过话,结果现在,直接把苏轼给拍飞了。


    为什么呢?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当谏官的时候经常找章谆的麻烦。


    再好的友情也被磨干了。】


    天幕下,真正的


    苏轼倒吸口凉气。


    他还以为能和好基友重归于好,结果基友未来居然会下死手?!


    他心里有些说不出来的感觉,想怪章淳,可是又觉得他的做法情有可原。弟弟主动弹劾他,两方结怨也是应该的。


    弟弟算是给他找了个大麻烦,直接导致他晚年流离失所。


    他理应怨恨弟弟,但是完全怨不起来。


    他们两个党派立场不同,最终总会分道扬镳。即使没有弟弟,他们这对好朋友也会分离。


    他想来想去,只能怪大宋了。


    唉,倘若自己能压制住党争之风,那该有多好?大家就不会变得面目全非了。


    【苏轼一开始被贬到了广东惠州,后来章淳觉得这个惩罚不够,于是把苏轼贬到了海南。


    这在当时是和满门抄斩差不多的罪行。苏轼都给自己准备好了棺材,感觉自己要客死异乡。


    好在,他的第三位太后向他走来了。


    宋哲宗过世,宋徽宗继位,向太后垂帘听政,向太后也是苏轼的粉丝,于是给苏轼平反,把他从海南捞了回来。


    苏轼才避免客死异乡的结局。】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


    回来的路上,苏轼病了,病得快死了。


    苏轼面对死亡非常平静,他有机会也有能力去做圆滑狡诈的政治家,但是他没有去做。


    他自认光明磊落,告诉儿子们:"不用替我担心。我这辈子没做过恶,此后一定不会坠落到地狱去。"


    没过多久,苏轼已经病得失去听觉。


    朋友在他耳边大声喊:“先生死后不要忘了西方世界,赶紧去想自己的来世吧。”


    苏轼:"西方世界是有的,但是不能使力。"


    朋友:“先生一辈子都在追寻佛法,怎么能半途而废,一定要使力气啊。”


    苏轼气若游丝:“使力气就错了。”


    随后朋友再问,没了回应,原来苏轼已经没了气息。


    消息传出去,万古同悲,几百个太学生来到寺庙,悼念文曲星的陨落。


    苏辙看见,吴越之地是苏轼待过的地方,那些百姓不顾场合,在闹市中哭泣。君子躲


    在家中哭。无论是读过书的还是没读过书的,都在为苏轼哭泣。


    这还仅仅是他看见的,在看不见的地方,悼念的仪式更加多。


    ……


    天幕下,承天寺中,张怀民望着天幕中的场景,实在没忍住,哭出了声。


    如果他能活到那个时候,一定也是为苏轼哭泣的一员!


    他哭了半天,才回过神,准备安慰苏轼。


    毕竟苏轼晚年的生活好坎坷,居然都被贬到了海南去。


    谁知他扭过头,就见苏轼一脸平静,好像天幕中死的人不是他自己。


    张怀民:“你怎么不哭啊?你不难过吗?”


    苏大胡子摸着胡子,脸上不见愁容,感觉特别奇异,自己还没死呢,就被剧透了结局。


    他感觉这不像自己的人生,有点像别人的人生了,代入感并不是很强。


    他理所当然似地说:“有什么可难过的?我现在还没死呢。算算时间,我还有二十年寿命,能活到六十多岁,真长寿啊。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张怀民:“……”


    感情他的悲伤都喂了狗。


    其实苏大胡子也是有点惆怅的,只不过不想说出来让张怀民难过罢了。


    他到底还是走在了弟弟前面,也不知道弟弟有多伤心,世界上最悲伤的就是活着的人。


    好想弟弟!


    古青青说完了苏轼的一生,语气放松下来,进入了杂谈时间:【曾经官方媒体搞了一个古代著名诗人轨迹图,苏轼曾经当过八个州的长官,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榜单上一骑绝尘。


    能和他比一比的,也就李白了。


    就算是高铁时代,也很少有人走过这么多城市,更不用说靠车马出行的宋代了,整个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


    普通人估计早就受不了了,苏轼表示小意思。


    他有一首诗,高度总结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且知行合一,从没有动摇。


    这就是他写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和朋友一起游玩,突然遇到风雨。苏轼毫不在乎,泰然自若,在风雨中穿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苏轼给出了一种属于中国人的雨中漫步的浪漫。】


    视频播放到现在,已经有无数人喜欢上了苏轼。他讲话幽默,乐观豁达,还没有架子,人格魅力爆表,简直老少通杀。


    他们的喜爱在这首诗词出现之后达到了巅峰。


    即使遭受风雨,也不动初心,这是多少人做不到的!


    第55章 宋朝后续加秦朝后续


    王安石其实一直不太喜欢桀骜不驯的苏轼,怀揣着公平客观的审视之心看着这首词。


    第一眼,便惊艳到他了。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有个称呼叫做苏如潮,很多人觉得苏轼的文章就像潮水一样洁洁荡荡,波澜壮阔。


    王安石闭上眼睛,细细品味其中真味,只觉心神激荡,豁然开朗。


    紧接着,他心神触动,又有些悲从中来。


    他如今被宋神宗冷遇,被守旧派排挤,处于隐退状态,还得知了司马光未来会废除他的新政。


    他一心为公,从不为私,立志于改变这个颓靡的大宋,然而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他心里说不忿闷是假的。


    可看完苏轼的词之后,不知为何,心头涌上一股冷冽的清泉,焦躁烦闷的情绪稍稍被抚平。


    苏轼遭受文字狱,比他可苦多了,都还保留乐观之心,他怎么能落后呢?


    假如他在春风得意的时候,看到这首词,肯定“不识曲中意”,现在一听,却“已经是曲中人”。没有一个失落失意的人能拒绝这首词。


    如果要在苏轼的诗词中挑一首他最喜欢的,那就是这一首了。


    王安石心情复杂,人老了,就爱回忆年轻的时候,打开了话匣子,跟妻子絮絮叨叨:"我和苏轼第一次见面,是在欧阳永叔家里。"


    “那个时候,苏轼还是个毛头小子。他跟着父亲,风尘仆仆从四川小城来到京师,请求永叔提携。”


    “永叔看过苏轼的文章,颇为喜欢,大包大揽要他做自己的门生,居然还说苏轼会成为下一代的文坛之首。"


    “我觉得他夸大了,别的文人也是一样。谁曾想,他一语成邋。”


    “如今,天下才华共一担,苏子瞻独占八斗。”


    他的诗文有道家超脱的思想、佛教明心的领悟,还有儒家为国为民的信心。融合了儒释道三种思想,已经自成一派了。*


    王安石这个“拗相公”也是喜欢就事论事的人,虽然不太喜欢苏轼,但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


    兴之所至,他还回到书房,挥毫如雨,笔走龙蛇,写了一幅书法作品,内容自然是这首《定风波》。


    然


    后挂在书房的墙壁上,用以自勉。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这十之八九的人看到这首词之后,都难免触动。


    在他们久久不能回神的时候,天幕继续播放。


    古青青又说起了杂谈:【宋仁宗曾经说苏轼兄弟是宰相之才。


    事实证明,没有错,苏轼政绩非常优秀,在徐州治理洪水,在密州治理蝗虫,在黄州办孤儿院,在海南搞学堂,在杭州治理瘟疫美化西湖……


    很少能找到一个诗人,比他政绩还好的。所以有学者评价,他是被低估的国士。


    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到处都有他的纪念馆,其中最主要的是三座:杭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惠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黄冈苏东坡纪念馆。


    纪念馆有一首诗:“知州未远去,仅在挥手间。”


    很多人就挺好奇的,苏轼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治国理政也是一把好手,他怎么这么有精力,他这一天有四十八个小时吗?


    可能,这就是世界的参差吧。(落泪)】


    古青青剪辑了一些苏东坡纪念馆的素材,放进了视频里。


    纪念馆美轮美奂,还立着苏东坡的雕像。


    天幕下,无数北宋文人震惊不已,羡慕到几乎要流口水了。之前杭州人民为了白居易,把堤坝以命名为白堤已经让他们羡慕坏了。


    结果天幕告诉他们,苏东坡还有密密麻麻的纪念馆。


    俗话说,国家大事在祀与戎,纪念馆这种东西已经有祭祀的意义,在古人眼里是非常神圣的,非大功德者享受不到。


    苏东坡死后都不用担心没有香火了。


    那些在乌台诗案中陷害苏轼的文人几乎都要把牙咬碎了,在心中暗骂:"淫祀!"


    他们心头慌乱。未来的人有多喜欢苏东坡,肯定就有多讨厌他们这些陷害苏东坡的人。


    他们感觉自己在苏东坡面前好像跳梁小丑。和杜甫那句话一样,“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他们羡慕嫔妒得要命,又担心苏东坡得势之后报复他们,吓得睡不着觉,彻夜不能眠。


    天幕下,苏轼望着天幕,有些出神。


    他肯定活不到那个年代,但是他的纪令恼还存在,仿佛他


    的生命还在孤续


    不得不说,他被感动到了,眼前浮现水雾。这些年不得志的酸楚全部化作春水往东流去。


    他是真心为百姓做实事的人,百姓没有忘了他。


    张怀民觉得诧异:“苏子瞻,你是哭了吗?”


    苏轼撤过头去:“哪里有,就是沙子迷了眼。对了,我觉得那个雕像做得有点怪,没有我英俊。”


    张怀民:"……"真是嘴硬!


    【唐朝人喜欢思考来世。在宋朝的时候,可能是先贤已经够多了,而且也有宗教原因,宋朝人于是开始思考往生。


    苏轼也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是哪个厉害人物的转世呢?


    苏轼八九岁的时候经常做一个梦,梦里他是个和尚。后来他五十岁的时候结交了很多僧人,把自己的梦告诉他们。


    僧人们大惊失色,苏轼描述的不是五戒禅师吗?


    苏轼于是觉得自己是五戒和尚转世。可苏轼这个和尚转世一点也不修戒律,经常一边吃肉一边读佛经。其他和尚觉得不好,苏轼说我漱一漱口再读。


    真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啊(狗头)。】


    【总之,苏轼文、诗、词无一不精,全面拓宽了词的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唐宋十大诗人之一,实至名归!】


    紧接着,天音消散,画面一空,天幕重新变回无波无澜的模样。


    只剩下中心的一行水墨字:【下一段视频,将在五天后播放!】


    视频虽然播放完了,但影响如同江水绵绵不断,尤其是北宋。


    身在黄州的苏轼一朝得势,被召回京师。


    自从他陷入乌台诗案,除了一些真心的朋友还在跟他来往,那些酒肉朋友都恨不得离他三丈远。


    他们几乎都感觉苏轼要死在黄州了,没想到他还能咸鱼翻身,而且翻身的姿势这么神奇。


    这些官员一拥而上,仿佛看见亲人一样热情,恭喜他登上天幕,恭喜他青史留名。苏轼家里的门槛都要被踩烂了。


    人情冷暖,可见一斑。


    苏轼倒也懂人情世故,没那么愤世嫉俗


    高情商地应付过去了


    到四重人情世故,反那么厉回嫉后,同门也应付过去


    了。


    在送走一拨人之后,他望着弟弟,大吐苦水:"我这辈子都没碰到过这么多想找我帮忙的人,快被他们烦死了。”


    弟弟苏辙思忖片刻,说道:“那就闭门不见客吧,今时不同往日,你就是得罪了一百个人,他们也不敢构陷你了。”


    这些官员未必在乎苏轼未来的名气,可在乎天幕背后的神仙啊。如果他们再搞一次乌台诗案,很难保证天雷不会劈他们。


    苏轼被他点拔,豁然开朗,腰杆挺直:“是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李定那些小人都要看我脸色了。呵呵。”


    苏轼说话和写信很喜欢用“呵呵”两个字,而且有点阴阳怪气的意思,可能是“呵呵”这个网络用语的鼻祖。


    弟弟见哥哥如此自信,忍不住笑出声,心中一块大石放了下来,感谢起天幕。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他们了。


    他感觉肩膀上的担子稍稍轻了点,再也不用担心哥哥横冲直撞惹了贵人。


    因为,现在哥哥就是那个贵人。


    不久,宋神宗召见苏轼。


    苏轼来的时候,宋神宗还在看奏折,上面写着苏轼在黄州的政绩。


    宋仁宗觉得苏轼是个宰相人才,但宋神宗觉得苏轼诗词写得好,政治能力很一般。天幕说未来有学者说苏轼是国士,宋神宗有些不以为然。


    俗话说眼见为实,他于是派人调查苏轼的所作所为,精确到每一件事。


    看完之后,宋神宗的眼神有点不一样了,苏轼最近在黄州居然救了很多女婴。


    黄州居然有这么恶毒的习俗吗?他有点难以置信。


    他见苏轼到了,慰问了他几句,随后便直击主题:"爱卿最近为什么要在黄州救女婴?那里很多人丢弃婴儿吗?”


    苏轼点头,一五一十说道:“这种风气,战国时期就有了。最近黄州逢灾年,经常有人把女婴丢弃在路上,还有用洗脚盆溺死的。


    臣见之不忍,于是给太守写信。可是自古以来,官府都不管这事。臣只好联合当地的商人,开办育婴堂。”  苏轼在黄州是个贬官,并不富裕,穷到都只能吃猪肉了,还去捐款救济女婴。可是个人的力量太稀薄,手头很快没钱了。


    苏轼于是拉着当地的富人成立了基金会,哪家生了


    女婴,就主门说不要淹死。他们送钱送米来养  如果还是要手女婴  那就送去吝坚堂木齐。如木址本文


    人安,加以达太月安全。


    他说的轻飘飘,可是商人重利,不干赔本的生意。苏轼能拉来这么多投资,其中难度可想而知。


    宋神宗知晓民间百姓过得苦,却知道得很少,不然也不会被一张流民图给吓坏了,感觉这种事情很惊世骇俗。


    他于是仔细询问溺杀女婴的事情。


    苏轼把自己知道的情况都说了出来,说到动情的时候,眼泪都忍不住流下来。他没有女儿,只有儿子,可他根本见不惯这种做法。


    "唉。"宋神宗闻言,长长叹息,心中对苏轼的偏见完全消散了。


    苏轼之前在黄州是个罪官,居然能管官府不愿意的事情,救人无数,多么难得。


    这确实是一位深耕民间的国士啊,地方人为他建纪念馆也是应该的。


    宋神宗下了决定:“翰林学士,爱卿可能当?”


    翰林学士这个职位不算低了,相当于皇帝的亲信,相当于内相。


    苏轼闻之很高兴,报国是他一生的梦想。即使被政敌陷害,他也想回到朝堂。


    他现在有了巨大的声望,也在思考如何把声望转为实际的价值。他想试试能不能压下北宋的党争风气,还朝堂一个朗朗乾坤。


    “臣万死不辞!”


    苏轼如今高高兴兴,苏轼的粉丝也为他高兴,空气中透着和谐的气息。


    可有一部分人,特别渴望杀了苏轼。


    胡亥等人已经恨他入骨,恨不得生吃他的肉。


    一篇《始皇论》让胡亥这个贵公子陷入深渊。


    胡亥直接被砍晕了,一方面是流血过多导致昏厥,另一方面他也渴望昏过去,让父皇停手。


    他都晕过去了,秦始皇总会停手,派人医治他了吧?


    谁知道秦始皇一点没留情,让宦官一盆凉水把他泼醒了。


    胡亥满脸是水,脸跟墙一样白,嘴唇毫无血色,惊醒过来。


    秦始皇居高临下地看着地上如同死狗一样的胡亥,眼神如同冰山冷冽。


    胡亥费了半天,也在他眼里找不到一丝曾经的怜爱和慈


    爱,他的心坠入谷底,整个人如坠冰窒。


    他隐隐感觉到,完了,父皇真的厌恶他了。


    被父皇厌恶的人有什么好结果呢?


    胡亥耳边警铃作响,意识到再不求情就完了,垂死净扎,痛哭流涕:“父皇啊,我错了,真的错了,求你饶过孩儿一命吧。我的腿都没知觉了,再不医治恐怕要死了。"


    秦始皇冷着脸说道:“别求我原谅你,你去求你的兄弟姐妹吧。是你害死了他们。”


    在胡亥昏迷的这段时间,胡亥的兄弟姐妹以及赵高都被人带了过来。


    胡亥突然感觉如芒在背,扭头看去,只见那些兄弟姐妹正在看着自己。


    抛开一些在外地的皇子皇女,在场总共有二十多个兄弟姐妹。


    他们见秦始皇也厌了胡亥,索性也不遮掩自己的情绪,那眼神恨不得把胡亥干刀万剐。


    胡亥从噪门中挤出声音,一副可怜巴巴的模样,气若游丝:“六兄,大姐。我真的不知道我未来会做出这种事,那都是赵高干的,跟我没关系,求求你们原谅我吧!”


    可没有人愿意听他的话,他们还是一脸冷漠。


    公主赢阴嫚得知自己未来会被肢解,恨不得杀胡亥而后快,她向来受宠,所以没有遮掩自己的情绪,咬牙切齿道。


    “我们一起长大,我得了什么珠宝,都会分给你,还在你闯了祸的时候帮你说话。我是什么时候惹了你,才让你如此恨我?别说原谅了,我恨不得生啖你肉!”


    这些兄弟姐妹也想不通,胡亥平时和他们关系不差,有说有笑的,怎么未来那么变态?


    把十多位兄弟在闹市中处死,把十多位姐妹肢.解。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要弄死他们,也用点体面的方法吧,毒酒或者白绫不好吗?


    秦始皇闭上眼,还能有什么原因呢?


    不过是得位不正,忌惮这些兄弟姐妹罢了。


    胡亥连忙求情,哭着狡辩:“你们没有惹到我,我没恨你们,我知道你们想杀了我,可现在事情还没发生呢,怎么能因为还没发生的事情给我定罪呢?看在往日的情分上,饶我一命吧!"


    赢阴嫚说:“好啊,饶你一命。”


    胡亥顿时惊喜不已:“我就知道你对我好,多


    谢多谢。我保证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发生,以后我们还是一家人。”


    “谁要和你做一家人?”


    赢阴堤跪地说道:“父皇,胡亥杀害长兄,篡夺其位。矫托天命,伪作诏书,欺惑百姓,请废胡亥为庶民,把他赶出皇宫。”*


    其他兄弟姐妹也纷纷附和。


    “是啊,胡亥不仁不孝,天地共弃之,不配当皇子。”


    “如果直接杀了胡亥,难免有损皇室尊严,贬为庶人比较好,胡亥做了什么都跟皇室没有关系。”


    秦始皇闭上眼睛:“准!”


    胡亥保住了性命,却一点都不高兴,对骄傲的他来说,贬为庶民是比杀害他更残忍的惩罚。


    “不要啊————父皇———”


    “让他闭嘴。”秦始皇摆摆手。


    立刻有宦官拿着布条塞住胡亥的嘴巴。他只能呜呜直叫,发不出声音。


    紧接着,便有礼官将胡亥从皇室名单上除名。


    从此,胡亥不再是秦始皇的儿子,只是个无父无母的庶人罢了。


    赢阴嫚等人的视线扫过胡亥,情绪晦暗不明。之后怎么处置这个庶民,还不是他们说了算?


    胡亥还不知道,被贬为庶民只是开始,最大的噩梦即将来临。


    他们还年轻,情绪都写在脸上。秦始皇看得出来他们的想法,不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去管。


    胡亥和他们有血仇,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天理如此。


    处理完胡亥,秦始皇望着赵高,表情晦暗:"赵高,你好大的胆子。你促使胡亥杀光兄弟姐妹,绝对不是为了胡亥考虑,只是想自己登基为帝吧?”


    赵高见秦始皇连亲生儿子胡亥都这么处理了、一点也不留情面,知道自己只有死路一条。


    他都没有求情,忽然笑出了声,笑得肩膀颤抖,视线飘移到秦始皇背后的龙椅上。


    “陛下,你年轻的时候跪过赵国的君主,跪过你的父王,可你自从坐上龙椅,就几乎没有跪过人了。我却要天天下跪,这膝盖都要烂了。"


    “你我都是赢姓赵氏,可偏偏一个天,一个地,你能做秦王,我却连草芥都不如。”


    秦始皇一言不发,良久之后挥手说道:"拖下去,砭于市。"


    这是肢.解而死的刑法,比五马分尸还可怕,也是胡亥未来会对姐妹用的方法。


    公主们闻言,心中的愤怒之情稍稍散,觉得解气极了。


    赵高得知刑罚之后,整个人垮了下来,像老了十岁,没有人不害怕死亡。


    可他嘴上还是不愿意服输,近乎疯癫地说:“陛下,即使你处死我,我也很高兴,因为原本的未来让我很满意,真的很满意。"


    “你死得不明不白,还被我塞了鲍鱼,子孙都被杀光了,大秦都完蛋了。我赵高虽然没能当皇帝,但是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我赢了,是我赢过你!别人都做不到的。"


    人们畏惧秦始皇和畏惧神鬼一样,可这个神鬼还不是被自己斩于马下?


    他想在这人生的最后一刻,给秦始皇留下阴影,好像这样他就是个胜者。


    侍卫已经围了过来,把赵高拖走,去凌迟处死。


    赵高被人拖着,狼狈地抬头,希望从秦始皇脸上看到痛苦的神色。


    可秦始皇面色不变,眼神好像在看一个疯子和蝼蚁:“赵高,你确实有点本事,算你赢了一次吧,可是现在你怎么赢呢?朕先送你去见秦王。"


    赵高见秦始皇如此不在乎,整个人破防了,开始诅咒:"大秦早就没药可救,绝对二世而亡,绝对会的!”


    “晦气!”秦始皇冷着脸说:“那你就在地下好好看着,大秦到底能绵延多久吧。”


    他吩咐左右:"将赵高凌迟处死之后,用鲍鱼送葬。"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左右:“诺!”


    过了几天,天幕出现异动。


    乾隆无比期待,早早处理完了奏折,准备看天幕。对于古青青的排名,他颇有微词。


    “其实朕觉得苏轼能排第一,这悠悠我心不太会排,不过也无伤大雅,李白和杜甫也挺不错。”


    和珅笑呵呵:“听说紫禁城外的赌场,早就开始赌李杜谁第一了。”


    乾隆有些好奇:"赔率怎么样?压谁的比较多?"


    和珅:"差不多。这两人谁排第一,谁排第二,已经让他们的拥护者打了好多年了。"


    乾隆不假思索,状似公平公正:“文无第一嘛,吵也正常。”


    可是紧接着他话锋一转:“虽说文无第一,可是只要是人就有私心,这俩人里我更喜欢杜甫。”


    “李白太飘逸了,朕也喜欢,可是更喜欢杜甫那种脚踏实地的感觉。朕每次看杜甫的诗文,都看得入迷,不忍丢。”


    比起浪漫主义,乾隆更加倾向于现实主义,比如苏轼,白居易,杜甫。


    和珅立马捧喂:“是啊,杜工部写的就是好,太有内涵了,凡人不能比,要不然怎么能成为圣人呢?陛下真有眼光。”


    “是啊,诗圣是多么高的称呼啊。”


    说到此,乾隆有些期待:"杜甫的诗被他们称为诗史,朕不管是参加庆典,还是游玩都要写诗,朕的诗集也是诗史!”


    “马上唐宋两朝的诗人就要盘点完了,快轮到朕了吧。”


    杜甫的诗是诗史,乾隆的诗也能被称为诗史?


    和珅面色一僵,饶是心理素质强大如他,也绷不住了。只能低下头去,不停点头,掩盖住自己的表情。


    “啊对对对对,陛下赶快多写几首诗吧,最近我们都没什么可品鉴的了。”


    乾隆笑呵呵:“等看完天幕,朕就写几首,让后世的学子有诗可背。”


    大清优秀的诗人不多,他觉得自己算一个。把清诗发扬光大,他义不容辞!


    乾隆早就在一声一又一声的吹嘘中迷失了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了。


    和珅说谎不脸红:“那当然了,万圣爷是大清的杜工部啊,他们肯定会背很多您的诗。”


    纪晓岚在心中翻白眼,杜甫的棺材板都要压不住了。


    没过多久,天幕出现异动,新的视频开始播放,欢快悠扬的bgm响了起来。


    【大家好,今天揭晓第二名。】


    第56章 千年李杜之争,打生打死


    唐宋之前的朝代纯粹吃瓜看热闹,因为榜单上的人他们一个都不认识,谁上都一样。


    唐宋之后的朝代知道的信息最多,视频放到现在,只剩下了两个名额。这两人是谁那就呼之欲出了。


    李粉和杜粉简直打生打死,有的是物理意义上的打。


    很多文人一言不合就引经据典开喷,喷到最后谁也不服,干脆打了起来。场面一度非常混乱,颇有现代追星族的场景。


    毕竟这两个人是顶流,粉丝最多,自然吵得更凶。


    刘禹锡、韩愈、孟浩然等等诗人也有粉丝,不过体量没他们的大。


    粉丝们心中痛骂天幕。


    他们的正主参赛资格都没有,天幕真是一点也不识货!


    杜甫的铁粉白居易和元稹简直哐哐撞大墙。


    虽然悠悠我心把白居易排进了榜单,还让他高居第四,但白居易表示不接受杜甫除了第一之外的排名。


    白居易面色认真:“说真的,如果把杜甫排到第二,那我跟这个悠悠我心真的一点都合不来。”


    “无论是在韵律上还是在内容上,杜甫的诗都超过李白。”


    元稹也非常赞同,他们倒也不是脑残粉,讲得很有道理:“到了杜甫这里,往远了说他承接了屈原的风格,往近了说,他包含了宋之问的韵律。


    往古朴上说,他传习了李白的风格,在气势上又超过了曹植,盖过了谢灵运的孤绝高远,又有徐陵的明丽。


    除此之外,他还有自己的风格,早已自成一派,我真的找不出来在诗歌上比他更全才的人了。"


    “杜甫是要胜过一筹的!”


    白居易和元稹他们俩搞了新乐府运动,大力推崇杜甫的诗风,极大提高了杜甫的知名度。


    在此之前,李白的名声超过杜甫。而现在,抑李扬杜。杜甫的地位被他们两个推到顶峰。


    他们说得非常投入,忘了自己正在韩愈家里做客。


    韩愈很无语,冷笑一声,把酒杯丢下来:“胡说八道。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我不接受李白排在后面,他们两个顶多并称!"


    唐朝吵得不可开交。宋朝吵得不算凶,因为大多人都推崇杜甫。


    宋神宗好奇地问:“爱


    卿觉得李杜二人谁最优秀?”


    苏轼望着天幕说道:“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伦之资,凌聘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两人没有高低之分,只有读书人喜不喜欢的区别。”


    宋神宗:“那你喜欢哪一个?”


    苏轼思忖片刻,说道:"两人就像左手和右手,哪个都不能缺,不过臣用右手用得最多,所以臣会选杜甫的诗歌。”


    “为何?”


    苏轼:“其实,臣是看杜甫和李商隐等人的诗入门的,而李商隐也深受杜甫影响,杜甫可以说是我们的老师。”


    “而且陛下你知道,李太白是狂士,晚年失节于永王。杜甫一饭未尝忘君,在个人品德上,自然是后者更加完美。”


    其实不光是苏轼,黄庭坚、陆游、文天祥等人也是这么觉得的。整个大宋诗坛都更加推崇杜甫。


    为什么杜甫在大宋可以被称为千古第一诗人?


    原因很多,杜甫没有污点、诗歌思想性高、艺术性强……可这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是杜甫是无数诗人的老师。


    不是说杜甫的诗歌很好学,其实很难学,但他的诗歌非常系统,有规律性。可以说,杜甫把诗歌的技巧全部挖完了。


    杜甫居然同时影响了白居易,韩愈,李商隐,杜牧,孟郊,贾岛,苏轼,欧阳修,黄庭坚……


    这些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很多引以为傲的写诗技巧,就是来自杜甫。*


    能影响这么多人……千古唯有杜甫。


    盛唐时期,李白是顶流,远远超过杜甫。中晚唐和宋朝比较推崇杜甫,李白的诗显得过于冷清。


    在金朝元朝的时候,李白的诗渐渐回温。


    明代的时候,诗歌已经没落了,大家又开始推崇盛唐诗歌,如果说宋代抑李扬杜,明代就是扬李抑杜。


    当然,很多人还是学着杜甫的诗长大。


    明代文人杨慎望着天幕,咬着牙说道:"如果李白不是第一,那这个榜单也不值得看了。他可是古今诗圣!”


    “杜甫的诗确实很好,但是比李白的剑客之语还是有点差距的,没他那么潇洒。”


    ……


    李白和杜甫谁第


    一,让无数文人打破头。有人站李白,比如欧阳修和杨慎。有人站杜甫,比如白居易和元稹。


    还有人站中间,比如韩愈和王安石。


    如果系统开了各大世界的弹幕,想必他们的吐槽肯定会冲破天际。


    很多大诗人表示好奇,到底排榜单的古青青是什么派?李杜谁做第二?


    紧接着,视频继续说。


    【第二是——】【第二是——】


    【好吧,没有第二,就像四大天王有五个,唐宋八大家好像只有七个一样,博主的榜单有两个第一。(狗头)】


    消息一出,很多世界的人迷惑不解。什么?还有并列第一这种操作?


    乾隆眨了眨眼,顿悟道:“噢,她是要这么安排啊。瞎排,把杜甫排第一不好吗?”


    他摇摇头:“听这个人声音,就是个小姑娘,没受过苦,不懂杜甫的世界,不懂杜甫的苦难。”


    纪晓岚好奇地问:“万岁爷,您受过苦吗?”


    乾隆陷入沉默:“……”


    白居易等等很多唯粉冷哼一声,还是不能接受这个答案。


    白居易:"要滑头!杜甫就是第一!懂不懂诗歌啊?"


    杨慎:"真讨厌,李白就是第一,不接受并列。"


    只有中立粉韩愈等人微微点头,眉开眼笑,感觉自己赢了。……


    天幕高悬在天上,除了给百姓的生活添点乐子,其他无甚区别。该种的田还是得种,该打的仗还是得打。


    759年,安史之乱已经发生好几年了,盛世的泡沫被轻而易举地戳碎,大唐成了最肥美的羔羊,谁见了都要来啃一口。


    中年的杜甫曾经衣着破烂,脚踩麻鞋,穿越无数战火,面见唐肃宗。


    唐肃宗见他如此可怜又忠心,于是安排他做左拾遗。这个八品官虽然品级低,却是天子近臣,能经常跟皇帝见面,前途一片光明。


    可是不久,杜甫卷入了前宰相的案子,被贬到华州当芝麻小官,直接坠入深渊。


    如今,四十八岁的杜甫裹紧单衣,趁着月色前行,去华州赴任。


    路上有一个小山村,叫做石壕村。


    天色已晚,实在赶不了路了,他于


    是想在石壕村歇下来。


    杜甫来到村口一户人家,敲响大门,大声喊道:“我是朝廷的官员,准备去华州赴任,能在你家歇一晚吗?我给银子的。”


    门内的老翁到底还是怕盲,一开始非常警惕,从门缝中看他。杜甫曾经得过疟疾,还有风湿病,身体老迈,没有什么威胁的样子。


    老翁确认杜甫武力不强之后,便放他进来。


    紧接着,老翁左右看了看,赶紧把门关上,小声说道:"晚上蛇虫那么多,你怎么大晚上还在赶路?万一被老虎吃了怎么办?”


    杜甫找到位置坐下来,叹气:“这路上大头兵太多了,老是在打仗,我差点被人抢了行囊。后来,有人告诉我,最好晚上赶路,这样就不会碰见叛军了。”


    他话音落下,对面的老翁也悲从中来:“唉,也是,这些军队可比老虎可怕多了。我两个儿子跟那些叛军打仗,都战死了。”


    杜甫一听,很是伤心,不过对朝廷还有信心,安慰道:"那你们家这日子可要难过了,先挺一挺,终归会好的,朝廷一定会平息叛乱的。”


    老翁见杜甫是个和善的外地官员,心里好感越来越多,打开了话匣子:"不会好了,乡里一直在征兵,官吏一直在抓人,死的人太多了,听说我这种年纪的都要上战场。”


    “所以我让家人告诉官吏,我失踪了,白天不敢出门,只有晚上回到家里睡觉。就是为了躲啊。"


    “大人,您能不能跟官老爷说一说,把我的兵役给免掉?”


    “家里只剩下我跟我老妻,儿媳妇生了孩子还没断奶。要是我被抓走了,家里没有男丁,这一家子就完了。”


    杜甫看着满头白发的老翁,心里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这人年纪比自己都大,居然还要上战场。他虽然是芝麻小官,但到底还是个官,不然估计也要上战场了。


    他摇摇头:“我管不到这个。”


    老翁也没抱太多期望,唉声叹气。


    杜甫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只能反复说那一句话:"会好的,一切都会好的。"


    老婆婆和儿媳妇因为是女眷,待在屋中没有出来。


    他们俩聊着聊着,突然间,听到敲门的声音。


    官吏大声咆哮,把门拍得


    震天响:“孙翁,还敢躲是吧?我知道你在家。把门打开!”


    老翁一听,知道是来抓自己的,顿时惊恐不已:"怎么大晚上来抓人了?以前不都是白天抓的吗?他们这是故意的。”


    “我先躲躲,你快跟我一起走,哦,对,你是官老爷不用怕,那我先走了。”


    他慌乱地来到后院的墙边,爬墙而走。


    老妇人见自己的夫君顺利跑了,心中松了口气,于是坦坦荡荡地去开门。


    官吏满脸横肉,横冲直撞,找了半天没找到孙翁:“你家人呢?”


    老妇人紧张地说道:“他失踪了,根本不在家,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那这个人是谁?”


    “是投宿的外地人。”


    官吏还想抓杜甫,结果杜甫亮出身份,虽然官职小,但大小也是个官。


    官吏只能放弃,可又不愿意离开,眼珠子转了转:"现在前线死的人多,村里人都要为国效力,你必须把孙翁给我找回来,不然这事没完。”


    老妇人哭着说道:"我的三个儿子都上战场了,有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都战死了,家里只剩下我夫君这个男人。他都年纪这么大了,怎么能上战场!官老爷你就行行好,饶过他吧。”


    官吏见惯了这种哀求,面色都不改,冷着脸说:"可是上面都说了,家家户户都必须要出一个人。”


    应该是他们声音太大,屋子内吃奶的小孙子号啕不止。


    官吏眉开眼笑:"你家还有小孩,那说明肯定有年轻女子啊,军营里也缺年轻女子做饭。既然孙翁跑了,那就拿你儿媳妇抵吧。"


    老妇人如遭雷劈,一个年轻女子去军营里有什么下场可想而知。


    老妇人哭天抢地:“不行啊。我儿媳妇还在奶孩子,要是走了,孩子也得饿死。官人你就行行好吧。"


    “不行也得行!”官吏快步往屋子走去。


    老妇人连忙阻拦,像是下定什么决心似的说:"虽然我老了也没什么力气,但是做饭还是行的,就让我来吧!”


    官吏觉得老妇人年老色衰,有些不满意,但话都抛出去了,不管是谁,只要一个人就行。


    他于是不甘


    不愿地答应下来。


    杜甫望着这幅场景,气得头皮发麻,站起身说道:“他们一家子都这么困难了,怎么能这么做。这还有天理王法吗?”


    官吏面上恭恭敬敬,心里不以为然:"这又不是我规定的,是上官要这么多人。大人要是不满意,那就找我们上官去,别难为我了。”


    杜甫不愿罢休:“你们上官在哪里?我要见他。”


    老妇人一家眼里燃起了希望的火光。


    没过多久,杜甫见到了这个官吏的上官,立刻劝说:"这是不给百姓活路,绝对不能这么抓壮丁啊!


    可是杜甫名气不高,只是个芝麻小官,更不是本地人,并不受人重视。


    上官皮笑肉不笑:“大人,前线战事十万火急,你要是耽误了军情,一万个脑袋都不够砍的。再说了,这都是白纸黑字的规定,本官也是根据规定办事。你要是再胡搅蛮,那本官就不得不把你请进牢房里了。”


    杜甫哑口无言,握紧拐杖,骨节凸显,昭示着并不平静的内心,最后无奈放弃。


    老妇人默默垂泪,只能跟官吏离去。


    杜甫望着她的背影,心中久久不能平息。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裹挟着内心,让他如坠深渊。


    他曾经年少轻狂,许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朴淳”的宏大愿望,渴望让这个大唐越来越好。


    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螳臂当车。别说救大唐了,他连这个老妇人都救不了。


    倘若他名气大如李白、官位高如王维,这上官绝对不会这副冷漠。


    脑海里有个声音在告诉他:“杜子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你救不了这么多人,不要再为他们愁了。”


    可他躺不平,即使是穷也要兼济天下啊!


    上官见杜甫正在发呆,虽然心里讨厌这个正义感爆棚的外乡人,但面上还是和和气气,毕竟大家都是体制里的人,最好不要得罪。


    他打完了一巴掌,便开始给甜枣:"杜大人,别管那些有的没的了。"


    他掏出名册:"比这人更惨得多的是。未成年的男子,新婚的丈夫,子孙都死光了的老翁……国家有难,他们有责,大人想开点儿!"


    “算算时间,天上的仙人马上就要


    放视频了。来来来,本官这里有壶好酒,一起看嘛。”


    杜甫浑浑噩噩,哪肯跟他喝酒,直接拒绝了:“不用了,天色快亮了,本官还要去华州赴任,告辞。"


    杜甫救人不成功,实在是不想留在这个伤心地了。


    上官见他不给面子,面色也冷了下来,心中不屑。他给这个古怪的老头一点面子,人家还不要,真是热脸贴冷屁股。


    他暗地里啐了几声,心中咒骂,装什么呢?这副老骨头迟早死在路上。


    这时,天幕突然出现异动,视频开始播放。即使这个时代充斥着战话l,人们也不会错过天幕这种神迹。


    大家呼朋唤友,万人空巷。


    上官一边美滋滋地喝着酒,一边望着天幕。结果听着听着,突然惊骇无比。


    等等,这天幕说的诗人怎么这么耳熟?好像刚刚听过?


    古青青听不到大家的吐槽,继续说道。


    【那么接下来开始介绍第一名。】


    【有学者说,在他之前,没人这么写诗,在他之后,都是模仿者。】


    【从此,诗歌分为两种,一种是他的诗,一种是其他人的诗。】


    【有学者说,他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杜甫步伐僵硬地离开官府,整个人就像行尸走肉,直到天幕传来声音,他才猛然醒过来。


    对于自己能不能上榜这件事,他是有信心的。


    很多人觉得老杜很落魄自卑,其实老杜一点也不自卑,反而很狂。


    他知道自己写诗厉害,于是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子赏识我,连大儒都想跟我见面,贵人都要跟我做邻居。


    我诗歌能比得上曹植,写赋能比得上扬雄。”


    他对自己的认知是,他有才,但是怀才不遇。


    当然,哪个文人不狂呢?不狂的文人,怎么有自信一直写文章?只有外狂和内狂的区别。


    杜甫外表谦虚宽厚,甚至有点憨直,可心里一直埋着少年人的狂气。


    天幕进行到现在,只剩下两个位置。


    他觉得自己有九成的希望能够排上第一第二,只不过是位置的区别。如果没排上,只是他不合古青青的胃口,而不是自己


    不优秀。


    杜甫惊讶无比,默默闭上眼睛,脑海里有无数疑问:"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居然不是屈原和陶渊明等人,而出生在唐宋?”


    杜甫表示难以置信。


    如今的他还没有练完级。他挺狂傲,但没有狂傲到觉得自己当得起这个称呼。


    相反,李白比他大好几岁,早就练完级了,各种高质量诗篇令人目不暇接。


    他下了断语:"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虽然这个称号太隆重和夸张了,但他也能当得起。”


    然而紧接着,他便听天幕说:【他就是诗圣杜甫,杜子美!】


    杜甫的下巴都快掉了下来,血液逆流。他激动到眼前晕眩,拄着拐杖方才稳住身体。


    天幕说的每一个字他都懂,但是拼接在一起,他就不懂了。


    这位诗人居然不是李白,而是自己。他如何能当得起"圣人"这种称号?!


    他知道自己厉害,感觉自己能青史留名,可没有想到自己在未来能够厉害到这种程度啊!


    “青史留名”和“圣人”差别还是很大的。


    杜甫感觉自己听错了,这天幕说的只是和他同名同姓的人吧?


    背后官府的官员匆匆忙忙地追了出来,鞋都跑掉了一只,热情得不像是一个人:"大人,你说你叫什么来着?”


    第57章 杜审言:我孙子真优秀。


    另一个安史之乱还没有发生的世界,李白正在跟两个好兄弟找仙草。


    年轻的杜甫才睡下就被喊醒,有些发困,说道:“太白兄,现在才三更天呢,为什么要找仙草?不能白天找吗?”


    李白气定神闲:“我指指一算,天幕要播放的时候,是仙气最重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仙草肯定会冒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人儿有仙草。"


    杜甫和高适:“……”


    他说得好有道理,他们居然没有办法反驳。


    他们在山里找了好几个时辰,模样都有点浪狈,还是一无所获。杜甫头上挂满了苍耳,被蚊子叮得满头包。


    李白一个没忍住,哈哈大笑:  "子美,你这副造型颇有野趣。此情此景,我真想做一首诗。"


    杜甫佯装生气:“还不是你非要往这林子里钻,我看这哪有仙草,只有大如脑袋的大蚊子!高兄,你说是也不是?”


    高适点头应是:“太白兄,我们从春天找到夏天,从夏天找到秋天,这都找几个月了,你是不是被道士骗了?这个山里哪有什么仙人?”


    不久之前,李白跟杜甫相遇了,两人相谈甚欢,约定秋天到梁宋玩。


    杜甫来了才知道,李白为什么要约在这里?那是因为他听说这里有仙草!


    杜甫便被李白拉着往小树林里钻,寻找仙草炼丹。没过多久,他们在客栈碰上了高适。


    高适对他们的寻仙计划很感兴趣,于是也加入了进来。


    杜甫一开始是有些不高兴的,他跟太白兄二人世界过得好得很,高适非要横插一脚,导致太白兄的注意力都被高适分走了一半。


    结果后来他才发现,有一个难兄难弟陪着还是好的。


    这山里根本没有仙草,只有大蚊子,有高适在,蚊子也被吸引了不少。


    李白:“非也非也,仙草就在这座山里,只不过仙缘还没有来,所以我们看不到仙草。快了快了,我有预感仙缘马上就要来了。”


    杜甫和高适无语凝噎,真是信了他的大头鬼!


    杜甫有些无奈:“太白兄,其实前些天我收到了家父的信,家父催我去长安考科举。”


    李白闻言面色一滞,在山里待久了都有点避世的感觉,差点忘了杜甫


    还是个考生:"哦,也是,子美你比我小十多岁,正是考科举的时候呢。


    不过我跟你说,当官要摧眉折腰事权贵,没有什么意思的。”


    李白说到此自己,心中有些怅然,他的一生是很矛盾的,当官当久了觉得没意思,想去修道。修道修久了又觉得没意思,想去当官。


    如今他被赐金放还,暂时歇下了进取心,只想沉迷于山水之间,但愿长醉不愿醒。


    杜甫到底还是没有接受过官场的毒打,好奇地问:“哦,怎么说?”


    李白便把自己看到的官场腐烂情况说了一遍,并且表示自己对大唐未来的担忧。


    他的话激起了大家的同感,三人都心有戚戚然。


    杜甫非常崇敬缔造开元盛世的李隆基,安慰道:"之前天幕放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天幕说大唐未来将会有一场巨大的动乱。


    不过不用担心,圣上英明神武,只是犯了点小错,接下来亡羊补牢,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李白微微叹息:“希望是吧,不说这些让人不高兴的,既然你们都累了,那我们就去歇吧,算算时间,马上就要放天幕了。”


    杜甫和高适松了口气,终于能休息了。


    三人找到亭子坐下来,心中或多或少都有点期待。


    高适主动打趣:“苏轼和白居易那些未来的人文采都那么好,我肯定没法排在他们上面。太白兄,我觉得你肯定能上,苟富贵!”


    李白自信地笑了,他对自己很有信心,他不觉得自己比王维差,王维都能上榜,他肯定榜上有名啊。


    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李白半真半假地说:"那就借你吉言了。倘若没有上的话,那我可要哭死了,你必须得帮我找到仙草才能走。”


    高适哑然失笑:“这……真是难为我了。”


    杜甫揶揄道:"太白兄,只要你上榜,我再陪你玩一年都行。"


    李白高兴地笑了:“还是子美够意思,倘若我发达了,只提携子美,绝不提携达夫。”


    高适佯装生气:“行行行,就你们关系好,我就是个插足的!”


    李白和杜甫都忍不住笑了。


    如今,杜甫是个意气风发的毛头小子,高适是个贫穷的落榜考生。他们之前都感觉大明星李白会不食人间烟火,见过之后才知道诗仙也有人味。


    李白不介意他们两个是个白身,以知己相交,一点架子也没有。


    三人相处得别说有多愉快了,不然也不会陪李白胡闹好几个月。


    这时,天幕突然说出了第二位诗人的身份。


    诗圣,杜甫,杜子美。


    李白惊讶到酒杯都端不稳了,啥,这第二名不是他,而是他的小迷弟?


    而且他的小迷弟居然能成为诗中圣人?


    他随手捡的小朋友居然是个青史留名的SSR?


    最惊讶的还是杜甫,他两只眼睛里面都写满了不信。他以为自己顶多能在文坛留个名字,没想到能成为诗中圣人!


    高适看向杜甫的眼睛都放光了。


    原来真正的大佬居然在他们身边。


    杜甫感受到他们炙热的眼神,连忙摆手:“应该只是同名同姓吧,我诗写的确实还可以,但是当不起圣人这个称呼啊!”


    【杜甫的先祖是晋代名将杜预,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位大诗人杜牧的先祖也是这个人。


    杜甫和杜牧有八竿子才能打得着的血缘关系。


    往近了说,杜甫的爷爷也是个名人。


    爷爷叫做杜审言,是初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杜审言和苏味道等人并称为“文章四友”。杜审言等人大力创作律诗,推动了唐朝诗歌的发展。律诗是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上成型的。


    杜审言可以说是律诗鼻祖。


    杜审言去世四年之后,杜甫出生了。


    杜甫的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官家小姐,爷爷又是文坛大佬。光凭这出身,杜甫就吊打无数诗人了。


    李贺李商隐他们看了都散发着柠檬的气息。


    很多人觉得杜甫好像是中老年才发力,其实是假的。


    之前说了,唐代大诗人好像都有一个七岁能作诗的定律,比如王勃和李贺。杜甫也不例外。


    杜甫七岁才思敏捷,开口咏凤凰。九岁就开始写大字,攒了一大行襄诗文。


    杜甫自始至终非常骄傲:“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


    很多人觉得杜甫好像从来没有年


    轻过,小的时候就很老成。


    其实不然,他一天能上树干回,去摘枣摘梨,皮得不得了。


    他是个妥妥的官二代和富二代,家里有钱得很。


    五六岁的时候,有钱去看公孙大娘舞剑。后来,还听过当红大歌星李龟年唱歌。


    年轻时,杜甫是阳光张扬的五陵少年。】


    唐高宗时期,杜甫的爷爷杜审言笑逐颜开,喜不自胜,激动不已。


    哎呀,他的孙子怎么这么牛,也这么合他胃口啊!


    杜审言笑得像个一百八十斤的孩子。这天下还有比看到子孙后代有出息更高兴的事情吗?


    有,那就是子孙后代超级出息。


    杜审言嘚瑟地说:“在下要告假回家看看祖坟。”


    同僚好奇地说:“看祖坟做什么?”


    杜审言:“看看是不是冒青烟,把山烧了。”


    一众同僚:“……”


    他们心里说不羡慕是假的。


    杜审言为人狂傲,嘴上没个把门,大家其实都有点看不惯他。这种混不吝的人家里凭什么出圣人啊,杜甫应该不是杜审言的种吧!


    杜审言赶忙找到了上司苏味道,想要请假回家。


    这下同僚们才发现,原来杜审言不是说假话,他是真的想回家看看祖坟。


    杜审言曾经嘲讽苏味道写文章写得没他好,如果苏味道看到他写的东西,一定会羞愧致死。


    苏味道为人稳重,倒是不在意这种事情,两人私交还不错。


    苏味道笑着说:“恭喜,杜甫这小子简直光宗耀祖,确实得庆祝一下。那你就回家吧。”


    杜审言高高兴兴地准备回家。


    结果同僚有些酸:“之前天幕说了苏轼是苏大人的后代。苏大人都没告假回家庆祝,杜审言你太搞特殊了。”


    苏味道是苏轼和苏辙的先祖。


    杜审言当然知道这回事,之前播到苏轼视频的时候,他还羡慕得要命呢。


    他感觉自己写诗比苏味道厉害多了,凭什么苏味道的后代这么厉害,自己的后代就不行?


    直到古青青揭晓第二位诗人,他才扬眉吐气。


    杜审言昂首挺胸:“我孙子是


    诗圣。”


    同僚:“……”


    同僚:“苏轼也不差,那一句也无风雨也无睛,写得多好啊。”


    杜审言:“我孙子是诗圣。”


    同僚额角青筋直跳:“我听说那苏轼在未来还被称为词圣呢。又不是只有一个圣人。”


    杜审言:“我孙子是诗圣。”


    同僚:“……”


    在性格上,杜甫像个小版的杜审言。


    很多观众看到天幕中阳光自信的杜甫,都有些被感染到,心生好感,谁不喜欢风华正茂的少年呢?


    可是,他们也对诗圣这个称呼非常不满,尤其是唐宋之前的朝代。


    曹操皱着眉说道:“苏轼被称为词圣也就罢了,我就没见过这种文体,封谁当词圣我都无所谓。但你跟我说,杜甫居然是诗圣,跟我开玩笑呢?"


    “他比得过屈子,比得过宋玉?”


    “未来评价诗歌的人都是外行人吧,根本不知道圣人的含金量啊。”


    其实圣人并不是儒家专属的称呼。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圣人。


    古籍记载,所谓"圣人",上左有"耳"以表闻道,通达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扬道理,教化大众;下边的"王"代表统率万物为王之德,德行遍处施行。


    圣人是无限接近至善至美的人!


    连写诗厉害如曹操,都不敢染指这个神圣的称呼。


    他的儿子曹植说道:"确实有点夸张,但是也许杜甫可以当得起这个称呼。"


    曹操摇摇头,因为出身不高,他挺讨厌世家子,也极力打压豪族世家。


    他指着天幕说:“如果他没有出生名门贵族,我就信了。这人家境优越,十指不沾阳春水,都没吃过苦,能写出什么好的诗词呢?”


    【杜甫是家中长子,幼年的时候母亲过世了,父亲娶了继母,生了好几个孩子。


    父亲常年在外当官,杜甫在家中的地位越来越尴尬,可能有点类似于灰姑娘。


    好在杜甫有个姑姑,姑姑很心疼他,于是把他接到身边,恶心抚养,待他犹如亲生儿子。


    后


    来姑姑去世了,杜甫还亲自披麻戴孝。按习俗来说,其实娘家侄子不用守孝,可是杜甫非常尊敬这位姑姑。


    他姑姑给了他缺失的父爱和母爱。】


    【杜甫十九岁的时候,已经读了万卷书,于是想走万里路。大唐这么大,他想去看看。


    在现代,旅游都很烧钱,更不用说在古代。杜甫的父亲对他不错,全力资助他旅游。


    杜甫于是开始啃老。二十岁出头的杜甫又去山西玩,又去吴越玩,玩到二十三岁才回老家参加考试。


    他来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榜了。这次落榜没什么阴谋,就是他才学不够。


    杜甫没当回事,他还年轻,以后机会多得是呢,失败一次怎么了?


    再说了,他还有爹养呢。


    他背着行囊,潇洒地旅游去了。】


    朝气蓬勃的杜甫背着行囊,踏上河南,河北,山东足迹遍布大好河山。


    他登上一座高山,遥望泰山。大山啊,真的美!


    在齐鲁大地上,泰山高耸入云,他一定要登上泰山,俯瞰一切渺小的群山。


    ……


    天幕把这首《望岳》放了出来。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臀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曹操望着最后那一句,吸了口凉气,只觉得豪情壮志涌现在心头,久久不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这这。”


    他赶忙闭上眼睛,不敢再看了,再看下去,他担心他今天就要反了汉献帝那个小子。


    杜甫的诗煽动力有一点点强。


    杜审言刚出了官府,就看见了自己的大儿子杜闲。


    杜闲也是专门来找他的,紧张不已,手心都出了汗,激动得脸色通红:"爹——"


    虽然他还没有成婚,但他有一个超级牛的儿子!


    他下意识想找杜审言邀功。


    结果杜审言一脚踹过去:"生一个杜甫不就够了吗,你还娶妻做什么,你瞎巴,人家都对杜甫不好。杜甫有你这个爹,真是晦气。


    要不是我女儿把杜甫接过去,杜甫还不知


    道要被你糟蹋成什么样。”


    杜闲:“……”


    他赶忙道歉:“爹,我没有啊,天幕不也说了,我是在外面当官,所以我什么都不知道。再说了,我未来也给杜甫钱财去旅游啊。”


    可杜审言看儿子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就知道给钱,不知道陪他。”


    “你前几年就订了婚约,快到完婚的时候了,赶紧生孩子,生完了我养。”


    杜闲:“……''


    感情他就是生儿子的机器是吧?


    杜审言下定决心为了这个孙子,要好好保重身体,活到能见到他的那一天。儿子如果欺负孙子,他要打断儿子的腿。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审言摸着胡子,赞叹不已,仿佛在跟杜甫说话:“真有乃翁之风啊,苏味道的后代也比不过。”


    他仿佛看见了杜甫光明的未来。


    凭这种文采,杜甫官居一品也是够的。苏味道的后代苏轼也不过做了三品官,他杜家未来恐怕要出一个宰相了。


    他真是全方位地赢了苏味道啊!


    苏味道如果听到这句话,肯定会陷入沉默。


    很多家长拼儿子,到了他们这里,直接开始拼后代了。


    第58章 李隆基:这天下已经没有什么人才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得真好啊。”


    唐太宗李世民看着杜甫这首诗,唇角止不住上扬,感觉浑身的热血都被调动起来了:  “观音婢,朕看着杜甫,便好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朕曾经和杜甫一样,也是才学出众的鲜衣少年啊。”


    长孙皇后眨眨眼睛,到底是多年夫妻,非常了解对方:"可是臣妾听说,陛下年少的时候不爱读书,喜欢看博戏,长安走马,洛阳观花,是个十足十的纨绔少年。”


    李世民闻言面色一滞,轻咳两声:“你听谁说的?都是风言风语,不要信。”


    “曾经听太上皇说的。”


    李世民陷入沉默,哼,父皇就知道抖落他的糗事。


    他转移话题:"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往事不用提了。对了,朕原本看完《长恨歌》,感觉那李隆基是个好色的昏君,简直无可救药。现在一看,他的治下居然能出诗圣这种人才,他手下还是挺人才济济的,不算一无是处。”


    “就是这诗圣不是出在皇家,让朕有点遗憾。”


    诗圣,一个多么伟大的称呼,贞观年间的人听到这个称呼的时候,眼睛都放光了,李世民也不例外。


    圣人为什么没有出现在老李家!


    长孙皇后:“李商隐和李贺算是李唐皇室的远亲,皇室面上也有光啊。”


    因为周围都是家人,李世民说话也没什么顾忌,直白地表达自己的遗憾:"可是他们都没排上前五呢。而且天幕说了,他们家境贫寒,关系很远,算不上皇室。"


    “这些皇室子孙过着衣食不愁的生活,什么事也不用干,只需要读书,文采还不如那些勋贵人家的子弟,真是有些说不过去了。"


    李世民摇摇头,下定决心,要督促一下皇亲国戚,让他们好好读书,不能让别人看轻了皇室。


    他望着天幕中意气风发的少年杜甫,心里说不羡慕杜审言是假的。


    他的子孙后代怎么就没出一个诗圣呢?


    谁知紧接着,便听天幕说道。


    【杜甫很崇拜唐太宗李世民,“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他觉得唐太宗太厉害,给大唐留下了丰厚的家底。


    他想让大唐变得和贞观年间一样繁荣昌盛。


    杜甫为什么这么崇拜唐太宗李世民,一,可能是李世民是大唐人民的白月光。二,可能是杜甫跟李世民有血缘关系。


    杜甫是李世民的直系血亲。杜甫的父亲是京兆杜氏,生母家境更加显赫,出自清河崔氏。


    他们的血缘关系可以追溯到李世民的女儿临川公主。算下来,杜甫的外婆的外公是李世民。


    杜甫平时自我介绍的时候,也不说自己是杜家的人,一般自称:“清河崔氏之甥”,因为清河崔氏里有很多舅舅。】


    李世民:“!!”


    长孙皇后:"!!!"


    李世民费了好大劲,才压制住疯狂上扬的唇角:“临川公主孟姜打小就聪明,文辞出色,写字有王羲之的风范,原来杜甫是孟姜的后代,怪不得这么优秀。"


    李世民很喜欢这个女儿,也没什么女子不能读书的想法,看完对方的文章之后,跟长孙无忌吹嘘:"我女儿年纪这么小,写字就这么好看,听说王羲之有个女儿叫孟姜,非常有才,我要给我女儿也取名孟姜。”


    周围的人连忙恭贺:“恭喜陛下。”


    李世民每个毛孔都散发着舒适的气息,诗圣是他家的人,而且还特别崇拜他,太爽了。


    李世民望着天幕中的杜甫,这下感情都不一样了,从前杜甫在他眼里是勋贵之子,现在则是女儿的后代。


    他心里难免升起了慈爱之心,像是在看自家的子侄:“这孩子真厉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文采这么好,应该能得偿所愿吧。”


    这时,天幕继续说道:【杜甫就这样一边旅游,一边读书练习。


    这个做题家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有回报。】


    “做题家……这个说法倒也有趣。努力,本来就应该有回报,不是吗?”年轻的杜甫笑着说道。


    他现在才三十出头,还在游历山川,目前无心科举考试。


    李白晃晃酒杯,心里有些隐忧。


    他比杜甫大了十多岁,见多识广,可不觉得大唐上层有什么好的地方。他就是得罪了上层,才会被赐金放还。


    李白似有所指:"努力,也未必有回报啊。"


    “总感觉天幕下一句话,就会说你报国无门了。”


    杜甫还处在年轻气盛的时候,写诗也很少写什么社会明暗面,意气风发地说:"陛下缔造篮世,功绩不亚于太宗,天下才子都想为他效力,怎么会报国无门呢?”


    “太白兄,你的诗我可是背得滚瓜烂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啊!”


    李白望着阳光灿烂的杜甫,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一瞬间有点恍惚。


    他很快回过神,笑了起来,没说那些扫兴的话,推杯送盏:“说得对,喝酒喝酒。”


    唐玄宗之前看完《长恨歌》,不得不把杨贵妃送进道观,暂避风头,还把安禄山软禁在长安。


    最近心里正烦闷着呢,于是带上宫妃去华清宫泡温泉。


    唐玄宗李隆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对诗文的鉴赏能力很高。《望岳》这首诗在各大世界都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唐玄宗也不例外。


    他望见天幕中的诗之后,心神激动:"这最后一句简直开天辟地,这样的人才怎么没有被收入宫中?李林甫,你怎么干事的!”


    宰相李林甫长相儒雅,脸上带笑,亲和力强,让人见了便心生好感。


    “想必这杜甫还没正式参加科举,才会被遗漏。陛下要是喜欢杜甫,那臣现在就把他找来。”


    唐玄宗李隆基这才稍稍满意:"嗯,你说得对,召见杜甫。"


    “看来大唐还没有把天下的人才都收入襄中啊,朕这个皇帝做得有点不好。”


    李林甫找补:“陛下哪里有什么过错?朝廷武将武能定国,文官文能安邦。正如太宗皇帝所说,天下人才尽入吾彀。朝廷早就人才济济了,多一个杜甫,少一个杜甫,又有什么区别呢?”


    没有人不喜欢听好话,李隆基也不例外。


    李隆基含笑说道:“李林甫,你真是吾之子房,吾之诸葛!”


    【杜甫一直玩到三十多岁,用十八年环游七个省,还想去日本玩,由于一些事情没能去成,他后来还很遗憾:"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人到中年,他的生命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他的父亲过世了,他没有经济来源了,啃不了老了。二是他娶了妻子,他没有那么年少轻狂,逐


    渐变得稳重。


    这个富二代也要开始自己持家。


    在这段时期里,他也看遍了祖国山川,看到了很多社会顽疾。一个学子当然改变不了这个大唐,得去当官改变大唐啊。


    他于是收了心,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745年,唐玄宗昭告天下,只要有才艺的人,都可以来长安参加考试。消息一出,天下震动,有才艺的人高兴地和过年一样。


    杜甫高高兴兴地去了,结果他碰上了一场诈骗。


    那场考试没有一个人中榜。】


    天幕此话一出,无数人为之震惊。


    李世民一开始听到唐玄宗的圣旨,还挺高兴的:"唐玄宗如此选拔人才,广招天下寒士,有明君之相啊。”


    谁知紧接着,便听到了荒唐的消息。


    李世民心中掀起滔天巨浪:“这么重要的科举考试,怎么会一个人都不录取,这李隆基在搞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他还以为杜甫会得偿所愿、致君尧舜,结果连官都当不上,简直荒唐。


    李泰见他这么生气,连忙说道:“未必是李隆基的错,可能是考试出了什么问题,所以没有录取人吧?”


    天幕之前说了,未来的唐高宗并不是李承乾,只有可能是李泰或者李治。


    绝大部分人包括李世民,都觉得唐高宗是李泰。


    李泰当然要给李隆基说话了,不然父皇万一不让他继位了怎么办?


    唐玄宗李隆基也很震惊,目前杜甫还没有来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所以这么神奇的一场科举考试还没有发生。


    唐玄宗李隆基怒火中烧:“荒唐,这是谁干的好事!这是要将科举考试的威严置于不顾吗?以后天下考生怕不是要把考试当成一场笑话!"


    “谁是主考官?”


    他的目光扫过近在咫尺的李林甫和杨国忠。


    杨国忠立刻跪下来,疯狂甩锅:"臣绝对不会做出这么荒谬的事情,请陛下明鉴。"


    李林甫见他反应这么快,暗道老贼,也跪了下来,眼珠子一转:"陛下,乡间的人才可能都被陛下收入襄中了,哪里还有什么人才呢?考试当然没有人中榜了。"


    唐玄


    宗李隆基一听,瞬间觉得挺有道理,腰杆子都挺直了,心中豪情万丈。


    是啊,他纵观朝野,全是人才,哪里还有什么遗漏的呢?


    他真想学着唐太宗大喊一句:“天下人才尽入吾毅!”


    谁知紧接着,天幕说的话打破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幻想。


    【这是一场著名的科举奇葩案件。


    当时大唐的宰相叫李林甫。


    李林甫虽然会作诗,但是文采并不好,没有参加科举,那他是怎么一步步当上宰相?因为他姓李,是皇室远亲,这个身份成了他的敲门砖。


    大唐皇室人多着呢,李林甫的宗亲身份不够看,很快没什么用了。可是他厉害就厉害在于很圆滑。


    他性格阴柔,精于算计,是"口蜜腹剑"这个成语的贡献者。靠着一路攀附别人,青云直上,最终登顶宰相。


    他文化不高,所以很讨厌那些声望高的名士。当然,那些名士也讨厌他这个没文化的奸相。


    李林甫跟这些名士水火不容,也担心他们说自己的坏话。


    所以他打造了一次和诈骗无疑的科举考试。


    杜甫等才子参加了这场科举考试,满心以为自己要通过,结果令人震惊的是,所有人都落榜了,没有一个人被录取。


    李林甫创造了科举考试零录取的世界纪录。


    他敢这么玩国家公务员考试,一下子得罪了多少人才啊,简直惊世骇俗。


    唐玄宗一听,也很震惊,询问为什么一个人都不录取?


    李林甫就说:“他们的文采太差了。”


    唐玄宗难以置信:“真的这么差?”


    李林甫一脸苦涩:“因为陛下已经把全天下的人才都收入襄中了,乡野之间没有人才了。正所谓野无遗贤。”


    正常人应该都信不了这种话,结果,唐玄宗李隆基信了。


    李林甫表示:整个大唐只能有一个"甫",那就是我李林甫。】


    唐玄宗李隆基:“……”


    李林甫:“……”天幕这个促狭鬼,害死他了!


    唐玄宗李隆基,面色黑如锅底,像是第一次认识李林甫一样看着他。


    他耳朵自动过滤了天幕批评他的语句,痛骂李林甫:"李林甫,你混账。朕从没有想到过你居然是这样的奸佞!”


    唐玄宗李隆基重重一脚踢在李林甫的心口,一点也没有留情,堪称很辣。


    李林甫闷哼一声,心口绞痛,身体不受控制地往后倒,疼得头皮发麻,一时间喘不过气。


    唐玄宗直白地怒骂:"这就是你说的野无遗贤!滑天下之大稽!"


    “就是因为你这样的奸臣,朕未来才会错过杜甫这样的大才,你简直可恨啊,该死啊!”


    他骂得特别很,叫得特别大声,好像这样就能把所有的过错都推给李林甫。他自己还是个英明神武的帝王,只是一时间被奸臣迷了眼睛罢了。


    杨国忠一开始靠擎附李林甫上位,后来两人出现分歧,李林甫经常打压杨国忠。要不是杨贵妃求情,杨国忠简直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杨国忠见李林甫倒霉,恨不得开怀大笑。他正在为自己的靠山杨贵妃被送走而发愁,现在天幕就送来了最好的刀子,如果不利用,他就是傻子。


    他连忙煽风点火:"陛下,李林甫也不是第一次这样做了,他任人唯亲,嫉贤妒能,蒙蔽圣上,欺君罔上。请陛下明鉴啊。”


    唐玄宗李隆基不等李林甫争辩,便立刻说道:“杨国忠,朕命你好好调查此事,倘若李林甫真的如此嫉贤妒能,朕一定会处置他,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嗯,绝对不是他的错,都是李林甫的错。


    ……


    李世民简直脑壳疼,胸口剧烈起伏,额角青筋直跳:"朕怎么会有如此愚蠢的子孙?"


    “野无遗贤这种话也能信?他怎么不把皇位交给李林甫呢?”


    他望着天幕中受挫的杜甫,真的心疼了。


    他如今看杜甫就像看自家子侄,哪能见他受这样的委屈。


    他恨不得穿越到李隆基面前,狠狠给他一个大巴掌,打得对方量头转向,哭爹喊娘。


    叫他任用奸佞!叫他欺负杜甫!


    李泰见父皇如此生气,不敢给李隆基求情。他当然不敢怨恨陛下,只能忽恨李隆基这个不争气的子孙。


    混账李隆基!别让他知道李隆基是哪个儿子的后代,不然他一定让他降生不了。


    年幼的李治非常聪明,也能看得懂天幕,也很无语。


    他心中腹诽,龙生龙凤生凤,李泰生出这样蠢笨的子孙,也很正常。毕竟他自己就不聪明。


    【落榜的时候,杜甫已经四十多岁,却一事无成。而且居长安大不易,光是房租就吓死人。


    很快,他把父亲留下来的遗产花光了,不得不上山采药卖钱。他自称少陵野老,也就是长安郊外的一个落魄老头。


    在这期间,他还得了疟疾和风湿,命悬一线。他靠着邻居救济,才勉强熬了过来。


    既然考试这条路走不通,那他就只能去拜访权贵。当时大唐考试不封名字,如果权贵喜欢他的文章,自然会给他走关系,这样就能当官了。


    比如王维和李白都找了玉真公主,李商隐也找了令狐楚。】


    【杜甫天不亮就要起床,来到权贵的门前,恭恭敬敬地候着,周围人流汹涌,因为大家都想求见权贵。


    这个时候,杜甫还是个中二中年,不懂得如何去结交权贵,不懂得写诗歌功颂德。


    王维为了得到玉真公主的赏识,不惜放下身段,打扮成乐师给玉真公主演奏。李白为了讨好玉真公主,疯狂给公主写诗,把她夸得和天上的仙子一样。


    杜甫还很莽撞,比如这一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并不夸这个权贵,反而大篇幅描述自己有多厉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而且当时文坛流行王维李白这样歌颂大唐的诗歌。杜甫更喜欢写自己见到的大唐另一面。


    权贵一看,天哪,简直满满负能量,杜甫在否定伟大帝王的功绩,是何居心!


    他们知道杜甫诗写得好,但是并不欣赏。杜甫蹉跎了四年,一无所得。


    他受够了毒打,终于明白了走后门的正确姿势,他开始给权贵歌功颂德,很快,结交了一些朋友。】


    与此,同时天幕出现新的画面。


    751年,唐玄宗办了个盛典。杜甫委托自己的朋友,把自己写的文章送了过去。


    唐玄宗一看:“天哪,真是位大才子,这样的才子居然没有进入朝廷,这不合理,来人啊,给杜甫专门安排一场考试。


    可以说,整个长安都炸了。古往今来,就连李白王维都没有这样专门考试的待遇。


    杜甫进考试院的时候,整个长安的读书人就在考试院门外等着他,整条街被围得水泄不通。


    天幕下,李世民望着这幅场景,心里稍稍松快:"哼,李隆基也不算无药可救。"


    这一下,杜甫应该能进入朝廷当官了吧。


    谁曾想,紧接着天幕就说。


    【这可能是杜甫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刻,后来他经常回忆这件事情。


    谁曾想,这场考试的主考官又是李林甫。


    李林甫告诉唐玄宗:“朝廷已经没有什么空位了,不如让杜甫候补,等到时候有了空位,再让杜甫上。”


    唐玄宗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答应了。


    满心以为能当官的杜甫成了预备公务员。


    杜甫这一生考了三次试,第一次是自己的原因没有过,后面两次全是因为李林甫落榜。


    什么叫一生之敌啊!


    杜甫:本是类似的名字,相煎何太急呢?】


    唐太宗李世民:“……”


    他怀疑自己总有一天会被李隆基给气死。


    杜审言以为自己孙子会青云直上,没想到他刚开局就跌了个大跟头,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李林甫!竖子!我是刨你家祖坟了,你这么对待我孙子?”


    杜闲连忙捂住父亲的嘴,左看右看,见没有人之后稍稍松口气:"耶耶,可别乱说话,人家不是说了吗,李林甫是皇室远亲。”


    可不能拿李唐皇室的祖坟开玩笑。


    杜审言向来狂傲,可不打算咽下心中这口气,闭上眼睛算算时间:"李林甫在唐玄宗时期能官拜宰相,说明年纪应该跟你差不多,应该二十出头。"


    说完之后,杜审言拔腿就走,一副风风火火的模样。


    杜闲:“耶耶,你这是要干什么去?等等我。”


    杜审言心里一口恶气无处发散:“敢欺负我孙子,我要让他晓得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如今的杜家还没有家道中落,正辉煌着呢。一个未来是奸相的皇室远亲,杜审言可一点都没放在眼里。


    此时,李林甫才二十出头,还在


    家中读书,他家只是皇室远亲,条件一般。他一心想读圣贤书,然后青云直上,改换门庭。


    谁曾想,天幕播完,什么都变了。大家都知道他未来是赫赫有名的奸相,哪里有人敢靠近他?


    他把牙都要咬碎了,恨天幕和杜甫恨得入骨,他封侯拜相的前途全被毁了。


    他气得在家中砸东西,浑然不知杜甫的爷爷即将找上门来。


    没过多久,杜审言带着一大家子找到李林甫,二话不说,当场开揍。


    年轻的李林甫被打得满地找牙,满脸懵逼:"不是,你谁呀?你凭什么打我,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可是皇亲。”


    杜审言一点也不客气:"皇亲怎么了?谁不是呢?叫你欺负我孙子,今天就要打死你!"


    杜审言的儿子们都是孝子,有的甚至愿意为杜审言报仇而刺杀上官。


    没有一个人阻止老爷子打人,反而递来棍棒,让他打得更狠点。


    “耶耶,别拿手打,容易手疼,拿棍子打吧。”


    第59章 给大唐剧透安史之乱


    【其实大唐官场有一个规定,如果长辈是官员的话,子孙可以通过萌补的方式进入官场。杜甫父亲官还挺高的,所以身为长子的杜甫于情于理也应该蹭一个小官职。


    杜甫本来不用考试,碰到自己的一生之敌李林甫。但是他没有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官场。


    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却做了一个小官。


    所以有学者推测,杜甫本可以当官,但是把这个机会给了弟弟。这样继母就高兴了。


    如果这是真的,杜甫灰公子的身份真是实锤了。】


    【因为李林甫从中作梗,杜甫没有立刻当上官,反而当了好几年预备公务员。他居住在寸土寸金的首都,收入微薄,穷的饭都要吃不起了。


    终于,四年后,杜甫终于等来了朝廷的任命,可是只是一个河西尉。这个官非常小,而且是个欺压百姓的官职。杜甫不愿意当,于是婉拒了。


    朝廷于是给他换了一个仓库管理员的职位。


    杜甫曾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没想到蹉跎二十多年,得到的只是这个芝麻小官。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做题家最终还是得向命运屈服。这个仓库管理员的职位非常小,收入很微薄。


    杜甫本来就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杜甫的演员已经到了中年,不复曾经的意气风发,满鬓白发,脸上的皱纹和刀刻的似的,满身沧桑。


    杜甫的演员拿着米粮,紧赶慢赶往家里跑。


    之前他收到信,说家里快没米下锅了,小儿子的情况不好,希望他赶紧寄点钱回来。


    杜甫已经找别人接济过很多次,一时间不知道找谁开口,可是为了孩子,还是蜿着脸求人帮忙,总算得了点米粮。


    明明肚子饿得咕咕叫,他也舍不得吃,想赶紧拿回家里给妻儿。


    谁曾想他刚刚到家门口,还没进门,就听见里面传来一阵阵哭声。


    曾经是官家千金的妻子身着麻衣,衣衫褴褛,已经哭得麻木了:"你怎么才回来啊?他已经没了。”


    杜甫如遭雷劈,背着的米粮坠到地上,灵魂都要从身体里飘出来了。


    他如珠似宝的小儿子死了?


    国家


    没什么动乱,今年还是个丰收年,大家都在为秋收而喜悦。谁能想到一个官老爷的儿子,居然活生生饿死了?


    如果他贪一点,好像也不至于这样。


    长安城里的权贵过得奢侈无比,底层百姓穷的都要饿死了。明都生活在大唐,但好像又不是个大唐。


    他安葬了自己的小儿子,浑浑噩噩地回到桌子旁边,写下了那一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天幕将这首诗的名句放了出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如同洪钟大吕,当头棒喝。


    无数权贵尴尬,这骂得也太辛辣了!


    曹操感觉浑身都在起鸡皮疙瘩,心头涌现无数愤世嫉俗之情。


    他曾经打仗的时候闹粮荒,差点饿死,他是真的知道饥饿的感觉。如今日子稳定下来,生活难免有点奢侈。他已经快忘了饥饿的感觉了。


    这一句话,让他想起了底层百姓的现状。


    他拿起毛笔,把这句话题在了屋子上,来警醒自己。


    他被杜甫的才华所折服,感慨道:“到底见过多少惨状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光是这一句话,就够他青史留名了。”


    不得不说,诗圣这个称呼好像有点道理。


    中唐诗人李绅感慨不已,说起了自己写的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农夫死在丰年,杜甫的儿子也死于丰年啊。”


    刘禹锡微微叹息,奉承道:"李大人的悯农诗可以跟杜甫这首诗并列了。"


    “那一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写得也非常妙。”


    李绅凭借这几首诗,一举成名。


    刘禹锡惊为天人,特意上门拜访,想要一睹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的风采。


    “刘大人谬赞了。


    李绅抚着胡须,心中非常受用,唤来家里的婢女:“让厨房做东西快点,别让刘大人等久了。”


    刘禹锡心想,李大人能写出那样的诗,一定是个特别简朴的人,不舍得浪费一点粮食,今天中午肯定没什么好菜。


    可他又不是为了好菜来的,能见到这样一位好官便不虚此行。自己陪着吃糠咽菜也很满意。


    刘禹锡连忙说道:"随便准备就行了,在下这次能见到高风亮节的李大人,已经非常满足了。"


    然而不久,一道道昂贵精美的菜肴被端上来。


    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都在这桌子上,二十个人吃都够了,可他们只有两个人。


    刘禹锡眼睛瞪大,有一说一,他交过很多朋友,出入过很多官员府邸,却从没见过规格这么高的家宴。


    皇宫的宫宴怕是都不能比。


    李绅还不觉得满足,又叫来貌美的歌女来唱歌:"最近我让她新学了曲目,刘大人赏脸听听,给点意见。”


    他的神态非常放松,安排起来非常熟练,好像一直是这么干的。


    刘禹锡哑口无言,过了好久之后说道:"李大人,这饭菜恐怕用不完,如果吃不完怎么办呢?"


    李绅理所应当地说:“当然是倒进沽水桶,难不成还让人吃?”


    “可以让家中的侍从吃啊。”


    李绅笑着说道:“家里厨房会做新的,如果让他们吃剩菜,他们得跟我闹了。”


    他倒不是心疼家里人,他是在乎面子,他言职这么高,怎么能让家里人吃剩菜呢?


    刘禹锡哑口无言,当场让人拿来笔墨写了首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从此,司空见惯这个成语诞生了。


    李绅并不生气,反倒挺满意,感觉很有面子。刘禹锡这首诗传出去,想必大家都要知道他有钱了。


    他小时候日子过得苦,所以特别想往上爬,让人家知道他有钱有权。


    刘禹锡不敢当面讽刺,只点到为止,见李绅乐在其中,心里有点犯恶心,恨不得穿越回去打自己的嘴。


    李绅写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行事作风哪里有这副模样?


    他就不该把李绅跟杜甫并列。


    这是诗圣杜子美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很多百姓很震惊,他们原本以为杜甫是个有钱人家的少爷,没想到对方也能为底层百姓发出如此振聋发聘的声音。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说得多好啊!


    他们默默地记下了杜甫的名字。


    谁愿意为百姓发声,他们就会记住谁。


    少年朱元璋揉着空空如也的肚子,冲着母亲喊饿:“娘,好饿啊。有东西吃吗?”


    母亲也饿得面黄肌瘦,抿着干涩的嘴唇,捧着碗说道:“喝点水,喝点水就不饿了。”


    朱重八端过水碗,吨吨吨地喝了几口,肚子还是饿得直叫。


    他口无遮拦地说:“娘,为什么杜甫这首诗里面,那些有钱人不愿意把东西分给别人吃呢?他们如果救了那些穷人,那就是救了一条性命,这多好啊。”


    他像是在说天幕中的人,又像是在说自己。


    他服侍的地主老爷大腹便便,根本不需要下地做活,出门有好几个人抬,听说家里还有很多小妾。


    地主家给狗吃的饭菜都比农民吃得好,往外倒的沽水都比别人家丰盛。


    地主老爷怎么不来可怜可怜他们?


    母亲一脸平静,毫无怨气:  “有什么可救的呢?这都是命中注定的。”


    朱重八:“命运是谁定的?”


    “当然是神定的。”母亲叹了口气,手上继续做着针线活,说起了道听途说的理论:“人上辈子做的好事多,下辈子就能投个好胎,上辈子作恶的话,就过得苦。


    母亲有些出神,像是在安慰朱元璋,又像是在安慰自己:"我们这辈子多做点好事,下辈子就能投好胎了。”


    朱重八很不高兴:“下辈子我就不是朱重八了,过得多好跟我现在有什么关系?


    再说了,你说好人能够转世成有钱人,可是首富孙盲人家里还强抢民女呢。这样的人上辈子能是个好人吗?”


    母亲一下子被问倒了,有些语塞:“这……”


    朱重八见母亲答不上来,转而望着天幕,心里冒着不知名的火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吧?


    倘若有一天,他能把这些出门里的酒肉全部抢出来分给那些冻死的人吃,就好了。


    他不信佛,不信道,不信命运,他只信他自己。


    天幕下,高适尤为惊讶,望着对面的杜甫:"你儿子要饿死了,你还不赶紧回家?"


    杜甫心情复杂,摇摇头:“我刚刚和妻子成婚,还没孩子呢。算算时间,那应该是十年后的事。”


    "哦,那就好。"高适心有余悸,唏嘘不已:"你未来也太时运不济了。如果我是你,我肯定受不了,你怎么熬下去的?”


    他也是有孩子的人,受不了孩子活生生饿死。


    杜甫心中苦涩,也很迷茫:"我也不知道。"


    李白和高适两个人对视一眼。


    他们一个人惹怒权贵被赐金放还,一个人怎么也考不中科举,都感觉自己挺惨的。


    可看完杜甫之后,他们才发现自己的是小儿科。


    杜甫没考上,过得穷,孩子还饿死了,好像人生不幸的事情都被杜甫占了。


    高适好奇地问:“你真的把机会让给你弟弟了?”


    杜甫艰难地点点头。


    高适家里贫穷,家里没有这样的机会,简直羡慕死了。如果他是杜甫,打死他也不会把机会让出去。


    “你是被你继母逼的?那你继母有点过分了。”


    杜甫摇摇头:“不敢妄议尊长,她操持一大家子,很辛苦。我只是觉得我能考上。我弟弟才学差一点,科举对他说太难了,所以就让给他了。"


    高适感慨


    不已:  "倘若你没有给,也不至于这样。你不给你弟弟,你就不会遇上李林甫。不遇上李林甫,你就不会蹉跎这么多年,最后孩子都饿死了。”


    “人生真的是一步错,步步错啊。”


    杜甫却望着天幕,想得更多,目光更长远。


    他的儿子都饿死了,更不用说普通百姓的儿子了。


    他怎么闻到了一股王朝末世的气息?


    杜甫忍不住说:“感觉接下来有大乱子了。”


    高适:"是啊,白居易在诗里写了大唐马上有一场动乱,不过不用担心,陛下还是一位厉害的君主,动乱会被平息的,不然也延续不到白居易那个年代了。"


    “你说的对。”杜甫说道。


    他们虽然对大唐有所微词,但是总体还是很有信心的。在他们心里,李隆基是一位多么英明神武的君主啊!


    唐玄宗李隆


    基看到这首诗之后,心里很不高兴,气氛肉眼可见地紧张。


    杜甫儿子饿死之后很悲痛,他能理解。


    但是悲痛之后居然写什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强行把问题发散到社会上,发散到他这个皇帝身上,这未免也太过分了。


    真是愤世嫉俗的酸诗!


    杨国忠见他面色不好,察觉到他的意思,连忙捧眼:"臣总算是知道他为什么叫诗圣了。那些文人就爱挑皇上的毛病,这种负面的文章直中他们下怀。"


    "陛下一手缔造盛世,功超文景之治,堪比贞观之治,家家户过得比从前好得多,饿死的人比之前少多了。”


    “再说了,哪个皇朝没有富人?哪个朝代的富人不是这么奢靡?”


    “杜甫只看这些坏的地方,从不看好的地方,这是在抹黑大唐监世啊。”


    李隆基闻言,虽然没有说话,但是面色好了不少。


    杨国忠句句话都说进了他的心里。


    没错,他就是这么贤明的君主。


    杨国忠见状知道自己夸到了点子上,又说:“杜甫当官之后不感皇恩浩荡,反而嫌弃官小。他有没有想过,如果皇上不让他当官,可不只是一个小儿子饿死,他们一家人或许都要饿死了?"


    “这等居心叵测之人,理应处死。”


    李隆基终于开了尊口,假装做出悔改的模样,开始唱红脸:"你这么说就有点绝对了。底层官员可能确实收入有点微薄,可以适当提一提。"


    “他可是青史留名的圣人,怎么能轻易处死?”


    他都愿意给他提工资了,这下杜甫总应该满意了吧?!


    杨国忠立马歌功颂德:  “杜甫吃着皇上的粮食,吃完却把锅砸了,心思简直歹毒。可陛下却愿意原谅他,简直是当世明君,臣等佩服。”


    李隆基轻声咳嗽:“大唐兼容并包,怎么容不下杜甫了?”


    他话虽这么说,却暗下决心。


    大唐现在可是宇宙第一强国,无数个小国的国主抱着自己的腿喊爸爸。要是那些外国使节看到杜甫的诗集,该如何作想?


    等天幕这阵风过去,他要把杜甫的诗集给禁了。不需要怎么安排,只需要他给几个眼神,手下的


    人就会把事情安排得妥妥帖帖。


    他顺手拿起王维的诗集,下意识点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旋。”


    还是王维和李白的诗好啊。


    大唐就是这样的盛世!


    谁知紧接着,天幕继续说:【755年,杜甫儿子饿死了,可是祸不单行,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落。


    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了。


    至此,国都六陷,天子九迁,安史之乱敲响了大唐的丧钟,摧毁了盛世大唐。


    “安史”指的是安禄山和史思明。


    叛军攻破长安,唐玄宗仓皇逃窜,杜甫一家人也不得不逃跑避难。】


    唐太宗李世民懵了,天幕明明说了李隆基缔造了开元盛世,怎么接下来就来了这么一场巨大的动乱?


    不光是他疑惑,唐朝之前的观众也很疑惑。


    假如历史是一部电视剧,上一集还高高兴兴,下一集急转直下,好像没有任何铺垫,这也太突兀了!


    紧接着,天幕继续说。


    【其实李隆基早期的时候锐意进取,任用很多贤明的宰相,推行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比如张九龄和姚崇。


    但他错误地以为,这都是他的功劳。


    到了开元后期,他觉得自己超级厉害,可以美美摆烂了。


    他于是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这样的谄媚人士,也重用安禄山这样的将领,给大唐埋下了一个又一个炸弹。


    杜甫的一生之敌李林甫排挤走了很多能人,朝堂乌烟瘴气。他死之后,杨国忠风光无限,和安禄山争权夺利,两人的矛盾剧烈激化。


    安禄山这个三镇节度使于是提前打着清君侧的名号造反。


    有意思的是,安禄山一年之后就会得重病、双目失明。如果杨国忠没有激化矛盾,安禄山一年之后眼睛失明了,说不定安史之乱就不会发生了。


    可是历史也没有如果,渔阳蓥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李隆基属实是自己把自己作死了。


    所以有一种说法,不管是李隆基的粉,还是李隆基的黑粉,都希望他早点死。】


    沉默,沉默是今天的大唐。


    唐太宗李世民悟着胸口,血液逆流,直冲大脑,眼前有点眩晕。要不是长孙皇后扶着,差点一扇股摔在地上。


    泱泱大唐,原来毁在了李隆基身上。


    长孙皇后:"别说了,休息一会。来人啊,叫太医。"


    唐太宗李世民喝了安神的药之后,这才稍稍好转,从牙缝里挤出声音:"朕本以为他抢占儿媳妇,就已经够离谱了,没想到这还只是小事,他最大的过错是乱用人。


    他为什么要给安禄山这么多兵,难道安禄山是他儿子吗?"


    随时紧接着,便听天幕说道。


    【安禄山认了杨贵妃当义母,所以唐玄宗算是安禄山的义父。


    唐玄宗非常信任他,普通人领不了这么多兵,但是他却让安禄山掌握三个军区。


    有一说一,连他儿子都没得这样的信任。他曾经因为后妃的教唆,连杀了三个儿子。这就是著名的“一日杀三子”。】


    唐大宗李世民·唐人示字色·……


    原来安禄山真是他儿子。


    为什么宁愿相信养子,也不愿意相信亲子?


    李世民把自己带入李隆基,怎么也想不通他的逻辑,最终只能化为那一句:"……李隆基,你该死啊!”


    “陛下!陛下!”长孙皇后眼睁睁看着李世民被气晕过去了。


    她也气得不行,可眼下只能强撑着镇定,安排事情:"把陛下抬进寝宫,不要让他再看天幕了。"


    长孙皇后怀疑再这么看下去,他们两人会减寿十年!


    唐玄宗李隆基气得快炸了:“禄儿,你负朕!”


    天幕播放《长恨歌》的时候,提了一嘴安史之乱,可是安禄山以死明志,表示自己不会造反,还说渔阳只是个泛指,并不是造反的地方。


    安禄山潸然泪下,说得有条有理。


    唐玄宗李隆基有些信了,于是暂时压下了处置安禄山的念头,只把他软禁在长安。


    他拔出侍从的宝剑:“来人啊,把安禄山押来,朕要亲手杀了安、禄、山!”


    杨国忠欢欣鼓舞,连忙点头:“臣遵旨。”


    安禄山被压了过来,这个胖子


    屁滚尿流,哭天抢地,祈求一丝生机:  "陛下,不要啊,臣未来可能只是一时糊涂。”


    “那朕现在杀你也是一时糊涂。”唐玄宗李隆基举起剑。


    安禄山见死期将近,索性也不装了,咬着牙说道:"陛下,臣如果死在长安,那儿子一定会起兵!"


    唐玄宗李隆基的剑收也不是,刺也不是,一时间尬住了。安禄山手下有那么多兵,长安不一定守得住。


    安禄山眼珠子转了转:“如果陛下宁肯放我一命,臣立刻写信让儿子交出军权。”


    唐玄宗李隆基稍稍按下心中的怒气,收回了剑:"叫你儿子滚来长安,立刻,马上。"


    唐玄宗李隆基非常焦躁难安,担心其中有诈,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安禄山的儿子。


    他下意识想找人求助,结果抬头一看,身边只有杨国忠,这还是被天幕点名的奸相。


    他如临大敌,警惕地看着周围的人,仿佛都是敌人,无比怀念曾经的贤明宰相,自言自语:“张九龄,你说安禄山会造反,朕不相信,如果听了你的话该有多好。”


    太子听到这么重磅的消息之后,赶忙来到寝宫。


    唐玄宗李隆基看到这么多人来了,恍惚间以为叛军杀到长安了,吓得直抖,仔细一看才知道是太子。


    他松了口气,像是想到什么,目光锐利:“天幕说朕晚年昏庸无道,他们都想我死。你也这么想吗?”


    太子面色不改:"陛下是齐桓公那样贤明的君主。"


    唐玄宗李隆基一听,脸上浮现微笑。


    是啊,他确实是齐桓公那样的君主。


    这时,他脑海里灵光乍现,不对,齐桓公这个人说明君也对,说昏君也对。他厉害就厉害在用了管仲,而且敢于放权给管仲。


    管仲死了之后,他任用奸邪,上手微操,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一代霸主,最终活活饿死,尸体腐烂生蛆,无人问津。


    唐玄宗李隆基心中警铃大作,太子用齐桓公来形容他是不是别有用意?


    太子也在骂他是个昏君?


    他明明不是昏君啊!


    太子指着天上的弹幕说:“父皇,这女人说的不是


    假话,好多人留言想让你早点死。”


    唐玄宗李隆基眯着眼睛,仔细看那些小字,气得头皮发麻。


    唐玄宗李隆基深深破防了,想杀了这些不尊君主的人,可是又没有办法处置未来的人。


    他气的直跳脚:"彼其娘之!你们才该死,全家都该死!"


    第60章 诸葛亮:杜甫,知己啊


    天幕剧透的安史之乱把各个时代的李隆基都推向了危险的地步。


    武则天盯着席间八岁的李隆基,那目光好像要吃人:"杜甫他写的朱门酒肉臭早已经敲响了警钟,但是皇上不听,安史之乱爆发也是活该。”


    “你觉得呢,唐玄宗,李隆基?”


    武则天一字一顿,气势迫人。


    李隆基额头冷汗直冒,有一说一,天幕播放之前,他还没敢想自己能做皇帝。


    他也希望自己能青史留名,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结果第一次出场就是长恨歌,第二次出场就是安史之乱。


    他心里叫苦不迭,天幕怎么从来不说他好的一面?


    李隆基感觉如芒在背,脑海里浮现奶奶杀李唐宗室的干脆利落劲,感觉下一秒自己也要成为刀下亡魂。


    当领导数落的时候,自然要把过错往小了说。


    李隆基连忙甩锅:“悠悠我心终归不是皇帝,见识实在是太浅薄了。”


    “这天下安危怎么可能系于安禄山一人?即使安禄山立刻失明,安史之乱也终究会爆发,只不过是张禄山和李禄山的区别。”


    总之,绝对不是他的锅!


    武则天微挑眉毛,目光逐渐没那么刺人:“哦,怎么说?”


    李隆基一听自己说得有戏,连忙往下编:“据说安禄山是在河北出兵。从商鞅变法开始,关中跟河北就有巨大的分歧,白起坑杀了二十万赵国人结下了死仇。


    到了汉朝,河北已经非常繁华,早就有不臣之心。到了本朝,太宗杀窦建德杀得太过草率,埋下了离心离德的伏笔。


    河北尾大不掉,连太宗和皇奶奶都解决不了,这跟儿臣关系不大,您说对不对?”


    武则天闻言闭上眼睛:"你说得不无道理。河北确实是个大麻烦。"


    李隆基一听武则天赞同他,连忙继续扯:“本朝有科举考试的制度,可是考试不糊名字,官官相助,到头来朝堂全是氏族。


    天幕里说的这么多大唐诗人,好像每一个人科举都不顺利,这说明真正的人才已经被埋没了。关陇贵族年年做大,河北的氏族当然不满,肯定是投效了安禄山。


    陛下曾经用过糊名制度,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连陛下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我哪里能那么轻易解决?”


    武则天轻轻叹息。李隆基说的东西,她早就知道了。


    大唐帝王早就认识到了阶层的固化。武则天杀了长孙无忌以及褚遂良这些贵族,遇制关陇贵族发展的势头,可是治标不治本。


    这些陪太宗打天下的贵族哪里杀得光?


    如果不糊名字,河北那些寒门子弟怎么出头呢?


    安史之乱看似是偶然,实则是必然。


    再加上各种剥削以及地域歧视,河北人早就不认大唐了,所以安禄山起兵才起得这么容易。


    在这背后,是无数百姓和寒门士子的呼声。


    大唐是关陇贵族的大唐,不是他们的大唐。


    武则天暗下决定,趁天幕掀起的乱子,她要再处理一波贵族,安抚河北各镇,糊名制度也是必须要搞的。


    李隆基讨好地说:“陛下,您说我说得对吗?”


    武则天:"你说得不错,可你也难辞其咎,如果不是你乱用人,安史之乱起码能再晚二十年。"


    大唐才一百多年,各方面的矛盾很大,但不至于大到立刻毁灭。河北是个火,药桶,李隆基给这个桶装了安禄山这个引线,然后亲自点燃。


    他以一己之力,按下加速键。


    李隆基尴尬无比,结结巴巴。


    武则天好整以暇:“那你想到该怎么解决了吗?”


    李隆基一时哑然,他确实有办法,河北大量胡化,如果用胡人首领,关系自然更加密切。可是已经出了个安禄山。


    他还是非常想继位的,生怕因此失去了角逐皇位的能力,连忙说道:"现在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但是可以和贤才商量。”


    武则天冷笑道:“你是说李林甫和杨国忠那样的贤才吗?”


    李隆基:“……”


    武则天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无能之辈。”


    她在心里的名单上,给李隆基画了个大大的叉,把他踢出了继承人的行列。


    李隆基年纪还小,闻言不免伤心,抿着唇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


    “奶奶——”


    武则天:“不要喊朕奶奶,朕怕弄错了辈分。你连你儿


    媳妇都要抢,你应该喊我曾奶奶才对。”


    李隆基:“……”


    少年李隆基哭着回到府邸,可没有什么人敢安慰他。


    因为他们都知道李隆基能杀三个儿子、能抢走儿媳妇、还让大唐走向衰落。


    只有父亲李旦还敢接近他,心疼地摸摸他的头,心中百味杂陈。


    这么一说,他父亲是皇帝,母亲是皇帝,兄弟是皇帝,儿子是皇帝……他们全家都是皇帝。


    李旦苦中作乐,再没有比他更有真龙气运的人了吧!


    李隆基窝在被子里,小声抽泣着说:“我恨死杜甫了。”


    要不是杜甫写这些乱七八糟的诗,他也不至于被武则天厌恶。


    李旦:  "杜甫他不恨你,他从头到尾都很尊敬你,还想让你变成尧舜一样的君主啊。除了杜甫之外,还有多少人在为你奔波,你看不见吗?你怎么能怨他呢?"


    李隆基不肯认错:"他本来就不应该恨,安史之乱又不是我一个人造成的,他应该去恨安禄山。”


    李旦叹息道:"你享受的时候,说天下是自己一个人的,儿媳妇都想抢。


    当出了错的时候,就说责任不在你一人,这天下哪里有两全其美的事情?"


    欲戴皇冠,必受其重。


    李隆基哑口无言,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天幕下,年轻的杜甫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李隆基恨死了。


    他唰地一下站起身来,紧接着扭头看向范阳的方向:“算算时间,还有十年,安禄山要造反了。"


    高适也激动地站起身来:“之前放长恨歌的时候,虽然里面说是渔阳颦鼓动地来,但我一直猜是范阳,果不其然,真的是安禄山!"


    “安禄山凶狠残暴,习性难改,狼子野心,天下共诛之!”


    “在下要去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你们要和我一同去吗?”


    杜甫从安史之乱中看到了百姓的痛苦,而高适不一样。


    高适就是河北人,河北的寒门太难出头了,这是一场旧势力的洗牌。高适敏锐地从安史之乱中看到了升官发达的机会。


    乱世出英雄!


    杜甫蠢


    欲动,无比德保家卫国,身上的少年意气都要消出来了:"好,我和你同去。我有一把旧剑,如果不杀人,那就要生锈了。"


    其实在原本的世界线里,杜甫展试不第,也给哥舒翰写诗,想去投奔他。


    李白也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将来还会参加永王的叛乱。


    他也很喜欢哥舒翰。


    眼下大唐即将大乱,李白丢下酒杯,含笑说道:“别忘了我啊,我也去。哥舒翰可是卫青白起那样的将领。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惊慌失措,仓皇逃窜。


    他儿子唐肃宗觉得一味逃不是好办法,如果安禄山做大,他们一定会被绞杀,所以干脆发动了皇室父慈子孝的传统艺能。


    他自立为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杜甫把家人安排在陕西避难,孤身一人北上去投奔新上任的皇帝唐肃宗。


    途中,他被叛军抓到押送到长安。


    同样被抓的还有王维等人,王维官位大,名气高,叛军管得很严。杜甫官位小,名气低,所以看管不严,一个没注意,杜甫就溜出来了。


    他这一次简直是命悬一线,可他还是没忘了自己爱国的梦想,他还是想报效唐肃宗。】


    题目中出现新的画面,杜甫的演员已经是中老年了,每个皱纹都刻着岁月的气息。


    他再次告别家人,孤身北上。他穷得连马车都坐不起,穿着布衣麻鞋,拄着拐杖北上。


    沿途中,尸横遍野,民不聊生。杜甫不敢走大路,生怕再次被叛军抓到,下一次可未必有逃出来的好运气了。


    他在乡间小路穿行,饿了就吃果子,渴了就喝山泉水,上演


    古代版荒野求生。


    这样一个病弱的老人本应该死在路上,结果像是老天在帮他,他穿越了层层火线,来到了唐肃宗面前。


    杜甫的草鞋都烂了,衣着褴褛,胳膊肘都露出来了。他可以逃跑避难,可偏偏置生死于不顾,只是为了心中报国的梦想。


    他感动了唐肃宗,也感动了很多看天幕的观众。


    白居易等杜甫的粉丝深深破防了,眼眶含泪。


    更何况,这还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描述,古青青选的是后人花了无数精力拍的影视作品。


    杜甫这个人脱离了古籍,真正地活过来,而且活在他们面前。


    白居易仰着头,努力不眨眼,防止眼泪落下来。


    他忍不住在心中为偶像大喊:“别去啊,杜工部,那不是你想要的皇帝,那不是你想要的大唐啊!”


    刘阿斗向来泪点低,直接哭出来了:"相父,杜甫跟你好像啊。"


    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刘阿斗表示招架不住。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摇着羽扇,深深记下了杜甫的名字:"倘若我们生在同时,应该能把酒言欢。"


    【唐肃宗深受触动,安排他做了左拾遗。这个官职虽然小,但是可以给皇帝提建议,拾遗补缺嘛。


    但事实证明,古往今来,谏官往往没有好下场。毕竟普通人都不喜欢听坏话,更不用说皇帝了。


    杜甫天天满满负能量,这谁受得了?


    杜甫曾经在长安当了十年的落魄考生,在这之中,交了个朋友房琯。


    唐肃宗急于平定叛乱,让他带四万兵打仗,结果大败而归。


    唐肃宗非常生气,要处置房琯。


    杜甫觉得这不是房琯的问题,唐肃宗的问题更大。让文官打仗,这不是笑话吗?


    明明是大唐,但唐肃宗已经有了大宋的风采。


    唐肃宗很生气,觉得这不是自己的问题,于是把杜甫贬去华州当小官。


    杜甫好不容易到了天堂,结果又下了地狱。他不得不前往华州上任。


    当时将领郭子仪等人连连受挫,不得不大抓壮丁。


    他开始以诗写史,以沿途的见闻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这是他的代表作品。


    有学者给杜甫写了挽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他用笔写满了人们的喜怒哀乐。】


    天幕直接放了一首其中的《石壕吏》。


    清代诗人袁枚望着天幕,越读越冷,浑身发凉。


    这首诗可泣鬼神啊!


    他忍不住回到书房,写了一首诗。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石壕村里流的泪,可比唐玄宗和杨贵妃哭得多!


    武则天瞳孔地震:“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女人刚生了孩子,连完好的裙子都没有。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家里人都上战场了。老婆婆为了媳妇不被抓,主动要去军营。


    贫穷,女性,战乱……这是绝对的悲剧。武则天同为女性,更能体会其中的窘迫。


    杜甫没有写这一家人的未来是什么,老婆婆还会回来吗?老翁下一次会被抓走吗?他们一家人能活下来吗?


    武则天心中悲愤,下意识想责怪谁,又找不到人。


    官吏也是听上级的话,上级也是为了平定战乱,好像没有什么错的人。


    啊不对,有错的人。


    武则天眼中闪过寒光:“来人啊,把李隆基给朕叫来。”


    如果李隆基不发癫,世间怎么会多这么多惨剧?


    武则天心想,朕治不了未来的李隆基,还治不了这个小版的吗?她不能把火憋在心里,她要抽死他!


    “对了,郭子仪怎么听着这么耳熟?”武则天若有所思,很快想了起来。


    她之前下诏,创办武举,郭子仪脱颖而出,不过目前只是个芝麻小官。


    武则天心想,郭子仪居然能够青史留名,看来是位英雄,得把他召回来。


    李世民被太医掐人中,然后灌药,刚刚醒过来。


    长孙皇后不让他看天幕,他却执意要看。


    脸色苍白的李世民摆手:“有什么不能看的,就是要以史为鉴,不,以未来为鉴。”


    他一想到唐玄宗就生气,一想到唐肃宗就觉得高兴,看来大唐还是出了猛男啊。


    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其实不希望毒水继续蔓延。但是唐肃宗反的是唐玄宗,那无所谓了。


    李隆基杀儿子,又抢儿媳妇,简直五毒俱全,活该去死。


    他支持唐肃宗搞玄武门之变!


    结果便看到了《石壕吏》。


    他瞠目结舌:“有吏夜捉人?连老翁都要抓,最后连老妪都被带走了?”


    “唐肃宗就是这么平定安史之乱的?!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吗?”


    这些手无寸铁的百姓匆匆忙忙上战场,哪里经过什么训练,不过是送死去了。


    紧接着便听天幕说道:【郭子仪是著名的大唐军神,可以说他是挽救大唐的一号功臣,怎么在《石壕吏》里面活得像个反派?


    其实不然,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锅。758年,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攻打安庆绪,胜利的曙光就在面前。结果叛军的援军来了。


    自从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皇室不再相信武将,转而相信更加柔弱的宦官。


    唐肃宗担心郭子仪功劳太大,所以不让他当将领,让宦官鱼朝恩独揽大权。唐肃宗太喜欢玩微操了。


    结果唐军大败。


    唐肃宗一看要完,连忙重新启用郭子仪,可是唐军受损太重了,不负之前的风光,只能大抓壮丁。


    于是便酿成了《石壕吏》的苦果。】


    唐太宗李世民:“……”


    “让宦官掌兵权?简直世所罕见,滑天下之大稽。”


    唐太宗李世民恍然大悟:"朕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唐朝晚年宦官势力会那么强,原来出在唐玄宗和唐肃宗身上啊。”


    沉默,沉默是今天的大唐。


    唐玄宗李隆基从没有听过这么刺耳的话,原来宦官专政的源头在他身上。


    太子李亨笑着说道:“唐肃宗重用宦官真的挺离谱。”


    他像是在说唐肃宗,又像是在说李隆基,毕竟重用宦官是从李隆基这里开始的。


    他身边的高力士就是最好的例子。


    李隆基气得头皮发麻,脸色涨红:  "皇帝重用宦官,怎么能叫离谱呢?他们不过是顺家顺手的家奴罢了,掀不起特别大的风浪。"


    紧接着便是一些难懂的话,"宦官忠诚“”宦官好用“”都怪唐肃宗"。


    空气中溢满快活的气息。


    【杜甫来到华州当芝麻小官,越发感觉到百姓苦难。


    唐肃宗不是他心目中贤明的君主,他只是一个翻版凯申。


    他于是辞官回乡,带着家人辗


    转来到四川成都,投奔自己的好朋友严武,


    他的好朋友严武在当地当长官。严武是他的金大腿,资助了他很多钱,还让他当节度使的参谋。


    大唐有个特色,很多落榜考生会去节度使那里当参谋,一方面混囗饭吃,一方面指望封侯拜相。毕竟从文不成,那就从武。


    杜甫用别人资助的钱建造了草堂。】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这段时期是杜甫中年最安定快乐的时候,暂时躲避了战乱,家人也勉强能吃饱。


    可没多久,昨夜下起了狂风暴雨,卷起了屋上的茅草。茅草可是好东西,又能烧又能当屋顶,村里的小孩把茅草都给抱走了。


    杜甫跑不过那些小孩,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离开,步履瞒跚地回到家里。很快,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东西都被淋湿了。


    孩子裹着薄薄的被子,冻得直发抖。


    杜甫唉声叹气,来到桌边写了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放出来之后,无数人眼睛瞪得老大。


    他们终于理解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了。


    能当得起这个称号的人,天下唯有杜甫一人而已!


图片    请收藏魔.蝎.小.说.网 WWW.MOXIEXS.COM